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人作虛
【佛學大辭典】
(雜語)公案名。一人吐虛言,則萬人相傳為實也??展燃疲骸赣猩畣柵d化存奘,多子塔前,共談何事?化云:一人作虛,萬人傳實?!怪^佛祖之大道,為言句思量所可及,一涉文字葛藤,則忽失真也。
一人當千
【佛學大辭典】
(雜語)以一人之力當千人。涅槃經(jīng)二曰:「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當千,更無有能降伏之者,故稱此人一人當千?!?/div>
一切智人
【佛學大辭典】
(術語)同一切智藏條。智度論二曰:「問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br />【佛學常見辭匯】
佛的尊稱,因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佛說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jīng)。失譯。一卷。
一切人中尊
【佛學大辭典】
(術語)稱毗盧遮那如來也。義釋十三曰:「此上有一切人中尊,即是毗盧遮那也。」
一角仙人
【佛學大辭典】
(人名)又名獨角仙人。過去久遠之昔,于波羅奈山中由鹿腹而生,頭有一角,形如人,故以為名。及長修禪定。而得通力。因惑于名扇陀之淫女,遂失其通力,出山為國之大臣。此一角仙人即今之釋尊也。扇陀即今之耶輸多羅女也。見智度論十七,經(jīng)律異相三十九。
一萬八千人
【佛學大辭典】
(雜語)謂從劫初已來,惡王殺害親父者,有一萬八千人。此說出觀無量壽經(jīng)。
二人俱犯
【佛學大辭典】
(術語)臺宗用語。藏通別三教之人為粗人,圓教之人為細人,在法華以前,以圓教之人與前三教之人俱住,皆為有過之人。以譬彼之圓教不若法華之圓也。釋簽一曰:「總結前四味不立妙名,為何所以?以兼等故。判部屬粗,如粗人細人二俱犯過,從過邊說,俱名粗人?!?/div>
七方便人
【佛學大辭典】
(雜名)七方便之人也。(參見:七方便)
七方便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小乘之七賢位也,是為入見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參見:七賢)?!居帧刻炫_涉于諸教立二種之七方便:第一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藏教之菩薩乘,通教之菩薩乘。別教之菩薩乘。此七方便依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華玄義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為七子,謂人天二乘三教菩薩。」第二為藏教之聲緣二人,通教之聲緣菩三人與別教之菩薩,圓教之菩薩也。是在斷見思二惑上立之。見七帖見聞。
【佛學常見辭匯】
即小乘的三賢四善根。三賢是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四善根是暖、頂、忍、世第一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聲聞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臺四教儀集注云七方便,方謂方法,便謂便宜,猶善巧也。謂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惱惑業(yè),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種法門而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慮知心也,謂眾生
一、多貪者以不凈觀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
三、多散者以數(shù)息觀治之
四、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種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別相念 別,謂各別。相,謂行相。念,即觀也。謂四念處。
一、觀身不凈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四種行相,各別不同,故名別相念。
三、總相念 總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種,一念俱觀。如觀身不凈,則知受心法皆不凈,乃至觀法無我。則知身受心亦無我,故名總相念。
四、煖位 煖者從喻立名,以前別相總相念處,觀于四諦之境,能發(fā)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猶如鉆木求火,雖火未現(xiàn)先得煖氣,故名煖位。
五、頂位 頂者謂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轉復增勝,定觀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進善根,于四諦境,堪忍樂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間也,謂修四諦所至此,漸明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間,稱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數(shù)】
(亦名七賢,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方,謂方法。便,謂便宜,猶善巧也。謂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惱惑業(yè),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種法門,而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慮知心也。謂眾生多貪者,以不凈觀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多散者,以數(shù)息觀治之。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種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緣觀者,謂觀十二因緣也。)
〔二、別相念〕,別,謂各別。相,謂行相,念,即觀也。謂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種行相,各別不同,故名別相念。
〔三、總相念〕,總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種一念俱觀。如觀身不凈,則知受心法皆不凈。乃至觀法無我,則知身受心亦無我,故名總相念。
〔四、煖位〕,煖者,從喻立名。以前別相、總相、念處觀于四諦之境,能發(fā)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猶如鉆木求火,火雖未現(xiàn),先得煖氣,故名煖位。(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相似解者,謂于真空之理,雖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頂位〕,頂者,謂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轉復增勝,定觀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進善根,于四諦境,堪忍樂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間也。謂修四諦行,至此漸見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間稱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須陀洹果也。)
七種人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七眾溺水)
【三藏法數(shù)】
(出涅槃經(jīng))
師子吼菩薩問佛言:若一切眾生,既有佛性,何須更習八圣道耶?佛言:性雖本具,要須修習圣道,方見佛性。譬如恒河邊有七種人,或為洗浴,或畏賊寇,或為采花,則入河中。河喻生死大河,浴喻出家受戒清凈,賊喻煩惱,采花喻七凈花以為其因,而求涅槃之果也。(八圣道,又云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恒河之恒,梵語又云殑伽,華言天堂來,謂此河從高流下也。入河者,既言出家,合云出河。而言入者,要于生死之中而求涅槃故也。七凈花者,戒凈花、心凈花、見凈花、斷疑凈花、分別凈花、行凈花、涅槃凈花。以此七凈花為因中之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第一人,入水則沒〕,此一種羸無勢力,不習浮故,以喻一闡提也。闡提之人,親近惡友,聽受邪法;以惡業(yè)重故,又無信力,沒生死河,不能得出。故云入水則沒。(梵語一闡提,華言信不具。由過去無宿善因,故譬羸劣無力;現(xiàn)在無信心,故譬不習浮。無善無信,則不能出于生死大河矣。)
〔第二人,雖沒還出,出已還沒〕,此一種以喻人天將進而退者也,為斷善根沒生死河,故云沒;復能親近善友,能生信心,雖沒而出,故云還出。既得出已,又遇惡友,聽受邪法,仍沒生死大河,故云出已還沒。
〔第三人,沒已即出,出更不沒〕,此一種以喻內凡之人,發(fā)意欲度生死大河,由昔斷善根,沒生死河,故云沒。今因親近善友,能生信心,雖沒而出,故云沒已即出。復能堅持凈戒,讀誦書寫解說經(jīng)典,后證道果,故云出更不沒。(內凡者,已入佛法名內,未登圣位名凡也。)
〔第四人,入已便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遍觀四方〕,此一種以喻四果之人,昔斷善根,故云沒。親近善友,而得信心,故云出。由信心故,受持書寫解說經(jīng)典,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心不退轉,故云住。證得四果,故云遍觀四方。(四果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也。)
〔第五人,入已即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住已觀方,觀已即去〕,此一種以喻緣覺之人,沒出住等,義與前第四人同。言即去者,以其根利過于四果,心求前進,得證緣覺,無有退轉,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
〔第六人,入已即去,淺處則住〕,此一種以喻菩薩,由利根故,堅住信心,而斷諸煩惱也。言入已即去者,謂菩薩為度他故,雖入生死而不住于生死;淺處則住者,謂雖入生死,而又不為生死所溺也。
〔第七人,既至彼岸,登上大山,離諸冤賊,受大快樂〕,此一種以喻佛也。由利根故,堅住信心,無有退轉,即便前進;既前進已,得度生死大河,到于彼岸,而登涅槃大山,離諸煩惱冤賊,得大快樂也。
八人地
【佛學大辭典】
(術語)通教十地之第三地也。人者忍也,三乘之人同自世第一法入于十六心見道,正斷見惑之八忍位也。止觀六曰:「八人者,八忍也。從世第一法入無間三昧,故名八人?!勾蟪肆x章十四曰:「具修八忍,名八人地?!?br />【三藏法數(shù)】
謂三乘之人,體達三界見惑本空,在無間三昧中,八忍具足。止觀云:人者,忍也,故名八人地。(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八忍者,苦法忍、苦類忍、集法忍、集類忍、滅法忍、滅類忍、道法忍、道類忍也。)
八大人覺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有八法。菩薩,聲聞,緣覺之大力量人所覺悟,故名八大人覺。一世間無常覺,二多欲為苦覺,三心無厭足覺,四懈怠墮落覺,五愚癡生死覺,六貧苦多怨覺,七五欲過患覺,八生死熾然苦惱無量覺。見八大人覺經(jīng)。
【三藏法數(shù)】
(出佛遺教經(jīng)論)
覺,即覺悟。謂此八法乃是菩薩、緣覺、聲聞大力量人之所覺悟,故名八大人覺。(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一、少欲覺〕,謂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則,臥覺一榻之寬,覆覺一衾之溫,食覺一餐之飽,處覺容膝之適,心無過想,是名少欲覺。
〔二、知足覺〕,謂人雖貧乏,常知止足,是則雖服粗弊,而有狐貉之溫;雖食藜糗,而有膏梁之美;雖居蓬蓽,而有廈屋之安,是名知足覺。
〔三、寂靜覺〕,謂人離眾憒鬧,閒居獨處,厭世纏縛,思滅貪欲之苦本,而能斷除煩惱,寂靜其心,是名寂靜覺。
〔四、正念覺〕,謂人思念正道,一心專注,無有間雜,不起邪想,是名正念覺。
〔五、正定覺〕,謂人修習禪定,攝諸亂想,而得身心寂靜,三昧現(xiàn)前,是名正定覺。(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六、精進覺〕,謂人勇猛精勤,修習善法,不令間斷,則道業(yè)日進,無有退失,是名精進覺。
〔七、正慧覺〕,謂人欲入道者,必須從聞而思,從思而修,以此三者而自增益,則智慧真正,離諸邪見,斷惑證果,是名正慧覺。
〔八、無戲論覺〕,以言嘲謔名為戲論。謂人欲得涅槃寂靜之樂,必須清凈口業(yè),舍諸戲論,一循正語,是名無戲論覺。(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八大人覺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后漢安世高譯。八大人覺者,有八法為菩薩聲聞緣覺大力量人所覺悟,故名。其注解列下?!鸢舜笕擞X經(jīng)略解。一卷。明智旭解?!鸢舜笕擞X經(jīng)疏。一卷。續(xù)法述?!鸢舜笕擞X經(jīng)箋注,一卷。丁福保注。
十二法人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即頭陀十二行也。又名杜多,此翻抖擻,亦翻修治,亦翻淘汰。十二法者:一住阿蘭若處,二常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五節(jié)量食,六中后不飲果漿蜜漿,七著糞掃衣,八但三衣,九冢間住,十樹下止,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臥。
十八學人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聲聞乘之十八有學也。(參見:有學)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一、初果向〕,初果,即須陀洹所證之果也。謂此人修學將入初果,雖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語須陀洹,華言預流。)
〔二、初果〕,初果者,謂此人斷三界見惑盡,預入圣道法流,即證此果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也。)
〔三、二果向〕,二果,即斯陀含所證之果也。謂此人修學將入二果,雖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
〔四、二果〕,二果者,謂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即證此果也。(思惑者,謂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而起貪愛也。)
〔五、三果向〕,三果即阿那含所證之果也,謂此人修學將入三果,雖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
〔六、三果〕,三果者,謂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悉皆斷盡,即證此果也。
〔七、四果向〕,四果即阿羅漢所證之果也,謂此人修學,將入四果,雖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
〔八、隨信行〕,隨信行者,謂此人根鈍,憑他所說起信修行,進趣于道也。
〔九、隨法行〕,隨法行者,謂此人根利,自以智力,隨法修行,進趣于道也。
〔十、信解〕,信解者,謂此人根鈍,而有信心,起發(fā)真解也。
〔十一、見得〕,見得者,謂此人根利,若見于法,即能得理也。
〔十二、家家〕,家家者,受生處不一也。謂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若斷三四品,或于天中三二家受生,或于人中三二家受生,方得證第二斯陀含果也。
〔十三、無間〕,無間者,謂此人斷欲界思惑八品,但有一品未斷而命終者,尚有一生間隔;若不命終,遂斷一品馀惑,則無生死間隔,而證第三阿那含果也。
〔十四、中般〕,中即中陰,般即般涅槃也。謂此人于欲界死已,未到色界,即于中間陰身,顯發(fā)圣道,而般涅槃也。(梵語般涅槃,華言滅度。)
〔十五、生般〕,生般者,謂此人從欲界命終,生于色界,便般涅槃也。
〔十六、有行般〕,有行般者,謂此人生色界已,更能加功用行,斷欲界思惑俱盡,而般涅槃也。
〔十七、無行般〕,無行般者,謂此人生色界已,不加功用行,自然斷除欲界煩惱馀之思惑,而般涅槃也。
〔十八、上流般〕,流即流行之義。謂此人次第上行,色界諸天受生,而斷欲界馀之思惑,而般涅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