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種戒
【佛學大辭典】
(名數)(參見:戒)
【佛學大辭典】
(名數)此非據戒之項目數,乃就戒之特質而區(qū)分之也。一作持戒,二止持戒,戒之所以成立,在于防止惡行,稱為止持戒者,即以戒本所列者為根本。止惡之理想在于作善,教以積極的行為者,亦名為戒,此為作持戒。如半月說戒,三月安居之規(guī)定是也?!居帧恳怀鍪篱g戒,沙彌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二世間戒,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之五戒八戒也。見毗尼母論一?!居帧恳恍越?,殺,盜,邪淫,妄語之四戒也,此四者自性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受罪。二遮戒,飲酒等戒是也,若飲酒,則能犯諸戒,是故佛特遮止而使不飲之,飲酒之性固非罪也。俱舍論十八曰:「離性及遮故,俱說為戒。」【又】一道共戒,三乘之圣者,至見道修道之位,而發(fā)無漏道,故與無漏智共自發(fā)防非止惡之戒體,戒體亦無漏也。二定共戒,行人修持色界之四禪定故與彼定心共,身中自生防非止惡之戒體,此定有漏,故戒亦有漏也。見毗婆沙論十三?!居帧恳恍灾亟?。殺盜淫妄之四重也,此四者自性是極重之罪,故云性重。二息世譏嫌戒,飲酒以下之諸戒,佛以大慈為息世人之機嫌特向內眾而制者,即一切之遮戒是也。見涅槃經十一?!居帧恳浑S相戒。隨即隨順,相即形相。隨順如來之教而行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之相,故名隨相戒。二離相戒。離即遠離,持戒之人,心無所著則一切之戒相猶如虛空,了無持戒之相,故名離相戒。見華嚴大疏五。
【佛學常見辭匯】
1。作持戒和止持戒。(參見:二持)2。出世間戒和世間戒。出世間戒即沙彌的十戒及比丘尼的具足戒;世間戒即優(yōu)婆塞與優(yōu)婆夷的五戒和八戒。3。性戒和遮戒。(參見:二戒)4。道共戒和定共戒。(參見:二戒)5。性重戒和息世譏嫌戒。性重戒者,即殺、盜、淫、妄,因此四者自性是極重的罪,故云性重;息世譏嫌戒是飲酒以下的一切戒律,佛大慈為了息世人的譏嫌,所以特別制訂,即一切的遮戒是。6。隨相戒和離相戒。隨相戒之隨即隨順,相即形相,隨順如來之教,而現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之相,故名隨相戒;離相戒之離即遠離,持戒的人,心無所著,則一切的戒相,猶如虛空,了無持戒的相,故名離相戒。
戒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名曰尸羅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過者。大乘義章一曰:「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yè)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弓嬬蟊緲I(yè)經下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剐袅x十四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波羅,此譯云禁,戒亦禁義也?!鼓鶚劷浫辉唬骸附涫且磺猩品ㄌ莩??!刮褰?,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級,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來所制之法。戒體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領納戒法于心臍,生防非止惡之功德者。戒行者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yè)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盡具此四科。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欲達四科,先須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yè)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寡a助儀上曰:「戒科總有四重: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凈戒功德是也。戒體者,師資相傳,作法受得,心中領納法體也。此受持法體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開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學常見辭匯】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言三學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編為文,獨敘慧于先而戒于后,豈非倒例?雖然,首戒而末慧者,從行立義。先慧而后戒者,便解為文耳,于義何關哉!
戒者,梵名尸羅,即禁戒也,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yè)者。戒能生定,定能發(fā)慧,故學道人,以戒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二持
【佛學大辭典】
(名數)戒之二方面也:一、止持,止者制止,制止身口意,不為諸惡行,故曰止。五戒八戒等是也。依止而保持戒體曰止持。二、作持,作者造作,策勵身口意,造作諸善業(yè)故曰作,如說戒安居布施禮拜等是也。依作而保持戒體曰體持。見行事鈔持犯方規(guī)篇。
【佛學常見辭匯】
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惡,亦即諸惡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眾善奉行之意。此止持與作持二門,可以攝盡一切的戒律。
【三藏法數】
(出華嚴經疏)
〔一、止持〕,止即制止,謂止身口令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等,是名止持。
〔二、作持〕,作猶行也。謂既不殺生,又能放生;既不偷盜,又能布施;既不邪淫,又能恭敬;既不妄語,又能實語,是名作持。
二戒
【佛學大辭典】
(名數)二種之戒也。各隨其所出而異其名目,如性戒、遮戒、(孔目章)、道共戒、定共戒(毗婆沙論)、威儀戒、從戒戒(涅槃經)、隨相戒、離相戒(華嚴經疏)、止持戒、作持戒(華嚴經疏)、性重戒、息世譏嫌戒(涅槃經)、邪戒、正戒(四教儀集注)等。四教儀集注亦以十戒具足戒稱二戒,謂之出家之二戒。毗婆沙論以五戒八戒稱二戒,謂之在家之二戒。(參見:戒)
【佛學常見辭匯】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誰犯了就有罪,如殺盜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許作,如飲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時候,自然能夠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惡法;道共戒是見了道之后,自然不會再犯戒。這二種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三藏法數】
(出華嚴孔目)
〔一、性戒〕,謂殺、盜、邪淫、妄語,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
〔二、遮戒〕,遮即遮止,謂飲酒多有過失,能犯諸戒,是故佛特遮止,令不毀犯,乃能守護馀之律儀,是名遮戒。
【三藏法數】
(出毗婆沙論)
〔一、道共戒〕,謂于見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與道俱發(fā),是名道共戒。此戒既是初果、二果、三果所得,即是無漏戒也。(見道即初果,修道即二果、三果也。無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定共戒〕,謂發(fā)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定之時,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與定俱發(fā),是名定共戒。此戒斷惑未盡,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
【三藏法數】
(出華嚴經疏)
〔一、隨相戒〕,隨即隨順,相即形相。謂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儀,是名隨相戒。
〔二、離相戒〕,離即遠離,謂持戒之人,心無所著,則一切戒猶如虛空,了無持犯之相,是名離相戒。
【三藏法數】
(出涅槃經)
〔一、性重戒〕,謂殺、盜、淫、妄皆性業(yè)也,不待佛制持而不犯,性自是善;犯而不持,性自是罪。若犯之者,其罪極重,是名性重戒。
〔二、息世譏嫌戒〕,謂佛所制,出家之人,凡世間治生產業(yè),及一切非道所宜之事,皆不應為,以止世人之所譏誚、嫌疑,是名息世譏嫌戒。
【三藏法數】
(出涅槃經)
〔一、威儀戒〕,威儀戒者,謂受戒已,惟務修飾容止,誑惑于世,蓋由好求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二、從戒戒〕,從戒戒者,謂順從佛制,清凈三業(yè)。蓋其內外相稱,不為世事,但求真實利益,不要虛譽者也。(三業(yè)者,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也。)
二種色
【佛學大辭典】
(名數)(參見:色)
【佛學大辭典】
(名數)一內色,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是屬于內身,故名內色。二外色,色聲香味觸之五境也,是屬于外境,故名外色。見宗鏡錄七十五?!居帧恳伙@色,青黃赤白之四種也。二形色,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之八種也(大乘于此外加表色),見俱舍論下。
【三藏法數】
(出宗鏡錄)
〔一、內色〕,內色者,謂眼識乃至意識,是名內色。又眼耳鼻舌身意名內色,以其屬內身故。
〔二、外色〕,外色者,謂眼根乃至身根,是名外色。又色聲香味觸五塵名外色,以其屬外境故。
【三藏法數】
(出大智度論)
〔一、凈色〕,謂清凈美妙之色,能生貪欲,損壞道業(yè),故修道之人,宜當遠離也。
〔二、不凈色〕,謂不凈丑惡之色,能生憎惡,障蔽道業(yè),故修道之人,亦宜遠離也。
【三藏法數】
(出宗鏡錄)
〔一、顯色〕,謂青黃赤白,光影明暗,云煙塵霧等,顯然可見,是名顯色。
〔二、形色〕,謂長短方圓,粗細高下,正不正等,形相可見,是名形色。
色
【佛學大辭典】
(術語)變壞之義,變礙之義,質礙之義。變壞者輔變破壞也,變礙者變壞質礙也,質礙者有形質而互為障礙也。是從五根境等之極微而成。又色者示現之義,諸色法中獨取五境中之色塵而名為色者,以彼有質礙與示現兩義,色之義勝故也。俱舍論一曰:「由變壞故,(中略)變礙故,名為色?!雇嗽唬骸富蚴粳F義?!勾蟪肆x章二曰:「質礙名色?!?br />【佛學常見辭匯】
指一切有形象和佔有空間的物質。色可分為內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五種。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屬于內身,故名內色;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之五境,因屬于外境,故名外色;顯色是指我們常見的各種顏色,如青黃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眾生色身的各種動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如長短方圓等等。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處所攝色有五:謂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自在所生色也。
一、極略色 即五色根五色境及四大種法處實色,極微為性。極者,至也、窮也、邊也。略有二義:一者總義,總略眾色,析至極微,名極略色。略色之極,依士得名。二者小義,析諸根境,至極小處,名極略色。色即極略,或色之極略,依士持業(yè)。
二、極迥色 以空界色極微為體??战缟?,攝六種色。謂明闇光影及迥色與空之顯色,以空界色上下見別,分成迥色及空一顯色。析此六色以致極微,總名極迥色,離礙方顯,立以迥名。
三、受所引色 即無表。以律儀不律儀無表為體,受謂因教因師而領受也,引謂依受而發(fā)起也。
四、遍計所起 影像色謂通三性,獨散意識因計所變,五根五塵定境色無用影像為體。三性意識能遍計度,境從此生,名彼所起。
五、自在所生色 勝定力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所變色聲香味觸境為體。定通無擁,名為自在,果從彼起,名彼所生。
【三藏法數】
謂眼根所見青黃赤白等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