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二種顯示
【三藏法數】
(出華嚴經疏)
顯即顯露,示即曉示。謂一切眾生,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但相變體殊,情生智隔,不能顯發(fā)。故談華嚴大經,令其知心合體,智顯情亡,故有二種顯示也。
〔一、言顯示〕,謂佛以言說顯示,令諸眾生悉皆知有如來智慧德相。經云:破一微塵,出大經卷等,是名言顯示。
〔二、使修行顯示〕,謂眾生既知性具如來之法,令其修行,悟入顯現(xiàn)。如法華經云: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等,是名使修行顯示。
二種廣利
【三藏法數】
(出華嚴經疏)
〔一、利今〕,謂佛在世,當機之眾,聞法悟道,獲大利益,是名利今。
〔二、利后〕,謂佛滅后,一切眾生,亦得聞經受法,修行悟道,獲大利益,是名利后。
二種說法
【三藏法數】
(出寶性論)
〔一、細〕,謂如來為諸菩薩演說甚深微妙之法,以依第一義諦而說,故名為細。(第一義諦者,如來所證出世間之妙理也。)
〔二、粗〕,謂如來或時為諸眾生演說諸法名字章句,種種差別,以依世諦而說,故名為粗。(世諦者,謂世間一切諸法也。)
二種通相
【三藏法數】
(出楞伽經)
〔一、宗通相〕,宗即心宗,亦要也,通即融通無礙,相即自心所得勝進之相。謂依教思修,得意忘言,趣入自覺之地,覺智圓明,融通無礙,是名宗通相。
〔二、說通相〕,說即說法,通即辯說無礙,相即起用化他之相。謂以方便,隨順眾生根器淺深,為其演說,無有障礙,是名說通相。
二論──論有二種
【三藏法數】
(出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論即辯明之義。謂造論者,或發(fā)明佛說大小二乘諸經之奧義;或發(fā)明自宗之道,辯證他宗之非,故曰論也。
〔一、立自宗〕,立自宗者,立自家之本宗也。謂如善說法者,立善說法宗;惡說法者,立惡說法宗;應理論者,立應理論宗;分別論者,立分別論宗也。
〔二、遮他宗〕,遮他宗者,遮止他家所立之宗也。謂如善說法者,遮惡說法宗;惡說法者,遮善說法宗;應理論者,遮分別論宗;分別論者,遮應理論宗也。
二種語
【三藏法數】
(出涅槃經)
〔一、世語〕,謂如來為諸聲聞、緣覺說于世間有為之法,名為世語。
〔二、出世語〕,謂如來為諸菩薩說出世間無為之法,名為出世語。
二種愛語
【三藏法數】
(出大智度論)
〔一、隨意愛語〕,謂菩薩為憐憫眾生故,隨順其意,而為說法,是名隨意愛語。
〔二、隨所愛法為說〕,謂菩薩隨順眾生所愛樂法而為宣說。論云:菩薩若已得道,隨所應度而為說法。如高心富人,為贊布施,是人愛著名聲福德故,心則喜樂,是名隨所愛法為說。
二種觀
【三藏法數】
(出禪要呵欲經)
觀即定心運想之謂也。修行之人,未得正定,于不凈法猶生染心,故作此二觀,遣其著心也。
〔一、死尸臭爛不凈觀〕,謂修行之人,于閑靜處,運心觀想死尸臭爛不凈之相,心生厭惡。我身不凈,亦復如是,云何著是色欲,貪求無厭。況命如電逝,須臾難保,一息不來,與彼何異。由觀臭爛不凈,而貪著之心自息;是為死尸臭爛不凈觀。
〔二、聞法憶想分別觀〕,謂修行之人,雖聞法要,未有空慧,貪愛因緣熾然未息,故須憶想自身,以骨為柱,以肉為泥,毛發(fā)爪齒,皮膜筋血,聚以為身。饑寒失調,百骸俱苦。分別身分,無一堅固。由此憶想分別觀,而貪著之心自息;是為聞法憶想分別觀。
二種熏
【三藏法數】
(出翻譯名義)
熏,資熏,擊發(fā)之義也。蓋言第八識雖含藏一切善惡種子,若無染凈二緣熏發(fā),則不能成染凈等事。如谷麥等種,雖有生芽之能,若不得水、土資熏,芽亦不生,故名熏也。(第八識,即藏識也。)
〔一、熏習〕,熏即熏發(fā),習即數習,謂數習染凈之緣,熏發(fā)心體而成染凈等事,故名熏習。
〔二、資熏〕,資,猶助也。謂現(xiàn)對塵境所起之心,及諸惑相資熏發(fā)而成染凈等事,故名資熏。
二種破著
【三藏法數】
(出大智度論)
〔一、破欲著〕,謂人于好色,多起貪欲。若觀色是無常、不凈等,則不生貪著之心,而得解脫之樂,是名破欲著。
〔二、破見著〕,謂人雖觀色無常、不凈,猶尚著法生見。若能了達色相本空,則不起于分別之見;是名破見著。
二種護持事
【三藏法數】
(出地藏十輪經)
〔一、護持佛種〕,佛種者,佛之種性也。謂諸佛、菩薩以大悲心紹隆佛種,令諸眾生舍俗出家,剃發(fā)染衣,修行圣道,使無斷絕也。
〔二、護持正法〕,正法者,即四諦等真正之法也。謂諸佛、菩薩以大悲心,護持如來正法,使一切邪魔外道,無能惱亂,令諸眾生正信樂聞,弘通流布,利益無窮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二種無心約教
【三藏法數】
(出宗鏡錄)
約即要約,亦依約之義。謂如來之教,本離心緣言說之相。眾生依教而修,舍離妄著之心,安住真實之理,則于圣道自然成就。故云:千經萬論,莫不說離身心,破于執(zhí)著。是也。
〔一、澄湛令無〕,謂諸眾生,若能攝念安禪,澄神靜慮,能令定體湛然,不為妄塵所撓,是名澄湛令無。
〔二、當體是無〕,謂諸眾生,直了心源本寂,法亦無生,以一念起處,了不可得;是名當體是無。
二種入
【三藏法數】
(出金剛三昧經)
〔一、理入〕,謂眾生深信本有真性,不一不異,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圣不二,寂靜無為,無有分別,因此深信能入于理,是名理入。
〔二、行入〕,行即依理起修之行,謂行此行時,心不傾倚,無念無求,安住不動,猶如大地;因行入理,是名行入。
二種畢竟
【三藏法數】
(出大涅槃經)
〔一、莊嚴畢竟〕,畢竟猶決定之義。謂一切眾生皆有一乘正性,應須修于六度莊嚴,設若不修,不得正性;是則六度決定能為莊嚴之具。故疏云:以六度為莊嚴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二、究竟畢竟〕,究竟猶至極之義,即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之性也。茍得此一乘之性,則能決定至于至極之地;故疏云:一乘為究竟也。
二種際
【三藏法數】
(出華嚴經疏并演義鈔)
際即際畔。謂生死涅槃體性是一,本無際畔。不異而異,遂有生死、涅槃二際之分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涅槃際〕,涅槃際者,若以生死染緣,就涅槃實理而言,生死即涅槃,了無虛妄之可分別。無際之際,是名涅槃際。中論云:涅槃之實際,及與生死際,無毫釐差別。是也。
〔二、生死際〕,生死際者,若以涅槃實理,從生死染緣而言,涅槃即生死,非真寂靜之可證入。無際之際,是名生死際。故晉譯華嚴經云:生死非雜亂,涅槃非寂靜。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