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187,分80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義師
義夫
義聲
講義
教義
義訓
義莊
義膽
死義
了義
義府
起義
就義
集義
通義
《國語辭典》:義師(義師)  拼音:yì shī
為維護正義而興起的軍隊。《后漢書。卷八四。列女傳。董祀妻傳》:「海內(nèi)興義師,欲共討不詳。」《三國演義》第五回:「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也作「義軍」。
分類:義師軍隊
《漢語大詞典》:義夫(義夫)
(1).堅守大義的人。 晉 陸機 《答賈長淵》詩:“雄臣馳騖,義夫赴節(jié)?!?span id="og3ult4" class="book">《晉書·忠義傳序》:“隕節(jié)茍合其宜,義夫豈吝其沒;捐軀若得其所,烈士不愛其存?!?宋 蘇舜欽 《乞用劉石子弟》:“烈士義夫,聞之震激。”
(2).情專的男子。 清 李漁 《比目魚·回生》:“這等説起來,是一對義夫節(jié)婦了,可敬,可敬!”
《漢語大詞典》:義聲(義聲)
德義的名聲。 漢 張衡 《東京賦》:“昭仁惠於 崇賢 ,抗義聲於 金商 。”周書·竇毅傳贊:“ 竇毅 忠肅奉上,溫恭接下,茂實彰於本朝,義聲揚於殊俗?!?董必武 《武昌東湖九女墩》詩:“自求解放入天軍,巾幗英雄著義聲?!?/div>
分類:德義名聲
《國語辭典》:講義(講義)  拼音:jiǎng yì
1.闡釋說明書籍的義理?!赌鲜?。卷七。梁武帝本紀下》:「初,帝創(chuàng)同泰寺,至是開大通門以對寺之南門,取反語以協(xié)同泰。自是晨夕講義,多由此門?!?br />2.古時臣子將講授給帝王研習的資料預先撰擬出來,稱為「講義」。宋。邢炳 孝經(jīng)注疏序:「會合歸趣,一依講說,次第解釋,號之為講義也?!?br />3.學校教師為學生編輯的講授資料。
《國語辭典》:教義(教義)  拼音:jiào yì
宗教的義理與宗旨。如:「任何宗教的教義,總是勸人向善?!?/div>
《國語辭典》:義訓(義訓)  拼音:yì xùn
以字義為主的訓解方式,即用當代通行的語詞解釋古語詞或方言詞的意義。有別于音訓及形訓。
《國語辭典》:義莊(義莊)  拼音:yì zhuāng
置田立莊,收租以贍養(yǎng)貧困的族人。宋代范仲淹曾買良田數(shù)千畝,收租儲存,義莊產(chǎn)業(yè)即作族中公產(chǎn)。
《分類字錦》:義膽(義膽)
王奐祭王宣徽文義膽披露上心亦回
釋惠洪 和堪維那移居詩 堪公故園舊,義膽見急難。
分類:
《國語辭典》:死義(死義)  拼音:sǐ yì
為守節(jié)義而死?!妒酚?。卷一二○。汲黯傳》:「好直諫,守節(jié)死義,難惑以非。」
分類:恪守大義
《漢語大詞典》:了義(了義)
佛教語。真實之義,最圓滿的義諦。對“不了義”而言。 南朝 梁 王屮《頭陁寺碑文》:“金資寳相,永藉閑安;息心了義,終焉游集。” 唐 宗密 《圓覺經(jīng)略疏》卷七:“大寳積經(jīng)云……若諸經(jīng)中宣説世俗,名不了義;宣説勝義,名為了義;宣説煩惱業(yè)盡,名為了義。宣説厭離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義;宣説生死涅槃,無二無別,名為了義。宣説種種文句差別,名不了義;宣説甚深難見難覺,名為了義。” 唐 高適 《同馬太守聽九思法師講金剛經(jīng)》詩:“了義同建瓴,梵法若吹籟?!?呂澄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九講:“《華嚴》是了義的,一乘的,可謂最究竟了?!?/div>
《國語辭典》:義府(義府)  拼音:yì fǔ
1.詩書中蘊藏有勸善懲惡、尊賢伐罪的義理。語本《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詩、書,義之府也?!购笫兰匆粤x府做為詩書的代稱。南朝梁。元帝〈侍中吳平光侯墓志〉:「學兼義府,談均理窟。」
2.書名。清朝黃生撰,二卷。上卷論經(jīng),下卷論子史集,附以金石、訓詁之考證,頗有精到處。
分類:義理府藏
《國語辭典》:起義(起義)  拼音:qǐ yì
1.為正義而起兵?!度龂萘x》第一回:「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tǒng)天下?!?br />2.作文時,樹立一義以發(fā)其凡。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一曰微而顯,文見于此,而起義在彼。」
《國語辭典》:就義(就義)  拼音:jiù yì
1.歸向正義?!肚f子。列禦寇》:「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br />2.為義而死?!端问贰>硭奈濉?。忠義傳五。尹谷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
《漢語大詞典》:集義(集義)
猶積善。謂行事合乎道義。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朱熹 集注:“集義,猶言積善,蓋欲事事皆合於義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 澄 問:‘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義,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乎神明,何怕之有!’”
分類:積善道義
《國語辭典》:通義(通義)  拼音:tōng yì
常則?!睹献?。滕文公上》:「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埂稘h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