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187,分80頁顯示  上一頁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性義
遺義
義虧
義意
滯義
清義
俠義
鄉(xiāng)義
義眾
義渠
義阡
兼義
慧義
附義
從義郎
《漢語大詞典》:性義(性義)
猶義理。 漢 徐干 中論·貴言:“是以君子將與人語大本之源,而談性義之極者,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視其鋭氣,察其墮衰。” 宋 葉適 《題端信師帖》:“ 端信大師 自天臺(tái)教觀兼習(xí)諸宗,性義融徹,詞辯鋒起。”
分類:義理
《漢語大詞典》:遺義(遺義)
(1).謂喪失道義。《韓詩外傳》卷二:“君使不從,非忠也;從之,是遺義也。不如去之?!?宋 劉斧 《青瑣高議別集·西池春游》:“姬淚別生曰:‘子慎無見新而忘故,重利而遺義。’”
(2).謂遺漏意義。 宋 劉敞 《離憂賦》:“知隕性之無續(xù)兮,畏忝經(jīng)而遺義。” 梁?jiǎn)⒊?《哀西藏》:“今所論者,則新約所載各條,遺義頗多,猶不能不有望於后來之補(bǔ)苴也?!?/div>
《韻府拾遺 支韻》:義虧(義虧)
漢書天文志太白曰西方秋金義也言也義虧言失逆秋令
《漢語大詞典》:義意(義意)
意義。詩·小雅·伐木序 唐 孔穎達(dá) 疏:“是此篇皆有義意。”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凡字異而意同者,不可概用之,宜分乎彼此,此先聲律而后義意?!?清 戴名世 《吳他山詩序》:“雖其辭為方言鄙語,而亦時(shí)有義意之存。”
分類:意義
《漢語大詞典》:滯義(滯義)
疑難的意義。三國志·魏志·袁渙傳“ 渙 子 侃 ,亦清粹閒素,有父風(fēng),歷位郡守尚書” 裴松之 注引《袁氏世紀(jì)》:“著書十餘萬言,論治世之務(wù),為、《周官》傳,及論五經(jīng)滯義,圣人之微言,以傳於世。”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xué):“三乘佛家滯義, 支道林 分判使三乘炳然。諸人在下坐聽,皆云可通。” 明 楊慎 《云龍風(fēng)虎》:“古人多倒語成文,后人不達(dá),便成滯義。” 清 姚鼐 《儀鄭堂記》:“ 鄭 君 康成 總集其全,綜貫繩合,負(fù)閎洽之才,通羣經(jīng)之滯義?!?/div>
分類:疑難意義
《駢字類編》:清義(清義)
宋之問餞獨(dú)孤少府序清義多南史之才選署半北部之尉
《國語辭典》:俠義(俠義)  拼音:xiá yì
見義勇為、舍己助人的胸襟或行為。《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十三妹原因俠義兩個(gè)字上起見,一心要救安張兩家四口的性命,才殺了僧俗若干人。」
《漢語大詞典》:鄉(xiāng)義(鄉(xiāng)義)
指鄉(xiāng)兵。宋史·地理志二:“ 宋 初,募置鄉(xiāng)義,大修戰(zhàn)備。”
《漢語大詞典》:義眾(義衆(zhòng))
南北朝 時(shí)州郡鄉(xiāng)里自募之兵。晉書·桓彝傳:“ 蘇峻 之亂也, 彝 糾合義眾,欲赴朝廷?!?span id="jacakhi" class="book">《梁書·元帝紀(jì)》:“ 世祖 馳檄告四方曰:‘有能率動(dòng)義眾,以應(yīng)官軍,保全城邑,不為賊用,上賞方伯,下賞剖符。’”
《國語辭典》:義渠(義渠)  拼音:yì qú
國名。被視為西戎的古老部族,其活動(dòng)范圍約在今陜西、甘肅及寧夏交界處。后為秦所滅。也作「儀渠」。
《漢語大詞典》:義阡(義阡)
猶義冢。明史·郭敦傳:“ 衢 俗,貧者死不葬,輙焚其尸。 敦 為厲禁,且立義阡,俗遂革。” 清 姚鼐 《贈(zèng)文林郎婺源黃君墓志銘》:“始其父募得 巴縣 江 北地為義阡。及歿,君遂葬之于 巴 。成冢立碑而去?!?/div>
《漢語大詞典》:兼義(兼義)
“十三經(jīng)”之經(jīng)注與疏合刻,謂之某經(jīng)兼義,即兼并“正義”之意。其刻本謂之兼義本。如今 阮 ?!笆?jīng)”周易,即稱《周易兼義上經(jīng)》、《周易兼義下經(jīng)》, 阮元 ??痹疲骸啊媪x’字乃合刻注疏者所加。取兼并正義之意也。蓋其始注疏無合一之本,南北 宋 之間,以疏附於經(jīng)注者,謂之某經(jīng)兼義。至其后則直謂之某經(jīng)注疏。此變易之漸也。”見《〈周易注疏〉校勘記》卷一。
《漢語大詞典》:慧義(慧義)
佛教語。謂佛法的義諦。《無量壽經(jīng)》卷上:“愍念眾生,問此慧義。” 南朝 梁 蕭統(tǒng) 《講解將畢賦三十韻》:“慧義比瓊瑤,薰染猶蘭菊?!?/div>
《漢語大詞典》:附義(附義)
贊同并參加義舉。 鄒魯 《湖南光復(fù)》:“我為種族革命,凡我族之附義者,不論其曾為官僚,抑為紳士,余皆容之。”
分類:贊同參加
《漢語大詞典》:從義郎(從義郎)
宋 代武舉進(jìn)士第二名所授的官銜。 宋 吳自牧 夢(mèng)粱錄·士人赴殿試唱名:“武舉進(jìn)士前三名,照文科為狀元、榜眼、探花,恩例各賜紫囊金帶靴笏,狀元授秉義郎,榜眼授從義郎,探花授保義郎,俱殿步司正副將之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