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摸棱兩可(摸棱兩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言語、意見或態(tài)度含糊不清。參見「摸棱兩可」條。
《國語辭典》:摸棱兩可(摸稜兩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語本《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棱以持兩端可矣?!贡扔饕庖?、態(tài)度或語言不明確、肯定。也作「摸棱兩可」、「模棱兩可」、「模棱兩可」。
《國語辭典》:模棱兩可(模棱兩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含糊、不明確的意見、態(tài)度或主張等。參見「摸棱兩可」條。《明史。卷二○八。余珊傳》:「飾六藝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奪漢政。堅白異同,模棱兩可。」
《國語辭典》:模棱兩可(模稜兩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含混、不明確的言語、意見或主張。參見「摸棱兩可」條。如:「小李不敢堅持自己的主張,因此不得不采模棱兩可,含混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