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守株待兔  拼音:shǒu zhū dài tù
相傳一農(nóng)夫見兔觸樹而死,為他所得,遂不事農(nóng)作,守在樹旁,等待兔子撞樹,終一無所獲。典出《韓非子。五蠹》。后比喻拘泥守成,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漢。王充《論衡。宣漢》:「以已至之瑞,效方來之應(yīng),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罝之路也?!姑?。朱權(quán)《卓文君》第三折:「盼功名如守株待兔,要求進(jìn)若緣木求魚。」也作「守株伺兔」。
《國語辭典》:守株伺兔  拼音:shǒu zhū sì tù
比喻拘泥守成,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參見「守株待兔」條。《后漢書。卷五九。張衡傳》:「世易俗異,事埶舛殊,不能通其變,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劍,守株而伺兔也?!?/div>
《國語辭典》:茹毛飲血(茹毛飲血)  拼音:rú máo yǐn xiě
語本《禮記。禮運(yùn)》:「飲其血,茹其毛?!股瞎艜r(shí)候,人們尚不知用火,連毛帶血生食鳥獸。漢。班固《白虎通。卷一。號(hào)》:「古之時(shí)未有三綱六紀(jì)……茹毛飲血而衣皮葦?!鼓铣?。蕭統(tǒng)文選序〉:「冬穴夏巢之時(shí),茹毛飲血之世?!挂沧鳌革嬔忝?。
《漢語大詞典》:認(rèn)死理(認(rèn)死理)
固執(zhí),不知變通。 梁斌 《紅旗譜》三二:“ 春蘭 看著 老驢頭 那個(gè)認(rèn)死理的樣子暗笑,不再說什么。” 魯易 張捷 《團(tuán)結(jié)立功》第一出第一場:“他父親那脾氣就跟 裴振剛 差不多,那么個(gè)認(rèn)死理?!?/div>
《國語辭典》:三月不知肉味  拼音: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孔子在齊國聽得韶樂,三個(gè)月吃肉都不知味道。典出《論語。述而》。比喻專心一意,全神貫注。《老殘游記》第二回:「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澈些!」
《國語辭典》:亢龍有悔(亢龍有悔)  拼音:kàng lóng yǒu huǐ
龍為君位,亢是至高,言處于極尊之位,應(yīng)當(dāng)以亢滿為戒,否則會(huì)有敗亡之禍。語出《易經(jīng)。乾卦。上九》:「亢龍有悔?!?/div>
《漢語大詞典》:浪弟子
詈詞。稱行為放蕩、不知檢束的青年人。《水滸傳》第一○二回:“那婦人駡道:‘浪弟子,鳥歪貨,你閑常時(shí),只喜歡使腿牽拳,今日弄出來了?!?/div>
《國語辭典》:磕頭如搗蒜(磕頭如搗蒜)  拼音:kē tóu rú dǎo suàn
磕頭快得如搗蒜一樣。比喻求饒或態(tài)度極為恭謹(jǐn)?!度辶滞馐贰返诙兀骸覆挥煞终f,走上去,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臉就是一個(gè)大嘴巴,打的烏龜跪在地下磕頭如搗蒜?!埂段拿餍∈贰返诹寤兀骸甘陶叻讲艜缘盟母祝瑖樀目念^如搗蒜。」
《國語辭典》:可不道  拼音:kě bù dào
1.豈不知。元。紀(jì)君祥《趙氏孤兒》第一折:「可不道遇急思親戚,臨危托故人?!乖C蠞h卿《魔合羅》第四折:「可不道一言既出,便有駟馬難追?已招伏,怎改易?要承抵?!?br />2.豈不是。元。孫仲章《勘頭巾》第四折:「趙仲先,這樁事可不道你也和他曾有首尾來?!姑鳌j惻c郊《文姬入塞》:「可不道埋沒了豐城貫斗才。」
3.卻不料、可曾想到。元。鄭光祖《?梅香》第一折:「不爭向琴操中單訴著你飄零,可不道窗兒外更有個(gè)人孤另?!姑鳌8呙鳌都彻砰w本琵琶記》第二○出:「我千辛萬苦有甚疑猜,可不道我臉兒黃、瘦骨如柴。」
《國語辭典》:刻舟求劍(刻舟求劍)  拼音:kè zhōu qiú jiàn
楚人過江,劍掉水中,便于船舷刻一記號(hào),待船停止,從刻記號(hào)處下水尋劍的故事。典出《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后用以比喻拘泥固執(zhí),不知變通。宋。陸游謝梁右相啟〉:「刻舟求劍,固匪通材。」《紅樓夢》第一二○回:「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也作「求劍刻舟」。
《國語辭典》:蹇味兒(蹇味兒)  拼音:jiǎn wèi ér
愚笨憨蠢,不知變通的人?!督鹌棵贰返诹兀骸高@個(gè)姓包的就和應(yīng)花子一般,就是個(gè)不知趣的蹇味兒!」
《漢語大詞典》:沒做是處(沒做是處)
猶言不知怎么辦。《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二:“見他只是不動(dòng),沒做是處,倒懊悔無及。”
《國語辭典》:沒入腳處(沒入腳處)  拼音:méi rù jiǎo chù
無法著手進(jìn)行。引申指不知如何是好?!督鹌棵贰返诹兀骸肝鏖T慶聽了,喜歡的沒入腳處,一手摟過婦人粉項(xiàng)來,就親了個(gè)嘴。」《綠野仙蹤》第七回:「那婦人到此,越發(fā)著急的了不得,連圈連拜,連說連吹,忙亂的沒入腳處。」
分類:不知怎樣
《國語辭典》:迷而不返  拼音:mí ér bù fǎn
迷失道路而不知回頭。比喻犯錯(cuò)而不知悔改。漢。王粲 為劉荊州與袁尚書:「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則戎狄蠻夷將有誚讓之言,況我同盟,復(fù)能戮力為君之役哉?」《三國演義》第三三回:「若迷而不返,則是韓盧、東郭自困于前,而遺田父之獲也。」
《漢語大詞典》:靡所適從(靡所適從)
不知何所依從。 明 張居正 《請裁定宗藩事例疏》:“或減削太苛,有虧敦睦;或擬議不定,靡所適從?!?明 李贄 《孔明為后主寫申韓管子六韜》:“獨(dú)儒家者流,汎濫而靡所適從,則以所欲者眾耳。”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白旗》:“時(shí)各帥意見不同,卒無定計(jì),甚至出令旋止,靡所適從。”參見“ 無所適從 ”。
《國語辭典》:無所適從(無所適從)  拼音:wú suǒ shì cóng
徬徨無主,不知如何是好。《宋史。卷三○二。賈黯傳》:「二人臨事,指蹤不一,則下將無所適從。」《清史稿。卷二九三。謝濟(jì)世傳》:「若發(fā)號(hào)施令,小人得以搖奪,君子無所適從,國事未有不隳者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