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44詞典 3分類詞匯 141
《國語辭典》:曹汝霖  拼音:cáo rǔ lín
人名。(西元1876~1966)字潤田,上海市人。清末經(jīng)考試出洋,獲授進士,日本東京法學院畢業(yè)。民國后任外交部次長,參與簽訂日本二十一條約之交涉,嗣任交通總長、外交總長、財政總長。五四運動后免職,抗戰(zhàn)時任職偽組織。著有《曹汝霖一生之回憶》。
《國語辭典》:海員節(jié)(海員節(jié))  拼音:hǎi yuán jié
民國四年十二月五日,陳英士在上海策動肇和兵艦起義,以支援國父討袁的號召。至三十四年,政府為紀念該艦首義海軍壯士,特明定該日為「海員節(jié)」。
《國語辭典》:么二  拼音:yāo èr
1.一種麻將牌賭博時計和法。
2.吳語。舊時上海妓院的次等妓女?!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九○回:「因為東西棋盤街,都是么二妓女麇聚之所,眾人也誤認了他做么二。其實他與那一個妓院,聚了四五十個妓女的么二妓院,有天淵之隔呢?!?br />3.四川方言。調(diào)皮搗蛋。
《國語辭典》:折壁腳(折壁腳)  拼音:zhé bì jiǎo
上海方言。指毀謗他人、顛倒是非。
《國語辭典》:兜喜神方  拼音:dōu xǐ shén fāng
上海人在除夕夜時,朝著吉方走,走到一座香火旺盛的廟上燒一股香,祈求神明保祐自己在這一年里凡事都順當,這種習俗稱為「兜喜神方」。
《國語辭典》:潘公展  拼音:pān gōng zhǎn
人名。(西元1895~1975)浙江吳興人,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歷任上海商報、申報主筆、晨報總經(jīng)理兼社長、中國公學副校長、上海申報社長、上海市議會議長、美國紐約新報主筆、華美日報社長兼主筆。著有潘公展先生言論選集。
《國語辭典》:李政道  拼音:lǐ zhèng dào
人名。(西元1926~)上海市人,我國杰出物理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加州大學物理學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宇稱不守恒,于西元一九五七年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國語辭典》:小赤老  拼音:xiǎo chì lǎo
上海方言。指年輕人,通常有親昵的意思。
《國語辭典》:寫字樓(寫字樓)  拼音:xiě zì lóu
上海方言。指辦公室。如:「這間寫字樓,已有百年的歷史。」
《國語辭典》:陶聲洋(陶聲洋)  拼音:táo shēng yáng
人名。(西元1904~1969)江西南昌人,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歷任臺南工學院、兵工學校教授、美援運用委員會副處長、經(jīng)濟合作委員會秘書長等職,五十八年七月,受任命為經(jīng)濟部長,到任不久,以腸癌逝世。今有陶聲洋防癌基金會,即為紀念陶氏而設(shè)。
《漢語大詞典》:復旦大學
中國的多科性綜合大學。校址在上海。創(chuàng)建于1905年,當時稱復旦公學。1917年改現(xiàn)名。設(shè)有技術(shù)科學學院、管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經(jīng)濟學院等,以及中國語言文學、物理學、國際政治、遺傳學和遺傳工程、光源與照明工程等系。
《漢語大詞典》:共產(chǎn)主義小組
1920年秋至1921年春,中國具有初步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革命者在上海、北京、長沙、武漢、濟南、廣州等地建立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組織。當時名稱不統(tǒng)一,有稱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黨支部、共產(chǎn)黨小組等,后統(tǒng)稱共產(chǎn)主義小組。
《漢語大詞典》:短褲黨
中篇小說。蔣光慈作。1927年發(fā)表。1927年2月,上海工人階級舉行武裝起義,許多同志英勇犧牲。領(lǐng)導干部楊直夫、史兆炎總結(jié)失敗教訓,積極準備,等待時機。3月21日,在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幾十萬工人舉行罷工,接著又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終于取得了勝利。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部表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工人武裝斗爭的小說。
《漢語大詞典》:讀書出版社
1936年初在上海成立。初名讀書生活出版社。前身為李公樸任主編的《讀書生活》雜志社??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總社先后遷往武漢、重慶。曾出版馬克思《資本論》中文全譯本和其他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1948年10月與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合并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漢語大詞典》: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反迫害運動
1947年5月,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學生舉行以反內(nèi)戰(zhàn)、爭民主為內(nèi)容的五四紀念活動。上海學生在上街宣傳時遭國民黨軍警毆打和拘捕。20日,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學生在南京組成請愿團,進行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反迫害大游行,遭到鎮(zhèn)壓,學生一百余人被打傷,二十多人被捕,造成“五二○血案”。血案發(fā)生后,在全國掀起了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反迫害的群眾運動,形成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二條戰(zhàn)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