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十種三昧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華嚴經(jīng)云十種三昧:
一、普光明三昧 謂身土重重相入,周遍廣大,無盡限故。
二、妙光明三昧 謂以如幻智,應物動寂,依根本智,恒無往來。
三、(編者注:原文缺)
四、清凈身心行三昧 謂過阿僧祇世界諸佛所,花香供養(yǎng),勤求妙法。
五、知過去莊嚴藏三昧 謂知過去諸佛出現(xiàn)劫剎度生壽命次第。
六、智光明藏三昧 謂未來劫中諸佛,已未說法,皆悉能知。
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三昧 謂能遍入十方世界,見一切佛教化莊嚴。
八、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 謂人身入,夜叉身出,乃至剎那入,三世起等。
九、法界自在三昧 謂自身毛孔入此三昧而作佛事,得法界自在。
十、無礙輪三昧 住無礙三業(yè)佛土,成眾生智,轉(zhuǎn)凈法輪,紹諸佛種。
十種修三昧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大集賢護經(jīng)云十種修三昧法:
一、摧折我慢 我即我見,慢即憍慢。謂修行之人,當先摧滅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寶,及一切眾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報 謂修行之人,當知天地蓋載,國家水土,父母養(yǎng)育,師長訓誨,皆有恩德。于一切時,念念不忘,以報其恩也。
三、心無嫉妒 謂修行之人,攝化有情,心無偏倚。于他所有名譽財寶,如同己有,不生嫉惡妒忌之心也。
四、斷除疑惑 謂修行之人,當以諸佛正知正見,斷除疑惑,而于善惡諸境,皆無障礙也。
五、深信不壞 謂修行之人,須發(fā)深信之心,于佛正法,系念思惟,堅固持守,如金剛不壞也。
六、精進無倦 謂修行之人,當精進勤敏,無有倦怠,使得成就道果也。
七、常行乞食 謂修行之人,當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設有請者,則依時赴之,不可更赴別請也。
八、少欲知足 謂修行之人,當離塵寡欲,不可多求財利,而起貪染,常自知足,調(diào)伏諸根,以增長善法也。
九、樂無生法忍 無生法即不生不滅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滅之法,起希樂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
十、常念三昧 謂修行之人,應當事彼能證三昧法者,即作佛想,念念于此三昧,精勤修習,無有退失也。
【三藏法數(shù)】
(出大集賢護經(jīng))
〔一、摧折我慢〕,我即我見,慢即憍慢。謂修行之人,當先摧滅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寶及一切眾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報〕,謂修行之人,當知天地蓋載、國王水土、父母養(yǎng)育、師長訓誨,皆有恩德,于一切時念念不忘,以報其恩也。
〔三、心無嫉妒〕,謂修行之人,攝化有情,心無偏倚,于他所有名譽財寶,如同己有,不生嫉惡妒忌之心也。
〔四、斷除疑惑〕,謂修行之人,當以諸佛正知正見,斷除疑惑,而于善惡諸境,皆無障礙也。
〔五、深信不壞〕,謂修行之人,須發(fā)深信之心,于佛正法,系念思惟,堅固持守,如金剛不壞也。
〔六、精勤無倦〕,謂修行之人,當精進勤敏,無有倦怠,使得成就道果也。
〔七、常行乞食〕,謂修行之人,當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設有請者,則依時赴之,不可更赴別請也。
〔八、少欲知足〕,謂修行之人,當離塵寡欲,不可多求財利,而起貪染,常自知足,調(diào)伏諸根,以增長善法也。
〔九、樂無生法忍〕,無生法,即不生不滅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滅之法,起希樂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
〔十、常念三昧〕,謂修行之人,應當事彼能證三昧法者,即作佛想。念念于此三昧,精勤修習,無有退失也。
月輪觀之五種三昧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月輪觀五種三昧者:一、剎那心,二、流注心,三、甜美心,四、摧散心,五、明鏡心。
一、剎那心 謂初心見道,一念相應,速還忘失,如夜電光,暫現(xiàn)即滅,故云剎那。
二、流注心 既見道已,念念加功,相續(xù)不絕,如奔流注,故云流注。
三、甜美心 謂積功不已,乃得虛然朗徹,身心輕泰,玩味于道,故云甜美。
四、摧散心 為卒起精進,或復休廢,二俱違逆,故云摧散。
五、明鏡心 既離散亂之心,鑒達圓明,一切無著,故云明鏡。
二種師子奮迅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師子奮迅者,借譬以顯法。如世師子奮迅,為二事故。一為奮除塵土;二能前走卻走捷疾異于諸獸。此三昧亦如是,一則奮除障定之惑;二能出入諸禪,捷疾無間,異于馀之三昧,而具出入二義焉。
〔一、入禪奮迅〕,入禪奮迅者,謂離欲界不善法,有覺有觀,而入初禪。如是次第入于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滅受想定,是為奮迅入也。(有覺有觀者,初心在禪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皆色界天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即無色界天也。滅受想定者,滅除受想之心,而得定也。)
〔二、出禪奮迅〕,出禪奮迅者,從滅受想定起,還入非有想非無想定;從非有想非無想定起,還入無所有處定。如是識處、空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乃至出散心中,是為奮迅出也。
五輪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輪有運轉(zhuǎn)摧碾之義。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亦必勇猛精進,摧破惑業(yè),從淺至深,從凡入圣,亦猶輪之義也。
〔一、地輪三昧〕,地有二義:一住持不動,二出生萬物。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若證未到地定,頓覺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如地不動,由未到地,出生初禪種種功德,亦猶地之能生物也,是名地輪三昧。(未到地定者,謂于欲界中修禪,身雖未到初禪,而已得初禪定也。)
〔二、水輪三昧〕,水有二義:一潤漬生長,二體性柔軟。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于地輪中,若證水輪三昧,即發(fā)諸禪種種功德,定水潤心,善根增長,即潤漬之義。由得定故,身心濡軟,折伏高慢,隨順善法,即柔軟之義,是名水輪三昧。
〔三、風輪三昧〕,風有三義:一游空無礙,二鼓動萬物,三能破壞。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發(fā)相似智慧無礙方便,如風游空,一切無礙,既得智慧無礙方便,即能擊發(fā)種種出世善根,功德生長,如風之鼓動萬物。由此之智慧無礙方便,即能摧破一切諸見煩惱,亦由風之破壞于物,是名風輪三昧。(相似智慧者,謂于初果已上所得智慧,由未真證,故名相似。)
〔四、金沙輪三昧〕,金則譬真,沙喻無著,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若破見、思惑,明發(fā)真慧,無染無著,則得道果。若是菩薩,即能破一切塵沙煩惱,是名金沙輪三昧。(果即初果、二果、三果也。)
〔五、金剛輪三昧〕,金剛體堅用利,能摧碎諸物。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不為妄惑所侵,能斷一切結使,成阿羅漢。若在菩薩,即能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是名金剛輪三昧。(結使,即三界見、思惑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一切種智,即佛智也。)
十義──海印三昧有十義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
海印是喻。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從喻立稱,故名海印三昧。謂大海澄渟,湛然不動,萬象皆現(xiàn),如印印物。如來智海,清凈湛然,一切眾生心念根欲,悉在如來三昧智中,猶?,F(xiàn)像也。
〔一、無心能現(xiàn)〕,謂如來三昧法性平等,離諸名相,不加功用,而能顯現(xiàn)一切諸相,是名無心能現(xiàn)。
〔二、現(xiàn)無所現(xiàn)〕,謂如來三昧,隨眾生心,現(xiàn)種種相,如光如影,了不可得,是名現(xiàn)無所現(xiàn)。
〔三、能現(xiàn)所現(xiàn)非一〕,謂如來三昧能現(xiàn)之智,與所現(xiàn)之境,一念圓融,十方普應,是名能現(xiàn)所現(xiàn)非一。
〔四、能現(xiàn)所現(xiàn)非異〕,謂如來三昧能現(xiàn)之智,所現(xiàn)之境,雖十方普應不同,莫不本乎一念,是名能現(xiàn)所現(xiàn)非異。
〔五、無去來〕,謂如來三昧,萬法現(xiàn)于自心,彼亦不來;身相遍于法界,我亦不去,是名無去來。
〔六、廣大〕,謂如來三昧普遍包容,無法不備,眾生世界,不離一心,是名廣大。
〔七、普現(xiàn)〕,謂如來三昧,一切世界于一心中,不簡巨細,皆悉能現(xiàn),是名普現(xiàn)。
〔八、頓現(xiàn)〕,謂如來三昧,一切世界當念即現(xiàn),無前無后,色相宛然,是名頓現(xiàn)。
〔九、?,F(xiàn)〕,謂如來三昧,于諸法相,無有不現(xiàn)之時。非如明鏡,像對則現(xiàn),不對則不能現(xiàn),是名?,F(xiàn)。
〔十、非現(xiàn)現(xiàn)〕,謂如來三昧,寂然不動,為眾生故,于非應中隨感而應。猶如明鏡,無心現(xiàn)物,而像對即現(xiàn),是名非現(xiàn)現(xiàn)。
十種得地三昧──菩薩修十種得地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寶雨經(jīng))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蓋地之為德,博厚平靜,物無不載,生育滋長,不自為功;包含攝受,周遍無量,于凈于穢,了無憎愛。菩薩修行,得其三昧,有似于地,故名得地三昧。
〔一、廣大無邊〕,謂菩薩功德智慧,不可思議,莊嚴愿行,無量無邊,譬如大地周遍十方,無有界限也。
〔二、存濟眾生〕,謂菩薩以廣大慈悲之心,遍行六度,于法界一切有情,悉能存濟,得所依止;凡有所需,若法若財,悉如其意,隨時隨處,無有限礙。如地廣大,了無邊際,一切眾生,皆能容受;隨其種性,各得依止,而能生長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恩不望報〕,謂菩薩以慈悲憫愛之心,利益一切有情。未了悟者令得了悟,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恩德普被,而心不希報。譬如大地,生育萬物,而亦無所望報也。
〔四、普能容受〕,謂菩薩于諸佛所說之法,雖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悉能一心受持,無有遺失。譬如大地,天降洪雨,無量無邊,悉能容受也。
〔五、眾生依止〕,謂菩薩能為一切有情作歸依處。凡所修習一切善法,乃至得入涅槃,皆以菩薩為之依止。譬如大地,能為一切萬物之所依止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六、能生善種〕,謂菩薩以方便力,能令一切有情所有善根種子,皆因法雨而生。譬如大地,世間所有一切種子,皆依于地而得生也。
〔七、如大寶器〕,謂菩薩以方便力,能令一切有情,修習一切功德善法之寶,隨其根器,皆因菩薩而得成就。譬如大地,能為眾寶之器也。
〔八、能出眾藥〕,謂菩薩善巧說法,能除一切有情煩惱等病。譬如大地,出生一切眾妙之藥,可以療治一切病也。
〔九、不可傾動〕,謂菩薩以禪定之力,安忍逆順二境,不生瞋愛,而于一切內(nèi)外諸緣,莫能擾動。譬如大地,萬古寧靜,不因他緣傾覆搖動也。
〔十、不驚不畏〕,謂菩薩以定慧之力,心恒寂靜,安住正理,或遇邪魔外道,用彼種種妖邪之術,故相侵撓,乃至欲行傷害。菩薩晏然,無少驚畏;譬如大地,雖遇烈風雷電,崖傾海沸,而地自若也。
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玄義)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二十五三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約理對治,隨義以立名也。蓋欲、色、無色三界,雖苦樂不同,然實有生死執(zhí)著,故以此無垢等三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諸眾生,出于諸有也。
〔一、無垢三昧,破地獄有〕,謂菩薩由凈諸業(yè)惑,證于無垢三昧。憫彼眾生,受于地獄之苦,故以此三昧,令其修行,出離重垢所報之處也。(重垢即惡業(yè),報處即地獄也。)
〔二、不退三昧,破畜生有〕,謂菩薩修于持戒禪定,破諸惡業(yè),自獲不退,證于不退三昧。憫彼眾生,受畜生苦,故以此三昧,令其遠舍諸惡,永不退失善道也。
〔三、心樂三昧,破餓鬼有〕,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惡業(yè),證于心樂三昧。憫彼眾生,受餓鬼苦,故以此三昧,令其遠離諸惡而生喜樂也。
〔四、歡喜三昧,破阿修羅有〕,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謂菩薩修戒定慧,破于惡業(yè)等怖,證于歡喜三昧。憫彼眾生,受阿修羅苦,故以此三昧,令其離諸猜疑怖畏也。
〔五、日光三昧,破弗婆提有〕,梵語弗婆提,華言勝,即東洲也。謂菩薩修戒定慧,獲一切智光,破諸惡業(yè)無明等闇,證于日光三昧。憫彼東洲眾生,受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諸惡業(yè)等闇,而得出離也。
〔六、月光三昧,破瞿耶尼有〕,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即西洲也。謂菩薩修戒定慧,獲一切智光,破諸惡業(yè)無明等闇,證于月光三昧。憫彼西洲眾生,受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諸惡業(yè)等闇也。
〔七、熱焰三昧,破郁單越有〕,梵語郁單越,華言勝處,即北洲也。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我執(zhí),證于熱焰三昧。憫彼北洲眾生,計著于我,永執(zhí)難化,故以此三昧,令其遠離妄我,計執(zhí)不生,而得出離也。
〔八、如幻三昧,破閻浮提有〕,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即南洲也。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虛幻惑業(yè),證于如幻三昧。憫此南洲眾生,果報雜雜,壽命不定,猶如幻化。故以此三昧,令其破于諸幻而得出離也。
〔九、不動三昧,破四天王有〕,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也。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煩惱散亂,證于不動三昧。以此天游行世間,則有果報惑業(yè)等動故,以此三昧,令其悉破諸動惑業(yè),亦得證此也。
〔十、難伏三昧,破三十三天有〕,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破一切惑業(yè),證于難伏三昧。以此天是地居之頂,果報惑業(yè),難以折伏,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諸難伏,亦得證此也。(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
〔十一、悅意三昧,破焰摩天有〕,焰摩,梵語具云須焰摩,華言善時分。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煩惱,證于悅意三昧。以此天處空為悅,而未有上界不動等悅,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空處之悅,而證不動等悅也。
〔十二、青色三昧,破兜率陀天有〕,梵語兜率陀,華言知足。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煩惱,證于青色三昧。以此天果報,宮殿服玩一切皆青,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一切煩惱,亦得證此也。
〔十三、黃色三昧,破化樂天有〕,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煩惱,證于黃色三昧。以此天果報,宮殿服玩一切皆黃,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一切煩惱,亦得證此也。
〔十四、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煩惱,證于赤色三昧。以此天果報,宮殿服玩一切皆赤,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一切煩惱,亦得證此也。
〔十五、白色三昧,破初禪有〕,初禪即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白色三昧。以此天果報,一切皆白,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一切煩惱,亦得證此也。
〔十六、種種三昧,破梵王有〕,梵王亦色界初禪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種種三昧。以此天主,領大千世界,種類既多,果報不等,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種種果報,亦得證此也。
〔十七、雙三昧,破二禪有〕,二禪亦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雙三昧。以此天獨有內(nèi)凈支、喜支二種定相,即果報雙,而未見雙空、雙假、雙中之理,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凈喜,而證雙空等也。(雙空者,謂見、思二惑俱空也。雙假者,謂見假、思假,即見、思惑,以此惑體虛假不實故也。雙中者,謂破見、思惑,同入中道也。)
〔十八、雷音三昧,破三禪有〕,三禪亦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雷音三昧。以此天禪樂最深,如冰魚蟄蟲,著于果報之樂。故以此三昧而驚駭之,令其舍離諸樂,亦證于此也。
〔十九、注雨三昧,破四禪有〕,四禪亦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注雨三昧。以此天如大地具諸種子,若不得雨,善芽不生,故以此三昧之雨,令其發(fā)生三諦之種,亦得證此也。(三諦者,真諦、俗諦、中諦也。)
〔二十、如虛空三昧,破無想天有〕,無想亦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如虛空三昧。以此天一期,心想不行,妄計果報非空,而為涅槃。故以此三昧,破彼非空,令其起修空凈之行,亦得證此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一期者,從生至死也。)
〔二十一、照鏡三昧,破阿那含天有〕,梵語阿那含,華言不還。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照鏡三昧。以此天雖得無漏凈色,但是果報之凈,未獲究盡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報凈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
〔二十二、無礙三昧,破空處有〕,空處即無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無礙三昧。以此天得出色籠,果報無礙,未是空假中無礙,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果報,亦得證此也。(色籠者,謂色界色質(zhì)籠罩也。空假中即三觀也。離性離相之謂空,無法不備之謂假,非空非假之謂中也。)
〔二十三、常三昧,破識處有〕,識處,亦無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常三昧。以此天以識相續(xù)不斷為常,此乃定報,即非無為等常,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定報之常,亦得證此也。
〔二十四、樂三昧,破不用處有〕,不用處,又名無所有處,亦無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樂三昧。以此天厭識處無邊,入無所有處,以此處如癡,癡故是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于癡,亦得證此也。
〔二十五、我三昧,破非想非非想處有〕,非想非非想處,亦無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我三昧。以此天居無色界頂,謂是涅槃果報,猶有細煩惱等惑,而不自在,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煩惱,亦得證此也。
超出三昧
【三藏法數(shù)】
超出三昧者,謂從滅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識處。識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處??仗幤?,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禪。四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禪。三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禪。二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禪。初禪起,住散心中,是為諸佛菩薩超出三昧之相。若聲聞之人,但能超出一定,而不能超出二定,何況如上所明自在超出也。
三昧障
【三藏法數(shù)】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即無諍三昧也。謂須菩提證得第四果時,既得無諍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著,即為有諍。是故得于無諍,實由離此三昧障也。
共修三昧
【三藏法數(shù)】
謂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昧樂正受意生身
【三藏法數(shù)】
梵語三昧,華言調(diào)直定,又云正受。蓋三昧以定性為樂,異乎苦樂等受,故名正受。而言三昧樂正受者,華梵雙舉耳。通教第三、第四、第五地菩薩修三昧時,得真空寂滅之樂,普入一切佛剎,隨意無礙,故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
百劫頂寂定中修諸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梵語三昧,華言正定。頂寂定者,在眾定之上,故名頂也。謂等覺菩薩住頂寂定,以大愿力,住壽百劫,修一切三昧已,入金剛三昧,與一切法性相應相冥而得一合相也。(等覺者,去佛之位一等也。金剛三昧者,金剛最堅至利,謂入此三昧,則一切諸惑無不斷也。)
三昧瓔珞莊嚴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于諸眾生,運大慈心,質(zhì)直柔軟,乃至遠離貪瞋癡行,修習一切三昧,是名三昧瓔珞莊嚴。(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地輪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地有二義:一住持不動,二出生萬物。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若證未到地定,頓覺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如地不動,由未到地,出生初禪種種功德,亦猶地之能生物也,是名地輪三昧。(未到地定者,謂于欲界中修禪,身雖未到初禪,而已得初禪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