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2—約749 【介紹】: 唐虔州人,一說荊南人,字孝通。玄宗開元十四年進(jìn)士及第,授宜壽尉,遷右拾遺,入集賢院待制,復(fù)授校書,官終著作郎。工詩,其詩善寫方外之情。后棄官歸隱江東別業(yè),王維有詩送之。有文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2?—755? 字孝通,一作季通。排行三。荊南(今湖北荊州)人,一說為虔州(今江西贛州)人。玄宗開元十四年(726)登進(jìn)士第,歷官宜壽縣尉、集賢院待制、校書郎、右拾遺、著作郎。以名位不達(dá),掛冠歸隱。曾與張九齡、王維、李頎、儲光羲、盧象、韋應(yīng)物等交游酬唱。生平散見《元和姓纂》卷二、《新唐書·藝文志四》、《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二。其詩工于描繪幽寂之景,抒寫方外之情,殷璠評為“舉體清秀,蕭蕭跨俗”(《河岳英靈集》)?!?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綦毋潛(692?-755?),字孝通,庋州(今江西贛縣)人。開元十四年(726)登進(jìn)士第,授宜壽尉。入為集賢院待制,為校書郎。天寶初,棄官歸鄉(xiāng)。復(fù)入為右拾遺,天寶末,為著作郎。尋卒。潛與張九齡、儲光羲、盧象、韋應(yīng)物友善,與李頎、王維唱酬尤多。有《綦毋潛詩》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為一卷。

作品評論

王維《別綦毋潛》
盛得江左風(fēng),彌工建安休。
河岳英靈集
潛詩屹崒峭倩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桂清漢,鐘聲和白云”,歷代未有。荊南分野,數(shù)百年來。獨秀斯人。
唐詩紀(jì)事
綦毋拾遺詩,舉體清秀,蕭蕭跨俗。桑門之說,于己獨能。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如"鐘聲和白云”,歷代少有。借使若人加氣質(zhì),減雕飾,則高視三百年以外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潛詩摘其雋句,覺花影零亂。
《載酒園詩話又編》
綦毋潛似覺風(fēng)氣稍別,如“石路在峰心”,非諸公所能道,大似王昌齡句法。
《詩學(xué)淵源》
詩中近體,間入齊梁,清雅峻潔,絕類晉宋人語。盛唐以后擬齊梁者,當(dāng)以此為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3—約804 【介紹】: 唐復(fù)州竟陵人,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稱桑苧翁,又號竟陵子、東岡子。工古調(diào)歌詩。性詼諧,少年匿優(yōu)人中,撰《謔談》數(shù)千言。玄宗天寶中,居火門山。肅宗上元初,更隱苕溪,闔門著書。與李季蘭、皎然交往。嗜茶,精于茶道,舊時稱為茶神、茶圣、茶仙。有《茶經(jīng)》。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3—? 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崗子。排行三。復(fù)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幼孤,為僧智積收育。少年時為伶人。玄宗天寶五載(746)太守李齊物教以詩書,始為士人。肅宗至德元載(756)避亂居湖州,與詩僧皎然為忘年交。代宗大歷八、九年(773、774)間為湖州刺史顏真卿幕客,預(yù)撰真卿主編之大型類書《韻海鏡源》,并參預(yù)真卿、皎然等數(shù)十人之聯(lián)唱,結(jié)集為《吳興集》10卷。約德宗建中中詔拜太常寺太祝,未就。貞元初移居信州上饒,三年(787)至八年間為嶺南節(jié)度從事,檢校太子文學(xué)。后歸江南,約卒于貞元末。生平見羽《陸文學(xué)自傳》、《因話錄》卷三、《新唐書》本傳。羽工詩文,著述甚多。所著《茶經(jīng)》3卷為世界第一部論茶著作。《全唐詩》存詩2首,又?jǐn)嗑?句及聯(lián)句詩多首?!度圃娎m(xù)拾》補收2句。
唐詩匯評
陸羽(約733-約804),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號竟陵子。復(fù)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竟陵龍蓋寺僧智積,俗姓陸,得初生兒于堤上,收育之,遂以陸為姓。及長,恥從削發(fā),師怒,使執(zhí)苦役。亡去,匿為優(yōu)人。天寶中,李齊物守竟陵,見而異之,親授詩集。上元中,隱湖州苕溪,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崗子。大歷中,居湖州妙喜寺,與皎然為忘年交,預(yù)顏真卿《韻海鏡源》修推事。授太子文學(xué),不就。移居上燒,復(fù)授太常寺太祝,仍不就。貞元三年,徙居洪州,旋入嶺南李復(fù)幕。后不知所終。羽工詩,嗜茶,創(chuàng)煎茶法,著《茶經(jīng)》三卷,今存。其他著述多種,大多亡佚。《全唐詩》存詩二首。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復(fù)州竟陵人。不知所生?;蜓杂猩弥疄I。畜之。既長。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乃以陸為氏。名而字之。師教以旁行書。不肯學(xué)。亡去為優(yōu)人。天寶中酺。吏署為伶師。太守李齊物異之。授以書。遂廬火門山。上元初更隱苕溪。自稱桑苧翁。詔拜太子文學(xué)。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職。貞元末卒。羽嗜茶。著茶經(jīng)三篇。鬻茶者至陶羽形為茶神祀之。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羽)工古調(diào)歌詩,興極閑雅。
《國語辭典》:三季  拼音:sān jì
1.夏、商、周三代的末世?!稘h書。卷一○○。敘傳下》:「三季之后,厥事放紛。」《文選。班固。典引》:「俾其承三季之荒末,值亢龍之災(zāi)孽?!?br />2.春秋魯昭公時仲孫氏、叔孫氏、季孫氏?!秴问洗呵?。先識覽。察微》:「以魯國恐不勝一季氏,況于三季同惡?!?br />3.印度歷法,一年分為春、夏、冬,或分為乾季、暑季、雨季等三季。
《高級漢語詞典》:三季稻  拼音:sān jì dào
一年之內(nèi),在同一塊田里能從插秧到成熟收割三次的稻
《國語辭典》:三時(三時)  拼音:sān shí
1.春、夏、秋三季農(nóng)作之時?!蹲髠??;腹辍罚骸附e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埂缎绿茣?。卷一七八。劉蕡傳》:「愿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之務(wù),則播植不愆矣。」
2.印度一年分成寒、熱、雨三個季節(jié)?!洞筇莆饔蛴洝肪矶骸溉鐏硎ソ?,歲為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
《國語辭典》:秋季  拼音:qiū jì
一年中介于夏、冬之間的季節(jié)。此時氣候逐漸涼爽。北半球定為從秋分到冬至的時期。我國指從立秋到立冬的三個月,相當(dāng)于國歷的九、十、十一月。
《國語辭典》:夏季  拼音:xià jì
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jié)。北半球定為從夏至到秋分的時期。我國指立夏到立秋的三個月,相當(dāng)于國歷五、六、七三個月。
《國語辭典》:夏天  拼音:xià tiān
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個季節(jié)。指陽歷四至六月。唐。王建〈昭應(yīng)官舍書事〉詩:「臘月近湯泉不凍,夏天臨渭屋多涼?!埂度辶滞馐贰返谒幕兀骸改侨赵谶@里住,鞋也沒有一雙,夏天靸著個蒲窩子,歪腿爛腳的。」
《漢語大詞典》:三務(wù)(三務(wù))
指春、夏、秋三季的農(nóng)務(wù)。《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民狎其野,三務(wù)成功,民無內(nèi)憂而又無外懼?!?杜預(yù) 注:“三務(wù),春、夏、秋三時之務(wù)?!?span id="jvb9rhf" class="book">《管子·君臣下》:“民有三務(wù),不布,其民非民也?!?尹知章 注:“三務(wù),謂春、夏、秋務(wù)農(nóng)。人不務(wù)三,則餒餓成變,故民非其民也?!?宋 蘇軾 《興龍節(jié)集英殿宴教坊詞致語口號》:“臘雪未消三務(wù)起,壬人不用五兵閑?!?/div>
《漢語大詞典》:三汛
指春、夏、秋三季的漲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節(jié)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參閱 清 朱扆 《河防志》卷五。
三季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印度之歷法分一年為春夏冬三季。一年之三時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