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8—638 【介紹】: 唐越州馀姚人,字伯施。虞世基弟。受學顧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文章婉縟,得徐陵之意。又從王羲之七世孫僧智永學羲之書法,妙得其體,由是聲名籍甚,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家。仕隋為起居舍人。太宗時為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對掌文翰。遷秘書監(jiān),封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太宗重其博識,每機務(wù)之隙,引之談?wù)?,世南必存?guī)諷,多所補益。太宗嘗稱世南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卒謚文懿。有《北堂書鈔》及文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排行七。文章婉縟類徐陵。仕陳為建安王法曹參軍。入隋,任秘書郎、起居舍人等職。入唐,歷官秦府參軍、弘文館學士、太子中舍人、著作郎、秘書監(jiān)等職。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嘗學書于浮屠智永,得其法,與歐陽詢齊名,并稱“歐虞”。曾勸太宗毋為宮體詩,而其詩除《詠蟬》等少量有興寄、邊塞詩較剛健外,其余多為應(yīng)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辭典麗,內(nèi)容則比較空泛。原集早佚,《全唐詩》存虞世南詩1卷。
唐詩匯評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少受學于顧野王。為文祖述徐陵,陵以為類己;又師沙門智永書,妙得其體,故聲名籍甚。仕陳,為建安王法曹參軍。入隋,官秘書郎、起居舍人。隋亡,為竇建德黃門侍郎。李世民滅建德,引為秦王府參軍,轉(zhuǎn)記室,掌文翰。貞觀中,轉(zhuǎn)著作郎、秘書少監(jiān)、秘書監(jiān),封永興縣公。太宗有失,世南必犯顏諫,甚得親禮,謂世南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編有《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今存;著《虞世南集》三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
世南字伯施。越州馀姚人。歷官陳隋。復(fù)事竇建德。入唐為秦府參軍。累轉(zhuǎn)秘書監(jiān)。封永興縣子。年八十一卒。贈禮部尚書。謚曰文懿。圖像淩煙閣。

作品評論

舊唐書本傳
(世南)善屬文,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己之意。……陳滅,與世基同入長安,俱有重名,時人方之二陸。
《唐詩品》
虞監(jiān)師資野王,嗜慕徐,庾。髫卯之年,婉縟已著;琨玙之美,綺藻并豐。雖隋皇忌人之主,貞觀睿圣之朝,然而善始之愛,身存亂國,準倫之譽,竟列名臣,駢美二陸,不信知言矣乎?其詩在隋則洗濯浮夸,興寄巳遠;在唐則藻思縈紆,不乏雅道。殆所謂圓融整麗,四德具存,治世之音,先人而興者也。至如“橫空一鳥度,照水百花燃”、“竹開霜后翠,梅動雪前香”,天然秀穎,不煩痕削。又《長春宮應(yīng)令》云“民瘼諒斯求”,《江都應(yīng)詔》云“順動悅來蘇”,其視宮體之規(guī),同歸雅正。石渠、東觀之思,自非圣主,何能揚休下后世哉!
《詩源辨體》
武德、貞觀間,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諸公五言,聲盡入律,語多綺靡,即梁、陳舊習也?!础?a target='_blank'>唐書》:“世南文章婉縟,慕徐陵。太宗嘗作宮體詩,使賡和。世南門:‘圣作誠工,然體非雅正,臣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也奉詔?!墼唬骸拊嚽涠!蟮蹫樵娨黄?,述古興亡,既而嘆曰:‘鐘子期死,伯牙不復(fù)鼓琴,朕此詩何所示耶?’敕褚遂良即其靈座焚之。”今觀世南詩,猶不免綺靡之習,何也?蓋世南雖知宮體妖艷之語為非正,而綺靡之弊則沿陳、隋舊習而弗知耳。且世南所慕徐陵,而謂之雅正,可手?至如《出塞》、《從軍》、《飲馬》、《結(jié)客》及魏徵《出關(guān)》等篇,聲氣稍雄,與王褒、薛道衡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人,字龍發(fā),號可山。自稱林逋七世孫。理宗淳祐間以詩名。嘗集中興以來名公詩,為《大雅復(fù)古集》。所著有《茹草紀事》、《山家清供》、《西湖衣缽》等。
全宋詩
林洪,字龍發(fā),號可山,泉州(今屬福建)人。自稱和靖七世孫。理宗時肄業(yè)杭泮,冒杭貫取鄉(xiāng)薦(《梅澗詩話》卷中)。有《山家清供》。今錄詩十三首。
《駢字類編》:七世
書咸有一德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衰詩邶鄘衛(wèi)譜七世至頃侯當周夷王時衛(wèi)國政 變風始作疏衛(wèi)世家云康叔卒子康伯立卒子孝伯立卒子嗣伯立卒子建伯立卒子靖伯立卒子貞伯立卒子頃侯立除頃侯故七世也公春秋經(jīng)傳集解第一疏隱公名息姑伯禽七世孫惠 弗皇子聲子所生 史記五帝紀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上又禮書有天下者事七世 漢書金日磾傳贊勒功 將傳國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內(nèi)侍何其盛也家宋書陶潛傳濟北汜稚春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 人無怨色 宋史度宗紀咸淳五年高郵縣夏世賢七世義居詔署其門張又裘承詢傳麟州楊榮隰州趙友開封李居正穎州 可象衛(wèi)州張圭滄州崔諒七世同居楊維楨憂釋賦見三葉下
分類:七世
《國語辭典》:亨利七世  拼音:hēng lì qī shì
Henry Ⅶ
人名。(西元1457~1507)英國都鐸王朝的開國君主。西元一四七一年流亡至法國,一四八五年回國創(chuàng)立都鐸王朝,結(jié)束了曠日持久的玫瑰戰(zhàn)爭。在位期間擴張王權(quán),壓抑貴族,發(fā)展工商業(yè),為都鐸王朝的昌盛奠下基礎(chǔ)。
《漢語大詞典》:七世子孫(七世子孫)
指孫、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云孫。爾雅·釋親:“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云孫。”
分類:曾孫玄孫
《漢語大詞典》:七葉(七葉)
(1).七世;七代。 南朝 梁 任昉 《為蕭揚州薦士表》:“七葉重光,海內(nèi)冠冕?!?span id="r52cjge" class="book">《隋書·孝義傳·郭儁》:“家門雍睦,七葉共居?!?唐 李白 《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詩:“爾來得茂彥,七葉仕漢餘?!?br />(2).見“ 七葉樹 ”。
分類:七世七代
《漢語大詞典》:七葉樹(七葉樹)
落葉喬木。葉子對生,掌狀復(fù)葉,花白色,略帶紅暈,蒴果黃褐色,是著名的觀賞植物。木材黃白色,花紋致密,可制精致家具。 宋 梅堯臣 《邵郎中姑蘇園亭》詩:“至今怪石存舊鐫,七葉樹蔭黃金田?!币嗍∽鳌?七葉 ”。 唐 羅隱 逸句:“夏窗七葉連陰暗?!?/div>
《國語辭典》:拾得  拼音:shí dé
1.揀獲、拾取。如:「他于路旁拾得一百塊?!?br />2.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約西元七世紀末至八世紀初在世,生卒年不詳。相傳天臺山國清寺僧豐干行至赤城,于道傍拾獲,遂攜入寺中為僧,故稱為「拾得」。與寒山子交游,有偈詞,附于《寒山集》中。
《國語辭典》:藏文  拼音:zàng wén
藏族習用的文字。西元七世紀仿效印度的拼音字母而創(chuàng),有三十個輔音字母及四個元音符號。字體主要有楷書、行書、草書三種,自左至右橫寫。
《國語辭典》:婆羅門(婆羅門)  拼音:pó luó mén
1.印度的貴族。
2.詞牌名。本為唐大曲,曲調(diào)乃從大曲摘遍而來。詞為雙調(diào),七十六字,九平韻。也稱為「婆羅門引」。
3.梵語音譯,意譯為「凈行」、「凈裔」。印度早期社會,凡分四種階級,婆羅門是最高階級。婆羅門自稱是梵天的后裔,世襲祭司,事奉大梵天,專修凈行,掌握神權(quán);后引申泛指出家的修行人。《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一四:「見婆羅門,當愿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div>
《國語辭典》:趙伯駒(趙伯駒)  拼音:zhào bó jū
人名。字千里,南宋涿郡人,太祖七世孫,生卒年不詳。高宗時(西元1127~1162),官浙東兵馬鈐轄。擅畫金碧山水,取法唐李思訓父子,筆法秀勁工致,布景周密,著色清麗,一改唐人濃郁之風。兼工花果、禽鳥、竹石、人物等,傳有江山秋色圖。
《國語辭典》:拉丁字母  拼音:lā dīng zì mǔ
西元前六、七世紀由埃特魯斯坎字母發(fā)展的拼音文字,原用以記錄拉丁語。古典拉丁語有二十三個字母;至中世紀,分化增至二十六個字母。由于各種歷史條件,拉丁字母成為歐洲多數(shù)語言的文字基礎(chǔ),近代更傳到美、非、亞、澳諸洲,廣為當?shù)責o字民族采用。
《國語辭典》:呂底亞王國(呂底亞王國)  拼音:lǚ dǐ yà wáng guó
國名。位于小亞細亞,西濱愛琴海。西元前七世紀中期至西元前六世紀中期,曾一度稱霸小亞細亞,極為隆盛,后為波斯所滅。受希臘文化影響很深,以音樂及染料著名。
《國語辭典》:西藏佛教  拼音:xī zàng fó jiào
約西元七世紀起在西藏發(fā)展的佛教。為佛教三大傳統(tǒng)之一,以藏文為圣典語言。原只盛行西藏、蒙古,如今弘揚全球。其教學特色在綜合小乘與大乘的波羅蜜多乘、金剛乘,見解上以中觀為究竟,法門則以密續(xù)為主流。藏經(jīng)分《甘珠爾》、《丹珠爾》兩部分,前者指佛語,包括經(jīng)和律,后者乃是印度佛教大師的論著。主要教派有寧瑪、噶舉、薩迦、格魯四宗。各有嚴密的寺院組織和學經(jīng)制度。俗稱為「喇嘛教」。
《漢語大詞典》:佛逝國(佛逝國)
室利佛逝國 的省稱。七世紀到十三世紀 印度尼西亞 蘇門答臘 古國。新唐書·地理志七下·嶺南道:“ 廣州 東南海行……又五日行至海硤,蕃人謂之‘質(zhì)’,南北百里,北岸則 羅越國 ,南岸則 佛逝國 。”
《漢語大詞典》:吏讀式(吏讀式)
朝鮮 從七世紀 新羅 時代至二十世紀初 李朝 末年所用的一種漢語朝鮮語混合文字。形式上都是漢字,文句中實詞多用漢語,虛詞多用朝鮮語(以漢字記音),句法從朝鮮語。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jié):“大約在 唐朝 建國前, 新羅 即開始使用 漢 字記錄本族語言,稱為‘吏讀式’。 唐 時, 薛聰 以吏讀式譯 中國 經(jīng)書為 新羅 語,儒學流傳得以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