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句因包含“天竺”,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天竺
上天竺法喜寺乾隆庚子 清 · 弘歷
五言律詩 押侵韻 出處:御制詩四集卷七十一
巒谷懷抱,行行入深。
因之上天竺,一禮古觀音。
大士著相,眾生感心
訛辭訂敏政,疑案務(wù)求諶。
按:附錄程敏政重修觀音寺訂訛朱彝尊日下舊聞玉河鄉(xiāng)觀音寺供奉觀音大士像謂自杭州天竺寺移來而引程敏政記以實之(程敏政記稱近得石刻土中金天會七年王統(tǒng)軍至杭謁上天竺觀音大士像及大藏經(jīng)異之因徙而北有比丘智院率其徒以從斯寺之所由始也考梁王烏珠石刻大定十七年)然咸淳臨安志又謂僧道元逢金難時秘大士于井兵退知井所在得像歸之(咸淳臨安志載靖康初屬有金難僧道元大士像于井兵退瓦礫中忽鏗然有聲始知井所在得像歸之院)是疑案不可以不辨大士佛妙觀察智豎三際十方無時無處不在不系乎像也故佛云以色見聲求皆屬邪道法身化身不可見報身則可見像者報身之偶托者耳既云偶托則假中之真亦不可不求其非中之是既求其非中之是則以為仍在天竺者是而玉河鄉(xiāng)者非也何也天竺四至大士相好宛存于心且命工肖斯像二而供奉之于御園法慧寺玉泉山清涼禪窟茲觀程敏政之記乃若實有其事亦不無生疑遂命奉宸玉河鄉(xiāng)大士像至觀之則長短豐瘠迥然不同天竺者且五色裝嚴非所謂古木本色者也于是憬然程敏政傳訛翻然悟道元之傳會天竺大士不即不離無來無去謂燕京大士天竺大士是一不可何況云二是則兩處之記本出僧人執(zhí)像炫俗之見而不明好奇文人遂亦信耳食而恣影談即以彼時事跡論之烏珠南下欲得宋之土地其次欲得貨財耳且金與不同元固蒙古信佛金則不何必大士北京乎蓋兵燹之馀寺或因亂致燬僧或隨而至北在北者欲神其說而創(chuàng)寺在南者欲復(fù)其跡而耀人以致兩地各有一大士豈知大士無來無去是一不可何況云二哉雖然余茲筆之篇而訂其訛者得毋執(zhí)一是非彼此之見而違大士如如無我本愿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