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句因包含“凡我,同盟”,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凡我同盟
第 31 句因包含“青蠅”,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青蠅
第 32 句因包含“無忌”,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無忌
第 38 句因包含“閼伯”,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閼伯
第 87 句因包含“鄭莊”,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鄭莊
第 89 句因包含“重華”,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重華
第 96 句因包含“鵠立”,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鵠立
鶯賦 其二 東漢末 · 王粲
 出處:全后漢文 卷九十
天降災(zāi)害,禍難殷流初交殊族,卒成同盟,使王室震蕩,彝倫攸斁。
是以智達(dá)之士,莫不痛心入骨傷時不能相忍也。
然孤與太公,志向愿等,雖楚魏絕邈,山河迥遠(yuǎn)戮力乃心,共獎王室,使非族不干吾盟,異類不絕吾好,此孤與太公無貳所致也。
功績未卒,太公殂隕賢胤承統(tǒng),以繼洪業(yè)。
奕世之德,履丕顯之祚,摧嚴(yán)敵鄴都,揚休烈于朔土,顧定疆宇,虎視河外,凡我同盟,莫不景附(案:自「太公殂隕至此,《魏氏春秋》作:「尊公殂隕,四海悼心。賢胤承統(tǒng)遐邇屬望,咸欲展布膂力,以投盟主,雖亡之日,猶存之愿也」。)。
何悟青蠅飛于竿旌,無忌游于二壘,使股肱分成二體,匈膂絕為異身。
初聞此問,尚謂不然,定聞信來,乃知閼伯實沈之忿已成,棄親即讎之計已決,旃旆交于中原,暴尸累于城下
聞之哽咽,若存若亡
三王、五伯,下及戰(zhàn)國,君臣相弒,父子相殺,兄弟相殘,親戚相滅,蓋時有之。
然或欲以成王業(yè),或欲以定霸功,皆所謂逆取順守,而徼富強(qiáng)一世也。
未有棄親即異,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長世者也(《魏氏春秋》作「而能崇業(yè)繼功,垂祚后世者也」。)。
齊襄公九世之讎,士丐荀偃之事,是故春秋》美其義,君子稱其信。
伯游之恨于齊,未若太公之忿于曹也;
宣子之臣承業(yè),未若仁君繼統(tǒng)也。
君子違難不適讎國,交絕不出惡聲,況忘先人之讎,棄親戚之好,而為萬世之戒,遺同盟之恥哉!
蠻夷戎狄將有誚讓之言,況我族類,而不痛心邪?
欲立竹帛當(dāng)時,全宗祀于一世,豈宜同生分謗爭校得失乎?
冀州不弟之慠,節(jié),仁君當(dāng)降志辱身,以濟(jì)事為務(wù)。
定之后,使天下平其曲直不亦高義邪?
仁君見憎于夫人未若鄭莊之于姜氏;
昆弟之嫌,未若重華之于象敖。
然莊公卒大隧之樂,象敖終受有鼻之封。
捐棄百疴,追攝舊義,復(fù)為母子如初。
整勒士馬瞻望鵠立(《后漢·袁紹傳》,注云:「書見《王粲集》。又《魏志·袁紹傳》注引《魏氏春秋》,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