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句因包含“方寸”,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方寸
第 11 句因包含“囚,南冠,縶”,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南冠
第 33 句因包含“耕,子真,谷口”,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谷口真
第 42 句因包含“簪裾”,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簪裾
第 46、47、48 句因包含“山中,相”,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山中相
第 54 句因包含“豹隱,霧中”,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豹隱
第 58 句因包含“飛,地,鵬翼,垂天”,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垂天翼
第 60 句因包含“炙背”,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炙背
第 62 句因包含“沐猴,冠”,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沐猴冠
第 64 句因包含“煙霞,痼”,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煙霞痼
第 71 句因包含“濯,滄浪”,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濯滄浪
第 79 句因包含“蓬蒿”,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蓬蒿
第 83 句因包含“賓客,過”,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賓客過
第 83 句因包含“高軒,過”,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高軒過
第 84 句因包含“下走”,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下走
第 90 句因包含“培塿”,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培塿
第 120 句因包含“終焉,計”,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終焉計
第 11 句因包含“囚,南冠,縶”,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南冠
第 33 句因包含“耕,子真,谷口”,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谷口真
第 42 句因包含“簪裾”,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簪裾
第 46、47、48 句因包含“山中,相”,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山中相
第 54 句因包含“豹隱,霧中”,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豹隱
第 58 句因包含“飛,地,鵬翼,垂天”,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垂天翼
第 60 句因包含“炙背”,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炙背
第 62 句因包含“沐猴,冠”,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沐猴冠
第 64 句因包含“煙霞,痼”,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煙霞痼
第 71 句因包含“濯,滄浪”,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濯滄浪
第 79 句因包含“蓬蒿”,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蓬蒿
第 83 句因包含“賓客,過”,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賓客過
第 83 句因包含“高軒,過”,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高軒過
第 84 句因包含“下走”,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下走
第 90 句因包含“培塿”,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培塿
第 120 句因包含“終焉,計”,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終焉計
山齋賦 宋 · 鄭剛中
出處:全宋文卷三八九一、《北山文集》卷一○、《永樂大典》卷二五三九、《歷代賦匯》卷八二、《金華文徵》卷一
觀如居士榜所寓為「山齋」,有叟趨其下,仰而笑曰:「名何謂?是翁號書生,頃嘗履玉階之方寸,奉天威于咫尺,非山中之人。今者囚竄,正木偶因漂,南冠而縶,非愛山之時。前有謝亭長之閣,右乃見督郵之縣,非居山之地。名何謂」?趨而出。追問之,不告。觀如感而賦曰:
予世居金華赤松之下,深林豐草,曠野平岡,奧而爽,動而藏。初環(huán)翠以通幽,鑿嵌巖于邃府;忽數(shù)峰之拔起,入寒翠于穹蒼。蓋初平叱石之處,孝標讀書之鄉(xiāng)。雖云可耕也,類子真之谷口;而盤之樂兮,無李愿之太行矣。有桑有麻,有梨有栗,吾非耕而俋俋,則灌而搰搰。或無餌而釣寒溪,或帶經(jīng)而鋤晚日。不知芰制之異乎簪裾,不知編茅而類乎營窟。桃飛花而送春,雪擁門而入室。所以鹿豕不驚,烏鳥相得,蓋是山中之一物。欺吾者曰:「為儒要當釋屩,作賦可以得官。不牧羊而隨人燒尾,何為守枯槁而遠長安也?脫如豹隱,豈霧中許久,猶未成乎一斑也。盍亦舍蜩飛之控地,觀鵬翼之垂天乎」?聞而甘之,炙背食芹,誠忘其陋,不謂沐猴之已冠也。奈何草茅之性終在,煙霞之痼不痊。服勞而力已朽,愿息而中愈頑。雖侯與伯,鶉且特,而憂悲眩視,此心無一日不在乎山間。果以滄浪不濯之身,負藪澤難藏之垢。大不足以禦魑魅之祥,小不足以污豺虎之口。風靜雷收,天高地厚。爰葺此居,使韜百丑。蓬蒿兮隱前,松筠兮蔽后。湖光兮蕩左,江聲兮注右。賓客雖過于高軒,書記不通乎下走。叢茀蓁蘙,崎嶇巀嶪。蓋蠻洞丁之所雜蹂,罪戾者居之不妨,戴隆恩于崧岱,寄危根于培塿也。寂無人聲,柴門晝扃。隅坐一窗,度秋林之策策;如臨萬壑,聽風雨之冥冥。掃庸神之滯困,對孤爨之馀清。盥瓶罌而小汲,雜荼薺以同烹。問迷涂于貝葉,窺奧義于羲經(jīng)。是皆追省愆尤,收召魂魄,處陰休影之地,灑心修行之庭。彼何叟也,謂吾小齋為無實而名,殊不知憂幽之病,既定于中,州縣在旁,何落吾事。不須笏以拄頰,自披襟乎爽氣。故園之夢不生,稚子之迎且置。惟松楸之悲,或感動于造化;則首丘而死,尚有望于終焉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