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共36,分2頁顯示 2 下一頁【生卒】:1666—1742 【介紹】: 清順天大興人,字玉圃,晚號篤齋。黃叔琳弟??滴跛氖四赀M士。由戶部主事歷吏部員外郎、御史、江南常鎮(zhèn)揚道。以老致仕,家居七年卒。究心理學,以立誠為本。著有《廣字義》、《近思錄集注》、《既倦錄》、《南臺舊聞》、《南征紀程》、《中州金石考》等。全臺詩
黃叔璥(1666~1742),字玉圃,晚號篤齋,大興縣(今北京市)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學宗朱子,以誠敬篤實著稱。曾任湖廣道御史、浙江道御使等職??滴趿荒辏?722)以首任巡臺灣御史的身份東渡來臺。當時臺灣甫經朱一貴事件,黃叔璥安輯流亡,掃除朱氏殘馀勢力,并能博采輿論,尤其關心臺灣原住民處境,對地方建設貢獻頗大。閒暇之時,經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險隘、海道風信。雍正元年(1723)秩滿,奉旨留任一年,將在臺觀察所得,列為〈海疆十要〉,以供后來任職者參考?;刂性?,因流言所傷,遂落職。乾隆元年(1736)起河南開歸道,調驛鹽道,補江南常鎮(zhèn)揚道,以老致仕家居,年七十七卒?! ↑S叔璥著有《臺海使槎錄》八卷,內分〈赤嵌筆談〉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雜記〉一卷,共一百二十二目,為清代臺灣早期文獻之一,后來修志者,往往取以為參考。另有《南征紀程》,記錄從京師到福建途中所見所聞,完成于來臺初期?!?a target='_blank'>臺海使槎錄》原刊于乾隆元年(1763),今臺灣分館有藏,成文出版社于1983年將之編入《中國方志叢書》。另有光緒(1875~1909)年間刊的《幾輔叢書》本,1966年臺灣商務印書館據之重新排印,編入《叢書集成簡編》第六八九冊。以下乃以臺銀本的《臺海使槎錄》為底本,參考其它版本及方志所錄作品編校?!紖⒖挤断獭?a target='_blank'>重修臺灣府志》、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臺銀本?!剑ㄊ┸擦兆?/blockquote>維基黃叔璥(1682年—約1758年),字玉圃,號篤齋,順天府大興縣人(今屬北京),康熙己丑進士。為首任巡臺御史。其所著之《臺海使槎錄》、《南征紀程》等書對于閩南、臺灣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黃叔璥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順天鄉(xiāng)試舉人,之后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中進士??滴跷迨哪辏?715年)由文選司擢升為湖廣道御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一月,任浙江道御史。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朱一貴事件結束,清廷任命黃叔璥與滿人吳達禮共同擔任巡臺御史。翌年6月,黃叔璥抵達臺灣后,除了致力與朱一貴殘黨作戰(zhàn)外,也經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險隘、海道風信、訪問原住民政權,著有《臺海使槎錄》(《使臺錄》)8卷,分為《赤嵌筆談》(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雜記》(一卷)三篇。其中蕃俗六考,詳細記錄臺灣的山川地勢、風土民俗。尤其對臺灣原住民的樣貌,更是觀察入微,因此,該書為近現代考證平埔族歷史之根基。另著《南征紀程》一書,記載來臺前自燕京至福建內陸的途中見聞。雍正二年(1724年),黃叔璥離臺,同年,受兄長黃叔琳案牽連,罷官回老家奉養(yǎng)母親。乾隆元年(1736年)復官,補河南開分守通省糧儲驛鹽道,同年改任分巡開歸陳許河務兵備道。乾隆四年(1739年)辭官回家奉養(yǎng)母親,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任浙江鎮(zhèn)揚道。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七言絕句
土乘水上作浮田,竹木交加草蔓延。
最是此間勤稼穡,能同輸賦足豐年(施懿琳編校)。
湖中員嶼外重溪,三跨橫藤人自迷。
此境若非番社異,武陵洞口認花蹊(施懿琳編校)。
聚薪然火燭天衢,一嫗鳴金貓女趨。
三碗鯨吞齊賜酒,合圍挽手共歌呼(施懿琳編校)。
踏地分曹卻退行,團花簇錦斗身輕。
直前逞態(tài)蹁躚甚,高唱惟聞得得聲(施懿琳編校)。
自聞天使過臺時,番社遙臨豈所期。
內視土官能漢語,劇憐耄孺盡歡嬉(施懿琳編校)。
臨發(fā)追攀不憚勞,行行為爾駐旌旄。
蠻娘伏地齊聲唱,一步爭如一步高(施懿琳編校)。
誰言異類不同群,煦嫗春溫未忍分。
見說新名回馬社,他年留紀海東云(施懿琳編校)。
① 此組詩又載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藝文〉。
地辟年來少鹿場,焚林設阱兩堪傷。
擒生剪耳如黃犢,相逐平原互斗強⑴。
⑴ (編者按:「強」,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作「張」,誤)。(施懿琳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