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臺詩
鄭兼才(1758~1822),字文化,號六亭,清福建德化南鄉(xiāng)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貢生,充正藍旗官學教席。嘉慶三年(1798)任閩清教諭,舉鄉(xiāng)試第一。改安溪、建寧教諭。嘉慶九年(1804)調任臺灣縣學教諭,值蔡牽擾鹿耳門,協(xié)守府城,著有軍功,授江西長寧知縣,辭不就,仍任教職。嘉慶二十五年(1820)回任臺灣。道光元年(1821)巡撫孫爾準薦舉孝廉方正,因孫遷撫安徽,不果。道光二年(1822)卒于官,年六十五。卒后,推升泉州府儒學教授。道光五年(1825),祀鄉(xiāng)賢。事跡詳見鄭喜夫〈鄭六亭先生年譜初稿〉(《臺灣風物》第二十六卷第三期,1976)。 鄭兼才學有本原,敦厚而廉直。自以職在教學,毅然以潔修庠序、闡揚幽隱、扶植人倫、整齊風俗為己任。凡文廟、殿閣、明倫堂,以及名宦、鄉(xiāng)賢、忠義孝悌、節(jié)孝祠,莫不勸施興作。又屢上書當事,論城工、吏治、民風、械斗、辯誣諸端,皆關至計。又曾與謝金鑾合纂《續(xù)修臺灣縣志》〖參考陳壽祺〈臺灣縣學教諭鄭君墓志銘〉(《六亭文選》,臺銀本)、盧錦堂《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健V小读の募?,姚瑩撰序評曰:「所至以勵名節(jié)、崇實學為己任,文亦樸重如其為人?!古_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選錄其中關系臺灣六十六篇,另名《六亭文選》,列入臺灣研究叢刊第一四三種。 鄭兼才詩今所見者,僅五律一首,七律六首,五絕六首,合計十三首,并見《續(xù)修臺灣縣志》卷八〈藝文〉徵引及陳漢光《臺灣詩錄》。(吳福助撰)
五言律詩
七言律詩
① 作者注:「游誠伯化、陳握卿廷瑜時同往。」此詩收于薛志亮《續(xù)修臺灣縣志》〈藝文〉,又載陳漢光《臺灣詩錄》。
是誰首禍煽愚蒙(作者注:「謂周添壽?!梗?/span>,此地經(jīng)過感慨同。
劫燼黃沙埋白骨,塵蹤衰鬢冷悲風。
臨風市舍無人管,隔里村齊有路通。
款客園林曾選勝,檳榔樹下竹陰中(吳福助編校)。
海外孤城困一方,陡看軍氣長戎行。
潮聲風送西關迥,帆影云連北線長。
扼要誰容通斷港⑴,成功終久藉馀艎。
樓船坐據(jù)威名重,不道將軍少智防(吳福助編校)。
⑴ 作者注:「蔡騫鑿沉商船斷港路,以阻我軍之入;李提軍亦令鑿沉,絕蔡騫出路?!?/div>
環(huán)村煙雨亂如絲,草店傷遭劫燼遺。
十里空寮馀鹿陷⑴,一方重鎮(zhèn)借牛皮。
莊通羅漢朝營壘,地近岡山夜舉旗⑵。
不是將軍能破賊,又教白骨障荒陂⑶。
⑴ 作者注:「去紅毛寮數(shù)里,有鹿陷。」
⑵ 作者注:「羅漢門既起義勇保莊,朱楨、蔡瑞等亦即豎旗岡山,嘯聚猴洞?!?/div>
⑶ (作者注:「桶盤棧既破,游化領義勇由內(nèi)門莊出攻,賊已潰散。」)。(吳福助編校)
層藍疊翠峙村西,旗尾排風落影齊。
天遣好山標兩邑,地隨流水隔長溪⑴。
彌濃莊近籠煙迥,傀儡峰高障霧低。
空闊迷濛東港口,年來潮信息鯨鯢⑵。
⑴ 作者注:「過溪為鳳邑界,旗尾山在焉,為臺灣八景之一。有謂屬鳳邑景,宜改題,不必也?!?/div>
⑵ (作者注:「溪通東港?!梗#▍歉V幮#?/div>
鹿耳頻年瘴氣侵,可堪元惡未成擒。
登城此日全無色,入汕當時苦用心。
殘喘知隨塵劫盡,馀波慮趁海潮深。
竟攜黨與同舟去⑴,不悔空揮百萬金(吳福助編校)。
⑴ 作者注:「周添壽、葉豹等俱同時逸去?!?/div>
七言絕句
一字排空列翠長,東南形勢紀臺陽。
輿中睡入彎崎路,回首青山失大岡(吳福助編校)。
懸崖荒草拂輿行,一線危途接樹平。
心膽已虛情趣好,山頭禽語下溪聲(吳福助編校)。
流水彎環(huán)土岸崩,下臨無地古亭坑。
須知缺處人工補,可有扶欄護客行(吳福助編校)。
海外青山入版圖,紅毛遺跡屬模糊。
峰頭雨暗怨鴦嶺,有客來尋打鹿埔(吳福助編校)。
每得山窩便有村,田廬雞犬長兒孫。
東行嶺盡煙千頃,羅漢天開內(nèi)外門(吳福助編校)。
脈絡分明記大烏,山形指掌考成圖。
親經(jīng)足跡今輸我,能補修書一字無⑴。
⑴ (作者注:「舊志以木岡山為府少祖山,退谷辨正之,謂少祖山當屬草山,而大烏其祖山也。初約同游,今不果行?!梗?。(吳福助編校)
聯(lián)
天子命之教;人才系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