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共1734,分87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生卒】:1019—1068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原父,號公是。仁宗慶歷六年進(jìn)士。歷吏部南曹、知制誥。奉使契丹,熟知其山川地理,契丹人稱服。出知揚州,徙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為糾察在京刑獄及修玉牒,諫阻仁宗受群臣所上尊號。以言事與臺諫相忤,出知永興軍,歲余因病召還。復(fù)求外,官終判南京御史臺。學(xué)問博洽,長于《春秋》學(xué),不拘傳注,開宋人評議漢儒先聲。有《春權(quán)權(quán)衡》、《七經(jīng)小傳》、《公是集》等,又與弟劉放、子劉奉世合著《漢書標(biāo)注》。全宋詩
劉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jìn)士,以大理評事通判蔡州?;实v三年(一○五一),遷太子中允、直集賢院。至和元年(一○五四),遷右正言、知制誥。二年,奉使契丹。三年,出知揚州。歲馀,遷起居舍人徙知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還糾察在京刑獄。嘉祐四年(一○五九),知貢舉。五年,以翰林侍讀學(xué)士充永興軍路安撫使、兼知永興軍府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賢院學(xué)士、恒南京留守司御史臺。神宗熙寧元年卒于官,年五十(《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賢院學(xué)士劉公墓志銘》)。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成五十四卷,其中詩二十七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⒊ㄔ?,以青武英殿聚珍版《公是集》(福建本)為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兩宋名賢小集》所收六卷本(簡稱名賢本)、《宋百家詩存》所收一卷本(簡稱詩存本)、不分卷明抄本(簡稱明抄本)、清乾隆十五年劉氏刊四卷本(簡稱劉本)。并酌采清鮑廷博校記(簡稱鮑校)、近人傅增湘校記(簡稱傅校)。清光緒二十五年廣雅書局刻本(簡稱廣雅本),與底本同一系統(tǒng),偶有異文,亦予出校。新輯得的集外詩編為第二八卷。全宋文·卷一二七六
劉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號公是,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慶歷六年進(jìn)士,授大理評事,通判蔡州?;实v三年召試學(xué)士院,擢太子中允,直集賢院,明年改判吏部南曹。至和元年遷右正言,知制誥。二年八月奉使契丹,使還,出知揚州,徙知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還糾察在京刑獄。嘉祐五年因言事與臺諫異,自請出知永興軍。八年還朝判三班院。后知汝州。治平三年改集賢院學(xué)士、判南京御史臺。熙寧元年卒,年五十。敞學(xué)問淵博,為文敏贍。著有《公是集》及《春秋權(quán)衡》、《春秋傳》、《春秋意林》、《春秋傳說例》、《七經(jīng)小傳》、《公是先生弟子記》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五言律詩
蓬蒿道旁冢,云是晉時賢。
名聲與陵谷,共盡一千年。
惟昔縱達(dá)觀,死生同蛻蟬。
安知泉下魄,非復(fù)甕間眠。
① 按:原題作月夜,全詩于原集卷一○重出,今用卷一○詩題,刪其重出詩。
日入更灑埽,翛然庭檻空。
酒杯落明月,白羽來清風(fēng)。
佳興自不淺,幽人無與⑴同。
徘徊臥林下,重露沾(名賢本作濕)蘭叢。
⑴ 原作異,據(jù)重出詩改
吾衰不夢周,知我在春秋。
斯道宜未墜,夫公能見求。
相看頭可白,感別歲空遒。
念子期雞黍,母懷汗漫游(自注:殿丞此君好道士攝生之術(shù)。)。
薄薄云蔽日,凄凄寒中人。
飛飛燕歸蟄,漠漠雁來賓。
送子獨無友,悲秋空病身。
登山復(fù)臨水,便覺二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