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字:  或選擇韻部:
總目多音字下載中華通韻韻表(試行稿)

韻字 五絶 756七絶 6999五律 1219七律 1476五排 12 1513四言 205六言 365古體 35417樂府 312 6 396 103辭賦 25琴操 7 64其他 577聯(lián) 505
四衣
陰平  [幾乎,案幾] [衣服] 西 機(jī) 醫(yī) [恨聲] 觿 [蹇也] [以箸取物] [口聲] 榿 [更多…]

姿 [參差] [言蹇難也] [生息] [穿也,傷也] [偲偲,相切責(zé)也] [更多…]

陽平  [跨馬,動(dòng)詞] 習(xí) 覿 [委迤,自得貌] [鼻液] [高麗] [九嶷] [委蛇] [舉目貌。又縣名] [同泥] [相欺也。遺也] [牛黑色] [蘄茝也。求也] 箿 [更多…]

時(shí) 實(shí) [知識] 執(zhí) 鶿 [水中高地] [更多…]
組詞:詞首詞末
用韻:句末
對仗:對語
用典:典故詞末
漢語字典繁體或異體字:濕溼
拼音:shī  韻部:
濕、溼
〈形〉
    (會意兼指事。從水,顯(xiǎn}或{jìn)聲。本義:潮濕)
  • 同本義
    • 溼,幽溼也。從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墩f文》
    • 腎其畏溼?!端貑枴の宄U笳摗贰Wⅲ骸皽?,土氣也?!?/li>
    • 必因角干之溼以為之柔。——《考工記·弓人》。注:“溼,猶生也。字多以濕為之?!?/li>
    • 濕,濕水,也東郡東武陽入海。從水,濕聲。桑欽云,出平原高唐?!墩f文》。按,本指水名,假借為濕。
    • 是猶惡濕而居下也?!睹献印す珜O丑上》
    •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span id="0a43oje" class='label'>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span id="g2gsfhc" class='label'>唐·杜甫《兵車行》
  • 又如:濕洳(低濕);濕漬漬(濕漉漉);濕風(fēng)(濕潤的風(fēng));濕薪(潮濕的柴薪);濕浸浸(濕答答。形容潮濕的樣子或給人以潮濕的感覺);濕淥淥(潮濕的樣子)
  • 遲緩;不通暢
    •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液別》
    • 力貴突,智貴卒。得之則儵為上,勝之則濕為下?!秴问洗呵铩贰?span id="szegss8" class='label'>高誘注:“濕猶遲久之也。”

〈動(dòng)〉
  • 沾濕,淋濕
    • 散入珠簾濕羅幕,孤裘不暖錦衾薄?!?span id="vbokmf9" class='label'>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 有書生避雨檐下,衣濕袖單,影乃益瘦?!?span id="qn6poyl" class='label'>清·周容《芋老人傳》
康熙字典古文:??

  • 唐韻》他合切《集韻》《正韻》託合切,??音沓。 (合韻)
  • 水名?!?a target='_blank'>說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水經(jīng)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
  • 又《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正韻》實(shí)執(zhí)切,??音??。 (緝韻)
  • 與溼同。《說文》幽溼也?;蜃鳚?。
  • 又《集韻》叱入切,音蟄。 (緝韻)
  • 濕濕,牛呞動(dòng)耳貌。《詩·小雅》其耳濕濕。
  • 又鄂合切,音??。 (合韻)
  • 濕隂,漢侯國名。
  • 又席入切,音習(xí)。 (緝韻)
  • 與隰同。坂下溼也?;蜃鳚?。
  • 通雅》濕溼漯顯??以形相借。《集韻》漯?濕三字同。水出鴈門。
  • 按:說文》濕水,卽禹貢孟子濟(jì)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爲(wèi)濕,又轉(zhuǎn)以濕爲(wèi)乾溼之溼。??字原從糸作,不從亞。
説文解字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東郡東武陽、二志同。今山東曹州府朝城縣縣東南有東武陽城是也。前志東武陽下曰。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過郡三者、東郡平原千乘也。水經(jīng)曰。河水、又東北過高唐縣東。注云。河水於縣漯水注之。漯水上承河水於東武陽縣東南、而北逕武陽新城東。又逕東武陽故城南。又北逕陽平縣故城東。又北絶莘道城之西北。又東北逕樂平縣故城東。又北逕??城縣故城西。又東北逕淸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文鄉(xiāng)城東南。又東北逕博平縣故城南。又東北逕瑗縣故城西。又東北逕高唐縣故城東。又東北逕濕陰縣故城北。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崔氏城北。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建信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千乘縣二城閒。又東北爲(wèi)馬常坈。亂河枝流而入於海。按此班、許所說故道也。河渠書。禹以爲(wèi)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shù)爲(wèi)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漢書音義曰。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則漯川。出貝丘者、王莽時(shí)遂空。唯用漯耳。玉裁謂濕水故瀆、今不可詳。從水。?聲。它合切。七部。按日部?讀若唫。此濕所以在七部也。漢隷以濕爲(wèi)燥溼字。乃以漯爲(wèi)?濕字。累者、俗絫字。在十六部。於音殊遠(yuǎn)隔也。桑欽云。出平原高唐。平原郡高唐、二志同。今山東濟(jì)南府禹城縣西南有高唐故城。左傳襄十九年、廿五年、昭十年、哀十年之高唐也。前志高唐下曰。桑欽言漯水所出。酈注河水篇云。按竹書、穆天子傳兩言濕水。尋其沿歴逕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葢津流所出。次於是閒也。玉裁按。桑舉其源之近者耳。今禹城縣濕水已不可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