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字:  或選擇韻部:
總目多音字下載中華通韻韻表(試行稿)

韻字 五絶 756七絶 6999五律 1219七律 1476五排 12 1513四言 205六言 365古體 35417樂府 312 6 396 103辭賦 25琴操 7 64其他 577聯(lián) 505
四衣
陰平  [幾乎,案幾] [衣服] 西 醫(yī) [恨聲] 觿 [蹇也] [以箸取物] [口聲] 榿 [更多…]

姿 [參差] [言蹇難也] [生息] [穿也,傷也] [偲偲,相切責也] [更多…]

陽平  [跨馬,動詞] 習(xí) 覿 [委迤,自得貌] [鼻液] [高麗] [九嶷] [委蛇] [舉目貌。又縣名] [同泥] [相欺也。遺也] [牛黑色] [蘄茝也。求也] 箿 [更多…]

[知識] 執(zhí) 鶿 [水中高地] [更多…]
用韻:句末
對仗:對語
漢語字典
拼音:qī  韻部:質(zhì)
  • ”的大寫。
康熙字典

  • 廣韻》俗漆字。 (質(zhì)韻)
  • 《開山圖》長安西有渠,謂之柒渠。
  • 又木名。《山海經(jīng)》剛山多柒木。
  • 又《集韻》戚悉切。 (質(zhì)韻)
  • 義同。又俗爲數(shù)目字。
古文:??

  •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音七。 (質(zhì)韻)
  • 水名?!?a target='_blank'>說文》水出右扶風杜陵岐山?!?a target='_blank'>書·禹貢》導(dǎo)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澧,又東會于涇,又東過漆沮?!?a target='_blank'>山海經(jīng)》羭次之山,漆水出焉。
  • 又縣名?!?a target='_blank'>前漢·地理志》屬右扶風。
  • 又古邑名?!?a target='_blank'>春秋·襄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
  • 又海名。《張說·梁四公記》黑谷之北有漆海。
  • 又木名?!?a target='_blank'>詩·鄘風》椅桐梓漆。
  • 又木汁可髤物?!?a target='_blank'>書·禹貢》厥貢漆絲。
  • 又物之黑者曰漆。《周禮·春官》巾車漆車藩蔽?!对]》漆車,黑車也。
  • 又《集韻》七結(jié)切《韻會》《正韻》千結(jié)切,??音切。 (屑韻)
  • 祭禮之容?!?a target='_blank'>禮·祭義》濟濟漆漆?!对]》漆漆者,專致之容。
  • 又《集韻》七四切,音次。 (寘韻)
  • 與髤???同。以漆塗器也。
  • 本作桼,亦作柒。
説文解字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漆水。出右扶風杜陵岐山。東入渭。二志皆杜陵屬京兆尹、杜陽屬右扶風。此杜陵當作杜陽。杜陽、今陝西鳳翔府麟遊縣是其地。周公劉居豳、今陝西邠州是其地。漢之漆。栒邑二縣也。太王遷??、今鳳翔府岐山夫風二縣是其地。漢之杜陽南、美陽北也。大雅曰。民之初生。自土漆沮。傳曰。漆、漆水。沮、沮水也。又曰。周原、漆沮之閒也。周頌潛傳又曰。漆沮、岐州之二水也。據(jù)毛說則漆沮二水、實在岐周之地。小雅吉日傳但云漆沮之水。麀鹿所生。其解必同大雅、周頌。許云漆水出杜陽。正岐周地也。此漆沮在涇西。禹貢道渭又東過漆沮、則在涇東。與岐周無涉。玉裁謂水經(jīng)曰。漆水出扶風杜陽縣俞山。東北入於渭。正與說文合。惟岐作俞耳。酈氏引開山圖曰。岐山在杜陽北、長安西。有渠謂之漆渠。酈又云。漆水出杜陽縣之漆溪。謂之漆渠。漆渠合岐水。與橫水合。東注雍水。又合杜水。南注於渭。郭樸山海經(jīng)注云。今漆水出岐山。皆與水經(jīng)合。而前志右扶風漆縣下云。漆水在縣西。以地望準之、葢此漆水出豳地。漢漆縣以水爲名。西南流至周??地南、漢杜陽美陽境而入渭。實出今之邠州。西南流。至麟遊、扶風閒入渭也。大雅云。率西水滸。箋云。循漆沮水側(cè)。傳又云。周原、漆沮之閒也。是此水源委自豳至??、漢人皆審知形勢。今則茫昧難詳矣。闞駰十三州志云。漆水出漆縣西北。至岐山東北入渭。正與毛詩傳、箋合。許及水經(jīng)云出杜陽岐山者、容舉其近源言之。邑部云。??在右扶風美陽中水鄉(xiāng)。此山岐山系杜陽者、岐山在杜陽之南美陽之北。周原在岐山之陽。故詩諩曰。周原者、岐山陽。地屬杜陽??咀⑺缡恰?span id="0kkj4y0" class='xlarge example'>從水。桼聲。四字依水經(jīng)注所引在此。小徐本從某某聲、往往閒在兩義之中。不同大徐。皆小徐爲古本也。親吉切。十二部。一曰漆、城池也。小徐本如是。與水經(jīng)注所引合。大徐本作一曰入洛。葢淺人讀酈注沮水篇者改之。洛水、雍州之浸。下文出歸德北夷畍中者、卽涇東之漆沮水也。涇西之漆不得入洛。中隔涇水矣。一曰者、別一義。城隍有水曰池。城池謂之漆、葢古有是名。酈兼引此句、猶其兼引一曰湔半澣之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