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字:  或選擇韻部:
總目多音字下載中華通韻韻表(試行稿)

韻字 五絶 1389七絶 14789五律 3365七律 4582五排 29七排 2 7405四言 336六言 942古體 102934樂府 682 27 926 352辭賦 24琴操 8 193其他 973聯(lián) 980
十一安
陰平  [中間] 關(guān) [衣冠] 竿 [觀看]堅(jiān) 穿 [地名] [參考]毿 [同暄、煊,又人名馮煖] [占卜] [濺濺,水疾流貌] 擔(dān) [負(fù)也] 監(jiān) [流入也] 篿 [綸巾] 縿 [扁舟] 佔(zhàn) [與浛同。沈也] [更多…]

陽平  [艱難] 環(huán) 綿 團(tuán) 權(quán) 便 [安也] 聯(lián) 藍(lán) 嚴(yán) [引也] [研究] 沿 黿 [可汗] 篿 孿 骿 [更多…]
組詞:詞首詞末
用韻:句末
對(duì)仗:對(duì)語
用典:典故詞末
漢語字典繁體或異體字:巖喦巗
拼音:yán  韻部:
巖、喦、巗
〈名〉
    (形聲。從山,嚴(yán)聲?!皫r”為會(huì)意字。從山,從石。本義:高峻的山崖)
  • 同本義
    • 嵌巖竇穴?!?span id="5dut6yo" class='label'>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 高巖峭壁。——·沈括《夢(mèng)溪筆談》
    • 植土龕巖。
  • 又如:巖電(山崖間的閃電);巖阿(山崖旁邊凹下的地方);巖徼(山崖邊遠(yuǎn)的地方);巖下(山崖之下);巖飾(巖壁上的雕飾)
  • 山峰
  • 高山
  • 又如:巖岫(山崖峰巒);巖隈(深山曲折處)
  • 石穴,石窟 。如:巖棲(居住在巖穴中。指隱居);巖穴隱相(隱居在深山野林里的高人);巖房(石房);巖窟(山洞)
  • 高出水面較大而高聳的石頭
    •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巖。——·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形〉
  • 高險(xiǎn)
    • 保其巖阻?!?a href='https://cnkgraph.com/Writing/1213140'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三國志·諸葛亮傳》
  • 又如:巖邑(險(xiǎn)要的城邑);巖墻(高而危險(xiǎn)的墻)
康熙字典

  • 正字通》俗嵒字。 (咸韻)
  • 巖俗省作巖。


  • 唐韻》五銜切《集韻》魚銜切《韻會(huì)》疑銜切《正韻》魚咸切,??音嵒。 (咸韻)
  • 說文》岸也。從山嚴(yán)聲?!对鲰崱肥咴粠r,深通曰洞。
  • 一曰險(xiǎn)也?!?a target='_blank'>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公羊傳·僖三十三年》殽之嶔巖,文王所避風(fēng)雨也。
  • 又嶃巖,高峻貌?!端抉R相如·上林賦》嶄巖嵾嵳。
  • 又巖廊,殿廡也。《漢武帝·策賢良制》虞舜之時(shí),遊於巖廊之上。
  • 又地名?!?a target='_blank'>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秱鳌犯祹r,在虞虢之閒。
  • 又《集韻》魚杴切《韻會(huì)》疑杴切,??音嚴(yán)。
  • 巖巖,高貌?!?a target='_blank'>詩·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 又《正字通》本作嚴(yán)。亦作巖。通作礹嵒碞。
  • 按:巖與嵒同?!?a target='_blank'>說文》嵒,五咸切,山巖也。巖,五緘切,岸也。同字分訓(xùn)巖,專訓(xùn)岸,??非。嚴(yán)巖礹??從??作。
  • 考證:〔《公羊傳·僖三十二年》殽之嶔巖,文王所避風(fēng)雨處?!?/li>
  • 謹(jǐn)照原文三十二年改三十三年。處改也。


  • 廣韻》五咸切《集韻》《正韻》魚咸切《韻會(huì)》疑咸切,??音碞。 (咸韻)
  • 說文》山巖也?!缎煦C》曰從品,象巖厓連屬形?!秿晨怠で儋x》盤紆隱深,崔嵬岑嵒?!豆薄そx》碕嶺爲(wèi)之嵒崿。
  • 又邑名。《春秋·哀十三年》鄭罕達(dá)帥師取宋師于嵒。
  • 又通作巖?!?a target='_blank'>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晉書·顧愷之傅》千巖競秀。《註》與嵒同,俗又作巖。
  • 又《集韻》逆及切,音岌。 (緝韻)
  • 地名。
  • 正字通》喦與嵒別。別詳口部喦字註。
説文解字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厓也。各本作岸也。今依太平御覽所引正。廠部曰。厓者、山邊也。厓亦謂之巖。故廠下云。山石之厓巖。人可居也。戰(zhàn)國策。巖下有貫珠者。漢書。遊於巖廊之上。皆謂殿下小屋。如厓巖之下可居也。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其上曰巖廊。其下曰巖下。從山。山部之巖、主謂山厓。石部之礹、主謂積石。??聲。五緘切。八部。按此篆之上舊有峯篆。乃大徐所增。古祗用夆。夆、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