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法遇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14—385 【介紹】: 十六國時前秦僧。扶柳人,俗姓衛(wèi)。十二歲出家,從佛圖澄受業(yè)。后在襄陽、長安等地以性空為宗宣揚佛教。并組織參與佛經(jīng)翻譯。對前期佛教主要貢獻:注疏佛經(jīng)如《般若經(jīng)》等;整理新舊譯經(jīng),創(chuàng)制眾經(jīng)目錄;制定僧尼軌范;主張僧侶以“釋”為氏,不隨師姓等等。弟子中以創(chuàng)立凈土宗之慧遠為最著。
全晉文
道安,俗姓衛(wèi),常山扶柳人。年十二出家,師事佛圖澄、竺法濟、支曇講,歷石虎、冉閔、慕容煒世,后避亂奔襄陽。撰集眾經(jīng)錄目,居白馬寺,又居檀溪十五載。襄陽陷人秦,居長安五里寺,至苻堅建元二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衛(wèi)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衣冠。
早孤。
為外兄孔生所養(yǎng)。
貌陋而性姿英特。
七歲閱書。
一目五行。
其父驚嘆。
知非凡器。
十二出家。
其師皮相之。
以為愚。
使餉田。
因作止田舍中。
三年從師求經(jīng)。
師以辯意經(jīng)一卷授之。
五千言。
一夕即還其師。
又求他經(jīng)。
以成具光明經(jīng)一卷授之。
且萬言。
一夕又以還其師。
師問看未。
對皆誦遍。
其師以為不誠。
按經(jīng)使覆之。
一字不遺。
師大異之。
為落發(fā)。
受具足戒。
游學(xué)至鄴中。
詣佛圖澄。
澄與語大驚曰。
天下士也。
東土佛法所賴。
唯此人。
馀非所及也。
遂受澄之學(xué)。
覆講如水傳器。
眾爭設(shè)難曰。
要當(dāng)難殺昆崙子乃已。
而安飛辨注射。
眾莫敢仰視。
時人語曰。
漆道人。
驚四鄰。
后避難于濩澤。
太陽竺法濟。
講陰持入經(jīng)。
安從受業(yè)焉。
頃之創(chuàng)寺太行以居。
年四十五。
還冀州住受都寺。
徒眾數(shù)百。
石虎沒。
彭城王嗣立。
乃廣脩花林園房舍。
遣中使竺昌蒲迎安。
安以國難未紓。
冉閔方叛。
天災(zāi)旱蝗。
??賊縱橫。
王屋女林諸山不可托跡。
將依陸渾。
而慕容俊之兵又逼。
遂南投襄陽。
至新野。
分使法汰詣?chuàng)P州。
法和詣蜀。
安與慧遠四百馀輩。
夜雷雨乘電光以進。
見人家。
懸馬篼二柳間。
可容斛許。
安呼林百升。
果有出迎者。
弟子問。
何以識其姓名。
安指抑篼而已。
至襄陽。
注般若道行密跡安般等經(jīng)。
又總錄經(jīng)。
至年月傳譯人名。
以授學(xué)者。
征西將軍桓朗。
鎮(zhèn)江陵。
強載以俱。
及還以白馬隘陋。
即清河張殷之宅。
為檀溪寺。
建塔五層。
辟房四百。
會涼州刺史楊弘忠。
施銅萬斤。
作承露盤。
安謂弘忠曰。
露盤已托汰公營之。
請回此銅。
以鑄丈六大像。
可乎。
弘忠敬諾。
像成放光起行。
異常相。
安每法聚。
則設(shè)符堅所送金箔倚像。
金坐像。
金縷繡像。
織成像。
結(jié)珠彌勒像。
以作證。
觀者敬慕。
有一外國銅像。
形制古異。
久置未嘗設(shè)。
安使弟子治其髻。
則一舍利在焉。
光??炳煥。
映蔽堂陛。
眾驚異之。
習(xí)鑿齒襄陽奇逸士也。
先以書通好。
然后詣安既見自贊曰。
四海習(xí)鑿齒。
安徐曰。
彌天釋道安。
時以為名對。
齒以書抵謝安石。
稱安蓋非常勝士。
恨公不相見之耳。
安在樊沔十五年。
常講放光般若。
孝武皇帝詔曰。
法師以道德。
照臨人天。
使大法流行。
為生民依賴。
宜日食王公祿。
符堅攻襄陽。
得安而喜。
謂其臣權(quán)翼曰。
吾以十萬之師取襄陽。
但得一人半耳。
翼問為誰。
曰安公一人。
翼鑿齒半人也。
安入關(guān)中。
住五重寺。
眾數(shù)千人。
初沙門出家。
皆隨師姓。
安曰。
師莫如釋迦如來也。
乃以釋為氏。
后得增一阿含。
果稱四河入海。
無復(fù)河名。
四姓出家。
皆稱釋種。
與經(jīng)若合符節(jié)。
安博學(xué)。
工文章。
藍田得一鼎。
容二十七斛。
腹有篆銘。
以問安。
安曰。
魯襄公所鑄。
又得一銅斛。
其形正圓。
下向為斗橫梁。
昂則升低則合。
梁一頭為籥。
籥同黃鐘容半合。
亦有篆銘。
以問安。
安曰。
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龍集戊辰。
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
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均。
令天下取平焉。
于是堅敕侍從。
有疑皆師于安。
時諺曰。
學(xué)不師安。
義不中難。
堅承石氏之后。
民物殷富。
四方略定。
東極滄海。
西并龜茲。
南包襄陽。
北盡沙漠。
唯建鄴未伏。
堅雅志欲取而有之。
大臣諫不從。
堅出東苑。
命安升輦同載。
仆射權(quán)翼諫曰。
臣聞。
天子法駕。
侍中倍乘。
道安毀形。
寧可參廁。
堅怒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易輦之榮。
未稱其德。
即詔翼扶安登輦。
于是翼跪而掖之以登。
堅顧謂安曰。
朕將與公南游吳越。
整六師以巡狩。
登會稽以觀滄海。
不亦樂乎。
對曰。
陛下應(yīng)天御世。
富有八州。
居中而制四海。
宜棲神無為。
與堯舜比隆。
今欲以百萬之師。
求厥田下下之土。
且東南區(qū)地勢卑氣厲。
昔禹舜游而不返。
秦王適而不歸。
以貧道觀之。
未見其可。
平陽公懿戚石越重臣。
皆憂國至深。
其論可聽。
堅曰。
非區(qū)宇不廣也。
朕欲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
順時巡狩。
具有格訓(xùn)。
儻如高論。
則帝王無省四方之文乎。
對曰。
必不可者。
宜駐蹕洛陽。
枕戈畜銳。
傅檄江南。
如其不伏。
伐之未晚。
堅不聽。
遣精銳二十五萬。
為前鋒。
堅自率步騎六十萬繼之。
為徐州刺史謝玄所敗。
堅單騎而遁。
安設(shè)法門憲章。
條為三例。
一曰行香。
定上座開經(jīng)上講之法。
二曰日常六時行道飲食唱時之法。
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
天下精舍遵奉之。
無敢違者。
每與弟子法遇
立誓彌勒像前。
愿生內(nèi)院。
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異僧。
寄宿講堂。
維那見其夜從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驚禮訊問其來意。
云相為而來。
安云。
自惟罪深。
詎可度脫。
曰甚可耳。
然須更浴圣僧。
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安請問生處。
乃舉手指天。
即見云開。
西北樓閣幻出。
曰此兜率也。
是夕且有小兒數(shù)十來就浴。
二月八日歿。
葬城中五級寺。
是歲晉太元十年也。
其未歿也。
加眉谷隱士王嘉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
行將及人。
相與去乎。
嘉曰。
誠如所言。
師前行。
仆有小債未了。
不能俱也。
既而姚萇入長安僭號。
且與符登相持。
時嘉在城內(nèi)。
萇召問嘉。
朕得登否。
嘉曰略得。
萇怒曰。
得即言得。
何略也。
遂斬之。
后登為萇子興所殺。
興字子略云 嘉字子年。
洛陽人。
形貌鄙陋。
滑稽善談笑。
問以事則隨答。
若調(diào)戲狀。
即不可解。
久之多驗。
符堅以大鴻臚徵不就。
及南征。
使問休咎。
嘉無他言。
但乘使者馬。
向東行數(shù)百步。
盡脫靴帽。
解棄衣服。
奔還而已。
方被害日。
有人于隴上見之。
仍遺萇書。
初安聞羅什在姑臧。
勸堅迎之。
而什亦謂安是東方菩薩。
安生左臂有皮寸許如串。
可捋上下。
特不能出手耳。
時號印手菩薩。
神僧傳·卷第二
釋道安。姓衛(wèi)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為儒。早失覆蔭為外兄孔氏所養(yǎng)。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鄉(xiāng)鄰嗟異。年十二出家。神圣聰敏。貌甚寢陋。不為師之所重。數(shù)歲之后。方啟師求經(jīng)。師與辨意經(jīng)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經(jīng)入田。因息就覽。暮歸以經(jīng)還師。更求馀者。師曰。昨經(jīng)未讀今復(fù)求耶。答曰。即以暗誦。師雖異之而未信也。復(fù)與成具光明經(jīng)一卷。不減一萬言。赍之如初暮復(fù)還師。師執(zhí)經(jīng)覆之不差一字。師大驚嗟。敬而異之。后為受具戒恣其游學(xué)。至鄴遇佛圖澄。因事澄為師。及石氏將亂。與弟子惠遠等四百馀人渡河南游。夜行值雷雨乘電光而進前。行得人家。見門里有一馬枊枊之間懸一馬兜可容一斛。安使呼林百升。主人驚出。果姓林名百升。百升謂是神人。厚相賞接。既而弟子問何以知其姓字。安曰。兩木為林兜容百升也。既達襄陽復(fù)宣佛法。時襄陽習(xí)鑿齒鋒辯天逸籠罩當(dāng)時。其先籍安高名。及聞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xí)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時人以為名荅。安注諸經(jīng)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說不甚遠理愿見瑞相。乃夢見道人頭白眉長。語安云。君所注經(jīng)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當(dāng)相助通。可時時設(shè)食。后十誦律至。遠公乃知。和尚所夢即賓頭盧也。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異僧形甚庸陋。來寺寄宿。寺房既窄處之講堂。時維那直殿。夜見此僧后窗而出入。遽以白安。安驚起禮訊問其來意。答云。相為而來。安曰。自惟罪深詎可度脫。答曰。甚可脫耳。安請問來生所生之處。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即見云開。備睹兜率妙勝之報。又曰。當(dāng)浴圣僧方果所愿。具示浴法。后安設(shè)浴。見有數(shù)十小兒入寺。須臾但聞浴室用水聲。久之不見。開室而巾濕水減。安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眾曰。吾當(dāng)去矣。是日齋畢無疾而卒。葬城內(nèi)五級寺中。是歲晉太元十年也。
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二
釋道安。
姓衛(wèi)氏。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英儒。
早失覆蔭為外兄孔氏所養(yǎng)。
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
鄉(xiāng)鄰嗟異。
至年十二出家。
神智聰敏。
而形貌甚陋不為師之所重。
驅(qū)役田舍至于三年。
執(zhí)勤就勞曾無怨色。
篤性精進齋戒無闕。
數(shù)歲之后方啟師求經(jīng)。
師與辯意經(jīng)一卷。
可五千言。
安赍經(jīng)入田。
因息就覽。
暮歸以經(jīng)還師。
更求馀者。
師曰。
昨經(jīng)未讀今復(fù)求耶。
答曰。
即已闇誦。
師雖異之而未信也。
復(fù)與成具光明經(jīng)一卷。
減一萬言。
赍之如初。
暮復(fù)還師。
師執(zhí)經(jīng)覆之不差一字。
師大驚嗟而異之。
后為受具戒恣其游學(xué)。
至鄴入中寺遇佛圖澄。
澄見而嗟嘆。
與語終日。
眾見形貌不稱。
咸共輕怪。
澄曰。
此人遠識非爾儔也。
因事澄為師。
澄講安每覆述。
眾未之愜。
咸言。
須待后次當(dāng)難殺昆崙子。
即安后更覆講疑難鋒起。
安挫銳解紛行有馀力。
時人語曰。
漆道人驚四鄰。
于時學(xué)者多守聞見。
安乃嘆曰。
宗匠雖邈玄旨可尋。
應(yīng)窮究幽遠探微奧。
令無生之理宣揚季末。
使流遁之徒歸向有本。
于是游方問道備訪經(jīng)律。
后避難潛于濩澤。
太陽竺法濟并州支曇講陰持入經(jīng)。
安后從之受業(yè)。
頃之與同學(xué)竺法汰俱憩飛龍山。
沙門僧先道護已在彼山。
相見欣然。
乃共披文屬思。
妙出神情。
安后于太行恒山創(chuàng)立寺塔。
改服從化者中分河北。
時武邑太守盧歆聞安清秀。
使沙門敏見苦要之。
安辭不獲免。
乃受請開講。
名實既符道俗欣慕。
至年四十五復(fù)還冀部住受都寺。
徒眾數(shù)百常宣法化。
時石虎死。
彭城王石遵墓襲嗣立。
遣中使竺昌蒲請安入華林園。
廣修房舍。
安以石氏之末國運將危。
乃西適牽口山。
迄冉閔之亂。
人情蕭素。
安乃謂其眾曰。
今天災(zāi)旱蝗寇賊縱橫。
聚則不立散則不可。
遂復(fù)率眾入王屋女休山。
頃之復(fù)渡河依陸渾。
山木食修學(xué)。
俄而慕容俊逼陸渾。
遂南投襄陽。
行至新野。
謂徒眾曰。
今遭兇年。
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又教化之體宜令廣布。
咸曰隨法師教。
乃令法汰詣楊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風(fēng)流。
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閑。
安與弟子慧遠等四百馀人渡河夜行。
值雷雨乘電光而進。
前行得人家。
見門里有二馬??間懸一馬篼可容一斛。
安便呼林百升。
主人驚出。
果姓林名百升。
謂是神人。
厚相接待。
既而弟子問何以知其姓字。
安曰。
兩木為林篼容百升也。
既達襄陽復(fù)宣佛法。
初經(jīng)出已久。
而舊譯時謬致使深藏隱沒未通。
每至講說唯敘大意轉(zhuǎn)讀而已。
安窮覽經(jīng)典鉤深致遠。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跡安般諸經(jīng)。
并尋文比句為起盡之義。
乃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致淵富妙盡深旨。
條貫既敘文理會通。
經(jīng)義克明自安始也。
自漢魏迄晉經(jīng)來稍多。
而傳經(jīng)之人名字弗說。
后人追尋莫測年代。
安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
詮品新舊撰為經(jīng)錄眾經(jīng)有據(jù)實由其功。
四方學(xué)士競往師之。
時征西將軍桓朗子鎮(zhèn)江陵。
要安暫往。
朱序西鎮(zhèn)復(fù)請還襄陽。
深相結(jié)納。
序每嘆曰。
安法師道學(xué)之津梁。
澄治之壚肆矣。
安以白馬寺狹。
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即清河張殷宅也。
大富長者并加贊助。
建塔五層起房四百。
涼州刺史楊弘忠送銅萬斤。
擬為承露盤。
安曰。
露盤已訖汰公營造。
欲回此銅鑄像事可然乎。
忠欣而敬諾。
于是眾共抽舍助成佛像。
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徹照堂殿像后。
又自行至萬山。
舉邑皆往瞻禮。
遷以還寺。
安既大愿果成。
謂言。
夕死可矣。
符堅遣使送外國金??倚像高七尺。
又金坐像。
結(jié)珠彌勒像。
金縷繡像。
織成像各一張每講會法聚。
輒羅列尊像。
布置幢幡。
珠佩迭暉。
煙華亂發(fā)。
使夫升階履闥者。
莫不肅焉盡敬矣。
有一外國銅像形制古異。
時眾不甚恭重。
安曰。
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稱。
令弟子爐治其髻。
既而光焰煥炳耀滿一堂。
詳視髻中見一舍利。
眾咸愧服。
安曰。
像既靈異不煩復(fù)治。
乃止。
識者咸謂。
安知有舍利故出以示眾。
時襄陽習(xí)鑿齒鋒辯天逸籠罩當(dāng)時。
其先聞安高名。
早已致書通好曰。
承應(yīng)真履正。
明白內(nèi)融。
慈訓(xùn)兼照。
道俗齊蔭。
自大教東流四百馀年。
雖蕃王居士時有奉者。
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
道運時遷俗未僉悟。
自頃道業(yè)之隆。
咸無以匹。
所謂月光將出靈缽應(yīng)降。
法師任當(dāng)洪范化洽幽深。
此方諸僧咸有思慕。
若慶云東徂摩尼回曜。
一躡七寶之座暫現(xiàn)明哲之燈。
雨甘露于豐草。
植栴檀于江湄。
則如來之教復(fù)崇于今日。
玄波溢漾重蕩于一代矣。
文多不悉載。
及聞安至止。
即往修造。
既坐稱言。
四海習(xí)鑒齒。
安曰。
彌天釋道安。
時人以為名答。
齒后餉梨十枚。
正值眾食。
便手自剖分梨盡人遍無參差者。
高平郤超遣使遺米千斛。
修書累紙深致慇勤。
安答書云。
捐米彌覺有待之為煩。
習(xí)鑿齒與謝安書云。
來此見釋道安。
故是遠勝非常道士。
師徒數(shù)百齋講不倦。
無變化伎術(shù)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
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
洋洋濟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
其人理懷簡衷多所博涉。
內(nèi)外群書略皆遍睹。
陰陽算數(shù)亦皆能通。
佛經(jīng)妙義故所游刃。
作義乃似法蘭法道。
恨足下不同日而見。
其亦每言。
思得一敘。
其為時賢所重類皆然也。
安在樊沔十五載。
每歲常再講放光波若。
未嘗廢闕。
晉孝武皇帝。
承風(fēng)欽德遣使通問。
并有詔曰。
安法師器識倫通風(fēng)韻標(biāo)朗。
居道訓(xùn)俗徽績兼著。
豈直規(guī)濟當(dāng)今。
方乃陶津來世俸給。
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時符堅素聞安名。
每云。
襄陽有釋道安是神器。
方欲致之以輔朕躬。
后遣符丕南攻襄陽。
安與朱序俱獲于堅。
堅謂仆射權(quán)翼曰。
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
唯得一人半。
翼曰。
誰耶。
堅曰。
安公一人。
習(xí)鑿齒半人也。
既至住長安五重寺。
僧眾數(shù)千大弘法化。
初魏晉沙門依師為姓故姓各不同。
安以為大師之本莫尊釋迦。
乃以釋命氏。
后獲增一阿含。
果稱四河入海無復(fù)河名。
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
既懸與經(jīng)符。
遂為永式。
安外涉群書善為文章。
長安中衣冠子弟為詩賦者。
皆依附致譽。
時藍田縣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
邊有篆銘人莫能識。
乃以示安。
安云。
此古篆書。
云魯襄公所鑄。
乃寫為隸文。
又有人持一銅斛。
于市賣之。
其形正圓。
下向為斗。
橫梁昂者為斗低者為合。
梁一頭為籥。
籥同鐘容半合。
邊有篆銘。
堅以問安。
安云。
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龍集戊辰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鈞令天下取平焉。
其多聞廣識如此。
堅敕學(xué)士內(nèi)外有疑皆師于安。
故京兆為之語曰。
學(xué)不師安義不中難。
初堅承石氏之亂。
至是民戶殷富四方略定。
東極滄海西并龜茲。
南苞襄陽北盡沙漠。
唯建業(yè)一隅未能??伏。
堅每與侍臣談話。
未嘗不欲平一江左以晉帝為仆射謝安為侍中。
堅弟平陽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紹等。
并切諫終不能回。
眾以安為堅所信敬。
乃共請曰。
主上將有事東南。
公何不能為蒼生致一言耶。
會堅出東苑命安升輦同載。
仆射權(quán)翼諫曰。
臣聞天子法駕侍中陪乘。
道安毀形寧可參廁。
堅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不易。
輿輦之榮未稱其德。
即敕仆射扶安登輦。
俄而顧謂安曰。
朕將與公南游吳越整六師而巡狩涉會稽以觀滄海。
不亦樂乎。
安對曰。
陛下應(yīng)天御世。
有八州之貢富。
居中土而制四海。
宜棲神無為與堯舜比隆。
今欲以百萬之師求厥田下下之上。
且東南區(qū)地地卑氣厲。
昔舜禹游而不反。
秦皇適而不歸。
以貧道觀之。
非愚心所同也。
平陽公懿戚石越重臣。
并謂不可。
猶尚見拒。
貧道輕淺言必不允。
既荷厚遇故盡丹誠耳。
堅曰。
非為地不廣民不足治也。
將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
順時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來言則帝王無省方之文乎。
安曰。
若鑾駕必動。
可先幸洛陽??威蓄銳。
傳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堅不從。
遣平陽公融等。
精銳二十五萬為前鋒。
堅躬率步騎六十萬到。
頃晉遣征虜將軍謝石徐州刺史謝玄拒之。
堅前軍大潰于八公。
西晉軍逐北三十馀里。
死者相枕。
融馬倒殞首。
堅單騎而遁如所諫焉。
安常注諸經(jīng)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說不堪遠理。
愿見瑞相。
乃夢見胡道人頭白眉毛長。
語安云。
君所注經(jīng)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
當(dāng)相助弘通可時時設(shè)食。
后十誦律至。
遠公乃知。
和上所夢賓頭盧也。
于是立座飯之。
處處成則。
安既德為物宗學(xué)兼三藏。
所制僧尼軌范佛法憲章。
條為三例。
一曰行香定座上講經(jīng)上講之法。
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
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
天下寺舍遂則而從之。
安每與弟子法遇等。
于彌勒前。
立誓愿生兜率。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異僧形甚庸陋。
來寺寄宿。
寺房既迮處之講堂。
時維那直殿。
夜見此僧從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驚起禮訊問其來意。
答云相為而來。
安曰。
自惟罪深詎可度脫。
彼答云。
甚可度耳。
然須臾浴圣僧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安請問來生所往處。
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
即見云開。
備睹兜率妙勝之報。
爾夕大眾數(shù)十人悉皆同見。
安后營浴具。
見有非常小兒伴侶數(shù)十來入寺戲須臾就浴。
果是圣應(yīng)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眾曰。
吾當(dāng)去矣。
是日齋畢無疾而卒。
葬城內(nèi)五級寺中。
是歲晉太元十年也。
年七十二。
未終之前隱士王嘉往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行將及人。
相與去乎。
嘉曰。
誠如所言。
師并前行。
仆有小債未了不得俱去。
及姚萇之得長安也。
嘉時故在城內(nèi)。
萇與符登相持甚久。
萇乃問嘉。
朕當(dāng)?shù)玫遣弧?div id="zfdbbqq" class='inline' id='people_8287_4_422_comment'>
答曰。
略得。
萇怒曰。
得當(dāng)言得。
何略之有。
遂斬之。
此嘉所謂負債者也。
萇死后其子興方殺登。
興字子略。
即嘉所謂略得者也。
嘉字子年。
洛陽人也。
形貌鄙陋似若不足。
本滑稽好語笑。
然不食五谷清虛服氣。
人咸宗而事之。
往問善惡。
嘉隨而應(yīng)答。
語則可笑。
狀如調(diào)戲。
辭似讖記。
不可領(lǐng)解。
事過多驗。
初養(yǎng)徒于加眉谷中。
符堅遣大鴻臚徵不就。
及堅將欲南征遣問休否。
嘉無所言。
乃乘使者馬。
佯向東行數(shù)百步。
因落靴帽解棄衣服奔馬而還。
以示堅壽春之?dāng) ?div id="5a3b094" class='inline' id='people_8287_4_453_comment'>
其先見如此。
及姚萇害嘉之日。
有人于壟上見之。
乃遺書于萇安之潛契神人皆此類也。
安先聞羅什在西國。
思共講析每勸堅取之。
什亦遠聞安風(fēng)。
謂是東方圣人。
恒遙而禮之。
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廣寸許。
著臂捋可得上下之。
唯不得出手。
又肘外有方肉。
上有通文。
時人謂之為印手菩薩。
安終后十六年。
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見悲恨無極。
安既篤好經(jīng)典志在宣法。
所請外國沙門僧伽提婆曇摩難提及僧伽跋澄等。
譯出眾經(jīng)百馀萬言。
常與沙門法和詮定音字詳覈文旨新出眾經(jīng)于是獲正。
孫綽為名德沙門論。
自云。
釋道安博物多才通經(jīng)名理。
又為之贊曰。
物有廣贍。
人固多宰。
淵淵釋安。
專能兼倍。
飛聲汧隴。
馳名淮海。
形雖草化。
猶若常在。
有別記云。
河北別有竺道安。
與釋道安齊名。
謂習(xí)鑿齒致書于竺道安。
道安本隨師姓。
竺后改為釋。
世見其二姓。
因謂為兩人。
謬矣。
名僧傳抄
本姓衛(wèi)。
諸偽秦書并云。
常山扶柳人也。
□□孩稚而家嬰世禍。
外兄孔氏鞠養(yǎng)之。
年七歲。
便解者音讀書。
五經(jīng)文義稍已通達。
迄于志學(xué)。
邪好佛道。
年十八乃出家。
性甚聰敏。
□□又別立禪房以棲。
靜勝果竹成列。
華藥布滿。
名曰檀溪寺。
符堅遣使。
送外國金薄倚像。
高七尺一軀。
金坐像一軀。
結(jié)珠彌勒像。
金縷繡像。
織成像各一張。
每講席一建振發(fā)。
風(fēng)采綱領(lǐng)。
玄宗開張。
慧目理思。
懷道之士皆負書而至。
時年五十二矣。
□□嘗與弟子法遇等以人。
于彌勒像前立誓愿。
同生兜率。
□□偽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異僧來求寄憩。
形色蕭猥。
服章垢悴。
以房舍迮狹。
安置講堂中。
中宵有起者。
見講堂不開。
而于窗間躍出。
維那白安。
安呼共語。
問。
何事來此。
希告以實。
答曰。
不敢相欺。
為法師來耳。
安曰。
我罪根深淺。
詎可度耶。
答曰。
法師罪甚不多。
易為功德。
安曰。
何方自勵。
可得免度。
曰。
故應(yīng)浴僧。
浴僧未若浴羅漢功德至重也。
安曰。
浴僧力所能辦。
羅漢何由可致。
曰。
但榮其具。
能相為致之。
安曰。
既已降屈相。
能微見神力。
開悟眾心。
此僧即舉手仰撥天西北端。
重霄既褰。
見天宮伎樂。
闔寺道俗無不必睹。
久乃撝之。
泯然還合。
復(fù)還講堂。
因入澡灌中。
倏爾在外。
于是辭別而去。
安乃大勞浴僧。
浴僧事訖。
更多煮香陽。
凈諸浴室。
果致羅漢數(shù)十人。
化作寺中小兒。
室前共戲。
俄而失去。
聞有浴聲。
陽物盡用。
安先與隱士王嘉。
同在城內(nèi)。
以其年二月八日中食畢。
嘉往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
行將及人。
相與去乎。
嘉曰。
知所言并前去。
吾有小責(zé)未了。
不得俱。
嘉別安。
初無疾欲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葬五級寺中。
□□安嘗與嘉及弟子法遇等。
于彌勒佛前。
共立誓愿。
愿生兜率。
及姚萇之得長安也。
嘉故在城。
門階戶席皆璩舊物。
巖見愴然而悲。
縱恨其獨與璩狎。
并嫉其風(fēng)望。
恐為人所輔。
惡而害之。
泰元十六年造彌勒像。
今在玄集寺中。
桓玄為之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34—416 【介紹】: 東晉僧。雁門樓煩人,俗姓賈。幼好學(xué),博綜六經(jīng),尤善老莊。年二十一,師從道安,精般若性空之學(xué)。晉孝武帝太元六年入廬山,結(jié)廬講學(xué)。又建蓮社,倡彌陀凈土法門,卜居三十余年,足不出山。后人尊為凈土宗初祖。撰有《沙門不敬王者論》等。
全晉文
慧遠俗姓賈,雁門樓煩人。慕容雋時師事道安,后隨道安奔襄陽。孝武初,襄陽陷,移居廬山,江州刺史桓伊為起東林寺,至義熙十二年卒,年八十三。有集十二卷。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賈氏。雁門樓煩人也。年十二。隨其舅令狐君。學(xué)于許洛間。博極群書。得老莊之要。風(fēng)鑒朗拔。在諸生中。龍章鳳姿。照映魚鳥。既冠。將渡江與范宣子俱隱。值中原亂。兵戈塞路。聞道安在太行恒山寺講般若。遂與弟慧持俱造之。一面歸敬。愿落發(fā)。就弟子之列。以終業(yè)焉。既受具。以大法為己任。年二十四即就講說。秦建元九年。襄陽平安公為朱序所得。因決別。南抵荊州。止上明寺。欲游羅浮。泊舟潯陽。見匡山愛之。廬于山陰。以杖卓地曰。有泉當(dāng)住。泉忽涌。因定居焉。常誦經(jīng)泉上。有龍出聽。因號龍泉寺。沙門慧永住西林。恨所居逼側(cè)。不能多容。而請?zhí)鼗敢?。為立東林寺。古傳有佛影在月氏國那竭城南。古石室中。去流沙。一萬五千八百馀里。欲往瞻禮。恨骨不能飛。有西域道士。為遠畫之壁間。遠著銘五章。能疏其妙。陶侃鎮(zhèn)廣州。有漁得阿育王所鑄文殊像于海中。送寒溪寺。寺主僧珍徑夏口。夢寺火而像不壞。馳歸果然。侃以其威靈。及移鎮(zhèn)。使人迎之。十輩不能舉。既而登舟又沒。終不能得。及遠創(chuàng)寺既成。而像自至。蓋其誠感然也。故時人為之謠曰。陶維劍雄。像以神標(biāo)。云翔泥宿。一何遙遙??梢哉\致。難以力招。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xù)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士民季碩等十八人。從遠游。乃于無量壽象前。使劉遺民著文。立誓期生西方。殷仲堪如荊州。過山中臨北澗。聽遠講易嘆曰。識盡精微。不受擬度。世間安有此等人品乎。俳佪終日而罷。盧循初據(jù)江州。嘗詣遠。遠少與循父嘏善。見循欣然。道舊。有諫者曰。循返逆。公與厚。禍斯至矣。遠曰。我佛法中。情無取舍。豈不知為識者所察。非吾所懼也。及武帝討循。屯桑尾。有以遠交循為言。武帝曰。遠公世外人。其可以是量之哉。遣使送敬。且飯僧。聞羅什入關(guān)。遣書通好。獻比量衣裁。使登高座。為著之。并漉器皆珍貺。什答書。其略曰。經(jīng)言。末后東方有護法菩薩。勖哉仁者。善弘其事。有偈曰。既以舍染樂。心得善攝不。若得不馳散。深入實相否。必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若悅禪智慧。是法性無照。虛誑等無實。亦非停心住。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遠又以書答其偈曰。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一微涉動境。成此頹山勢?;笙喔喑?。觸理自生滯。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時無悟宗匠。誰將握玄契。來問尚悠悠。相與期卒歲。初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云壽令長遠而已。遠曰。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哉。乃著法性論曰。至極則以不變?yōu)樾?。得性為體極為宗。羅什見論曰。邊國人未見經(jīng)。便暗與理合。豈不妙哉。秦王姚興致書。餉遠龜茲細縷雜變像。以伸款敬。又姚嵩獻珠像。并釋論云。大智論新記。龍勝所作。法師當(dāng)冠以序。昭示萬世。此邦道士。同所欽聞也。遠以書辭不敏。文多不載。然恨大論文多。鈔其要。為二十卷?;感懸笾倏?。軍經(jīng)山北。邀遠出虎溪。遠稱疾不出。玄自入山。左右諫玄。勿復(fù)拜。及見遠。不覺致敬。玄問。不敢毀傷。何以剪削。遠答以立身行道。當(dāng)自有意。豈以剪發(fā)文身。讓季歷而非泰伯乎。玄出山。謂左右曰。實生所未見也。玄后以震主之威。苦欲致之。而遠堅臥不動。俄而玄欲沙汰僧眾。且謂。唯匡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于是遠以書抵玄。其詞皆陽縱而陰奪之。成帝幼沖。庾冰用事。以沙門應(yīng)敬王者。而尚書何充。仆射褚翌諸葛恢等。奏議不應(yīng)。眾議同何充等。門下觀望駮議紛然。玄在姑熟。以書問遠當(dāng)不。且曰。此一代大事。不可令朝廷失體也。得八座書。今以似君。君其件件詳論不敬之意。以釋其疑。便當(dāng)行之。遠答書。其略曰。伽黎非朝宗之服。缽具非廊廟之器。會玄篡位。下書曰。佛法宏大。所不能測。昔推奉主之情。故興其敬。今事既在己。宜盡謙禮。諸道人勿復(fù)致禮也。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凡五首。妙盡物情。玄西奔。安帝自江陵還京師。輔國何無忌。勸遠候迎。遠稱疾不行。帝遣使勞問。遠脩書敘悃誠。帝佳之。謝靈運恃才氣出人上。見遠悠然意消。遠卜居三十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游履。以虎溪為限。以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初。示疾。至六日困篤。大德耆宿。請飲豉酒。不許。又請飲米汁。不許。又請以蜜水為漿。乃命律師撿卷。未見而終。壽八十三。遺命露骸松下。弟子不忍收葬。潯陽太守阮保。于山西嶺。鑿壙開??。有文集十卷。
神僧傳·卷第二
釋慧遠。
本姓賈氏。
雁門樓煩人也。
弱而好書。
年十三隨舅令狐氏游學(xué)許洛。
故少為諸生。
博綜六經(jīng)尤善莊老。
性度弘偉風(fēng)鑒朗拔。
雖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致。
年二十一欲渡江東就范宣子共契。
值石虎已死中原??亂南路阻塞。
志不獲從。
時沙門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
弘贊像法聲甚著聞。
遠遂往歸之。
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
后聞安講般若經(jīng)。
豁然而悟。
便與弟慧持投簪落?(音采)委命受業(yè)。
既入乎道厲然不群。
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
精思諷持以夜續(xù)晝。
貧旅無資缊纊常闕。
而昆弟恪恭終始不懈。
有沙門曇翼。
每給以燈燭之費。
安公聞而喜曰。
道士誠知人矣。
年二十四便就講說。
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
往復(fù)移時彌增疑昧。
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
于惑者曉然。
是后安公特聽慧遠不廢俗書。
安有弟子法遇曇徵。
皆風(fēng)才照灼志業(yè)清敏。
并推服焉。
后隨安公南游樊沔。
偽秦建元九年。
秦將符平。
??并襄陽。
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
乃分遣徒眾各隨所之。
皆被誨約。
遠不蒙一言。
遠乃跪曰。
獨無訓(xùn)勖懼非人例。
安曰。
如汝者豈復(fù)相憂。
遠于是與弟子數(shù)十人。
南適荊州住上明寺。
后欲往羅浮山。
及屆潯陽見廬峰清凈足以息心。
始住龍泉精舍。
此處去水本遠。
遠乃以杖叩地曰。
若此中可得棲立。
當(dāng)使朽壤抽泉。
言畢清流涌出浚矣成溪。
其后少時潯陽亢旱。
遠詣池側(cè)讀海龍王經(jīng)。
忽有巨蛇從池上空。
須臾大雨。
遂以有年。
因號精舍為龍泉寺焉。
陶侃經(jīng)鎮(zhèn)廣州。
有漁人于海中見神光。
每夕艷發(fā)經(jīng)旬彌盛。
怪以白侃侃往詳視。
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歸以送武昌寒溪寺。
寺主僧珍嘗往夏口。
夜夢寺遭火。
而此像屋獨有龍神圍繞。
珍覺馳還寺。
寺既焚盡。
唯像屋存焉。
侃后移鎮(zhèn)。
以像有威靈遣使迎接。
數(shù)十人輿之至水。
及上船船又覆沒。
使者懼而反之竟不能獲。
及遠創(chuàng)寺既成祈心奉謂乃飄然自輕。
往還無梗于是率眾行道。
昏曉不絕。
釋迦馀化于斯復(fù)興。
自遠卜居廬阜三十馀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
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為界。
以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初卒。
春秋八十三。
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三
釋慧遠。
本姓賈氏。
雁門婁煩人也。
弱而好書圭璋秀發(fā)。
年十三隨舅令狐氏游學(xué)許洛。
故少為諸生。
博綜六經(jīng)尤善莊老。
性度弘博風(fēng)鑒朗拔。
雖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致。
年二十一欲渡江東就范宣子共契嘉遁。
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亂南路阻塞。
志不獲從。
時沙門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贊像法。
聲甚著聞。
遠遂往歸之。
一面盡敬。
以為真吾師也。
后聞安講波若經(jīng)。
豁然而悟。
乃嘆曰。
儒道九流皆糠秕耳。
便與弟慧持。
投簪落彩。
委命受業(yè)。
既入乎道厲然不群。
常欲總攝綱維。
以大法為己任。
精思諷持以夜續(xù)晝。
貧旅無資缊纊常闕。
而昆弟恪恭終始不懈。
有沙門曇翼。
每給以燈燭之費。
安公聞而喜曰。
道士誠知人矣。
遠藉慧解于前因。
發(fā)勝心于曠劫。
故能神明英越機鑒遐深。
安公常嘆曰。
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
年二十四便就講說。
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
往復(fù)移時彌增疑昧。
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
于是惑者曉然。
是后安公特聽慧遠不廢俗書。
安有弟子法遇曇徽皆風(fēng)才照灼志業(yè)清敏并推伏焉。
后隨安公南游樊河。
偽秦建元九年。
秦將符丕寇斥襄陽。
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
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
臨路諸長德皆被誨約。
遠不蒙一言。
遠乃跪曰。
獨無訓(xùn)勖懼非人例。
安曰。
如公者豈復(fù)相憂。
遠于是與弟子數(shù)十人。
南適荊州住上明寺。
后欲往羅浮山。
及屆潯陽。
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
始住龍泉精舍。
此處去水大遠。
遠乃以杖扣地曰。
若此中可得棲立當(dāng)使朽壤抽泉。
言畢清流涌出。
后卒成溪。
其后少時潯陽亢旱。
遠詣池側(cè)讀海龍王經(jīng)。
忽有巨蛇從池上空。
須臾大雨。
歲以有年。
因號精舍為龍泉寺焉。
時有沙門慧永。
居在西林與遠同門。
舊好遂要遠同止。
永謂刺史桓伊曰。
遠公方當(dāng)弘道。
今徒屬已廣而來者方多。
貧道所棲褊狹不足相處。
如何。
桓乃為遠復(fù)于山東更立房殿。
即東林是也。
遠創(chuàng)造精舍洞盡山美。
卻負香爐之峰。
傍帶瀑布之壑。
仍石壘基即松栽構(gòu)。
清泉環(huán)階白云滿室。
復(fù)于寺內(nèi)別置禪林。
森樹煙凝石筵苔合。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
遠聞。
天竺有佛影。
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影。
在北天竺月氏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
經(jīng)道取流沙。
西一萬五千八百五十里。
每欣感交懷志欲瞻睹。
會有西域道士敘其光相。
遠乃背山臨流營筑龕室。
妙算畫工淡彩圖寫。
色疑積空望似煙霧。
暉相炳曖。
若隱而顯。
遠乃著銘曰。
廓矣大像。
理玄無名。
體神入化。
落影離形。
回暉層巖。
凝映虛亭。
在陰不昧。
處闇逾明。
婉步蟬蛻。
朝宗百靈。
應(yīng)不同方。
跡絕杳冥(其一)。
茫?;挠?。
靡勸靡獎。
淡虛寫容。
拂空傳像。
相具體微。
沖姿自朗。
白毫吐曜。
昏夜中爽。
感徹乃應(yīng)。
扣誠發(fā)響。
留音停岫。
津悟冥賞。
撫之有會。
功弗由曩(其二)。
旋踵忘敬。
罔慮罔識。
三光掩暉。
萬像一色。
庭宇幽藹。
歸途莫測。
悟之以靖。
開之以力。
慧風(fēng)雖遐。
維塵攸息。
匪圣玄覽。
孰扇其極(其三)。
希音遠流。
乃眷東顧。
欣風(fēng)慕道。
仰規(guī)玄度。
妙盡毫端。
運微輕素。
托?虛凝。
殆映霄霧。
跡以像真。
理深其趣。
奇興開衿。
祥風(fēng)引路。
清氣回軒。
昏交未曙。
髣髴神容。
依稀欽(其四)。
銘之圖之。
曷營曷求。
神之聽之。
鑒爾所修。
庶茲塵軌。
映彼玄流。
漱情靈沼。
飲和至柔。
照虛應(yīng)簡。
智落乃周。
深懷冥托。
宵想神游。
畢命一對。
長謝百憂(其五)又昔潯陽陶侃經(jīng)鎮(zhèn)廣州。
有漁人于海中見神光每夕艷發(fā)。
經(jīng)旬彌盛。
怪以白侃。
侃往詳視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歸以送武昌寒溪寺。
寺主僧珍嘗往夏口夜夢寺遭火而此像屋獨有龍神圍繞。
珍覺馳還寺。
寺既焚盡唯像屋存焉。
侃后移鎮(zhèn)。
以像有威靈遣使迎接。
數(shù)十人舉之至水及上船。
船又覆沒。
使者懼而反之。
竟不能獲。
侃幼出雄武素薄信情。
故荊楚之間為之謠曰。
陶惟劍雄。
像以神標(biāo)。
云翔泥宿。
邈何遙遙。
可以誠致。
難以力招。
及遠創(chuàng)寺既成。
祈心奉請。
乃飄然自輕。
往還無梗。
方知遠之神感證在風(fēng)諺矣。
于是率眾行道昏曉不絕。
釋迦馀化于斯復(fù)興。
既而謹律息心之士。
絕塵清信之賓。
并不期而至。
望風(fēng)遙集。
彭城劉遺民。
豫章雷次宗。
雁門周續(xù)之。
新蔡畢穎之。
南陽宗炳張菜民張季碩等。
并棄世遺榮依遠游止。
遠乃于精舍無量壽像前。
建齋立誓。
共期西方。
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
惟歲在攝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
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宿懷特發(fā)。
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
集于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
率以香華敬廌而誓焉。
惟斯一會之眾。
夫緣化之理既明。
則三世之傳顯矣。
遷感之?dāng)?shù)既符。
則善惡之報必矣。
推交臂之潛淪。
悟無常之期切。
審三報之相催。
知險趣之難拔。
此其同志諸賢。
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
蓋神者可以感涉。
而不可以跡求必感之有物。
則幽路咫尺。
茍求之無主。
則眇茫河津。
今幸以不謀而僉心西境。
叩篇開信亮情天發(fā)。
乃機象通于寢夢。
欣歡百于子來。
于是云圖表暉。
影侔神造。
功由理諧。
事非人運。
茲實天啟其誠。
冥運來萃者矣。
可不剋心重精疊思以凝其慮哉。
然其景績參差功德不一。
雖晨祈云同夕歸攸隔。
即我?guī)熡阎炝伎杀印?div id="mu0vu60"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4_251_comment'>
是以慨焉胥命整衿法堂。
等施一心亭懷幽極。
誓茲同人俱游絕域。
其有驚出絕倫首登神界。
則無獨善于云嶠。
忘兼全于幽谷。
先進之與后升。
勉思策征之道然復(fù)妙覲大儀。
啟心貞照。
識以悟新。
形由化革。
藉芙蓉于中流。
蔭瓊柯以詠言。
飄云衣于八極。
泛香風(fēng)以窮年。
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
臨三涂而緬謝。
傲天宮而長辭。
紹眾靈以繼軌。
指太息以為期。
究茲道也。
豈不弘哉。
遠神韻嚴肅容止方棱。
凡預(yù)瞻睹莫不心形戰(zhàn)慄。
曾有沙門持竹如意欲以奉獻。
入山信宿竟不敢陳。
竊留席隅默然而去。
有慧義法師。
強正少憚將欲造山謂遠弟子慧寶曰。
諸君庸才望風(fēng)推服。
今試觀我如何。
至山值遠講法華。
每欲難問。
輒心悸汗流竟不敢語。
出謂慧寶曰。
此公定可訝。
其伏物蓋眾如此。
殷仲堪之荊州。
過山展敬。
與遠共臨北澗論易體。
移景不勌。
見而嘆曰。
識信深明實難為庶。
司徒王謐護軍王默等。
并欽慕風(fēng)德遙致師敬。
謐修書曰。
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順遠答曰。
古人不愛尺璧而重寸陰。
觀其所存似不在長年耳。
檀越既履順而游性。
乘佛理以御心。
因此而推復(fù)何羨于遐齡。
聊想斯理久已得之。
為復(fù)酬來信耳。
盧脩初下?lián)莩恰?div id="3ztwtha"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4_306_comment'>
入山詣遠。
遠少與脩父瑕同為書生。
及見脩歡然道舊。
因朝夕音問。
僧有諫遠者曰。
脩為國寇。
與之交厚得不疑乎。
遠曰。
我佛法中情無取舍。
豈不為識者所察。
此不足懼。
及宋武追討盧脩設(shè)帳桑尾。
左右曰。
遠公素王廬山與脩交厚。
宋武曰。
遠公世表之人。
必?zé)o彼此。
乃遣使赍書致敬。
并遺錢米。
于是遠近方服其明見。
初經(jīng)流江東多有未備。
禪法無聞。
律藏殘闕。
遠慨其道缺。
乃令弟子法凈法領(lǐng)等遠尋眾經(jīng)踰越沙雪。
曠歲方反。
皆獲梵本得以傳譯。
昔安法師在關(guān)。
請曇摩難提出阿毗曇心。
其人未善晉言頗多疑滯。
后有罽賓沙門僧伽提婆。
博識眾典。
以晉太元十六年來至潯陽。
遠請重譯阿毗曇心及三法度論。
于是二學(xué)乃興。
并制序標(biāo)宗貽于學(xué)者。
孜孜為道務(wù)在弘法。
每逢西域一賓輒懇惻咨訪。
聞羅什入關(guān)。
即遣書通好曰。
釋慧遠頓首。
去歲得姚左軍書。
具承德問。
仁者曩絕殊域。
越自外境。
于時音譯未交。
聞風(fēng)而悅。
但江湖難冥。
以形乖為嘆耳。
頃知承否通之會。
懷寶來游至止。
有問則一日九馳。
徒情欣雅味。
而無由造盡。
寓目望途固已增其勞佇。
每欣大法宣流三方同。
雖運鐘其末。
而趣均在昔。
誠未能扣津妙門感徹遺靈。
至于虛衿遺契。
亦無日不懷。
夫旃檀移植則異物同熏。
摩尼吐曜則眾珍自積。
是惟教合之道。
猶虛往實歸。
況宗一無像而應(yīng)不以情者乎。
是故負荷大法者。
必以無報為心。
會友以仁者使功不自己。
若令法輪不停軫于八正之路三寶不輟音于將盡之期。
則滿愿不專美于絕代。
龍樹豈獨善于前蹤。
今往比量衣裁。
愿登高座為著之。
并天漉之器此既法物。
聊以示懷。
什答書曰。
鳩摩羅耆婆和南。
既未言面又文辭殊隔。
導(dǎo)心之路不通。
得意之緣圮絕。
傳驛來況粗承風(fēng)德。
比復(fù)如何必備聞一途可以蔽百。
經(jīng)言。
末后東方當(dāng)有護法菩薩勖哉仁者善弘其事。
夫財有五備。
福戒博聞辯才深智。
兼之者道隆。
未具者疑滯。
仁者備之矣。
所以寄心通好。
因譯傳意。
豈其能盡。
粗酬來意耳。
損所致比量衣裁。
欲令登法座時著。
當(dāng)如來意。
但人不稱物。
以為愧耳。
今往常所用鍮石雙口澡灌。
可備法物之?dāng)?shù)也。
并遺偈一章曰。
既已舍染樂。
心得善攝不。
若得不馳散。
深入實相不。
畢竟空相中。
其心無所樂。
若悅禪智慧。
是法性無照。
虛誑等無實。
亦非停心處。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遠重與什書曰。
日有涼氣比復(fù)何如。
去月法識道人至。
聞君欲還本國。
情以悵然。
先聞君方當(dāng)大出諸經(jīng)。
故來欲便相咨求。
若此傳不虛眾恨可言。
今輒。
略問數(shù)十條事。
冀有馀暇一二為釋。
此雖非經(jīng)中之大難。
欲取決于君耳。
并報偈一章曰。
本端竟何從。
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
成此頹山勢。
惑想更相乘。
觸理自生滯。
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
時無悟宗匠。
誰將握玄契。
來問尚悠悠。
相與期暮歲。
后有弗若多羅。
來適關(guān)中誦出十誦梵本。
羅什譯為晉文。
三分始二而多羅棄世。
遠??湮磦洹?div id="9gbplxz"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4_450_comment'>
及聞曇。
摩流支入秦復(fù)善誦此部。
乃遣弟子曇邕致書祈請令于關(guān)中更出馀分。
故十誦一部具足無闕。
晉地獲本相傳至今。
蔥外妙典關(guān)中勝說。
所以來集茲土者。
遠之力也。
外國眾僧咸稱漢地有大乘道士。
每至燒香禮拜。
輒東向稽首獻心廬岳。
其神理之跡。
故未可測也。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
但言壽命長遠而已。
遠乃嘆曰。
佛是至極。
至極則無變。
無變之理。
豈有窮耶。
因著法性論曰。
至極以不變?yōu)樾浴?div id="wcnj2u6" class='inline' id='people_7384_4_472_comment'>
得性以體極為宗。
羅什見論而嘆曰。
邊國人未有經(jīng)。
便闇與理合。
豈不妙哉。
秦主姚興欽德風(fēng)名嘆其才思。
致書慇勤。
信餉連接。
贈以龜茲國細縷雜變像。
以申款心。
又令姚嵩獻其珠像。
釋論新出。
興送論并遺書曰。
大智論新譯訖。
此既龍樹所作。
又是方等旨歸。
宜為一序以申作者之意。
然此諸道士。
咸相推謝無敢動手。
法師可為作序以貽后之學(xué)者。
遠答書云。
欲令作大智論序以申作者之意。
貧道聞懷大非小褚所容。
汲深非短綆所測。
披省之日有愧高命。
又體羸多疾觸事有廢。
不復(fù)屬意。
已來其日亦久。
緣來告之重。
輒粗綴所懷。
至于研究之美。
當(dāng)復(fù)期諸明德。
其名高遠固如此。
遠常謂。
大智論文句繁廣初學(xué)難尋。
乃抄其要文。
撰為二十卷。
序致淵雅使夫?qū)W者息過半之功矣。
后桓玄征殷仲堪。
軍經(jīng)廬山。
要遠出虎溪。
遠稱疾不堪。
玄自入山。
左右謂玄曰。
昔毀仲堪入山禮遠。
愿公勿敬之。
玄答何有此理。
仲堪本死人耳。
及至見遠不覺致敬。
玄問不敢毀傷。
何以剪削。
遠答云。
立身行道玄稱善。
所懷問難不敢復(fù)言。
乃說征討之意。
遠不答。
玄又問。
何以見愿。
遠云。
愿檀越安隱使彼亦無他。
玄出山謂左右曰。
實乃生所未見。
玄后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
乃貽書騁說勸令登仕。
遠答辭堅正確乎不拔。
志踰丹石終莫能回。
俄而玄欲沙汰眾僧。
教僚屬曰。
沙門有能申述經(jīng)誥暢說義理。
或禁行修整足以宣寄大化。
其有違于此者悉皆罷遣。
唯廬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簡之例。
遠與玄書曰。
佛教凌遲穢雜日久。
每一尋至慨憤盈懷。
??诌\出非意淪湑將及。
竊見清澄諸道人教實應(yīng)其本心。
夫涇以渭分則清濁殊勢。
枉以直正則不仁自遠。
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
然后令飾偽者絕假通之路。
懷真者無負俗之嫌。
道世交興三寶復(fù)隆矣因廣立條制。
玄從之。
昔成帝幼沖庾冰輔正。
以為沙門應(yīng)敬王者。
尚書令何充仆射褚昱諸葛惔等奏。
不應(yīng)敬禮。
官議悉同。
充等門下承冰旨為駮。
同異粉然竟莫能定。
及玄在姑熟欲令盡敬。
乃與遠書曰。
沙門不敬王者既是情所未了。
于理又是所未喻。
一代大事不可令其體不允。
近八座書。
今以呈君。
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
此便當(dāng)行之。
事一二令詳。
盡想必有以釋其所疑耳。
遠答書曰。
夫稱沙門者何耶。
謂能發(fā)矇俗之幽昏。
啟化表之玄路。
方將以兼忘之道與天下同往。
使希高者挹其遺風(fēng)漱流者味其馀津。
若然雖大業(yè)未就。
觀其超步之跡。
所悟固已弘矣。
又袈裟非朝宗之服。
缽盂非廊廟之器。
沙門塵外之人。
不應(yīng)致敬王者。
玄雖茍執(zhí)先志恥即外從。
而睹遠辭旨趑趄未決。
有頃玄篡位。
即下書曰。
佛法宏大所不能測。
推奉主之情。
故興其敬。
今事既在己。
宜盡謙光。
諸道人勿復(fù)致禮也。
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
凡有五篇。
一曰在家。
謂在家奉法則是順化之民。
情未變俗跡同方內(nèi)。
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
禮敬有本。
遂因之以成教。
二曰。
出家。
謂出家者。
能遁世以求其志。
變俗以達其道。
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
遁世則宜高尚其跡。
大德故能拯溺俗于沈流。
拔玄根于重劫。
遠通三乘之津。
近開人天之路。
如令一夫全德。
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
雖不處王侯之位。
固已協(xié)契皇極在宥生民矣。
是故內(nèi)乖天屬之重。
而不逆其孝。
外闕奉主之恭。
而不失其敬也。
三曰。
求宗不順化謂反本。
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
超落塵封者不以情累其生。
不以情累其生則其生可滅。
不以生累其神則其神可冥。
冥神絕境故謂之泥洹。
故沙門雖抗禮萬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
而沾其惠者也。
四曰。
體極不兼應(yīng)。
謂如來之與周孔。
發(fā)致雖殊潛相影響。
出處咸異終期必同。
故雖曰道殊所歸一也。
不兼應(yīng)者。
物不能兼受也。
五曰。
形盡神不滅。
謂識神馳騖隨行東西也。
此是論之大意。
自是沙門得全方外之跡矣。
及桓玄西奔。
晉安帝自江陵旋于京師。
輔國何無忌勸遠候覲。
遠稱疾不行。
帝遣使勞問。
遠修書曰。
釋慧遠頓首。
陽月和暖。
愿御膳順宜。
貧道先嬰重疾。
年衰益甚。
狠蒙慈詔曲垂光慰。
感懼之深。
實百于懷。
幸遇慶會而形不自運。
此情此慨良無以喻。
詔答。
陽中感懷知所患未佳其情耿耿。
去月發(fā)江陵。
在道多諸惡。
情遲兼常。
本冀經(jīng)過相見。
法師既養(yǎng)素山林。
又所患未痊。
邈無復(fù)因增其嘆恨。
陳郡謝靈運負才傲俗少所推崇。
及一相見肅然心服。
遠內(nèi)通佛理外善群書。
夫預(yù)學(xué)徒莫不依擬。
時遠講喪服經(jīng)。
雷次宗宗炳等。
并執(zhí)卷承旨。
次宗后別著義疏。
首稱雷氏。
宗炳因寄書嘲之曰。
昔與足下共于釋和上間面受此義。
今便題卷首稱雷氏乎。
其化兼道俗斯類非一。
自遠卜居廬阜。
三十馀年影不出山。
跡不入俗。
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為界焉。
以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初動散。
至六日困篤。
大德耆年皆稽顙請飲豉酒。
不許。
又請飲米汁不許。
又請以蜜和水為漿。
乃命律師令披卷尋文得飲與不。
卷未半而終。
春秋八十三矣。
門徒號慟若喪考妣。
道俗奔赴轂繼肩隨。
遠以凡夫之情難割。
乃制七日展哀。
遺命使露骸松下。
既而弟子收葬。
潯陽太守阮保。
于山西嶺鑿壙開隧。
謝靈運為造碑文銘其遺德。
南陽宗炳又立碑寺門。
初遠善屬文章辭氣清雅。
席上談吐精義簡要。
加以容儀端整風(fēng)彩灑落。
故圖像于寺遐邇式瞻。
所著論序銘贊詩書。
集為十卷五十馀篇。
見重于世。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賈。雁門樓煩人。年十三。隨令狐氏游學(xué)許洛。少為諸生。博綜六經(jīng)。尤善莊老。時沙門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贊像法。遠往歸之。一日聞安講般若經(jīng)?;砣欢?。乃嘆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便與弟慧持。投簪落??。委命受業(yè)。以大法為己任。精思諷持。以夜續(xù)晝。貧旅無資。缊纊常闕。而昆弟恪恭。終始不懈。有沙門曇翼。每給以燈燭之費。安公聞而喜曰。道士誠知人矣。復(fù)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fù)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笳邥匀弧J呛笈c弟子數(shù)十人。南適荊州。往上明寺。后欲往羅浮山。乃屆潯陽。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始住龍泉精舍。此處去水本遠。達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棲止。當(dāng)使朽壤抽泉。言畢清流涌出成溪。后潯陽亢旱。遠詣池側(cè)。讀海龍王經(jīng)。忽有巨蛇從池上空。須臾大雨。歲以有年。因號精舍。為龍泉寺焉。遠創(chuàng)造精舍。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疊基。即松栽搆。清泉環(huán)階。白云滿室。復(fù)于寺內(nèi)別置禪林。森樹煙凝。石徑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遠聞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影。在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每欣感交懷。志欲瞻睹。會有西域道士。敘其光相。遠乃背山臨流。營筑龕室。妙算畫工。淡彩圖寫。色疑即空。望似煙霧。遠乃著銘曰。廓矣太象。理玄無名。體神人化。落影離形。回暉層巖。凝映虛亭。在陰不昧。處闇愈明婉步蟬脫。朝宗百靈。應(yīng)不同方。跡絕而冥。又昔潯陽陶侃鎮(zhèn)廣州。有漁人于海中。見神光每夕艷發(fā)。經(jīng)旬彌盛。怪以白侃。侃往詳視。乃是阿育王像。即接歸。以送武昌寒溪寺。侃后移鎮(zhèn)。以像有威靈。遣使迎接。數(shù)十人輿之。至水上船。船覆沒。使者懼而反之。侃幼出雄武。素薄信情。故荊楚為之謠曰。可以誠致。難以力招。及遠創(chuàng)寺既成。祈心奉請。乃飄然無梗。于是率眾行道?;钑圆唤^。望風(fēng)遙集。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xù)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萊民。張季碩等。并棄世榮。依遠游止。遠乃于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殷仲堪之荊州。過山展敬。與遠共臨北澗。論易體要。移景不勌。司徒王謚。護軍王默等。并欽慕風(fēng)德。遙致師敬。謚修書曰。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順。遠答曰。古人不愛尺璧。而重寸陰。觀其所存。似不在長年耳。盧循初下?lián)莩?。入山詣遠。遠少與循父嘏。同為書生。及見循。歡然道舊。因朝夕音介。僧有諫遠者曰。循為國寇。與之交厚。得不疑乎。遠曰。我佛法中。情無取舍。豈不為識者所察。及宋武追討盧循。設(shè)帳桑尾。左右曰。遠公素主廬山。與循交厚。宋武曰。遠公世表之人。必?zé)o彼此。乃遣使赍書致敬。并遺錢米。于是遠近服其明見。初經(jīng)流江東。多有未備。禪法無聞。律藏殘闕。遠令弟子法凈。法領(lǐng)等。遠尋眾經(jīng)。踰越沙雪。曠歲方反。皆獲梵本。得以傳譯。有罽賓沙門僧伽提婆。博識眾典。以晉太元十六年。來至潯陽。遠請重譯阿毗曇心。及三法度論。于是二學(xué)乃興。每逢西域一賓。輒懇惻咨訪。聞羅什入關(guān)。即遣書通好。什答書。并遺偈曰。既已舍染樂。心得善攝不。若得不馳散。深入實相不。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若悅禪智慧。是法性無照。虛誑等無實。亦非停心處。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遠重與什書并報偈曰。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一微涉動境。成此頹山勢。惑相更相乘。觸理自生滯。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時無悟宗匠。誰將握玄契。末問尚悠悠。相與期暮歲。后有弗若多羅。來適關(guān)中。誦出十誦梵本。羅什譯為晉文。三分始二。而多羅棄世。遠常慨其未備。及聞曇摩流支入秦。善誦此部。乃遣弟子曇邕。致書祈請。令于關(guān)中更出馀分。故十誦一部。具足無闕。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而已。遠乃嘆曰。佛是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因著法性論曰。至極以不變?yōu)樾浴5眯砸泽w極為宗。羅什見論而嘆曰。邊國人未有經(jīng)。便闇與理合。豈不妙哉。秦主姚興欽佩名德。致書慇勤。信餉連接。贈以龜茲國細縷雜變像。以伸款心。又令姚嵩獻其珠像。釋論新出。興送論并遺書曰。大智論新譯訖。此既龍樹所作。又是方等旨歸。宜為一序。以伸作者之意。遠序之?;感饕笾倏?。軍經(jīng)廬山。要遠出虎溪。遠稱疾不堪。玄自入山。見遠不覺致敬。玄問。不敢毀傷。何以剪削。遠答云。立身行道。玄稱善。所懷問難。不敢復(fù)言。乃說征討之意。遠不答。玄又問何以見愿。遠云愿檀越安隱。使彼亦復(fù)無他。玄出山謂左右曰。實乃所生未見。玄后以震主之威??嘞嘌又?。遠答辭堅正。確乎不拔。俄而玄欲沙汰眾僧。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遠與玄書曰。佛教陵遲。穢雜日久。每一尋至??畱嵱瘣C。竊見清澄諸道人教。實應(yīng)其本心。然令飾偽者絕假通之路。怌真者無負俗之嫌。道世交興。三寶復(fù)隆矣。因廣玄條制。玄從之。有頃。玄篡位。即下書曰。佛法宏大。所不能測。諸道人勿復(fù)致禮。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凡有五篇。及桓玄西奔。晉安帝。自江陵旋于京師。輔國何無忌。勸遠候迎。遠稱疾不行。帝遣使勞問。以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初。動散。至六日困篤。大德耆年。皆稽顙請飲豉酒。不許。又請飲米汁。不許。又請以蜜和水為漿。乃命律師令披卷尋文。得飲與不。卷未半而終。春秋八十三。
僧慧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生劉氏。
不知何許人。
客荊州。
數(shù)十年主南陽劉虸所建陟??寺。
狀五六十歲許。
為人無威儀。
至病人家。
瞋必死。
喜必生。
俗以此卜之。
見人先未嘗相識。
輒知其親。
表存亡之詳。
嘗從津吏求渡。
吏以舟小辭焉。
俄見慧已濟行岸上。
時中山甄恬。
南平車曇同日請慧。
皆赴之。
文慧太子要入京師。
過寶志。
志撫其背曰。
赤龍子馀無所言。
荊州遇鎮(zhèn)西長史劉景蕤。
忽慟哭。
俄景蕤果為刺史所害。
后不知所終。
時長沙有沙門慧遠亦有異跡。
能分身赴請云。
高僧傳·卷第十 神異下
釋僧慧。姓劉。不知何許人。在荊州數(shù)十年。南陽劉 立陟屺年請以居之。時人見之已五六十年。終亦不老。舉止趨爾無甚威儀。往至病人家。若瞋者必死。喜者必差。時咸以此為讖。凡未相識者。并悉其親表存亡?;蹏L至江邊告津吏求度。吏迫以舟小未及過之。須臾已見慧在彼。兩岸諸人咸嘆神異。中山甄恬南平車曇。同日請慧。慧皆赴之。后兩家檢覆方知分身。齊永明中文慧要下京。行過保志。志撫背曰赤龍子。他無所言?;酆筮€荊。遇見鎮(zhèn)西長史劉景??。忽泣慟而投之?dāng)?shù)日。??果為刺史所害。后至湘州城南。忽云。地中有碑。眾人試掘。果得二枚。慧后不知所終?;蛟?。永元中卒于江陵。時江陵長沙寺又有釋慧遠者。本沙門慧印之蒼頭也。印見其有信因為出家。仍行般舟之業(yè)數(shù)歲勤苦遂有神異。能分身赴請。及預(yù)記興亡等。
僧海順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9—618 【介紹】: 隋唐時僧。河?xùn)|人,俗姓任。師事道遜、神素等。住蒲州仁壽寺。道行純正。有《三不為篇》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589—618 俗姓任,河?xùn)|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少家貧,受學(xué)之年從道??出家,研習(xí)《方等》諸經(jīng)。后從棲巖寺神素聽講《大智度論》,頻時咨問。神素此后累居僧任,輟其講席,海順?biāo)煊幸庥诙U定之學(xué)。嘗欲從沙門道杰學(xué)止觀,會疾未果。海順苦心為學(xué),志行檢樸,與沙門行友為同道交。高祖武德元年(618)卒于蒲州仁壽寺?!?a target='_blank'>續(xù)高僧傳》卷一五有傳,并錄其《三不為篇》詩3首,已收入《全唐詩》。
全隋文·卷三十五
海順?biāo)仔杖?,河?xùn)|蒲坂人,住仁壽寺。
全唐文·卷九百三
海順?biāo)仔杖问?。河?xùn)|蒲坂人。少依沙門道遜出家。武德元年卒。年三十。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任氏。
河?xùn)|蒲坂人。
幼孤。
事母孝。
年當(dāng)志學(xué)。
始從沙門道遜出家。
誦習(xí)勤敏可愛。
登具后。
持守高潔。
尤勇務(wù)定業(yè)。
乃以為三輪之中。
口過特甚。
因緘默不言。
卻掃蓬扉匡坐而已。
時棲巖寺沙門。
神素性嗜幽棲。
學(xué)專大論。
順荷帙而咨參焉。
然其徒頗眾。
鉆仰尤多。
及順上請意其微有厭色。
退而嘆曰。
昔陳亢問一得三。
今亦得二矣。
素曰何謂也。
曰一則見忤容。
二則聞妙義。
素慚。
嘗從容言于素。
曰順也曠劫深尤不逢賢圣。
周旋五趣。
莫能自免。
致生茲穢土。
對此凡緣未能出有欲河。
登無為岸。
將不由心駒失轡而晦沈坑掐者乎。
因涕泣濡襟。
又曰每念二輪交轍息駕。
何由六道長驅(qū)。
思歸無路。
所賴生得為人啟期亡憂于貧賤。
出家弘道僧度不易于公侯。
順今兼之。
一何可慶。
且以大冥之室。
仰屬傳鐙。
雖不面奉如來。
而幸遇法師耳。
不量短梗。
輒揆深源。
愿即賜以明珠投之渾浪。
則一生有獲千載無恨也。
素曰敬聞君子之志矣。
素后累更僧任竟罷法席。
未幾。
又致書沙門道杰以窮禪理。
杰有答俱不錄。
且作三不為篇。
其一曰。
我欲偃武脩文。
身死名存。
研石通道。
祈井流泉君肝在內(nèi)。
我身處邊。
荊軻拔劍。
毛遂捧盤。
不為則已。
為則不然。
將恐兩虎共斗勢不俱全。
永絕今好長存來怨。
是以反跡荒徑。
息影柴門。
其二曰。
我欲刺股。
錐刃懸頭。
屋梁書臨雪。
彩牒映螢光。
一朝鵬舉萬里。
鸞翔縱任才辨游說。
君王高車反邑。
衣錦還鄉(xiāng)。
將恐鳥殘以羽蘭折。
由芳籠餐詎貴鉤餌。
難嘗。
是以高巢林藪深穴池塘。
其三曰。
我欲衒才鬻德。
入市趨朝。
四眾瞻仰。
三槐附交。
標(biāo)形引勢。
身達名超。
箱盈綺服。
廚富甘肴。
諷揚泫管。
美詠歌謠。
將恐塵棲弱草露宿危條無過日且靡越風(fēng)朝。
是以還傷樂淺惟知苦遙。
其格言彝訓(xùn)不能盡述。
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
卒于所住寺。
春秋三十。
先是沙門行友與順厚善。
順每垂戒勖而友作息心論以對。
沙門慧本嘗約順遁去。
而不果。
故順言及則茲然其悅義敦舊如此。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海順。
姓任氏。
河?xùn)|蒲坂人。
容貌方偉音韶圓亮。
長面目少髭髯。
儀服不群于眾有異。
少處寒素生于田野。
早喪慈父與母孤居。
孝愛之情靡由師傅。
廉直之性獨拔懷抱。
每恨家貧無資受業(yè)。
故年在志學(xué)尚未有聞。
乃慷慨辭親。
脫落求道出家。
依于沙門道遜。
道光玄胄名扇儒宗。
具見后傳。
順躬事學(xué)禮晝夜誦經(jīng)。
初無暫替。
文不再覽日殆三千。
歲登具受履操逾遠志業(yè)尤勇。
念守所持誓無點累。
仍以威儀粗著身過可防。
語笑易為口非難護。
乃因他患緘默不言。
卻掃蓬扉事心而已。
方以學(xué)行之始慧解為先。
遂閱討眾經(jīng)伏膺玄宰。
方等諸部咸稟厥師。
皆探賾研幾貴言領(lǐng)意。
有棲巖寺沙門神素者。
性好幽棲尤專二論。
順遠承寄調(diào)思扣沖關(guān)。
乃荷帙登峰咨參講肆。
徒屬既眾鉆仰殊多。
有所詢求但舉綱要。
順頻時屬請微以為繁。
雖慍色不形。
而勞心可驗。
順逡巡退席曰。
昔陳亢問一得三。
今者請一蒙二。
亦何遽乎。
曰何謂耶。
答曰。
一則見忤。
一則聞義。
素既悟其所述。
因斯自革。
于是無疑不斷。
有滯必申。
至于雜心隱括備在婆沙。
研精專一始終該統(tǒng)。
或下山分衛(wèi)。
而執(zhí)卷披文。
或企足接明假照尋讀。
莫不洞開樞要妙鑒幽原。
順嘗以馀席言于素曰。
海順曠劫深尤不逢賢圣。
周旋五趣莫能自免。
致生茲穢土對此凡緣。
未能出有欲河登無為岸。
將不由心駒失轡而晦沈坑塪者乎。
因涕泣??襟。
歔欷哽塞。
又曰。
每念二輪交轍。
息駕何門。
六道長驅(qū)。
思歸無路。
言及斯事載懷惶悚。
且生得為人。
啟期亡憂于貧賤。
出家弘道。
僧度不易于公侯。
順今兼之。
一何可慶。
又以。
大冥之室仰屬傳燈。
雖不面奉如來。
而幸遇法師耳。
不量短綆輒揆深源。
愿得賜以明珠投之渾浪。
如此則一生有獲。
千載無恨也。
遂即言笑如常容儀自若。
素曰。
敢聞君子志矣。
恐不副雅懷。
素后累居僧任。
果停講席。
順以法輪罕
遂欣禪味。
有沙門道杰者。
穎秀定慧。
希慕風(fēng)景。
乃致書曰。
敢稽首大師門下。
每欲理靜攝心山泉畢志。
但以無明大夜非慧炬不輝故。
棲寄法筵聽覽玄旨。
至于人物聚集。
頗勞低仰。
況乃大限百年小期一念。
儻從風(fēng)燭前路奚憑。
所以策駑駘之疲。
想千里之遠。
定門玄妙輒希輒入。
逆其不逮益用盤桓。
伏愿開含養(yǎng)之懷。
退人以禮。
杰得書美其銳情玄暢也。
乃報曰。
促路非騏驥之逸轡。
灌木豈是鸞鳳之棲息。
故當(dāng)引水而沐枯魚。
戢翼而朋寡鶴耳。
脫其不爾。
幸無略光陰。
順得書會疾。
遂不果行。
而為人高簡雅素。
自歸清眾絕交氓俗。
嘗有說種性高尚祖禰榮貴者。
以誇于順。
順莞爾而笑曰。
我釋種馀暉。
法王之子。
尚須謙讓自下不敢傲誕欺人。
豈期庸庸之徒翻欲恃鬼陵物。
遂振手而去。
故趨時之士。
皆不及其門。
反俗之賓頗入其室。
而道行純潔性好追蹤。
曾刺血灑塵供養(yǎng)舍利。
兼以血和墨書七佛戒經(jīng)。
剋己研心類皆如此。
嘗尋付法藏傳說。
如來涅槃法付承繼。
迄于師子罽賓囑累。
斯書詞事既顯若親面焉。
因斯悽感涕零如雨。
曰恨不及彼圣人拔茲沈俗也。
又常于宵分歸命三尊。
同住鄰居無得聞?wù)摺?div id="bh44xh7" class='inline' id='people_12421_5_145_comment'>
或解納覆彼寒夫。
或減食而充喂者。
志好活愉無求知足。
有贈衣帛者。
終不以介意。
曾縱容曰。
自任則樂。
而未曾制物從我。
隨物則苦。
而未曾以我違物。
且鳥不棲淵魚不巢樹。
未必解隨和讓之道。
而各得其所宜者。
亦猶我不奪物榮物不妨我辱矣。
又作三不為篇。
其一曰。
我欲偃文修武身死名存。
研石通道祈井流泉。
君旴在內(nèi)我身處邊。
荊軻拔劍毛遂捧盤。
不為則已為則不然。
將恐兩虎共斗勢不俱全。
永存今好長縱來怨。
是以反跡荒徑息景柴門。
其二曰。
我欲刺股銼刀懸頭屋梁。
書臨雪采牒映螢光。
一朝鵬舉萬里鸞翔。
縱任才辯游說君王。
高車反邑衣錦還鄉(xiāng)。
將恐鳥殘以羽。
蘭折由芳。
籠餐詎貴。
鉤餌難嘗。
是以高巢林藪深穴池塘。
其三曰。
我欲衒才鬻德入市趨朝。
四眾瞻仰三槐附交。
標(biāo)形引勢身達名超。
箱盈綺服廁富甘肴。
飄揚弦管詠美歌謠。
將恐塵棲弱草露宿危條。
無過日旦靡越風(fēng)朝。
是以還傷樂淺非惟苦遙。
順神晤駭群出言成錄。
著集數(shù)卷。
于時真法陵遲俗尚諛諂。
訥言敏行者為愚。
巧詞令色者為智。
廉潔正性眾或致譏。
故順履貞直之心。
居危不亂涅而不緇。
可謂懷素風(fēng)焉。
有沙門行友者。
志行嚴正才慧英悟。
與順?biāo)亟弧?div id="nlqel7k" class='inline' id='people_12421_5_201_comment'>
因疾參候。
順曰。
先民有言。
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
今之學(xué)者為人。
三覆斯言一何可信。
世人強求知解。
而不欲修行。
每思此言良用悽咽。
吾謂夷煩殄惑。
豈直專在說經(jīng)。
以法度人。
何必要登高座。
授非其器。
則虛失其功。
學(xué)不當(dāng)機。
則坐生自惱。
友遂制息心論以對之。
文甚宏冠。
順曰。
觀弟此作。
理如未盡。
友曰。
息心之論應(yīng)有數(shù)篇。
謂顯觀述宗釋疑成義。
但以理玄詞密非當(dāng)世之所聞故。
容與于靈津。
戢鱗而未進。
慨時哉之不遇。
始絕弦于此耳。
順乃重說遺教。
悲嘆無已。
先有沙門慧本者。
逸亮高世僧也。
思與順結(jié)山林之操。
會順方學(xué)問未暇允之。
本獨謝時世。
罔測所往。
后每思之。
言輒凄泫曰。
本公若乘龍之游濯足云表。
吾雖攀戀自恨縈身囂俗。
升沈相異徒為悲矣。
且忘懷去來者。
朝市亦江湖。
眷情生死者。
幽棲猶桎梏。
茍其性之不失。
不無居而不安。
其得志慕情為如此也。
于時臥病連稔。
自知不痊。
遺文累紙呈諸師友。
而形同骨立精爽逾健。
旁問后事。
順曰。
患身為穢器。
暫舍欣然。
魚鳥無偏水陸何簡。
然顧惟老母宿緣業(yè)重。
今想不得親別矣。
若棄骸馀處。
儻來無所見。
有致煎惱。
但死不傷生。
古言可錄。
順雖不孝。
豈敢以身害母耶。
既報不自由。
可側(cè)柩相待。
遂令遜法師說法。
領(lǐng)悟欣然。
須臾卒于住寺。
春秋三十。
即唐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也。
沙門行友著己知沙門傳。
致序其事。
友今被召弘福。
充翻譯之選。
建名時俗云。
僧宗密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0—841 【介紹】: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進士。于遂州遇道圓禪師,即從其出家受教。又從拯律師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問佛法大義,賜紫衣為大德。武宗會昌初坐滅于興福寺塔院。宣宗追謚定慧禪師。有《華嚴經(jīng)行愿品別行疏鈔》、《注華嚴法界觀門》、《圓覺經(jīng)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縣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圓禪師出家。住終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賜紫。會昌元年卒于興福塔院。年六十二。謚定慧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業(yè)儒。蚤歲欲以所學(xué)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計吏入京。道謁遂州圓禪師。一見未及語。深有所欣慕。遽從薙染。頃之進具于拯律師。尋謁荊南張。張曰。傳教人也。后當(dāng)宣導(dǎo)于都邑。復(fù)謁洛陽照。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晚謁上都華嚴觀。觀曰。毗盧華藏從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鄉(xiāng)里。嘗赴齋民家。偶受經(jīng)。得圓覺閱之。妙領(lǐng)義趣。于是誓傳是經(jīng)。又因漢上病僧授華嚴。即能講演。由是著華嚴圓覺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四分律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脩證。圖傳篡略。諸宗禪言為禪藏。并酬答書偈等。凡二百馀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者矣。累入內(nèi)殿。詢問秘要。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詔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興福院。貌加潤悅。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獲舍利藏之石室。俗齡六十二。法臘三十四。 密始與宰臣李訓(xùn)善。甘露之禍。宦官率禁兵。所遇屠戮。王涯賈餗舒元輿奔入終南。依密避難。訓(xùn)亦在。且求剪發(fā)以匿。不可。因走龍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軍立之廷。而數(shù)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貧道識訓(xùn)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師遺訓(xùn)。故遵守惟謹。今日之死因所甘心?;鹿亵~恒志憫其誠。而奏釋之。聞?wù)邽槌鎏椤O鄧嵝輫L著論以辟?;蛘邔W(xué)行不純之議。多不錄。宣宗御極。謚定慧禪師塔號青蓮。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書。
欲干世以活生靈。
負俊才而隨計吏。
元和二年偶謁遂州圓禪師。
圓未與語密。
欣然而慕之。
乃從其削染受教。
此年進具于拯律師。
尋?荊南張。
張曰。
汝傳教人也。
當(dāng)宣導(dǎo)于帝都。
復(fù)見洛陽照禪師。
照曰。
菩薩人也。
誰能識之。
末見上都華嚴觀。
觀曰。
毗盧華藏能隨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齋次受經(jīng)。
得圓覺十二章。
深達義趣誓傳是經(jīng)。
在漢上因病僧付華嚴句義。
未嘗隸習(xí)。
即爾講之。
由是乃著圓覺華嚴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略。
又集諸宗禪言為禪藏。
總而序之。
并酬答書偈議論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鈔懸談二卷。
凡二百許卷。
圖六面。
皆本一心而貫諸法。
顯真體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對待。
冥物我而獨運矣。
密累入內(nèi)殿問其法要。
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
徵賜紫方袍為大德。
尋請歸山。
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院。
儼若平日容貌益悅。
七日遷于函。
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
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數(shù)十粒。
明白而潤大。
后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
悉斂藏于石室。
其無緣之慈可知矣。
俗齡六十二。
僧臘三十四。
遺誡令舁尸施鳥獸。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以亂禪觀。
每清明上山。
必講道七日而后去。
其馀住持儀則當(dāng)合律科。
違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
內(nèi)眾慕膻既如彼。
朝貴答響又如此。
當(dāng)長慶元和已來。
中官立功。
執(zhí)政者孔熾。
內(nèi)外猜疑人主危殆。
時宰臣李訓(xùn)酷重于密。
及開成中偽甘露發(fā)。
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
所遇者一皆屠戮。
時王涯賈餗舒元輿。
方在中書會食。
聞難作奔入終南投密。
唯李訓(xùn)欲求剪發(fā)匿之從者止之。
訓(xùn)改圖趨鳳翔。
時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密入左軍。
面數(shù)共不告之罪將害之。
密怡然曰。
貧道識訓(xùn)年深。
亦知其反叛。
然本師教法遇苦即救。
不愛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魚恒志嘉之。
奏釋其罪。
朝士聞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
密師為禪耶律耶經(jīng)論耶。
則對曰。
夫密者四戰(zhàn)之國也。
人無得而名焉。
都可謂大智圓明自證利他大菩薩也。
是故裴休論撰云。
議者以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jīng)論。
游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wù)。
乃為多聞之所役乎。
豈聲利之所未忘乎。
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
分而為戒定慧。
開而為六度。
散而為萬行。
萬行未嘗非一心。
一心未嘗違萬行。
禪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總諸法哉。
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為法。
隨愿而起者為行。
未必常同也。
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
而不屬于萬法。
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
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說。
本非教不可以教傳。
豈可以軌跡而尋哉。
自迦葉至富那奢。
凡十祖皆羅漢所度。
亦羅漢。
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
著論釋經(jīng)。
摧滅外道。
為菩薩唱首。
而尊者阇夜獨以戒力為威神。
尊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跡。
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
或?qū)P亩U寂。
或蟬蛻而去。
或火化而滅。
或攀樹以示終。
或受害而償債。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轍跡者非善行。
守規(guī)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無以為大牛。
不超過無以為大士。
故師之道也。
以知見為妙門。
寂凈為正味。
慈忍為甲盾。
慧斷為劍矛。
破內(nèi)魔之高壘。
陷外賊之堅陣。
鎮(zhèn)撫邪雜解釋縲籠。
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
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
窮子不歸貧女不富。
吾師恥之。
三乘不興四分不振。
吾師恥之。
忠孝不并化荷擔(dān)不勝任。
吾師恥之。
避名滯相匿我增慢。
吾師恥之。
故遑遑于濟拔汲汲于開誘。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聳。
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
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
雖童幼不簡于應(yīng)接。
雖驁很不怠于叩勵。
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
故親師之法者。
貧則施。
暴則歛。
剛則隨。
戾則順。
昏則開。
墮則奮。
自榮者慊。
自堅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義。
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變活業(yè)絕血食持戒法。
起家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
以救疾苦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yǎng)為行者。
其馀憧憧而來欣欣而去。
揚袂而至實腹而歸。
所在甚眾不可以紀。
真如來付囑之菩薩。
眾生不請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
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為識達大人之所知心為若此也。
密知心者多矣。
無如升平相國之深者。
蓋同氣相求耳。
宣宗再闡真乘。
萬善咸秩。
追謚曰定慧禪師。
塔號青蓮。
持服執(zhí)弟子禮四眾數(shù)千百人矣。
系曰。
河?xùn)|相國之論撰。
所謂極其筆矣。
然非夫人之為極筆。
于他人豈極其筆乎。
觀夫影響相隨未始有異也。
影待形起。
響隨聲來。
有宗密公。
公則有裴相國。
非相國曷能知密公。
相續(xù)如環(huán)未嘗告盡。
其二公之道如然。
則知諦觀法王法。
則密公之行甚圓。
應(yīng)以宰官身。
則裴相之言可度。
今禪宗有不達而譏密不宜講諸教典者。
則吾對曰。
達磨可不云乎。
吾法合了義教。
而寡學(xué)少知自既不能。
且與煩惑相應(yīng)可不嫉之乎。
或有誚密不宜接公卿而屢謁君王者。
則吾對曰。
教法委在王臣。
茍與王臣不接。
還能興顯宗教以不。
佛言。
力輪王臣是歟。
今之人情見近王臣者則非之。
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
茍合利名則謝君之誚也。
或止為宗教親近。
豈不為大乎。
寧免小嫌嫌之者。
亦嫉之耳。
若了如是義。
無可無不可。
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內(nèi)。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裴相國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以禪教學(xué)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一藏。其序略曰。禪是天竺之語。源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故名禪源。忘情契之。是禪行。如談禪理。而不說禪行。是不辨華竺之音也。況此真性非惟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識。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萬行不出六波羅密。禪者但是六中之一。當(dāng)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惟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