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守一

相關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字季亨,別號深山。
董夢程族弟。
私淑黃斡、董銖,所著《尚書輯錄纂注》,博采諸家,不守一師之說。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尼法海,寶文呂嘉之姑,住平江府(今江蘇蘇州)西竺寺。
為青原下十三世,本覺守一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八、《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真,南唐李主之裔。
住興教寺,遷薦福寺、慶元府蘆山寺,稱無相法真禪師。
為南岳下十四世,光孝慧蘭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二、《五燈會元》卷一二有傳。
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如庵主,名未詳。
久依法真,居臺州天臺如庵寺。
為青原下十三世,本覺守一禪師法嗣。
因看云門東山水上行語,發(fā)明己見,歸隱故山。
猿鹿為伍。
郡守聞其風,遣使逼令住持,作偈拒之,遂焚其廬,不知所止。
嘉泰普燈錄》卷八、《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智燈。
婺州金華人。
號祖印。
得法于道吾法真
為人精敏有德量。
道俗擁之。
出世年始立也。
而匡宗植道之志。
隱然尊宿自居。
說法三十年。
從者如云。
退老等覺寺坐逝。
有語錄一卷。
鄒正言浩。
序之曰。
余項在中陶。
嘗與李濤師淵。
論天下之名僧。
師淵語余曰。
吾所見祖師者。
有道者也。
蚤以機緣。
為世導師。
晚乃退居都城之等覺。
望其容貌。
如秋際木。
聽其解說。
如夜半潮。
始竊以為未始出吾宗。
而終也如一葦大海。
惕惕環(huán)視。
莫見畔岸。
后數(shù)年。
復見師淵于都城。
問其所謂祖印者而將訪焉。
則曰寂滅久矣。
出其所集語錄二卷。
示余。
余然后知師淵異時之言。
尚其可以言者。
祖印名字。
不列傳燈。
始末不載傳記。
幸有正言數(shù)行在耳。
然則正言知言。
蓋繇師淵知己。
與祖印生氣千古。
噫。
古德埋沒者。
多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三六○
有嚴(一○二一——一一○一),字曇武,號楂庵,俗姓胡,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十四受具戒于閱壽禪師,復謁神照法師學臺教,博通三藏,潛志凈土。任臺州崇善寺。晚歲隱居,廬于楂木之傍,二十年中,專事凈業(yè)。建中靖國元年卒,年八十一。著《法華經(jīng)玄簽備檢》四卷、《法華經(jīng)文句記箋難》四卷、《摩訶止觀輔行助覽》四卷,今存。見《釋門正統(tǒng)》卷六,《補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二七。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有嚴。
臺之臨海胡氏子。
母將孕。
號痛頓什。
其兄沙門宗本曰。
是必有異。
若生男當出家。
母聞合掌以許。
既而痛止。
果生男。
六歲從師。
十四受具戒閱壽禪師。
心賦若有所悟。
即往東山。
謁神炤。
于一心三觀之道。
法華三昧之行。
莫不神解。
而躬行之。
嘗讀止觀。
至不思議境。
曰。
萬法惟一心。
心外無一法。
心法不可得。
是名妙三千。
初主無相。
慧因法真。
自赤城遷東掖。
舉師以代。
嘗謂。
去佛久遠。
人迷自性。
凡宣演之際。
必近指一心。
使之易領。
聞者皆能有入。
紹圣中。
郡請主東掖。
師曰。
智者年未五十。
已散徒眾。
吾老矣。
可堪此耶。
卒不赴。
隱居故山東峰。
廬于楂木之傍。
因自號楂庵。
一缽無長物。
躬拾薪汲水。
食唯三白。
二十年中。
專事凈業(yè)。
以安養(yǎng)為故鄉(xiāng)。
作懷凈土詩八章。
辭情凄切。
人多樂誦。
母病目。
師對觀音。
想日精摩尼手。
母即夢神擎日當前。
覺而目明。
師于三昧中。
多獲瑞應。
不可枚舉。
建中靖國元年。
定中見天神。
告曰。
師凈業(yè)成矣。
又夢池中生大蓮華。
天樂四列。
乃作餞歸凈土之詩。
越七日。
趺坐而化。
以陶器。
塔于庵北。
有光在塔。
如月形。
三夕乃沒。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有嚴,字楂庵,姓胡氏,臨海人。六歲儂靈鷲從師,年十四進具。往東山學于神照,契一心三觀之旨,修法華三昧。尋主赤城寺。紹圣中,隱故山東峰,盧于楂木之旁,因以為號。有嚴嚴戒律,一缽之外,不蓄分寸。所修三昧,每見瑞應,專事凈業(yè)。其所諭述多激勸往生。建中靖國元年孟夏,一日入定,若天神降空中曰:“師戒珠圓,凈業(yè)成矣?!庇謮舫刂写笊徣A,天樂圍繞,乃作《自餞詩》示眾。后七日跏趺而化。
釋軾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軾。
字空印。
得法于吳江法真
天衣懷四世孫也。
說法于廬山之下。
學者歸之如云。
溈山密印禪寺。
大圓祐祖開法之地。
為南國精藍之冠。
崇寧三年厄于火。
一夕而燼。
寺規(guī)模宏大。
潭帥曾公孝蘊。
謀于眾。
以為非名世大知識。
?;劬咦阏?。
不能肩此。
軾師其人乎。
于是。
盡禮迎致之。
師亦慨然以興復為己任。
廣其基構而增修之。
使其壯麗稱山雄深。
鑄萬斤銅鐘。
涂以黃金。
立大法寶藏殿。
藏諸佛菩薩之言。
又明年。
增廣善法堂之后。
為雨花堂。
含風而虛明。
吐月而宏深。
自兩廊之左。
繞以復屋。
立庫院。
建堂司。
大修僧堂。
曰。
增者人天之福田。
佛祖之因地。
人所見者也。
嚝野深山。
圣道場地。
阿羅漢所住持。
人所不能見。
既以廣延其所見。
則所不見者。
敢不敬乎。
又刻五百尊者之像。
閣而供事之。
又明年。
得異木于絕壑。
大合抱。
長倍尋。
斷而為三。
刻凈土佛菩薩之像。
極其妙麗。
殿于天供廚之南。
又特建閣于寢室之前。
奉安神宗皇帝所賜御書。
閣成而東南傾。
師默計曰。
增萬牛莫能挽。
且天章神翰之所在。
山君水王之所宜。
謹藏而衛(wèi)護之。
今職弗修。
是神羞也。
言卒。
而風雨挾屋。
山岳撼動。
俄而閣正。
萬人權呼。
又明年。
重修大三門。
太師楚國公。
為填其額。
卻望形勝。
眾峰來朝。
有臺自獻其前。
以寶積靈牙舍利。
葬臺之中。
而建塔其上。
千尺九層。
蕩摩云煙。
諸方皆建普同塔。
與僧坊相望。
遠不過一牛鳴地。
獨溈山。
拘陰陽之說。
謂近寺不宜為葬地。
自開山迄今三百年。
建塔于回心橋之南。
其去寺十里。
主者以遠故。
或不能親臨。
師曰。
事無大小。
而斷于理。
從違不可茍也。
僧火化。
眾俱臨。
先圣令不可違也。
禍福之來。
以智避就之。
不可從也。
遂建普同塔。
于寺之西。
而屋其上。
又修大圓祖塔。
而峙立兩亭。
以覆古今碑刻。
圣溪莊壟畝。
為比鄰所吞。
數(shù)世且百年。
莫敢誰何。
師曰。
不直而歸是陷人。
入泥犁遣掌事執(zhí)券證。
諸官竟還二百畝。
有玉泉住持僧。
死于龍牙山。
山中人不容其葬。
弟子抱骨石涕。
師哀之。
使于溈山擇地建冢塔。
叢林義之。
師之潛行密用之懿。
時時見于與奪。
然皆本于仁我。
道俗化其德。
政和六年。
敕補住鎮(zhèn)軍之焦山。
師雅意不欲東。
解住持事。
力辭之。
歸庵鸞溪之上。
俄詔聽還之溈山。
自其始至終而還。
八年之間。
百廢具興。
非乘愿力。
何以臻此。
雪竇天衣之道。
至師大振。
叢林歸心焉。
興修。
蓋其游戲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成(一○七一~一一二八),俗姓潘,秀州嘉興(今屬浙江)人。
祝發(fā)后于吳興金山廣法院事本覺法真守一禪師,后十九年至隨州大洪山師芙蓉道楷禪師。
徽宗大觀元年(一一○七)傳法香山,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住持汴京凈因禪院,后住鎮(zhèn)江焦山普濟禪院,晚歸廣法禪院。
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禪師法嗣。
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事見《北山集》卷三二《宋故焦山長老普證大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五、《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
今錄詩八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端裕(一○八五~一一五○),號蓬庵,俗姓錢,吳越王之裔,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年十八得度受具,往依凈慈法真一禪師。
后竟龍門遠,甘露卓、泐潭祥。
晚見克勤于鐘阜,頓去所滯,侍克勤居天寧。
后開法鄧州丹霞佛智寺,冷遷虎丘,又庵于西華。
敕居建康保寧,后移蘇城萬壽及閩中賢沙、壽山西禪。
復被旨補靈隱,乞歸西華舊隱。
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四明育王遣使固邀,月馀始就。
二十年卒,年六十六。
為南岳下十五世,圓悟克勤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四、《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今錄詩十二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0 【介紹】: 宋僧。會稽人,俗姓錢氏,號佛智。吳越王之裔。年十四出家,十八得度受具。往謁眾寺院,皆以穎邁見推。晚于鐘阜事圓悟,道聲大著。奉召演法,賜金襕袈裟。高宗紹興間居育王山,唱道無倦。卒謚大悟禪師。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端裕。號佛智。吳越錢王之裔也。六世祖守會稽因家焉。師生而岐嶷眉目淵秀。十四驅(qū)烏于大善寺。十八得度受具。往依凈慈一禪師。未幾偶聞僧系露柱曰爾何不說禪。裕忽有微省。去謁龍門遠甘露卓泐潭祥。皆以穎邁見推。晚見圓悟于鐘阜。一日悟問。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即今是滅不滅。曰請和尚合取口好。悟曰。此猶未出常情。裕擬對。悟擊之裕頓去所滯。侍悟居天寧命掌記室。尋分座道聲藹著京西。憲請開法丹霞。次遷虎丘徑山。謝事徇平江道俗之請庵于西華。閱數(shù)稔敕居建康保寧。后移蘇城萬壽及閩中玄妙壽山西禪。復被旨補靈隱慈寧?;侍笮翼f王第。召裕演法賜金襕袈裟。乞歸西華舊隱。紹興戊辰秋赴育王之命。上堂曰。德山入門便棒。多向布袋里埋蹤。臨濟入門便喝??傇诼晧m中出沒。若是英靈衲子。直須足下風生超越古今途轍。拈拄杖卓一下喝一喝曰。秖這個何似生。若喚作棒喝。瞌睡未惺。不喚作棒喝。未識德山臨濟。畢竟如何。卓一下曰。總不得動著。僧問。如何是賓中賓。裕曰。爾是田庫奴。僧曰。如何是賓中主。曰相逢猶莽鹵。僧曰。如何主中賓。曰劍氣爍愁云。曰如何是主中主。師曰。敲骨打髓。裕蒞眾色必凜然寢食不背眾唱道無倦。紹興庚午十月初示微疾。至十八日首座法全請遺訓。師曰。盡此心意以道相資。語絕而逝?;鸷竽烤X舌不壞。其地發(fā)光終夕。得設利無算。踰月不絕。黃冠羅肇常平日問道于裕。適外歸獨無所獲。羅念勤切。方與客食。咀噍間若有物。吐哺則設利也。大如菽色若琥珀。好事者持去。遂再拜于阇維所。聞香篋有聲。亟開所獲如前而差紅潤。門人奉遺骨分塔于鄮峰西華。謚大悟禪師。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端裕出錢氏。吳越王裔也。六世祖守會稽。因家焉。師生而秀異。十四驅(qū)烏于大善寺。十八得度受具。往依凈慈一禪師。聞僧擊露柱曰。爾何不說禪。師忽微省。歷謁龍門遠。甘露卓。泐潭祥。皆以穎邁見推。晚見圓悟于鐘阜。一日悟問。誰知正法眼藏。向者瞎驢邊滅卻。且道即今是滅不滅。對曰。請和尚合取口好。悟曰。此猶未出常情。師儗對。悟擊之。師頓去所滯。侍悟居天寧。命掌記室。尋分座。道聲藹著。出世屢住大道場。如丹霞虎丘萬壽保寧。及閩中玄沙壽山西禪。平江道俗。請庵于西華。有終焉之志。俄被旨補靈隱慈寧。皇太后請說法。賜金襕衣師號。乞歸西華。未許。且下育王之命。師蒞眾。色必凜然。??食不背眾。唱道無倦。將化。弟子請遺訓。師曰。盡此心意。以道相資。語絕而逝。火后。目睛齒舌不壞。其地發(fā)光終夕。得舍利者無數(shù)。踰月不絕。黃冠羅肇常。平日問道于師。適外歸。獨無所獲。道念勤切。方與客食。呾噍間若有物。吐哺則舍利也。大如菽。色若琥珀。好事者持去。遂再拜于阇維所。聞香奩有聲。亟開所獲如前。而差紅潤。門人奉遺骨于鄮峰西華。謚大悟禪師。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禪師名端裕。會稽人。吳越錢王之裔也。年十四。驅(qū)烏于境之大善寺。目光外射。有異量。每聞燈籠露柱佛殿山門之語。則罔然。行腳經(jīng)宿凈慈。有僧擊露柱云。如何不說禪。裕有省。謁諸名宿。皆以特邁見推。裕終歉然。別見佛果勤和尚于鐘阜。勤每瞬目顧之。裕不領。一日勤問曰。誰知正法眼藏。向瞎驢邊滅卻。即今是滅不滅。裕對曰。和尚合取口好。曰。此猶未出常情在。裕擬進語。勤擊之。裕頓去所滯。自此當機敏絕。會朝廷加勤圓悟師號。主天寧。裕以毫彩。典記室。價傾一時。初出住丹霞。眾盈千輩。每掛牌入室。罕有搆機者。裕垂涕長嘆不已。眾俱憤發(fā)自新。及遷虎丘雙徑。成大器者數(shù)十人。嘗示眾曰。德山入門便棒。多向皮袋里埋蹤。臨濟入門便喝??偸锹晧m中出沒。若是英靈衲子。直須足下風生。超越古今涂轍。卓拄杖喝云。秖者個何似生。若喚作棒喝。瞌睡未醒。不喚作棒喝。未識德山臨濟。畢竟如何。復卓拄杖喝云。總不得動著。又曰。動則影現(xiàn)。覺則冰生。直饒不動不覺。猶是秦時??轢鉆。到者里。便須千差密照。萬戶俱開。毫端撥轉(zhuǎn)機輪。命脈不沉毒海。有時覺如湛水。有時動若星飛。有時動覺俱忘。有時照用自在。且道正恁么時。是動是覺。是照是用。還有區(qū)分得出么。鐵牛橫古路。觸著骨毛寒。又曰。行時絕行跡。說時無說蹤。行說若到。則朵生招箭。行說未到。則神鋒劃斷。就使說無滲漏。行不迷方。猶滯殼漏在。若是大鵬金翅。奮迅百千由旬。十影神駒。馳驟四方八極。不取次啖啄。不隨處埋身。且總不依倚。還有履踐分也無。剎剎塵塵是要津。又曰。盡大地是沙門眼。遍十方是自己光。為甚東弗于逮打鼓。西瞿耶尼不聞。南閻浮提點燈。北郁單越暗坐。直饒向個里。道得十全。猶是光影活計。摵拂子云。百雜碎了也。作么生是出身一路。擲拂云參。紹興庚午十月。示微疾。尤示眾諄切異往時。眾多涕下。門人法全請垂遺訓。裕振色曰。盡此心意。以道相資。語訖而逝。茶毗。目睛齒舌不壞。其地發(fā)光終夕。得舍利者無計。踰月不絕。弟子分塔于鄮峰西華兩處。有黃冠羅肇常。頻經(jīng)問道于裕。適遠歸。獨無所獲。慕念誠切。方與客食咀嚼間。若有物吐哺。則舍利大如菽。色如琥珀。遂再拜于茶毗所。聞香奩有聲。函開所獲如前。而差紅潤。裕凡十歷名剎。賜號佛智禪師。終于育王。謚曰大悟。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端裕,字佛智,吳越錢王之裔也。六世祖守會稽,因家焉。裕生而岐嶷,眉目淵秀。十四驅(qū)烏于大喜寺,十八得度受具,往依凈慈一禪師。未幾,偶聞?chuàng)袈吨唬籂柡尾徽f禪。裕忽有微省。去謁龍門遠、甘露卓、泐潭祥,皆以穎邁見推。晚見圓悟于鐘阜,一日問:“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即今是滅不滅?”曰:“請和尚合取口好?!蔽蛟唬骸按霜q未出常情?!痹M對,悟擊之,裕頓去所滯。侍悟居天寧,命掌記室。尋分座,道聲藹著。京西憲請開法丹霞,次遷虎邱徑山。謝事后復徇平江道俗之請,庵于西華。閱數(shù)稔,敕居建康保寧,更移姑蘇萬壽,及閩中玄妙,壽山西禪。復被旨補靈隱,慈寧皇太后幸韋王第,召裕演法,賜金襕袈裟。乞歸西華舊隱。紹興戊辰秋,赴育王之命,上堂曰:“德山入門便棒,多向布袋里埋蹤,臨濟入門便喝,總在聲塵中出沒,若是英靈衲子,直須足下風生,超越古今?!卞崞穑橹茸恳幌?,喝一喝,曰:“秪這個何似生?若喚作棒喝,瞌睡未惺,不喚作棒喝,未識德山、臨濟,畢竟如何?”卓一下,曰:“總不得動著?!鄙畣枺骸叭绾问琴e中賓?”裕曰:“汝是田庫奴?!鄙唬骸叭绾问琴e中主?”曰:“相逢猶莽鹵?!鄙唬骸叭绾沃髦匈e?”曰:“劍氣爍愁云。”曰:“如何是主中主?”曰:“敲骨打髓。”裕蒞眾,色必凜然,寢食有常度,唱道無倦。紹興庚午十月初,示微疾,至十八日首座法全請遺訓,裕曰:盡此心意,以道相資。語絕而逝,火后,目晴齒舌不壞,其地發(fā)光終夕,得設舍利無鼻,踰月不絕。黃冠羅肇常平日問道于裕,適外歸,獨無所獲,羅念勤切,方與客食,咀噍間若有物,吐哺則設利也,大如菽,色若琥珀,好事者持去,遂再拜于闇維所,聞香篋有聲,亟開,所獲如前,而差紅潤。門人奉遺骨分塔于鄮峰西華,謚“大悟禪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暉(一○九七~一一八三),號自得,俗姓張,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幼依澄照、道凝,年十二出家。年二十扣真歇禪師于長蘆。返里謁宏智禪師。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開法補陀寺,徙萬壽寺、吉祥寺、雪竇寺。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敕補臨安府凈慈寺。七年,退歸雪竇寺。十年卒,年八十七。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覺禪師法嗣。有宋了廣編《自得慧暉禪師語錄》六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蹠熢?,以輯自《語錄》者編為一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慧暉。字自得。會稽張氏子。甫二十。叩真歇于長蘆。微有所證。旋里謁宏智。智。舉當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問之。語不契。初夜坐起。往圣僧前燒香。而宏智適至。忽見頓明前話。次日入室。智可之。許為室中真子。紹興丁巳。開法普陀。徙萬壽。及吉祥雪竇。淳熙三年。補凈慈。七年。退歸雪竇而化。丕相魏公嘗曰。自得。如深云中片石。石窗。則空門御史也。諸方以為名言。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自得禪師。
名慧暉。
乃會稽張氏之寵子也。
自少割愛辭親。
得度于澄炤寺。
孤錫云游。
見長蘆真歇。
以為有所證。
于閃電機下。
竟南歸。
所遇叢社如逆旅。
一閱而棄之。
遂投謁于覺宏智和尚。
宏智威德自在。
道望隆當世。
當世見者。
皆為神悚。
暉獨心負所畜。
不藉通詞。
特擬觀光。
于座下。
宏智熟視暉而容之。
暉微疑其所以。
乃自請掛塔。
宏智召暉。
至榻前。
詰以寶鏡頌。
暉驟進語。
智正色。
遣出之。
暉乃折節(jié)自悔。
從前寶惜一齊放下。
一夕正往圣僧前燒香。
適宏智來前。
暉見之。
頓悟大旨自爾。
問答無滯。
得授記莂焉。
紹興丁巳。
開法補陀。
馳其提唱。
語于宏智。
宏智大悅。
其語曰朔風凜凜掃寒林。
葉落歸根露赤心。
萬派朝宗舡到岸。
六窗虛映芥投針。
本成現(xiàn)莫他尋性地。
閒閒耀古今。
戶外凍消。
春色動四山。
渾作木龍吟。
又曰。
釋迦老子窮理盡性。
金口敷宣一代時教。
珠回玉轉(zhuǎn)。
被人喚作拭不凈故紙。
達磨祖師以一乘法。
直指單傳面壁九年。
不立文字。
被人喚作壁觀婆羅門。
且道作么生行履。
免被傍人指注。
衲被蒙頭萬事休。
此時山僧都不會。
又曰。
巢知風。
穴知雨。
甜者甜兮苦者苦。
不須計較作思量。
五五從來二十五萬般。
施設到平常。
此是叢林飽參句。
諸人還委悉么。
野老不知堯舜力。
鼕鼕打鼓祭江神。
谷之神樞之要里許旁參。
回途得妙。
云雖動而常閒。
月雖晦而彌炤。
賓主交參。
正偏兼到。
十洲春盡花凋殘。
珊瑚樹林日杲杲。
于是補陀風范與天童并峙。
其遷萬壽。
次吉祥。
又雪竇。
皆名公巨卿為之勸請。
淳熙丙申。
有詔補凈慈。
上堂曰。
皮膚脫落絕方偶。
明了身心一物無。
妙入道寰深靜處。
玉人端馭白牛車。
妙明田地達者還。
稀識情不到唯證。
方知白云兒靈。
靈。
自炤青山父卓卓。
常存機分頂后光智契。
劫前眼所以道。
新豐路兮峻仍皾。
新豐洞兮湛然沃。
登者登兮不動搖。
游者游兮莫忽速。
亭堂雖有到人稀。
林泉不長尋常木。
諸禪德向上一著。
尊貴難明琉璃殿。
上不稱尊翡翠。
簾前還合伴正與么。
時針線貫通真宗。
不墜合作么生施設。
滿頭白發(fā)離巖谷。
半夜穿云入市廛。
當是時大振曹洞宗風者。
多出宏智之門。
瑞巖有石窗恭。
光孝有了堂徹。
常州善權有法智。
而聞庵居翠巖。
法真居清涼。
乃至大洪長蘆皆屬焉。
以故凈慈典職班序者。
半皆諸方弟侄。
酬唱葉諧。
稱為新豐正韻也。
庚子秋。
退歸雪竇。
白發(fā)垂肩。
逍遙怡懌。
愛攜禪客。
談空白日。
而笑落青山。
常作偈曰。
重重去盡自平常。
春煖風和日漸長。
戶外鳥啼聲細碎。
巖花狼藉滿山房。
以癸卯冬月二十九。
沐浴而逝。
痊于明覺塔右。
贊曰。
暉公以奇雋之。
姿英發(fā)銳。
上睹影響。
于掣電光中。
便肯承當。
及入天童爐鞴镕成大器。
輒能振大聲。
以達九重。
其境何順也。
細簡今古。
匪流則亢矣。
公乃履滿不溢。
順而能節(jié)。
抑何謙以退也。
芳型在望。
不禁高山仰止之思云。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慧暉,字自得,姓張氏,會稽人也。幼依澄照道疑染削,進具。年二十,扣真歇于長蘆,微有所證。旋里謁宏智,智舉“當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問之,語不契。初夜定,回往圣僧前熱香,宏智適至,暉見之頓悟前語。次日入定,智舉堪嗟去日顏如玉,郤嘆回時??似霜。暉曰:“其入離,其出微?!弊誀枂柷E無滯,智許為室中真子。紹興丁巳,開法普陁,徙萬壽及吉祥雪竇。淳熙三年,敕主凈慈,上堂:“朔風凜凜掃寒林,落葉歸根露赤心。萬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虛映芥投針。本成現(xiàn),莫他尋,性地間間曜古今。戶外凍消春色動,四山渾作木龍吟?!庇衷疲骸肮戎?,樞之要,里許旁參,回途得妙。云雖動而常間,月雖晦而彌照。賓主交參,正偏兼到,十洲春盡花凋殘,珊瑚樹林日杲杲?!庇謬L舉風幡?,乃曰:“風幡動處著得個眼,即是上座。風幡動處失郤個眼,即是風幡。其或未然,不是風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強錐針。巖房雨過昏煙凈,臥聽涼風生竹林?!逼吣昵?,退歸雪竇。十年冬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夜,沐浴而逝,塔于明覺之左。后有晦翁悟明者,福州人,上堂舉:“夾山會下一僧到皋亭,才禮拜,亭便打,僧再拜,又打。趨去,僧回舉似夾山,山云:會否?云:不會。山云:賴汝不會,汝若會即夾山口啞去。應庵拈云:皋亭一期忍俊不禁,爭奈拄杖放行太速,當時此僧,莫道皋亭夾山,便是達摩也應斬為三段。明云:皋亭夾山門庭施設,各得其宜,但中間一人較些子,應庵與么道,也是鞏縣茶瓶?!奔味ㄊ辏髯胄蕖堵?lián)鐙會要》,至今傳于叢林。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