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蔡稟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正覺(一○九一~一一五七),號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縣)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發(fā),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師,得戒于晉州慈云寺智瓊律師,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禪師。初住泗州普照寺。欽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興國禪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遷江州廬山圓通崇勝禪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長蘆崇福禪院。三年末住慶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紹興八年(一一三八),受詔住臨安府靈隱寺,未閱月,歸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禪師法嗣。有宗法等編《天童正覺禪師廣錄》九卷傳世。事見《廣錄》及所附周葵撰《塔銘》、王伯庠撰《行業(yè)記》,《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一四、《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X詩,以輯自《續(xù)藏經(jīng)》所收《天童正覺禪師廣錄》編為六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覺(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縣)人。十一歲出家,十八歲游歷諸方。得法于鄧州丹霞山德淳禪師。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禪寺。建炎間歷游舒州太平、江州圓通能仁、真州長蘆禪寺。繼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紹興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詔謚宏智禪師。有《天童宏智覺禪師語錄》、《天童覺和尚頌古》等著作傳世。見《天童宏智禪師行實(shí)》(《天童正覺禪師廣錄》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禪師妙光塔銘》(《八瓊室金石補(bǔ)正》卷一一四),《寶慶四明志》卷九。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正覺。隰州李氏子也。父諱宗道。母趙氏。誕師之夕光出于屋。人皆異之。年七歲日誦書數(shù)千言。十三通五經(jīng)七史。一日乞從釋氏學(xué)無生法。依郡之凈明寺本宗和尚薙發(fā)。受具戒于晉州慈云寺智瓊和尚。年十八游方。因自訣曰。若不發(fā)明大事誓不歸矣于是渡河首謁枯木成公于汝州。久之無所入。時(shí)丹霞淳禪師道價(jià)方盛。乃頂笠造焉入門。霞便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師對曰。井底蝦蟆吞卻月。三更不借夜明簾。霞曰。未在更道。師擬議。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師忽大悟作禮。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師曰。某甲今日失錢遭罪。霞曰。未暇打爾。在且去。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師亦從焉。宣和二年霞遷大洪俾掌記室。三年遷首座。時(shí)金粟智雪竇宗輩皆參隨之。真歇了公住長蘆。招師首眾。未幾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間住舒州之太平。遷江之圓通能仁。次補(bǔ)長蘆。時(shí)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眾懼奔散。師獨(dú)危坐堂中。但以善語諭之。李在稽首饋金贍眾僧。于是一方賴安寇靜。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錢塘至明州禮補(bǔ)陀大士。天童虛席??な伛Y檄請師住持。無何胡虜犯境虜至登嶺。遙望嶺上若有神衛(wèi)。遂斂兵而退。次年被旨主靈隱。將行四眾號阻百鳥哀鳴。師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無不新者。紹興二十七年九月朔別郡帥檀越。七日還山飯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為書囑后事訖書偈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擲筆而逝。詔謚曰宏智禪師。塔曰妙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禪師名正覺。
姓李氏。
李氏為隰州善族。
覺公生則肉環(huán)特起于臂。
蓋其母孕時(shí)。
夢感之徵也。
七歲日誦數(shù)千言。
佛陀遜禪師見而大異。
以法室祥麟記之。
又四載公果得度。
年十八游方。
決誓而行。
親友俱賢之。
遂依枯木成禪師于香山。
香山多佳士。
成獨(dú)器公。
公受嚴(yán)折不發(fā)。
聞?wù)b法華經(jīng)有省。
即陳所悟于成。
成指臺上香盒曰。
里面是甚么物。
對曰。
是何心行。
曰你悟處又作么生。
公畫圓相呈之。
又拋向后。
成曰。
弄泥團(tuán)漢有甚么限。
曰錯(cuò)。
成曰。
別見人始得。
公諾諾而去。
造丹霞。
時(shí)丹霞淳禪師居焉。
淳為芙蓉楷之子。
揩嗣投子青。
青嗣太陽玄。
玄公神觀奇?zhèn)ァ?div id="8ju8sbf"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95_3_37_comment'>
慎其付授。
年至八十。
嘆無可繼者。
乃以皮履直裰。
寄浮山遠(yuǎn)錄公。
使為求法器。
兼讖以偈。
偈曰。
楊廣山頭草。
憑君待價(jià)焞。
異苗翻茂處。
深密固靈根。
遠(yuǎn)既任荷兩宗。
居圣巖。
出洞下宗旨示青。
青悉妙契。
遠(yuǎn)以大陽頂相皮履直裰。
令青續(xù)其宗系。
故青為淳之祖。
而淳為青原思下十二世也。
淳受公展訖。
即問曰。
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
對曰。
井底蝦蟆吞卻月。
三更不借夜明簾。
曰未在更道。
公擬議。
淳以拂打曰。
又道不借。
公大悟其旨。
便作禮。
淳曰。
何不道取一句。
對曰。
某今日失錢遭罪。
淳輾然曰。
未暇打得你。
自此丹霞白椎日。
非公莫敢發(fā)響。
淳移大洪。
命公居七眾之首。
四年又分同門真歇了之座于圓通。
六年出住泗州普照。
歷舒州太平江州圓通能仁真州長蘆。
俱為禪衲區(qū)藪。
而洞上之風(fēng)大廓。
有問五位宗旨。
公以頌示曰。
正中偏。
霽碧星河冷浸天。
夜半木童敲月戶。
暗中驚破玉人眠。
偏中正。
海云依約神仙頂。
婦人鬢發(fā)白垂絲。
羞對秦臺寒照影。
正中來。
午夜長鯨蛻甲開。
大背摩天振云翼。
翔游鳥道髏難該。
兼中至。
覿面不須相忌諱。
風(fēng)化無傷的意玄。
光中有路天然異。
兼中到。
斗柄橫斜天未曉。
鶴夢初醒露葉寒。
舊巢飛出云松倒。
建炎初。
又住天童。
屋廬湫隘。
衲子結(jié)草樹居。
常數(shù)千指。
未幾所廢俱成。
而宏勝冠南國焉。
有羽客。
私進(jìn)乾汞之術(shù)。
公曰。
我輩非不能也。
顧欲檀家有所植福耳。
為汝驗(yàn)之。
以汞納口坐。
踰時(shí)吐白金于地。
客駭謝而去。
公之再住天童。
適金人陷明州。
諸剎皆燬。
及窺小白嶺。
見谷積陰云。
疑有伏甲。
懼而退。
時(shí)江聲絕渡。
千二百眾俱安床藉。
知事憂之。
頃之嘉禾錢氏致谷千斛。
歲雖艱。
遠(yuǎn)施無厭。
贍眾之馀。
存活白衣老少數(shù)萬人。
有詔移靈隱。
未越月解歸。
公于天童計(jì)三十載。
而名號所彰。
萬方革面。
上堂曰。
黃閣簾垂。
誰傳家信。
紫羅帳合。
暗撒真珠。
正恁么時(shí)。
視聽有所不到。
言詮有所不及。
如何通得個(gè)消息去。
夢回夜色依稀曉。
笑指家風(fēng)爛熳春。
又曰。
諸禪德。
吞盡三世佛底人。
為甚么開口不得。
照破四天下底人。
為甚么合眼不得。
許多病痛。
與你一時(shí)拈卻了也。
且作么生得十成通暢去。
還會么。
擘開華岳連天色。
放出黃河到海聲。
僧問。
清虛之理畢竟無身時(shí)如何。
曰文彩未痕初。
消息難傳際。
僧曰。
一步密移玄路轉(zhuǎn)。
通身放下劫壺空。
曰誕生就父時(shí)。
合體無遺照。
僧曰。
理既如是。
事作么生。
曰歷歷才回分化事。
十方機(jī)應(yīng)又何妨。
僧曰。
恁么則塵塵皆現(xiàn)本來身也。
曰透一切色。
超一切聲。
僧曰。
如理如事又作么生。
曰路逢死蛇莫打殺。
無底籃子盛將歸。
僧曰。
入市能長嘯。
歸家著短衫。
公曰。
木人嶺上歌。
石女溪邊舞。
又僧問。
如何是向去底人。
公曰。
白云投壑盡。
青嶂倚空高。
如何是向來底人。
公曰。
滿頭白發(fā)離巖谷。
半夜穿云入市廛。
如何是不來不去底人。
公曰。
石女喚回三界夢。
木人坐斷六門機(jī)。
公提唱語句。
湖海爭馨炙之。
均以為因公得見青楷二尊宿也。
公雖年老。
日常過午不食。
縷絲不衣。
有巨賈獻(xiàn)奇制新錦。
公堅(jiān)卻之曰。
為老僧一人。
勞千里信施。
老僧不忍居也。
必不已。
估直以供眾。
是以廉約成風(fēng)。
天下效之。
紹興丁丑九月。
出隊(duì)言別于越帥趙公令詪。
及諸檀信。
次月七日還山。
遂作書請妙喜主我法門后事已。
而沐浴更衣。
告眾曰。
夢幻空花。
六十七年。
白鳥煙沒。
秋水連天。
俄報(bào)妙喜至。
公泊然蛻去。
妙喜為公剃發(fā)。
舍利隨指而下。
龕留七日。
顏不少異。
塔于東谷。
謚曰宏智。
塔曰妙光。
贊曰。
觀覺公唱教。
當(dāng)乾坤鼎沸之秋。
辟啟東南。
縝言密行。
為湖海傾歸。
妙喜尚左遜之。
其馀欲并駕爭驅(qū)。
知其孰可也。
嗟乎洞上宗風(fēng)。
微公孰慰浮山之望。
而足太陽之心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正覺,隰州李氏子也。父諱宗道,世學(xué)般若。母趙氏,嘗夢五臺山僧解右臂環(huán)與之,誕覺之夕,光出于屋,人皆異之。年七歲,日誦書數(shù)千言。十三,通五經(jīng)、七史。一日,乞從釋氏學(xué)無生法,依郡之凈明寺本宗薙發(fā),受具于晉州慈云寺智瓊。年十八游方,因自訣曰:“若不發(fā)明大事,誓不歸矣。”于是,渡河首謁枯木成于汝州,久之無所入。時(shí)丹霞淳禪師道價(jià)方盛,乃頂笠造焉。入門,霞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覺曰:“井底蝦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簾?!毕荚唬骸拔丛?,更道?!庇X擬議,霞一擊拂子。曰:“又道不借。”覺忽大悟,作禮。霞曰:“何不道取一句?”覺曰:“今日失錢遭罪?!毕荚唬骸拔聪咀铮瑺柷胰ァ!焙笙纪颂浦荽蟪怂拢X亦從焉。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記室,三年遷首座。時(shí)金栗智、雪竇宗輩皆參隨之。真歇了公住長蘆,招之首眾。未幾,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間,住舒之太平,遷江之圓通、能仁,次補(bǔ)長蘆。時(shí)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眾懼奔散,覺獨(dú)危坐堂中,但以善語諭之,李在稽首,饋金贍眾僧,于是一方賴安寇靜。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錢塘,至明州禮補(bǔ)陀,會天童虛席,郡守馳檄召之。無何,胡虜犯境,虜至登嶺,遙望嶺上若有神衛(wèi),遂歛而退。次年,被旨主靈隱,將行,四眾號阻,百鳥哀鳴。未兩月,獲旨再主天童。初禮祖塔,時(shí)夢至一山寺,長松夾道,有句紀(jì)之曰:“松徑森森窈窕門,到時(shí)微月正黃昏。”及至天童,苑如夢境,有終焉之志。故覺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無不新者。紹興二十七年九月朔,別郡帥檀越,七日還山,飯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為書囑后世訖,書偈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睌S筆而逝。先是育王缺席,覺舉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歡,嘗于白椎傾倒,劇談闊論,執(zhí)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茍一旦溘然先去,則存者為之主?!奔胺鹑盏眠z書,夜至天童,凡送終之典悉主之。塔于東谷,詔謚曰“宏智禪師”。塔曰“妙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德止(一一○○~一一五五),號青谷,俗姓徐,歷陽(今安徽和縣)人,徙居吳縣。為青原下十三世,寶峰照禪師法嗣?;兆谛腿辏ㄒ灰欢唬┵n號真際,敕住江州圓通寺(《五燈會元》卷一四)。后居廬山疊石庵。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卒,年五十六?!?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九有傳。有《清谷詩集》,已佚(《輿地紀(jì)勝》卷二五)。今錄詩三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一
德止禪師者。
世居歷陽金紫。
徐閎中之季子也。
法紹寶峰闡提照禪師。
照為簡州人。
妙齡游方。
謁芙蓉楷公于大洪。
有得而去。
及楷公辭大觀之詔。
而嬰難。
照自三吳急趨從之。
于途中大悟。
楷公遂以投子之讖而系照。
是照與丹霞淳輩為伯仲。
淳之視師。
猶子也。
是師與真歇了宏智覺。
又雁行焉。
師生十歲。
不肯知書。
多私夜坐。
喜公晝寢。
其父戲目師。
為懵然子。
然師雙瞳紺碧。
神光射人。
出語間合圣誥。
其父又鐘愛之。
異于諸子。
嘗稱于門客曰。
吾懵然不懵也。
師弱冠夢異僧授偈四句。
已而有以南安巖主像遺之者。
其傍所載。
即向夢所授之偈也。
自是持念不忘。
一切世典過眼即罷之。
年二十。
隨父任漕西洛。
每閉閣凝坐。
或連朝不許進(jìn)食。
人俱怪其所為。
一夜擬吹燈就寢。
忽大悟。
連吐數(shù)偈。
其一曰。
不因言句不因人。
不因物色不因聲。
夜半吹燈方就枕。
忽然者里已天明。
于是嘯歌自若。
人益怪之。
其父欲授師世職。
師固讓于從兄。
乃告父曰。
某方將脫世綱。
不著三界。
豈復(fù)刺頭于名利場中。
遂力求出家。
其父知師志決。
不可以章綬綰也。
乃旌師祝發(fā)。
具苾芻戒。
游方數(shù)載。
名振京師。
政和間。
機(jī)投闡提照公于楚南。
宣和三年辛丑。
徽宗皇帝以真際師號賜之。
壬寅。
適江州圓通席虛。
朝旨以照補(bǔ)之。
照辭圓通。
而居泐潭。
師遂應(yīng)詔。
代主圓通。
圓通當(dāng)匡廬之名剎。
諸山耆德尚未足師名。
領(lǐng)院日。
俱往觀之。
升座拈提。
眾耳皆聳。
其語曰。
山僧二十年前。
兩目皆盲。
了無所睹。
唯是聞人說道。
青天之上。
有大日輪。
照三千大千世界。
無有不遍之處。
籌策萬端。
終不能見。
二十年后。
眼光慚開。
又值天色連陰。
濃云亂涌。
四方觀察。
上下推窮。
見云行時(shí)。
便于行處作計(jì)較。
見云住時(shí)。
便于住處立窠臼。
正如是間。
忽遇著個(gè)多知漢問道。
莫是要見日輪么。
何不向高山頂上去。
山僧卻徵宅道那里。
是高山頂上。
他道。
紅塵不到處。
是諸仁者好個(gè)端的消息。
還會么。
長連床上佛陀耶。
又曰。
昨夜黃面瞿曇。
將三千大千世界來。
一口吞盡。
如人飲湯水。
蹤跡不留。
應(yīng)時(shí)消散。
當(dāng)爾時(shí)。
諸大菩薩聲聞羅漢。
及與一切眾生。
盡皆不覺不知。
唯有文殊普賢瞥然覷見。
雖然得見。
渺渺茫茫。
恰似向大洋海里。
頭出頭沒。
諸人且道。
是甚么消息。
若也簡點(diǎn)得破。
許你頂門。
具一只眼。
師住圓通。
今古法門。
所積之廢。
無不備舉。
而整頓之。
然以身度人。
使人易行。
矯清賣高之條。
師弗取也。
選職任事。
以德不以才。
嘗嘆曰。
寧缺人而廢事。
過在一時(shí)。
若能事而敗化。
則遣臭萬世矣。
以故衲子游泳于圓通。
如魚相忘于江湖。
南宋紹興五年乙卯示寂。
阇維煙??所及。
悉有設(shè)利。
諸方稱師身后佛事。
與寶峰照公。
皆乘大愿而來者也。
照公先于建炎二年示寂。
其阇維亦得設(shè)利無數(shù)。
舌齒不壞。
師之設(shè)利。
塔于司空山。
分窆疊石原。
照公設(shè)利。
則塔泐潭之西峰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4—1344 【介紹】: 元僧。江州人,徙南昌,俗姓陳,號笑隱。九歲出家。博通經(jīng)典,旁及儒家道流百氏之說。居杭州之鳳山,遷中天竺,又主建康集慶寺。文宗天歷初,被召赴闕,特賜三品文階,授太中大夫。順帝時(shí)受命校正《禪林清規(guī)》。有《蒲室集》。
元詩選
大?,字笑隱,南昌陳氏子。
家世業(yè)儒,去而學(xué)佛,得法于晦機(jī)熙公。
卓錫杭之鳳山,遷中天竺。
文宗自金陵入正大統(tǒng),命以潛邸之舊,為龍翔集慶寺。
召?于杭州,授太中大夫,主寺事,設(shè)官隸之。
所著有《蒲室集》十五卷,虞邵庵序之,謂?公以說法之馀事為文,莫之能禦。
吸江海于硯席,肆風(fēng)云于筆端,一坐十年,以應(yīng)四方來者之求,殆無虛日。
鏗宏軒昂,感厲奮激,老于文者,不能過也。
歐陽圭齋之序蒲庵復(fù)公也,亦曰:由唐至宋,大覺璉公、明教嵩公、覺范洪公,以雄詞妙論,大弘其道于江海之間。
一時(shí)老師宿儒,莫不斂衽嘆服。
皇元開國,若天隱至公、晦機(jī)熙公,倡斯文于東南,一洗咸淳之陋。
趙孟頫、袁桷諸先輩,委心而納交焉。
晦機(jī)之徒,笑隱?公尤為雄杰。
其文,太史虞集嘗序之矣。
?公既寂,叢林莫不為斯文之慨豫章見心復(fù)公以敏悟之資,發(fā)為辭章,溯而上之,卓然并驅(qū)于嵩璉諸師無愧也。
圭齋次論諸禪老之文,最為明悉,而推重?公如此。
明洪武初,復(fù)公與蒲室之徒全室泐公,同以高僧見召。
已見于錢牧齋《列朝詩集》,故不具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禪師大訴者。字笑隱。世籍江州。為唐尚書陳操之裔。后徙居南昌。故為南昌陳氏也。母蕭氏。孕感異徵。日者讖曰。生子當(dāng)為法中龍文中虎。及娩。地為震動。父歿。母盛年修凈業(yè)。?為童時(shí)。見佛相好。則戀慕如慈親。年九歲。得依水陸院伯父云阇黎為大僧。遍閱大藏經(jīng)文。欲扣明己躬。愿盡形壽以法為檀。時(shí)一山萬禪師開化匡廬之開先寺。訴竟走依之。不發(fā)。然訴常于此切萬指。往百丈。遂徹證于熙禪師拂下。熙曰。昔黃龍得旨。泐潭領(lǐng)徒。游方及見慈明。氣索汗下。你道過在甚處。訴對曰。千年桃核里。覓甚舊時(shí)仁。熙以為類己。大然之。熙遷杭之凈慈。命?分座。訴以書記自任。蓋?博學(xué)廣知。加之辯才轉(zhuǎn)變無方。嘗題曹操讀碑圖。其略曰。碑陰八字非隱語。德祖有智如滑稽。豈是阿瞞不解此。感愧上馬歸路迷。一時(shí)名輩稱之。又訪中峰本禪師于天目山。坐語。夜半風(fēng)雨大作。崖石欲裂。左右皆辟易。訴不少動。中峰曰。訴公慧定之力。俱足他日必大可觀。至大四年。出住湖之烏回。次住杭城報(bào)國。又住中竺報(bào)國。中竺俱經(jīng)火之馀。訴至任緣鼓舞。大廈俱成。僧徒相從者垂千輩。首以竹篦子付之覺原曇。而妙喜門風(fēng)又一振矣。天歷元年。朝旨改金陵潛邸。為大龍翔集慶寺。以訴為開山第一代。明年詔入奎章閣。設(shè)高座。闡揚(yáng)大法。出貂裘金衲賜之。?終不以示人。然自奉儉薄。衾衣常十?dāng)?shù)載不易也。頻躬燒香。浴以給眾。身外之役。不以勞人。至于名教節(jié)義。則感勵奮激。不知有己。明宗嘉其風(fēng)范。親書廣智庵額賜。訴退居處。至順二年。疏謝。歸林下。不報(bào)。又辭。文宗敕臺臣慰?。安居龍翔終老。兼命較訂百丈清規(guī)。為緇門定式。蓋百丈建立以來。年代數(shù)百。法久成斃。諸方叢席各杜繩規(guī)。俾律儀大典易式無聞。?以百丈舊文。訂列條章若干門?;Q主賓。令法久住。書成。進(jìn)上。敕諸叢林。遵而一之。于是天下緇流。禮樂鏗鏘。進(jìn)止有節(jié)。大智之風(fēng)。儼然在矣。嗣后朝賜益隆。梵侶益眾。其禪席之盛。自秀法云以來。未之有也。會中龍象。則有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清遠(yuǎn)懷渭輩。激揚(yáng)旨要。嘗問僧。青州布衫重七斤。古人道了也畢竟一歸何處。僧曰。東廊頭西廊下。曰。甚么處見趙州。僧?dāng)M對。?曰。棒上不成龍。又問。豎拂拈椎。古佛榜樣。擎杈舞劍。列祖條章。衲僧下一句。作么生道。僧珍重便行。?曰。不消一劄。又問。釋迦彌勒文殊普賢從你腳下過去也。僧顧左右。?喝之。又問。無位真人落在甚處。僧便作禮。?曰。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至正四年五月朔日。退居廣智庵。復(fù)與御史脫歡公話。別凡熟知。悉致辭。柬命弟子。以兩朝所賜資帛。營萬佛閣。俾群生得所瞻仰。從容書偈。順寂焉。閱世六十一。坐夏四十六。學(xué)士虞集為蒲室敘。敘狀?生平甚詳。蓋?之母。精修凈業(yè)。感地生白連。?移居報(bào)國。時(shí)其母西往。?常愧慕陳尊宿編蒲。以故志所居處。皆曰蒲室。四會語錄。外文集若干卷。名蒲室集云。 贊曰。語云。天地?zé)o全功。圣人無全能。若仰山父子之為人。庶其全矣。熙公至歿。猶教誡弟子。整其家法。?公于歿前一日。召宗泐輩。孜孜以妙喜門庭為屬。較二公之心。而往返閻浮百千次。尚未足其愿也。嗚呼大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大?,字笑隱,姓陳氏,九江人也。初謁開先一山了萬。萬嘗經(jīng)神祠,見紙灰隨風(fēng)旋起,脫然忘所證,以白東叟,叟詰之無滯,遂主開先。?叩之,未深契也。乃遣參凈慈晦機(jī)熙,熙器重之,問:“黃龍得旨泐潭,領(lǐng)徒游方,及見慈明,氣索汗下,過在何處?”?抗聲云:“千年桃核里,覓甚舊時(shí)仁?!币蝗?,又舉百丈野狐語,詰之曰:“且道不落因果便墮野狐身,不昧因果便脫野狐身,利害甚處?”?擬答,機(jī)喝之,生平疑滯,渙然冰釋。?博學(xué)多通,于《涅槃》、《法華》、《大品般若》,靡不窮究,故三諦圓融,觀法入妙,尤擅詞翰。黃溍虞集品其文,奇彩爛然,鏗鋐磊落,名重一時(shí)。元文宗、順帝時(shí),屢承恩顧,命坐咨問,授三品文階,賜賚甚厚,盡用以建閤。元至正四年五月,詣御史大夫脫歡為別,復(fù)留書與交游之善者,二十四日書偈趺逝。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九
釋明應(yīng),字易庵。
姓蔣氏,龍標(biāo)人也。
將誕之夕,母夢白象到門,驚寤而娩,紫胞里體,父異之,因名象蒂。
雖在髫齒,頗甘素茹。
既終親養(yǎng),決志出家。
投武攸蓮花庵祝發(fā),謁大溈慧山海圓具,執(zhí)侍左右,參三不是?有省。
乃行腳吳越,遍謁尊宿。
久之,覺真淳之氣,終以溈阜為優(yōu),遂還山不出。
間檢傳證至云門,章次頓舉,平昔疑滯,渙釋無馀,從此精修,孳孳昕夕,苒苒寒暑,十有五載,服勤既久,因受記莂。
首眾代講,初開法朗州西禪,風(fēng)行沅澧。
清康熙庚戌,應(yīng)上湘白云,古貌嚴(yán)冷,略進(jìn)枯株,提倡死心叟之為人,昭示來學(xué),矩范一肅。
甲寅更主龍山,別立堂奧,諸方頌之。
丁巳,大溈虛席,寺眾敦請,五讓乃就。
既至,百廢具舉,宗風(fēng)大振,聲施愈遠(yuǎn)。
已而白云性宗上人再請蒞席。
晚節(jié)卓然,策勵門子,不少弛假,道譽(yù)益崇。
感其邑宰及諸檀護(hù),敬禮優(yōu)加。
殿宇廔廊,一革其故,號為中興。
方及落成,遽示微疾,封龕舉火,俱自留偈。
時(shí)康熙乙丑孟夏十六日也,年五十有八,臘三十有七,著有《法錄》數(shù)卷。
初至白云,山鳴七日,卒符其兆。
塔于白云山下,西寧陶太史之典為之銘焉。
嗣法弟子曰要旨輝,曰敬元足,曰浮雪正,曰天樞鉉,曰遠(yuǎn)目敬,皆能纘紹,不愧師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