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仁岳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景蒙。
邵氏。
溫之平陽人。
族姓甚眾。
多以儒顯。
師英達(dá)開爽。
幼聞鐘梵則喜。
年十三從惠安凈覺大師惟梵。
著僧伽黎。
明習(xí)天臺教觀。
自以名相之學(xué)。
不足了大事。
去游國清。
又參育王佛智裕公。
公問鄉(xiāng)里。
對曰。
永嘉。
曰。
還識永嘉大師否。
未及答。
批頰而出。
至于再。
兀然如癡。
寢食不安者累月。
行道次。
忽聞鐘聲而悟。
即造室中。
公復(fù)理前問。
曰。
即日伏惟。
和尚尊體。
起居萬福。
隨問向上事。
師儗對被逐。
次日再上。
公方發(fā)問。
師抗聲云。
老漢。
今日敗闕也。
一拍而出。
公笑曰。
雋哉。
因省母歸里。
龍翔心聞。
一見深器之。
問曰。
言無展事。
語不投機(jī)。
承言者喪。
滯句者迷。
試向言詮不及處。
通個消息。
師。
以左手畫一圓相。
聞。
以拂子擊左。
師。
又畫以右手。
聞。
擊右。
又畫于中以兩手托呈。
聞。
以拂子當(dāng)中畫兩畫。
師。
禮拜而立。
聞大笑云。
三十年揀苗。
苗今日得此烏喙。
遂令執(zhí)侍。
盡揭底蘊(yùn)。
尋歸鹿園。
如在庵賢。
雪庵瑾。
咦庵鑒。
全庵存。
筠谷達(dá)。
還庵淳會下。
皆一時名流。
唯師妙齡杰出。
心聞。
以谷名師庵。
且為之銘。
蒙侍者之名日高矣。
又嘗謁臨安顯寧志公。
志門風(fēng)壁立。
學(xué)者望崖。
獨(dú)謂師曰。
先世遺風(fēng)。
馀烈若未墜者。
尚在汝躬。
吾且拭目觀之。
初住智門。
遷瑞巖。
皆史魏公浩推轂也。
魏公在永嘉時。
與心聞為方外交。
罷相里居。
夢如平生。
旁有僧曰。
景蒙。
貌古神清。
談笑久之。
覺而叩天童樸曰。
僧名頗異。
有斯人否。
樸曰。
是方為堂中第一座。
招之。
恍如夢所見。
與論出世法。
了辯如響。
問其師則心聞也。
大異之。
遂為延譽(yù)而住智門。
及瑞巖虛席。
復(fù)以師應(yīng)命。
師孤高絕俗。
弱不勝衣。
而嚴(yán)冷峻峭。
不可挹酌。
既坐道場。
搥拂所加。
龍象蹴踏。
長靈之道光焉。
智門瑞巖。
皆承頹毀之馀。
人以為不可復(fù)興矣。
師從容規(guī)畫。
會不踰時。
而輪奐一新。
壯麗反過其舊。
具大材智。
尋常不以毫末自見。
因事而顯。
無不嘆服。
韜養(yǎng)之深。
從可知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九八九
繼忠(一○一二——一○八二),俗姓丘,字法臣,永嘉(今浙江溫州)人。
八歲得度,師事廣智,甚為契之。
永嘉士庶請居開元寺東閣,遷妙果、慧安寺,退隱江心。
再出主西湖法明院。
元豐五年十月卒,年七十一。
忠服膺四明知禮之學(xué),屢與山外諸師爭辯。
著有《四明仁岳異說叢書》七卷(存)、《扶宗集》五十卷,世因稱扶宗尊者。
見《水心文集》卷一二,《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釋門正統(tǒng)》卷六。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繼忠。字法臣。永嘉丘氏子。父母求嗣佛祠。同夢一僧授以好子云。螺溪尊者。寄汝養(yǎng)之。母娠。即厭葷血。幼見佛像必致敬。八歲得度。即詣南湖。依廣智學(xué)。勞苦得疾。乃行請觀音三昧。感大士放光以水灌頂。其疾即愈。既而洞悟教觀。廣智深契之。時令代講。雪竇顯禪師。見而嘆曰。四明之道。為有傳矣。永嘉士庶。請居開元東閣。遷妙果?;郯餐穗[。江心嗣。又出主西湖法明。學(xué)者驟集。有欲革大其居者。師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毀之乎。每歲正月上八。于郡中授菩薩戒。行放生事。士庶嘗至數(shù)萬人。每誓于眾曰。入吾道場。而皈命三寶者??v未得道愿。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見出家。求無上道。行法華光明彌陀觀音三昧。日不虛過。誦咒救疾。神應(yīng)莫測。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舉首加敬。稱為戒師。元豐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坐脫。人見赤光炤澈空表。鳥雀悲鳴。三日不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繼忠,字法臣,姓邱氏,永嘉人也。父母求嗣佛寺,夜夢一僧授以子曰:“螺溪尊者,寄汝養(yǎng)之。”及有孕,即厭腥血,故生而端詳,性好清潔,雖在髫年,每睹佛像,必致敬禮。八歲入開元,蒙恩得度,即詣南湖,依廣智學(xué),勞苦得疾,乃行請觀音三昧,見大士放光,以水灌頂,其疾即愈。既而洞悟教觀,無所凝滯,廣智深器之。時令代講,雪竇顯禪師見而嘆曰:“四明之道,為有傳矣?!庇兰问糠蛘埦娱_元東閣,遷妙果慧安。退隱江心,研精禪觀。出主西湖法明,學(xué)者驟集。有欲革大其居者,忠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毀之乎?!泵繗q正月上八,于郡中受菩薩戒,行放生事,士庶嘗至數(shù)萬人。每誓于眾曰:“入吾道場而歸命三寶者,縱未得道,愿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見出家求無上道。”行法華、光明、彌陀、觀音三昧,日不虛度,誦咒救疾,神應(yīng)莫測。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舉首加敬,稱為戒師。杭州大旱,郡守范公仲淹命忠禱于湖,甘雨隨應(yīng)。宋元豐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集眾說法,結(jié)印坐亡。人見赤光徹照空表,凈社全教夢金甲士告曰:“今夜得道人入滅?!睉c恩希妙夢神人告曰: “忠法師已生兜率?!敝揖眯惺┦常箅m有繼,烏雀悲鳴,三日不下。葬于瑞鹿山,傳法者及百人。著《扶宗集》五十卷,《十諫》、《指迷》、《抉膜》、《十門析難》及《十義》諸書,用昭四明,獨(dú)得祖道之正。趙清獻(xiàn)公汴為之贊曰:“教明圓通,聽眾依響。以心傳心,以真破妄。真兮謂何?有相非相。如水中月,如鑒中象。”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臻(一○一四~一○九三),字伯祥,俗姓戴,福州古田(今屬福建)人。為浮山遠(yuǎn)禪師法嗣,南岳下十一世(《五燈會元》卷一二)。年十四出家,二十為大僧。后嗣東京凈因大覺璉禪師。神宗召對,令主慧林、智海二剎。哲宗即位,詔至福寧殿說法,賜號凈照禪師。元祐八年卒,年八十。工墨竹,與黃庭堅(jiān)等善(《畫繼》卷五)?!?a target='_blank'>禪林僧寶傳》卷二六有傳。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六
禪師名道臻。字伯祥。福州古田戴氏子也。幼不茹葷。十四歲去上生院。持頭陀行。又六年。為大小經(jīng)論。置不讀。曰。此方便說耳。即持一缽。走江淮。所參知識甚多。而得旨決于浮山遠(yuǎn)禪師。江州承天。虛席致臻。非所欲。而游丹陽。寓止因圣。一日行江上。顧舟默計(jì)曰。當(dāng)隨所往。信吾緣也。問舟師曰。載我船尾可乎。舟師笑曰。師欲何之。我入汴船也。臻云。吾行游京師。因載之。而北謁凈因大覺璉禪師。璉使首眾僧于座下。及璉歸吳。眾請以臻嗣焉。開法之日 英宗遣中使降香。賜紫方袍徽號。京師四方都會。有萬好惡。貴人達(dá)官日填門。而臻一目之 慈圣上仙 神宗詔至慶壽宮。賜對甚喜。詔設(shè)高廣座。恣人問答。左右上下。得未曾有。歡聲動宮殿。賜與甚厚 神宗悼佛法之微。憫名相之弊。始即相國。為慧林智海二剎。其命主僧。必自臻擇之。宿老皆從風(fēng)而靡。高麗使三僧來就學(xué)。臻隨根開悟 神宗上仙。被詔至福寧殿說法。詔道臻素有德行。可賜號凈照禪師。臻為人渠渠靜退。似不能言者。所居都城西隅。衲子四十馀輩。頹然不出戶。三十年如一日。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歿。前嘗語門弟凈圓曰。吾更三日行矣。及期沐浴。更衣說偈已。跏趺而化。閱世八十。坐六十有一夏。臻性慈祥純至。奉身至約。一布裙二十年不易。用五幅才掩脛。不多為叢褶。曰徒費(fèi)耳。無所嗜好。乃能雪方丈之西壁。請文與可掃墨竹。謂人曰。吾使游人見之。心目清涼。此君蓋替我說法也。初說法于慶壽宮。僧問。慈圣仙游。定皈何所。臻曰。水流元在海。月落不離天。上悅以為能加敬焉。 贊曰。余至京師。尚及見之。時年已八十。褊首婆娑。面有孺子之色。取次伽梨。曳履送客??僧嬕病|S魯直題其像曰。老虎無齒。臥龍不吟。千林月黑。六合云陰。遠(yuǎn)山作眉紅杏腮。嫁與春風(fēng)不用媒。老婆三五少年日。也解東涂西抹來。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臻。
傳四明法智之道。
初住金山龍游。
侍讀吳公倅都。
聞師名。
革興教禪居請主之。
學(xué)者朋來。
師每講次。
會文集義。
貫穿始終。
浙西臺學(xué)大振自南屏始。
嘗述二偈贊妙宗鈔曰。
佛許六即辨。
蛣蜣何不通。
知一不知二。
失西又失東。
三十若果成。
一切皆常樂。
蛣蜣不究竟。
諸佛斷性惡。
后與凈覺岳公辨教門。
陳詞有司。
乞筑高臺。
豎赤幡。
仿西竺圣師與外道角勝。
以幡標(biāo)顯處。
義墮者斷首截舌懸之。
府尹杜而不從。
聞?wù)邉C然。
初吳公多于休沐請講。
盛服止閫外。
師未登座不輒入。
東坡云。
與師語群集。
有所遺忘。
師則應(yīng)口誦之。
袞袞不休。
東坡祭辨才文云。
講有辨臻。
即謂師也。
崇寧中謚實(shí)相。
贊曰。
維南有山  天設(shè)翠屏  師講其下  鬼神來聽 法戰(zhàn)之勇  氣肅千兵  坡言不泯  尚為典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0或1032—1103 【介紹】: 宋僧。歸安人,俗姓丘,字明表,號安閑和尚。通經(jīng)史,善詩書。肄業(yè)吳山解空講院,參龍華齊岳禪師,得悟,因翻身作狻猊狀,世稱端獅子。后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羈,而辯才猛銳,名動四遠(yuǎn),章惇等皆與之游。有《吳山集》。
全宋詩
釋凈端(一○三二~一一○三),俗姓邱,字表明,歸安(今浙江吳興)人。
肄業(yè)吳山解空講院,頓契心法,乃從仁岳法師受公《楞嚴(yán)》要旨。
參寶覺齊岳禪師得悟。
見弄獅子者,叢林號為端師子,自號安閑和尚。
徽宗崇寧二年趺坐而化,年七十二。
有《吳山集》,已佚。
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九、《羅湖野錄》卷一、清光緒《歸安縣志》卷四三、《吳興詩存》卷一四。
今錄詩四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凈端(一○三二——一一○三),字明表,俗姓丘,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肄業(yè)吳山解空講院,參龍華齊岳禪師得悟。叢林號稱端師子,自號安閒和尚。崇寧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有《吳山集》。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九。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九
端師子者。吳興人也。始見弄師子者。發(fā)明心要。則以?帛像其皮。時時著之。因以為號。住西余山。嗣姑蘇翠峰月禪師。西余去湖州密邇。每雪朝著?衣入城。小兒爭嘩逐之。從人乞錢。得即以散饑寒者。錢穆父赴官浙東。見之約明日飯。端黎明獨(dú)往。避雨入道旁人家。幼婦出迎。俄其夫至詬逐。竟為邏卒所收。穆父吏速客。見之問故。曰。煩寄聲錢公。本來赴齋中。涂奸情事發(fā)。請自飯。穆父聞之驚。且笑顧客曰。此僧胸中無一點(diǎn)疑事。又嘗見持死雞疾行者。挽衣問何之。曰雞為貍害。法不可食。將棄水中。端苦求之。道路聚觀諷。曰。當(dāng)?shù)觅誓丝膳c。端跪作祭文曰。維靈生有鷹鴉之厄。死有湯鑊之災(zāi)。生時要汝報曉。死后無人收埋。奉為轉(zhuǎn)化檀施。施肚為汝作棺材(一本云。阇梨無可布施。施肚為汝作棺材)。言卒攜雞去。以施饑者。能誦法華經(jīng)。湖人爭延之。必得錢五百乃開秩。目誦數(shù)句。即持錢地坐去。缺薄者易之而去。好歌漁父詞。月夕必歌之達(dá)旦。有狂僧號回頭和尚。以左道鼓動流俗。士大夫亦安其妄。方對丹陽守呂公肉食。端竟至指曰。正當(dāng)與么時。如何是佛。回頭不能遽對。端捶其頭。推倒乃行。又有妖人號不托。掘秀州城外地。有佛像。建塔其上。傾城信敬。端見揕住曰。如何是佛。不托擬議。端趯之而去。章丞相子厚請升座。使俞秀老撰疏。敘其事。曰。推倒回頭。趯翻不托。七軸之蓮經(jīng)未誦。一聲之漁父先聞。端聽僧官宣至。此以手耶揄曰止。乃坐引聲吟曰。本是瀟湘一釣客。自東自西自南北。大眾雜然稱善。端顧笑曰。我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子厚留飯。端瞋說偈曰。章惇章惇。請我看墳。我卻吃素。汝卻吃葷。子厚為大笑。時呂太尉吉甫。亦留丹陽。三人者日過從。吉甫誦禪定功德。諸般若中第一。曰惠卿修之十年。子厚獨(dú)稱。鍛可忘憂?;档孟?。竟作劍解。端說偈曰。章公好學(xué)仙。呂公好坐禪徐六喻擔(dān)板。各自見一邊聞?wù)邆饕詾樾吩v初。圓照禪師自京師慧林。退歸姑蘇見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師子乎曰是圓照戲之曰。村里師子耳端應(yīng)聲曰。村里師子村里弄眉毛與眼一齊動開卻口。肚里直徿?不愛人取奉直饒弄到帝王宮也是一場乾打鬨圓照粹美。不悟其譏也端客無錫。欲歸湖且行江上問。有湖秀便舡乎篙師曰。我行常潤舡也端欣然曰。亦可。乃附船尾。高郵秦觀少游聞其高道。請升座于廣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無雙月。人間只一僧一堂風(fēng)冷淡。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端高自稱譽(yù)。吐語奇怪。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謂眾曰。明日遷化去。眾以為戲語。請說偈。端索筆大書曰。端師子。太慵懶。未死牙齒先壞爛。二時伴眾赴堂。粥飯都趕不辦。如今得死是便宜。長眠百事皆不管。第一不著看官。第二不著吃粥飯。五更遂化。閱世七十二。東吳祠之。以為散圣。 贊曰。予竄海外三年而還。叢林頓衰。耆年物故無馀。所至雛道人成阡陌。皆飽食游談。無根而已。喟然長想。如政黃牛端師子輩。皆三十年前。少叢林者。然高風(fēng)逸韻。且爾。況其傳法度生者乎。因載兩士平生大槩。使后之俊流。得以覽觀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靈照,姓盧氏,蘭溪人。
出家寶慧寺。
未期月,通《法華》、《光明》二經(jīng)。
因往錢塘,依香巖湛學(xué)教觀。
久之,復(fù)之吳興謁凈覺仁岳,臺宗戶牖莫不通曉。
元豐中主吳山解空寺,熙寧中遷華亭超果寺。
每歲春首,開凈業(yè)社,與者幾萬人,恒多獲驗(yàn)。
嘗于定中見西方圣相,因跽而請?jiān)唬骸霸府吷b大乘經(jīng),期生安養(yǎng)。
”乞示要道,一神指曰:“凈土在心,有愿即生,何遠(yuǎn)之有?
”又深夜誦經(jīng),感普賢示兆。
遂造普賢像,誦經(jīng)萬部,以嚴(yán)凈業(yè)。
元祐五年冬,臥疾,謂侍者曰:“吾安養(yǎng)之期已至。
”遂面西累足而化,阇維異香襲人,舍利流迸。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梵臻,居南屏,因以號焉,錢塘人,傳四明法智之道。
初住金山龍游侍講,吳公倅都聞其名,革興教禪居請主之,學(xué)者朋來。
臻每講次,會文集義,貫穿始終。
浙西臺學(xué)大振自茲始。
嘗述二偈,贊《妙宗鈔》曰:“佛許六即辨,蛣??何不通?
知一不知二,失西又失東。
三千若果成,一切皆常樂。
蛣??不究竟,諸佛斷性惡。
”后與凈覺岳公辨教門,陳詞有司,乞筑高臺,立赤幡,效西竺圣師,與外道角勝,以幡標(biāo)顯處,義墮者斷首截舌,懸之竿頭。
府尹杜而不從,聞?wù)邉C然。
初,吳公多于休沐請講,盛服止閫外,臻未登座,不輒入。
蘇東波居士嘗云:“與臻語群集,有所遺忘,臻輒應(yīng)口誦之,亹亹不休。
”東坡答(祭) 辨才文云“講有辨、臻”者是也。
崇寧中,謚“實(shí)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0—1359 【介紹】: 元僧。紹興人,俗姓李,字季蘅,號浮休,又號若耶。九歲能通《春秋》,十五歲受具戒。歷主興化教、園通、天竺靈山等寺。后退居云門,為云門三高之一。善詩,為文雄健有法,趙孟頫稱之為僧中御史。有《內(nèi)外集》。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允若字季蘅號浮休因云門之傍有若耶溪后又號若耶。
郡之相里人。
年九歲能通春秋大義。
父母鐘愛之。
稍長翛然有絕塵之趣。
遂依云門元和尚。
十五祝發(fā)為大僧。
隨渡濤江。
首謁大山恢法師于杭之興福。
山授以天臺四教儀金錍十不二門指要鈔諸書。
一覽而知大旨。
聞?wù)刻弥髂象猛姥伞?div id="j2rluld" class='inline' id='people_37878_1_11_comment'>
凡法智所結(jié)立陰觀別理隨緣六即蛣蜣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
至于思清之兼業(yè)昭圓之異說齊潤之黨邪仁岳之背正。
亦皆察其非是。
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賓客。
元至治初湛堂奉詔入燕都校大藏。
因奏若之行業(yè)錫以慈光圓照之號。
即命出住昌源凈圣院。
其院頗頹弊。
乃力為經(jīng)度。
田蕪者辟之。
室圮者葺之。
三年遂成巨剎。
湛堂復(fù)招之。
徠歸命居第一座攝眾規(guī)范。
泰定中復(fù)出主杭之興化。
時與天岸濟(jì)我庵無玉庭罕三公。
道望并峙湖上。
世稱為錢塘四依。
未幾退居越之云門。
又與斷江恩休耕逸。
臨風(fēng)吟詠不知夕陽在樹。
世又稱為云門三高。
至正住越之圓通遷上竺。
其山舊有纓絡(luò)泉涸久。
若至持錫叩巖禱曰。
茍吾緣在是泉當(dāng)為我一來。
不然則涸如故。
言訖泉涌出淵冷漸盈。
時戶部尚書貢師泰稱比慈云之重榮檜。
命之曰再來泉。
復(fù)退隱云門。
筑精舍專修法華三昧為暮年凈業(yè)。
會天下大亂干戈紛擾。
眾欲擁若避去。
若斥曰。
難可茍免乎。
吾對將至。
待以酬之。
眾遁若獨(dú)危坐。
賊眾入其舍。
若毅然不為屈。
辭色俱厲。
賊首知為有道者約退。
一賊獨(dú)怒直前揮刃中之。
白乳溢出于地。
實(shí)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有五。
賊退眾歸荼毗。
舍利如菽無算。
若平生風(fēng)度簡遠(yuǎn)不妄言笑。
趙孟頫稱為僧中御史。
得法弟子集慶友奎演福良謹(jǐn)延慶如瑩隆德法讓凈圣圓證等若干人。
所著內(nèi)外集黃溍為敘。
補(bǔ)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允若。字季蘅。自號浮休子。族相里氏。越人也。代為簪纓。師生有絕塵之趣。初為童子。給侍云門元上人。十五圓具。為大僧。至虎林。謁恢大山于興福。自是習(xí)天臺教。湛堂澄公。主南天竺。師與焉。聲入心通。知解日至。湛堂甚器之。既出世凈圣矣。湛堂念之弗置。招之徠歸。請居第一座。攝眾千馀人。持規(guī)峻整。經(jīng)其指示。多所悟入。泰定中。行宣政院。請主興化。當(dāng)是時。倡道杭之南北兩山者。若天岸濟(jì)。我庵無。玉庭罕。與師皆有重望。人稱為佛海會中四天王。居亡何退居云門。視榮名利養(yǎng)。恬不屑意。翱翔巖壑間。時同斷江恩師休耕逸師。臨風(fēng)笑詠。不知夕陽之在樹。君子又目之。為云門三高師。前后凡四座道場。教雨所及。如甘露醍醐。飲者心泰然。終以云門為歸。筑深居精舍。以法華觀慧三昧。為暮年凈行。會天下大亂。于戈紛擾。法師與之。遇脅以白刃。毅然不為屈。辭色俱厲。因遇害。白乳溢出于地。壽八十。臘六十有五。兵退阇維之。獲舍利如菽者無算。瘞于云門山之麓。師風(fēng)度簡遠(yuǎn)。暮年神氣完固。劉伯溫。稱其詩文古雅峻潔。而有奇風(fēng)。故一時名。公卿咸傾倒焉。師素履之美。雖不獲考。終命而定業(yè)所制。在古賢圣或未免。初無傷乎道德之崇高也。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允若,字季蘅,號浮休,因云門之傍有若耶溪,后又號若耶,郡之相里人。
年九歲,能通《春秋》大義,父母鐘愛之。
稍長,翛然有絕塵之趣,遂依云門元。
十五祝發(fā)為大僧,隨渡濤江,首謁大山恢于杭之福山,授以《天臺四教儀》、《金錍》、《十不二門指要鈔》諸書,一覽而知大旨。
聞?wù)刻弥髂象?,往依焉?div id="myjcmms" class='inline' id='people_37878_3_4_comment'>
凡法智所結(jié),《立陰觀別理》、《隨緣六即》、《蛣??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
至于恩清之兼業(yè),昭圓之異說,齊潤之黨邪,仁岳之背正,亦皆察其非是。
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賓客。
元至治初,湛堂奉詔入燕都校大藏,因奏若之行業(yè),錫以“慈光圓照”之號,即命出住昌源凈圣院。
其院頗頹弊,乃力為經(jīng)度,田蕪者辟之,室圯者葺之,三年遂成巨剎。
湛堂復(fù)招之徠歸,命居首座,攝眾規(guī)范。
泰定中,復(fù)出主杭之興化,時與天岸濟(jì)、我庵無、玉庭罕三師道望,并峙湖上,世稱為錢塘四依。
未幾,退居越之云門,又與斷江恩、休耕逸,臨風(fēng)吟詠,不知夕陽在樹,又稱為云門三高。
至正,住越之圓通,遷上竺,其山舊有纓絡(luò)泉,涸久。
若至,持錫叩巖,禱曰:“茍吾緣在是,泉當(dāng)為我一來,不然則涸如故。
”言訖,泉涌出,淵泠漸盈。
時戶部尚書貢師泰,稱比慈云之重榮檜,命之曰“再來泉”。
后退隱云門,筑精舍,專脩法華三昧,為暮年凈業(yè)。
會天下大亂,干戈紛擾,眾欲擁若,避去。
若斥曰:“難可茍免乎,吾對將至,待以酬之。
”眾遁,若獨(dú)危坐,賊眾入其舍,若毅然不為屈,辭色俱厲,賊首知為有道者,約退。
一賊獨(dú)怒,直前揮刃中之,白乳溢出于地,實(shí)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有五。
賊退,眾歸,荼毗舍利,如菽無算。
若平生風(fēng)度簡遠(yuǎn),不妄言笑,趙孟頫稱為僧中御史。
得法弟子集慶、友奎、演福、良謹(jǐn)、延慶、如瑩、隆德、法讓、凈圣、圓證十人。
所著《內(nèi)外集》,黃溍為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