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謝安

相關(guān)人物:共 57 位
共 5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58 【介紹】: 東晉陳郡陽夏人,字無奕。
謝安兄。
少有名譽。
初為剡縣令。
與桓溫善。
桓溫辟為西司馬。
嗜酒,每因酒無復朝廷禮。
桓溫謂之“方外司馬”。
從兄尚卒,朝議以奕代,遷安西將軍、豫州刺史。
尋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05—377 【介紹】: 東晉瑯邪臨沂人,字叔武,小字虎犢。
年二十而頭須皓白,時稱“王白須”。
王導從子。
初除左著作郎、東海王文學。
歷侍中、廷尉,轉(zhuǎn)會稽內(nèi)史,居郡八年,豪右斂跡,亡戶歸者三萬余。
時大司馬桓溫威勢震主,彪之以力阻桓溫奪帝位,免官。
后復為仆射。
溫將廢海西公,命定儀制。
孝武帝寧康元年,桓溫死,遷尚書令。
謝安共掌朝政。
官至光祿大夫。
精通經(jīng)傳,熟諳故事,常引以定朝廷禮儀。
所錄儀規(guī),藏于青箱,家世相傳,時謂“王氏青箱學”。
有文集,已佚。
全晉文·卷二十一
彪之字叔虎,(見《淳化閣帖》七,《晉書》作「叔武」,唐人避諱改耳。)廙弟彬之次子,為著作佐郎東海王文學。武陵王晞以為鎮(zhèn)軍司馬,累遷尚書左丞、司徒左長史、御史中丞、侍中、廷尉,轉(zhuǎn)吏部尚書,又轉(zhuǎn)領(lǐng)軍將軍,遷尚書仆射,不拜;徙太常,領(lǐng)崇德衛(wèi)尉,復轉(zhuǎn)尚書仆射,出為鎮(zhèn)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加散騎常侍。以忤桓溫,檻車收下吏。會赦免,左遷尚書,尋復為仆射,遷尚書令,轉(zhuǎn)護軍將軍。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贈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謚曰簡,有集二十卷。

人物簡介

全晉文
法汰,東莞人,少與道安同學,太元中終瓦官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東莞人。
長八尺。
美風姿。
少與道安同學。
決南游。
旅病于陽口。
時桓溫鎮(zhèn)荊州。
要過供事湯藥。
安遣弟子慧遠問疾。
疾小間詣溫。
溫欲留汰久語。
汰以疾作起去。
初不辭謝。
坐客仰其高韻。
沙門道恒執(zhí)心無義。
盛行荊楚間。
汰曰邪說也。
當亟破之。
遣弟子曇一。
集僧以難。
恒未即屈。
且則慧遠就席。
才及數(shù)番。
恒覺墮負。
以麈尾扣案。
未得所答。
遠曰。
不疾而速杼軸何為。
坐者皆笑。
其義遂沮。
至建鄴。
止瓦棺寺。
晉太宗簡文帝。
深相敬禮。
開放光題。
大會。
帝親臨幸。
公卿畢集。
眾至千人。
瓦棺寺。
本河內(nèi)山玩墓山公為陶處。
興寧中。
沙門慧力啟乞為寺。
至是而汰更新之。
王珣謝安石。
皆相過從。
弟子曇一曇二。
并有名。
太元二年歿。
壽六十八。
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二
竺法汰。
東莞人。
少與道安同學。
雖才辯不逮而姿貌過之。
與道安避難行至新野。
安分張徒眾命汰下京臨別謂安曰。
法師儀軌西北下座弘教東南。
江湖道術(shù)此焉相望矣。
至于高會凈因。
當期之歲寒耳。
于是分手泣涕而別。
乃與弟子曇一曇二等四十馀人。
沿江東下。
遇疾停陽口。
時桓溫鎮(zhèn)荊州。
遣使要過供事湯藥。
安公又遣弟子慧遠。
下荊問疾。
汰病小愈詣溫。
溫欲共汰久語。
先對諸賓未及前汰。
汰既疾勢未歇不堪久坐。
乃乘輿歷廂回出。
相聞與溫曰。
風痰忽發(fā)不堪久語。
比當更造。
溫匆匆起出接與歸焉。
汰形長八尺風姿可觀。
含吐蘊藉詞若蘭芳。
時沙門道恒頗有才力。
常執(zhí)心無義大行荊土。
汰曰。
此是邪說應(yīng)須破之。
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曇一難之。
據(jù)經(jīng)引理析駮紛紜。
恒仗其口辯不肯受屈。
日色既暮。
明旦更集慧遠就席。
設(shè)難數(shù)番關(guān)責鋒起。
恒自覺義途差異。
神色微動。
麈尾扣案未即有答。
遠曰。
不疾而速。
杼軸何為。
座者皆笑矣。
心無之義于此而息。
汰下都止瓦官寺。
晉太宗簡文皇帝深相敬。
重請講放光經(jīng)。
開題大會。
帝親臨幸。
王侯公卿莫不畢集。
汰形解過人流名四遠。
開講之日黑白觀聽士女成群。
及咨稟門徒以次駢席。
三吳負帙至者千數(shù)。
瓦官寺本是河內(nèi)山玩公。
墓為陶處。
晉興寧中沙門慧力啟乞為寺止有堂塔而已。
及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眾業(yè)。
又起重門以可地勢。
汝南世子司馬綜第去寺近。
遂侵掘寺側(cè)重門淪陷。
汰不介懷。
綜乃感悟躬往悔謝。
汰臥與相見。
傍若無人。
領(lǐng)軍王洽東亭王珣太傅謝安并欽敬無極。
臨亡數(shù)日忽覺不悆。
乃語弟子。
吾將去矣。
以晉太元十二年卒。
春秋六十有八。
烈宗孝武詔曰。
汰法師道播八方澤流后裔。
奄爾喪逝痛貫于懷可賻錢十萬喪事所須隨由備辦。
孫綽為之贊曰。
凄風拂林。
鳴弦映壑。
爽爽法汰。
校德無怍。
汰弟子曇一曇二。
并博練經(jīng)義。
又善老易。
風流趣好與慧遠齊名。
曇二少卒。
汰哭之慟曰。
天喪回也。
汰所著義疏。
并與郤超書論本無義。
皆行于世。
或有言曰。
汰是安公弟子者非也。
周閔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汝南安成人,字子騫。
周顗子。
方直有父風。
歷衡陽、建安、臨川太守。
為御史中丞時,曾奏阮裕、謝安違詔累載,罪應(yīng)禁錮終身。
穆帝永和九年,姚襄反,謀取洛陽。
閔以吏部尚書為中軍將軍,緣江備守。
官至秘書監(jiān)。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14—385 【介紹】: 十六國時前秦僧。扶柳人,俗姓衛(wèi)。十二歲出家,從佛圖澄受業(yè)。后在襄陽、長安等地以性空為宗宣揚佛教。并組織參與佛經(jīng)翻譯。對前期佛教主要貢獻:注疏佛經(jīng)如《般若經(jīng)》等;整理新舊譯經(jīng),創(chuàng)制眾經(jīng)目錄;制定僧尼軌范;主張僧侶以“釋”為氏,不隨師姓等等。弟子中以創(chuàng)立凈土宗之慧遠為最著。
全晉文
道安,俗姓衛(wèi),常山扶柳人。年十二出家,師事佛圖澄、竺法濟、支曇講,歷石虎、冉閔、慕容煒世,后避亂奔襄陽。撰集眾經(jīng)錄目,居白馬寺,又居檀溪十五載。襄陽陷人秦,居長安五里寺,至苻堅建元二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衛(wèi)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衣冠。
早孤。
為外兄孔生所養(yǎng)。
貌陋而性姿英特。
七歲閱書。
一目五行。
其父驚嘆。
知非凡器。
十二出家。
其師皮相之。
以為愚。
使餉田。
因作止田舍中。
三年從師求經(jīng)。
師以辯意經(jīng)一卷授之。
五千言。
一夕即還其師。
又求他經(jīng)。
以成具光明經(jīng)一卷授之。
且萬言。
一夕又以還其師。
師問看未。
對皆誦遍。
其師以為不誠。
按經(jīng)使覆之。
一字不遺。
師大異之。
為落發(fā)。
受具足戒。
游學至鄴中。
詣佛圖澄。
澄與語大驚曰。
天下士也。
東土佛法所賴。
唯此人。
馀非所及也。
遂受澄之學。
覆講如水傳器。
眾爭設(shè)難曰。
要當難殺昆崙子乃已。
而安飛辨注射。
眾莫敢仰視。
時人語曰。
漆道人。
驚四鄰。
后避難于濩澤。
太陽竺法濟。
講陰持入經(jīng)。
安從受業(yè)焉。
頃之創(chuàng)寺太行以居。
年四十五。
還冀州住受都寺。
徒眾數(shù)百。
石虎沒。
彭城王嗣立。
乃廣脩花林園房舍。
遣中使竺昌蒲迎安。
安以國難未紓。
冉閔方叛。
天災(zāi)旱蝗。
??賊縱橫。
王屋女林諸山不可托跡。
將依陸渾。
而慕容俊之兵又逼。
遂南投襄陽。
至新野。
分使法汰詣?chuàng)P州。
法和詣蜀。
安與慧遠四百馀輩。
夜雷雨乘電光以進。
見人家。
懸馬篼二柳間。
可容斛許。
安呼林百升。
果有出迎者。
弟子問。
何以識其姓名。
安指抑篼而已。
至襄陽。
注般若道行密跡安般等經(jīng)。
又總錄經(jīng)。
至年月傳譯人名。
以授學者。
征西將軍桓朗。
鎮(zhèn)江陵。
強載以俱。
及還以白馬隘陋。
即清河張殷之宅。
為檀溪寺。
建塔五層。
辟房四百。
會涼州刺史楊弘忠。
施銅萬斤。
作承露盤。
安謂弘忠曰。
露盤已托汰公營之。
請回此銅。
以鑄丈六大像。
可乎。
弘忠敬諾。
像成放光起行。
異常相。
安每法聚。
則設(shè)符堅所送金箔倚像。
金坐像。
金縷繡像。
織成像。
結(jié)珠彌勒像。
以作證。
觀者敬慕。
有一外國銅像。
形制古異。
久置未嘗設(shè)。
安使弟子治其髻。
則一舍利在焉。
光??炳煥。
映蔽堂陛。
眾驚異之。
習鑿齒襄陽奇逸士也。
先以書通好。
然后詣安既見自贊曰。
四海習鑿齒。
安徐曰。
彌天釋道安。
時以為名對。
齒以書抵謝安石。
蓋非常勝士。
恨公不相見之耳。
在樊沔十五年。
常講放光般若。
孝武皇帝詔曰。
法師以道德。
照臨人天。
使大法流行。
為生民依賴。
宜日食王公祿。
符堅攻襄陽。
得安而喜。
謂其臣權(quán)翼曰。
吾以十萬之師取襄陽。
但得一人半耳。
翼問為誰。
曰安公一人。
翼鑿齒半人也。
入關(guān)中。
住五重寺。
眾數(shù)千人。
初沙門出家。
皆隨師姓。
曰。
師莫如釋迦如來也。
乃以釋為氏。
后得增一阿含。
果稱四河入海。
無復河名。
四姓出家。
皆稱釋種。
與經(jīng)若合符節(jié)。
博學。
工文章。
藍田得一鼎。
容二十七斛。
腹有篆銘。
以問安。
曰。
魯襄公所鑄。
又得一銅斛。
其形正圓。
下向為斗橫梁。
昂則升低則合。
梁一頭為籥。
籥同黃鐘容半合。
亦有篆銘。
以問安。
曰。
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龍集戊辰。
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
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均。
令天下取平焉。
于是堅敕侍從。
有疑皆師于。
時諺曰。
學不師。
義不中難。
堅承石氏之后。
民物殷富。
四方略定。
東極滄海。
西并龜茲。
南包襄陽。
北盡沙漠。
唯建鄴未伏。
堅雅志欲取而有之。
大臣諫不從。
堅出東苑。
升輦同載。
仆射權(quán)翼諫曰。
臣聞。
天子法駕。
侍中倍乘。
道安毀形。
寧可參廁。
堅怒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易輦之榮。
未稱其德。
即詔翼扶安登輦。
于是翼跪而掖之以登。
堅顧謂安曰。
朕將與公南游吳越。
整六師以巡狩。
登會稽以觀滄海。
不亦樂乎。
對曰。
陛下應(yīng)天御世。
富有八州。
居中而制四海。
宜棲神無為。
與堯舜比隆。
今欲以百萬之師。
求厥田下下之土。
且東南區(qū)地勢卑氣厲。
昔禹舜游而不返。
秦王適而不歸。
以貧道觀之。
未見其可。
平陽公懿戚石越重臣。
皆憂國至深。
其論可聽。
堅曰。
非區(qū)宇不廣也。
朕欲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
順時巡狩。
具有格訓。
儻如高論。
則帝王無省四方之文乎。
對曰。
必不可者。
宜駐蹕洛陽。
枕戈畜銳。
傅檄江南。
如其不伏。
伐之未晚。
堅不聽。
遣精銳二十五萬。
為前鋒。
堅自率步騎六十萬繼之。
為徐州刺史謝玄所敗。
堅單騎而遁。
安設(shè)法門憲章。
條為三例。
一曰行香。
定上座開經(jīng)上講之法。
二曰日常六時行道飲食唱時之法。
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
天下精舍遵奉之。
無敢違者。
每與弟子法遇。
立誓彌勒像前。
愿生內(nèi)院。
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異僧。
寄宿講堂。
維那見其夜從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驚禮訊問其來意。
云相為而來。
安云。
自惟罪深。
詎可度脫。
曰甚可耳。
然須更浴圣僧。
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安請問生處。
乃舉手指天。
即見云開。
西北樓閣幻出。
曰此兜率也。
是夕且有小兒數(shù)十來就浴。
二月八日歿。
葬城中五級寺。
是歲晉太元十年也。
其未歿也。
加眉谷隱士王嘉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
行將及人。
相與去乎。
嘉曰。
誠如所言。
師前行。
仆有小債未了。
不能俱也。
既而姚萇入長安僭號。
且與符登相持。
時嘉在城內(nèi)。
萇召問嘉。
朕得登否。
嘉曰略得。
萇怒曰。
得即言得。
何略也。
遂斬之。
后登為萇子興所殺。
興字子略云 嘉字子年。
洛陽人。
形貌鄙陋。
滑稽善談笑。
問以事則隨答。
若調(diào)戲狀。
即不可解。
久之多驗。
符堅以大鴻臚徵不就。
及南征。
使問休咎。
嘉無他言。
但乘使者馬。
向東行數(shù)百步。
盡脫靴帽。
解棄衣服。
奔還而已。
方被害日。
有人于隴上見之。
仍遺萇書。
初安聞羅什在姑臧。
勸堅迎之。
而什亦謂安是東方菩薩。
安生左臂有皮寸許如串。
可捋上下。
特不能出手耳。
時號印手菩薩。
神僧傳·卷第二
釋道安。姓衛(wèi)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為儒。早失覆蔭為外兄孔氏所養(yǎng)。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鄉(xiāng)鄰嗟異。年十二出家。神圣聰敏。貌甚寢陋。不為師之所重。數(shù)歲之后。方啟師求經(jīng)。師與辨意經(jīng)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經(jīng)入田。因息就覽。暮歸以經(jīng)還師。更求馀者。師曰。昨經(jīng)未讀今復求耶。答曰。即以暗誦。師雖異之而未信也。復與成具光明經(jīng)一卷。不減一萬言。赍之如初暮復還師。師執(zhí)經(jīng)覆之不差一字。師大驚嗟。敬而異之。后為受具戒恣其游學。至鄴遇佛圖澄。因事澄為師。及石氏將亂。與弟子惠遠等四百馀人渡河南游。夜行值雷雨乘電光而進前。行得人家。見門里有一馬枊枊之間懸一馬兜可容一斛。安使呼林百升。主人驚出。果姓林名百升。百升謂是神人。厚相賞接。既而弟子問何以知其姓字。安曰。兩木為林兜容百升也。既達襄陽復宣佛法。時襄陽習鑿齒鋒辯天逸籠罩當時。其先籍安高名。及聞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時人以為名荅。安注諸經(jīng)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說不甚遠理愿見瑞相。乃夢見道人頭白眉長。語安云。君所注經(jīng)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通??蓵r時設(shè)食。后十誦律至。遠公乃知。和尚所夢即賓頭盧也。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異僧形甚庸陋。來寺寄宿。寺房既窄處之講堂。時維那直殿。夜見此僧后窗而出入。遽以白安。安驚起禮訊問其來意。答云。相為而來。安曰。自惟罪深詎可度脫。答曰。甚可脫耳。安請問來生所生之處。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即見云開。備睹兜率妙勝之報。又曰。當浴圣僧方果所愿。具示浴法。后安設(shè)浴。見有數(shù)十小兒入寺。須臾但聞浴室用水聲。久之不見。開室而巾濕水減。安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眾曰。吾當去矣。是日齋畢無疾而卒。葬城內(nèi)五級寺中。是歲晉太元十年也。
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二
釋道安。
姓衛(wèi)氏。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英儒。
早失覆蔭為外兄孔氏所養(yǎng)。
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
鄉(xiāng)鄰嗟異。
至年十二出家。
神智聰敏。
而形貌甚陋不為師之所重。
驅(qū)役田舍至于三年。
執(zhí)勤就勞曾無怨色。
篤性精進齋戒無闕。
數(shù)歲之后方啟師求經(jīng)。
師與辯意經(jīng)一卷。
可五千言。
安赍經(jīng)入田。
因息就覽。
暮歸以經(jīng)還師。
更求馀者。
師曰。
昨經(jīng)未讀今復求耶。
答曰。
即已闇誦。
師雖異之而未信也。
復與成具光明經(jīng)一卷。
減一萬言。
赍之如初。
暮復還師。
師執(zhí)經(jīng)覆之不差一字。
師大驚嗟而異之。
后為受具戒恣其游學。
至鄴入中寺遇佛圖澄。
澄見而嗟嘆。
與語終日。
眾見形貌不稱。
咸共輕怪。
澄曰。
此人遠識非爾儔也。
因事澄為師。
澄講安每覆述。
眾未之愜。
咸言。
須待后次當難殺昆崙子。
即安后更覆講疑難鋒起。
安挫銳解紛行有馀力。
時人語曰。
漆道人驚四鄰。
于時學者多守聞見。
安乃嘆曰。
宗匠雖邈玄旨可尋。
應(yīng)窮究幽遠探微奧。
令無生之理宣揚季末。
使流遁之徒歸向有本。
于是游方問道備訪經(jīng)律。
后避難潛于濩澤。
太陽竺法濟并州支曇講陰持入經(jīng)。
安后從之受業(yè)。
頃之與同學竺法汰俱憩飛龍山。
沙門僧先道護已在彼山。
相見欣然。
乃共披文屬思。
妙出神情。
安后于太行恒山創(chuàng)立寺塔。
改服從化者中分河北。
時武邑太守盧歆聞安清秀。
使沙門敏見苦要之。
安辭不獲免。
乃受請開講。
名實既符道俗欣慕。
至年四十五復還冀部住受都寺。
徒眾數(shù)百常宣法化。
時石虎死。
彭城王石遵墓襲嗣立。
遣中使竺昌蒲請安入華林園。
廣修房舍。
安以石氏之末國運將危。
乃西適牽口山。
迄冉閔之亂。
人情蕭素。
安乃謂其眾曰。
今天災(zāi)旱蝗寇賊縱橫。
聚則不立散則不可。
遂復率眾入王屋女休山。
頃之復渡河依陸渾。
山木食修學。
俄而慕容俊逼陸渾。
遂南投襄陽。
行至新野。
謂徒眾曰。
今遭兇年。
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又教化之體宜令廣布。
咸曰隨法師教。
乃令法汰詣楊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風流。
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閑。
安與弟子慧遠等四百馀人渡河夜行。
值雷雨乘電光而進。
前行得人家。
見門里有二馬??間懸一馬篼可容一斛。
安便呼林百升。
主人驚出。
果姓林名百升。
謂是神人。
厚相接待。
既而弟子問何以知其姓字。
安曰。
兩木為林篼容百升也。
既達襄陽復宣佛法。
初經(jīng)出已久。
而舊譯時謬致使深藏隱沒未通。
每至講說唯敘大意轉(zhuǎn)讀而已。
安窮覽經(jīng)典鉤深致遠。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跡安般諸經(jīng)。
并尋文比句為起盡之義。
乃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致淵富妙盡深旨。
條貫既敘文理會通。
經(jīng)義克明自安始也。
自漢魏迄晉經(jīng)來稍多。
而傳經(jīng)之人名字弗說。
后人追尋莫測年代。
安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
詮品新舊撰為經(jīng)錄眾經(jīng)有據(jù)實由其功。
四方學士競往師之。
時征西將軍桓朗子鎮(zhèn)江陵。
要安暫往。
朱序西鎮(zhèn)復請還襄陽。
深相結(jié)納。
序每嘆曰。
安法師道學之津梁。
澄治之壚肆矣。
安以白馬寺狹。
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即清河張殷宅也。
大富長者并加贊助。
建塔五層起房四百。
涼州刺史楊弘忠送銅萬斤。
擬為承露盤。
安曰。
露盤已訖汰公營造。
欲回此銅鑄像事可然乎。
忠欣而敬諾。
于是眾共抽舍助成佛像。
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徹照堂殿像后。
又自行至萬山。
舉邑皆往瞻禮。
遷以還寺。
安既大愿果成。
謂言。
夕死可矣。
符堅遣使送外國金??倚像高七尺。
又金坐像。
結(jié)珠彌勒像。
金縷繡像。
織成像各一張每講會法聚。
輒羅列尊像。
布置幢幡。
珠佩迭暉。
煙華亂發(fā)。
使夫升階履闥者。
莫不肅焉盡敬矣。
有一外國銅像形制古異。
時眾不甚恭重。
安曰。
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稱。
令弟子爐治其髻。
既而光焰煥炳耀滿一堂。
詳視髻中見一舍利。
眾咸愧服。
安曰。
像既靈異不煩復治。
乃止。
識者咸謂。
安知有舍利故出以示眾。
時襄陽習鑿齒鋒辯天逸籠罩當時。
其先聞安高名。
早已致書通好曰。
承應(yīng)真履正。
明白內(nèi)融。
慈訓兼照。
道俗齊蔭。
自大教東流四百馀年。
雖蕃王居士時有奉者。
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
道運時遷俗未僉悟。
自頃道業(yè)之隆。
咸無以匹。
所謂月光將出靈缽應(yīng)降。
法師任當洪范化洽幽深。
此方諸僧咸有思慕。
若慶云東徂摩尼回曜。
一躡七寶之座暫現(xiàn)明哲之燈。
雨甘露于豐草。
植栴檀于江湄。
則如來之教復崇于今日。
玄波溢漾重蕩于一代矣。
文多不悉載。
及聞安至止。
即往修造。
既坐稱言。
四海習鑒齒。
安曰。
彌天釋道安。
時人以為名答。
齒后餉梨十枚。
正值眾食。
便手自剖分梨盡人遍無參差者。
高平郤超遣使遺米千斛。
修書累紙深致慇勤。
安答書云。
捐米彌覺有待之為煩。
習鑿齒與謝安書云。
來此見釋道安。
故是遠勝非常道士。
師徒數(shù)百齋講不倦。
無變化伎術(shù)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
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
洋洋濟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
其人理懷簡衷多所博涉。
內(nèi)外群書略皆遍睹。
陰陽算數(shù)亦皆能通。
佛經(jīng)妙義故所游刃。
作義乃似法蘭法道。
恨足下不同日而見。
其亦每言。
思得一敘。
其為時賢所重類皆然也。
安在樊沔十五載。
每歲常再講放光波若。
未嘗廢闕。
晉孝武皇帝。
承風欽德遣使通問。
并有詔曰。
安法師器識倫通風韻標朗。
居道訓俗徽績兼著。
豈直規(guī)濟當今。
方乃陶津來世俸給。
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時符堅素聞安名。
每云。
襄陽有釋道安是神器。
方欲致之以輔朕躬。
后遣符丕南攻襄陽。
安與朱序俱獲于堅。
堅謂仆射權(quán)翼曰。
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
唯得一人半。
翼曰。
誰耶。
堅曰。
安公一人。
習鑿齒半人也。
既至住長安五重寺。
僧眾數(shù)千大弘法化。
初魏晉沙門依師為姓故姓各不同。
安以為大師之本莫尊釋迦。
乃以釋命氏。
后獲增一阿含。
果稱四河入海無復河名。
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
既懸與經(jīng)符。
遂為永式。
安外涉群書善為文章。
長安中衣冠子弟為詩賦者。
皆依附致譽。
時藍田縣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
邊有篆銘人莫能識。
乃以示安。
安云。
此古篆書。
云魯襄公所鑄。
乃寫為隸文。
又有人持一銅斛。
于市賣之。
其形正圓。
下向為斗。
橫梁昂者為斗低者為合。
梁一頭為籥。
籥同鐘容半合。
邊有篆銘。
堅以問安。
安云。
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龍集戊辰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鈞令天下取平焉。
其多聞廣識如此。
堅敕學士內(nèi)外有疑皆師于安。
故京兆為之語曰。
學不師安義不中難。
初堅承石氏之亂。
至是民戶殷富四方略定。
東極滄海西并龜茲。
南苞襄陽北盡沙漠。
唯建業(yè)一隅未能??伏。
堅每與侍臣談話。
未嘗不欲平一江左以晉帝為仆射謝安為侍中。
堅弟平陽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紹等。
并切諫終不能回。
眾以為堅所信敬。
乃共請曰。
主上將有事東南。
公何不能為蒼生致一言耶。
會堅出東苑命升輦同載。
仆射權(quán)翼諫曰。
臣聞天子法駕侍中陪乘。
道安毀形寧可參廁。
堅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不易。
輿輦之榮未稱其德。
即敕仆射扶安登輦。
俄而顧謂安曰。
朕將與公南游吳越整六師而巡狩涉會稽以觀滄海。
不亦樂乎。
安對曰。
陛下應(yīng)天御世。
有八州之貢富。
居中土而制四海。
宜棲神無為與堯舜比隆。
今欲以百萬之師求厥田下下之上。
且東南區(qū)地地卑氣厲。
昔舜禹游而不反。
秦皇適而不歸。
以貧道觀之。
非愚心所同也。
平陽公懿戚石越重臣。
并謂不可。
猶尚見拒。
貧道輕淺言必不允。
既荷厚遇故盡丹誠耳。
堅曰。
非為地不廣民不足治也。
將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
順時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來言則帝王無省方之文乎。
安曰。
若鑾駕必動。
可先幸洛陽??威蓄銳。
傳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堅不從。
遣平陽公融等。
精銳二十五萬為前鋒。
堅躬率步騎六十萬到。
頃晉遣征虜將軍謝石徐州刺史謝玄拒之。
堅前軍大潰于八公。
西晉軍逐北三十馀里。
死者相枕。
融馬倒殞首。
堅單騎而遁如所諫焉。
安常注諸經(jīng)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說不堪遠理。
愿見瑞相。
乃夢見胡道人頭白眉毛長。
語安云。
君所注經(jīng)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
當相助弘通可時時設(shè)食。
后十誦律至。
遠公乃知。
和上所夢賓頭盧也。
于是立座飯之。
處處成則。
安既德為物宗學兼三藏。
所制僧尼軌范佛法憲章。
條為三例。
一曰行香定座上講經(jīng)上講之法。
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
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
天下寺舍遂則而從之。
安每與弟子法遇等。
于彌勒前。
立誓愿生兜率。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異僧形甚庸陋。
來寺寄宿。
寺房既迮處之講堂。
時維那直殿。
夜見此僧從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驚起禮訊問其來意。
答云相為而來。
安曰。
自惟罪深詎可度脫。
彼答云。
甚可度耳。
然須臾浴圣僧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安請問來生所往處。
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
即見云開。
備睹兜率妙勝之報。
爾夕大眾數(shù)十人悉皆同見。
安后營浴具。
見有非常小兒伴侶數(shù)十來入寺戲須臾就浴。
果是圣應(yīng)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眾曰。
吾當去矣。
是日齋畢無疾而卒。
葬城內(nèi)五級寺中。
是歲晉太元十年也。
年七十二。
未終之前隱士王嘉往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行將及人。
相與去乎。
嘉曰。
誠如所言。
師并前行。
仆有小債未了不得俱去。
及姚萇之得長安也。
嘉時故在城內(nèi)。
萇與符登相持甚久。
萇乃問嘉。
朕當?shù)玫遣弧?div id="iviaacc" class='inline' id='people_8287_4_422_comment'>
答曰。
略得。
萇怒曰。
得當言得。
何略之有。
遂斬之。
此嘉所謂負債者也。
萇死后其子興方殺登。
興字子略。
即嘉所謂略得者也。
嘉字子年。
洛陽人也。
形貌鄙陋似若不足。
本滑稽好語笑。
然不食五谷清虛服氣。
人咸宗而事之。
往問善惡。
嘉隨而應(yīng)答。
語則可笑。
狀如調(diào)戲。
辭似讖記。
不可領(lǐng)解。
事過多驗。
初養(yǎng)徒于加眉谷中。
符堅遣大鴻臚徵不就。
及堅將欲南征遣問休否。
嘉無所言。
乃乘使者馬。
佯向東行數(shù)百步。
因落靴帽解棄衣服奔馬而還。
以示堅壽春之敗。
其先見如此。
及姚萇害嘉之日。
有人于壟上見之。
乃遺書于萇安之潛契神人皆此類也。
安先聞羅什在西國。
思共講析每勸堅取之。
什亦遠聞安風。
謂是東方圣人。
恒遙而禮之。
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廣寸許。
著臂捋可得上下之。
唯不得出手。
又肘外有方肉。
上有通文。
時人謂之為印手菩薩。
安終后十六年。
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見悲恨無極。
安既篤好經(jīng)典志在宣法。
所請外國沙門僧伽提婆曇摩難提及僧伽跋澄等。
譯出眾經(jīng)百馀萬言。
常與沙門法和詮定音字詳覈文旨新出眾經(jīng)于是獲正。
孫綽為名德沙門論。
自云。
釋道安博物多才通經(jīng)名理。
又為之贊曰。
物有廣贍。
人固多宰。
淵淵釋安。
專能兼倍。
飛聲汧隴。
馳名淮海。
形雖草化。
猶若常在。
有別記云。
河北別有竺道安。
與釋道安齊名。
謂習鑿齒致書于竺道安。
道安本隨師姓。
竺后改為釋。
世見其二姓。
因謂為兩人。
謬矣。
名僧傳抄
本姓衛(wèi)。諸偽秦書并云。常山扶柳人也?!酢鹾⒅啥覌胧赖?。外兄孔氏鞠養(yǎng)之。年七歲。便解者音讀書。五經(jīng)文義稍已通達。迄于志學。邪好佛道。年十八乃出家。性甚聰敏。□□又別立禪房以棲。靜勝果竹成列。華藥布滿。名曰檀溪寺。符堅遣使。送外國金薄倚像。高七尺一軀。金坐像一軀。結(jié)珠彌勒像。金縷繡像??棾上窀饕粡?。每講席一建振發(fā)。風采綱領(lǐng)。玄宗開張?;勰坷硭肌训乐拷载摃?。時年五十二矣?!酢鯂L與弟子法遇等以人。于彌勒像前立誓愿。同生兜率。□□偽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異僧來求寄憩。形色蕭猥。服章垢悴。以房舍迮狹。安置講堂中。中宵有起者。見講堂不開。而于窗間躍出。維那白安。安呼共語。問。何事來此。希告以實。答曰。不敢相欺。為法師來耳。安曰。我罪根深淺。詎可遇度耶。答曰。法師罪甚不多。易為功德。安曰。何方自勵。可得免度。曰。故應(yīng)浴僧。浴僧未若浴羅漢功德至重也。安曰。浴僧力所能辦。羅漢何由可致。曰。但榮其具。能相為致之。安曰。既已降屈相。能微見神力。開悟眾心。此僧即舉手仰撥天西北端。重霄既褰。見天宮伎樂。闔寺道俗無不必睹。久乃撝之。泯然還合。復還講堂。因入澡灌中。倏爾在外。于是辭別而去。安乃大勞浴僧。浴僧事訖。更多煮香陽。凈諸浴室。果致羅漢數(shù)十人?;魉轮行?。室前共戲。俄而失去。聞有浴聲。陽物盡用。安先與隱士王嘉。同在城內(nèi)。以其年二月八日中食畢。嘉往候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將及人。相與去乎。嘉曰。知所言并前去。吾有小責未了。不得俱。嘉別安。初無疾欲然而化。春秋七十二。葬五級寺中?!酢醢矅L與嘉及弟子法遇等。于彌勒佛前。共立誓愿。愿生兜率。及姚萇之得長安也。嘉故在城。門階戶席皆璩舊物。巖見愴然而悲。縱恨其獨與璩狎。并嫉其風望??譃槿怂o。惡而害之。泰元十六年造彌勒像。今在玄集寺中?;感橹?。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14—366 【介紹】: 東晉僧。
河東林慮人,或曰陳留人,字道林,世稱“林公”、“支公”。
俗姓關(guān)。
少任心獨往,嘗于馀杭山沉思道行。
年二十五出家。
游京師,為當時名士所激賞。
后隱郯,居??山,與王羲之、謝安等游。
晉哀帝曾請其赴京都建康講《道行般若經(jīng)》。
善草隸,好作詩。
又好養(yǎng)鷹馬,自云“愛其神駿”。
善談玄理,注《莊子·逍遙游》,有見解。
著《即色游玄論》,主張“即色是空”,創(chuàng)般若學即色義。
今有輯本《支遁集》。
全晉文
遁字道林,姓關(guān),陳留人?;蛟坪訓|林慮人。年二十五為僧,居吳之支山,后居剡之沃州。哀帝征講于東安寺,尋歸,太和初卒。有集十三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道林。
出關(guān)氏。
陳留人。
或曰林慮人。
少有爽氣。
神悟天縱。
初至京師。
太原王濛見之曰。
造微之功。
當不減輔嗣耳。
陳群殷融嘗念衛(wèi)玠神情。
后進無能繼者。
及見遁。
嘆息以為重見若人。
家世事佛。
隱居馀杭。
年二十五為沙門。
講說句讀脫略。
為守文者所陋。
謝安聞之曰。
如九方歅相馬。
略其玄黃。
取俊逸耳。
王洽劉惔毀浩許詢郤超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謝長遐袁彥伯。
皆一時名士。
與遁為方外交。
嘗在白馬寺。
與劉系之等談莊周曰。
夫以適性為逍遙。
是不然。
且桀蹠以殘害為性。
豈亦逍遙乎。
于是注逍遙篇。
學者宗之。
東還支山寺。
晚欲入剡中。
謝安守吳興。
以書抵遁曰。
思君日積比辰尤甚。
知欲還剡自治。
為之悵然。
人生如寄耳。
自頃風流得意事。
殆磨滅都盡。
唯終日戚戚。
遲君一來相尉耳。
山縣閑靜。
差可養(yǎng)痾。
計不減剡。
而醫(yī)藥易致。
幸副積想也。
王羲之在會稽。
聞遁名。
未之信。
曰見之乃定。
及遁還剡。
路由稽山。
羲之詣遁。
驚其風度曰。
逍遙篇尚記之乎。
遁為作數(shù)千言。
粲然天就。
披露理窟。
羲之首肯之。
延住靈嘉寺。
欲日夕見之。
久之入沃洲小嶺。
建精舍。
講授眾千指。
晚移石城山棲光寺。
木食澗飲。
注安般四禪諸經(jīng)。
并著即色游玄論。
圣不辨知論。
道行旨歸。
學道式等。
追蹤馬鳴龍勝。
至山陰。
講維摩。
許詢?yōu)槎贾v。
遁通一義。
眾意詢不能難。
詢設(shè)一難。
又意遁不能通。
而賓主之辨。
相尋無窮。
聽者多自言得遁旨。
詰之輒失。
哀帝請講般若。
朝野悅伏。
王濛極精思。
作數(shù)百語詣遁。
遁曰。
與君別久。
而君語了不長。
何也。
濛慚嘆曰。
絳缽之王也。
郤超問謝安
遁談何如嵇中散。
曰。
嵇努力裁得半耳。
又問何如殷浩。
曰。
亹亹請辨。
恐當抗行。
超拔淵源。
浩有慚德。
郤超與親舊書曰。
林公神理所通。
玄拔獨悟。
數(shù)百年來。
紹隆大法。
令真理不絕。
一人而已。
遁留京師三年。
上書乞歸山林。
詔可之。
資給發(fā)遣。
事事豐厚。
一時名流。
并餞離于征虜亭。
蔡子叔前至。
近遁而坐。
謝安石后至。
值蔡暫起。
移就其處。
蔡還合其褥舉謝擲地。
謝不以介意。
其為時賢所慕如此。
遂收跡剡山。
人有遺馬者。
受之。
有譏之者。
遁曰。
吾愛其神俊。
聊復畜之耳。
有餉鶴者曰。
爾沖天之物。
寧當為人耳目玩乎。
遂放之。
遁幼與師論物類。
謂用雞卵不足為殺。
師不能屈。
師亡。
忽見形。
投卵于地。
?破。
雛行。
遁由是感悟。
蔬食終身。
嘗經(jīng)馀姚塢。
信宿不去。
或問其意。
謝安石相從于此。
未嘗不移旬。
今觸情是愁耳。
乃移塢中。
太和元年閏四月四日歿。
壽五十三。
葬塢中。
戴逵過其墓曰。
德音未遠。
拱木已繁。
計神理不俱。
氣運盡耳。
有同學法處者。
精義入神。
先遁亡。
遁嘆曰。
匠石廢斤于郢人。
伯牙絕弦于鐘子。
吾質(zhì)亡矣。
作悼章成。
放筆而化。
文集十卷。
時東土。
復有竺法仰。
亦以慧解致聞。
為王坦之所重。
亡后見形詣王。
勖以行業(yè)。
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一
支遁。
字道林。
本姓關(guān)氏。
陳留人。
或云河東林慮人。
幼有神理聰明秀徹。
初至京師。
太原王濛甚重之曰。
造微之功不減輔嗣。
陳郡殷融嘗與衛(wèi)玠交。
謂其神情俊徹后進莫有繼之者。
及見遁嘆息以為重見若人。
家世事佛。
早悟非常之理。
隱居馀杭山。
深思道行之品。
委曲慧印之經(jīng)。
卓焉獨拔得自天心。
年二十五出家。
每至講肆善標宗會。
而章句或有所遺。
時為守文者所陋。
謝安聞而善之曰。
此乃九方堙之相馬也。
略其玄黃而取其駿逸。
王洽劉恢殷浩許詢郗超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謝長遐袁彥伯等。
并一代名流。
皆著塵外之狎。
遁嘗在白馬寺。
與劉系之等。
談莊子逍遙篇云。
各適性以為逍遙。
遁曰。
不然。
夫桀蹠以殘害為性。
若適性為得者。
從亦逍遙矣。
于是退而注逍遙篇。
群儒舊學莫不嘆服。
后還吳立支山寺。
晚欲入剡。
謝安為吳興與遁書曰。
思君日積計辰傾遲。
知欲還剡自治。
甚以悵然。
人生如寄耳。
頃風流得意之事殆為都盡。
終日戚戚觸事惆悵。
唯遲君來以晤言消之。
一日當千載耳。
此多山縣閑靜差可養(yǎng)疾。
事不異剡而醫(yī)藥不同。
必思此緣副其積想也。
王羲之時在會稽。
素聞遁名未之信。
謂人曰。
一往之氣何足言。
后遁既還剡經(jīng)由于郡。
王故詣遁觀其風力。
既至。
王謂遁曰。
逍遙篇可得聞乎。
遁乃作數(shù)千言。
標揭新理才藻驚絕。
王遂披衿解帶。
流連不能已。
仍請住靈嘉寺。
意存相近。
俄又投跡剡山。
于沃洲小嶺立寺行道。
僧眾百馀常隨稟學。
時或有墮者遁乃著座右銘。
以勖之曰。
勤之勤之。
至道非彌。
奚為淹滯。
弱喪神奇。
茫茫三界。
眇眇長羈。
煩勞外湊。
冥心內(nèi)馳殉赴欽渴。
緬邈忘疲。
人生一世。
涓若露垂。
我身非我。
云云誰施。
達人懷德。
必危。
寂寥清舉。
濯累禪池。
謹守明禁。
雅玩玄規(guī)。
綏心神道。
抗志無為。
寮朗三蔽。
融冶六疵。
空同五陰。
豁虛四支。
非指喻指。
絕而莫離。
妙覺既陳。
又玄其知。
婉轉(zhuǎn)平任。
與物推移。
過此以往。
勿思勿議。
敦之覺父志在嬰兒。
時論以遁才堪經(jīng)贊。
而潔己拔俗有違兼濟之道。
遁乃作釋矇論。
晚移石城山。
又立棲光寺。
宴坐山門游心禪苑。
木喰澗飲浪志無生。
乃注安般四禪諸經(jīng)及即色游玄論圣不辯知論道行旨歸學道誡等。
追蹤馬鳴躡影龍樹。
義應(yīng)法本不違實相。
晚出山陰講維摩經(jīng)。
遁為法師。
許詢?yōu)槎贾v。
遁通一義。
眾人咸謂詢無以厝難。
詢設(shè)一難。
亦謂遁不復能通。
如此至竟兩家不竭。
凡在聽者咸謂審得遁旨。
回令自說得兩三反便亂。
至晉哀帝即位。
頻遣兩使徵請出都。
止東安寺講道行波若。
白黑欽崇朝野悅服。
太原王濛。
宿構(gòu)精理。
撰其才詞往詣遁作數(shù)百語。
自謂遁莫能抗。
遁乃徐曰。
貧道與君別來多年。
君語了不長進。
濛慚而退焉。
乃嘆曰。
實緇缽之王何也。
郤超問謝安。
林公談何如嵇中散。
曰。
嵇努力裁得去耳。
又問何如殷浩。
曰亹亹論辯恐殷制支。
超拔直上淵源。
浩實有慚德。
郤超后與親友書云。
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
實數(shù)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
遁淹留京師涉將三載。
乃還東山。
上書告辭曰。
遁頓首言。
敢以不才希風世表。
未能鞭后用愆靈化。
蓋沙門之義法出佛圣。
彫純反樸絕欲歸宗。
游虛玄之肆。
守內(nèi)圣之則。
佩五戒之貞。
毗外王之化。
諧無聲之樂。
以自得為和。
篤慈愛之孝。
蠕動無傷。
銜撫恤之哀。
永悼不仁。
秉未兆之順。
遠防宿命。
挹無位之節(jié)。
履亢不悔。
是以哲王御南面之重。
莫不欽其風尚安其逸軌探其順心略其形敬。
故令歷代彌新矣。
陛下天鐘圣德雅尚不勌。
道游靈模日昃忘御可謂鐘鼓晨極聲振天下。
清風既邵莫不。
幸甚。
上愿陛下齊齡二儀弘敷至化。
去陳信之妖誣尋丘禱之弘議。
絕小涂之致泥。
奮宏轡于夷路。
若然者太山不淫季氏之旅得一以成靈。
王者非圓丘而不禋。
得一以永貞。
若使貞靈各一人神相忘。
君君而下無親舉。
神神而咒不加靈。
玄德交被民荷冥祐。
恢恢六合。
成吉祥之宅。
洋洋大晉。
為元亨之宇。
常無為而萬物歸宗。
執(zhí)大象而天下自往。
國典刑殺則有司存焉。
若生而非惠則賞者自得。
戮而非怒則罰者自刑。
弘公器以厭神意。
提銓衡以極冥量。
所謂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
貧道野逸東山與世異榮。
菜蔬長阜漱流清壑。
襤縷畢世絕窺皇階。
不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蓽。
頻奉明詔使詣上京。
進退惟谷不知所厝。
自到天道屢蒙引見。
優(yōu)以賓禮策以微言。
每愧才不拔滯理無拘新。
不足對揚玄模允塞視聽。
踧踖侍人流汗位席。
曩四翁赴漢于木蕃魏。
皆出處有時默語適會。
今德非昔人。
動靜乖哀。
游魂禁省。
鼓言帝側(cè)。
將困非據(jù)何能有為。
且歲月僶俛感若斯之嘆。
況復同志索居綜習遼落。
延首東顧孰能無懷。
上愿陛下時蒙放遣歸之林薄。
以鳥養(yǎng)鳥所荷為優(yōu)。
謹露板以聞申其愚管。
裹糧望路伏待慈詔。
詔即許焉資給發(fā)遣事事豐厚。
一時名流并餞離于征虜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
謝萬石后至值蔡暫起。
謝便移就其處。
蔡還合褥舉謝擲地。
謝不以介意。
其為時賢所慕如此。
既而收跡剡山畢命林澤。
人嘗有遺遁馬者。
遁愛而養(yǎng)之。
時或有譏之者。
遁曰。
愛其神駿聊復畜耳。
后有餉鶴者。
遁謂鶴曰。
爾沖天之物。
寧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
遁幼時嘗與師共論物類。
謂雞卵生用未足為殺。
師不能屈。
師尋亡。
忽見形投卵于地。
?破雛行。
頃之俱滅。
遁乃感悟。
由是蔬食終身。
遁先經(jīng)馀姚塢山中住。
至于名辰猶還塢中。
或問其意。
答云。
謝安在昔數(shù)來見輒移旬日。
今觸情舉目莫不興想。
后病甚。
移還塢中。
以晉太和元年閏四月四日終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三。
即窆于塢中。
厥冢存焉。
或云終剡。
未詳。
郤超為之序傳袁宏為之銘贊。
周曇寶為之作誄。
孫綽道賢論以遁方向子期。
論云。
支遁向秀雅尚莊老。
二子異時風好玄同矣。
又喻道論云。
支道林者。
識清體順而不對于物。
玄道沖濟與神情同任。
此遠流之所以歸宗。
悠悠者所以未悟也。
后高士戴逵行經(jīng)遁墓。
乃嘆曰。
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繁。
冀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耳。
遁有同學法虔。
精理入神先遁亡。
遁嘆曰。
昔匠石廢斥于郢人。
牙生輟弦于鐘子。
推己求人良不虛矣寶契既潛發(fā)言莫賞。
中心蘊結(jié)余其亡矣。
乃著切悟章。
臨亡成之。
落筆而卒。
凡遁所著文翰。
集有十卷。
盛行于世。
時東土復有竺法仰者。
慧解致聞。
為王坦之所重。
亡后猶見形。
詣王勖以行業(yè)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河南陽翟人,字弘茂,小字期生。
褚裒孫。
晉恭帝褚后之父。
少有令名,為謝安所重。
既長,好老莊之言,不屑榮辱。
唯與殷仲堪善。
累遷中書郎、義興太守。
早卒。
全晉文·卷六十七
爽字宏茂,小字期生,裒孫。為義興太守,早卒。以恭思皇后父追贈金紫光祿大夫,有集十六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汲郡人,字佐治。
為征西大將軍桓溫南蠻參軍。
時俗七月七日曝經(jīng)書及衣裳,乃仰臥庭中。
人問,輒曰:“我曬書。
謝安出山任桓溫司馬,隆借解中藥遠志一物二名譏“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譙國龍亢人。
弱冠即知名,任衛(wèi)將軍謝安參軍。
佐叔桓沖討苻堅有功,遷領(lǐng)譙國內(nèi)史、梁郡太守。
沖卒,詔監(jiān)荊州軍事、任西中郎將、荊州刺史。
有才望,為人情所敬仰。
曾屢討苻堅部將成功,進左將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沛國相人,字真長。
劉耽子。
明帝婿,謝安妻舅。
少有名,雅善清談。
司馬昱為相,與王濛并為談客。
歷司徒左長史、侍中、丹陽尹。
性簡貴,與王羲之友善。
好老莊,放任自適,有知人之明。
年三十六卒。
孫綽誄之曰“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時人以為名言。
全晉文
惔字真長,沛國相人,尚明帝女廬陵公主,累遷丹楊尹。
共 5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