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萬恒 古潭 慧鑒國師 俗姓樸氏。進(jìn)士景升之子。熊津郡人。己酉生。師赴九山選中魁科。忠烈王命住三藏社。弟子至七百。延祐己未遘疾。前一夕。南峰大木自仆。赤祲亙山谷。年七十一。臘五十八。王賜謚。塔曰廣照。師以儒家子為僧。幼穎悟。能自強(qiáng)于學(xué)。長益不怠。赴九山選中魁科。拂衣往楓岳。夏滿。移棲智理山。饑不重味。寒不襲裘。脅不至席者累稔。跡晦而名彰。忠烈王。命住三藏社。其師曹溪圓悟和尚亦諭之。乃往。后歷主朗月云興禪源等社。凡經(jīng)指授。若聵而聆。若??而醒。弟子至七百。士大夫摳衣入社者。不可勝計。中吳異蒙山。見其文偈。嘆賞不已。賡和十?dāng)?shù)。仍貽書致古潭之號。皇慶癸丑。大尉王宴。居永安宮。安車卑辭。邀至京城。時方聚禪教名流。日以次講論。師主棒喝風(fēng)生。辯若懸河。王喜甚。行同輿。手捧饌。加法號別傳宗主重續(xù)祖燈妙明尊者。袈裟衣裙帽襪先銀幣五十鎰以贐。師還山。悉以付常住。不歸于私。浴更衣。修遺書。自占葬地。夜艾喚侍者檛鼓。披袈裟。據(jù)禪床聲喝告別。其略曰。廓清五蘊。真照無窮。死生出沒。月轉(zhuǎn)空中。吾今下腳。誰辨玄蹤。告爾弟子。莫謾捫空。禪者景瑚。問以告住之意。則有何處不相逢。渡河不用筏等語。拍膝久手。含笑而化。初母鄭氏夢。天降翠幕。有童子。肌肉如冰玉。就視之。遂合掌躍入鄭氏懷。反寤。如納斗大石胞中。砭藥之不效。以己酉八月六日誕師。因名幕兒。淮示寂帶方郡民名白太者。夢師登翠幕天去。怪而明日奔至寺。師已逝(并李齊賢撰碑序)。
人物簡介
混丘 無極老人 寶鑒國師 字丘乙。舊名清玢。俗姓金氏。贈僉議評理弘富之子。清風(fēng)郡人。忠憲王辛亥生。以九山選。首登上七科。棄去徒普覺學(xué)。忠烈王下批至大禪師。德陵即政。特授兩街都僧統(tǒng)。加大師。子冊命師為鑒智王師。兩王同樞衣請益。因命住瑩源寺。至理二年。移錫于松林寺。年七十三。僧夏六十三。贈謚塔曰妙應(yīng)。有語錄兩卷。歌頌雜著二卷。新編水陸儀文二卷。重編指頌事苑三十卷。近世有大比丘。推明佛祖之道。以開學(xué)曰普覺國尊。其徒蓋數(shù)百千人。而能鉆堅挹深。妙契啐啄者。惟寶鑒國師為然。幼與群兒戲。聚瓦石為塔廟。休則面壁。若有思念。形貌端嚴(yán)。性又慈祥。故親戚目為小彌陀。十歲投無為寺禪師天鏡祝發(fā)。以九山選。首登上七科。棄去。從普覺學(xué)。自詭非睹閫奧不止。始普覺夢一僧來。自謂五祖演。詰朝師往謁。心獨怪之。及是嘆其敏而勤。語眾曰。吾夢有徵矣。洎嗣席開堂。其師眾規(guī)繩。講若畫一。而雍容閑雅過之。德陵謝位。處永安宮。屢遣中使。輿而致之。從容談道。或至日暮。于是諗國王。以祖宗舊例。冊命師為悟佛心宗解行圓滿鑒智王師。兩王摳衣。前古未有。數(shù)年乞退。許之。命住瑩源寺。寺本禪院。元貞中為智者宗所有。以師故始復(fù)其舊焉。盥浴說法別眾。其略曰。荊棘林中下腳。干戈叢里藏身。今日路頭果在何處。白云斷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既乃還方丈。據(jù)床而逝。師況厚寡言。學(xué)無不窺。為詩文富贍。行叢林門中。吳蒙山異禪師。嘗作無極說。附海舶以寄之。師默領(lǐng)其意。自號無極老人。臣聞。佛氏喜言福智修己。而物應(yīng)者也。缺一于二。不足以自立。寧能信于人乎。師凡七增秩。六錫號。九歷名藍(lán)。再住內(nèi)院。為一國釋林之首。受兩王函丈之禮。人無異論。咸謂之宜。非所謂福智二嚴(yán)者。疇克如是哉。其撰詞刻石。傳示后世。臣可以無愧矣(并李齊賢撰碑文)。
人物簡介
王璋(1275年—1325年),高麗王朝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初名謜,字仲昂,號海印居士,蒙古名益智禮普化(意為小公牛)。父為高麗忠烈王王昛(王諶),母為元世祖之女元成公主忽都魯揭里迷失(追贈齊國大長公主,謚莊穆王后)。他是第一位與蒙古人混血的高麗國王,自己也娶了元朝宗室女寶塔實憐(追贈薊國大長公主)。大德二年(1298年)接受忠烈王禪讓而即位,任內(nèi)實行改革,七個月后因得罪權(quán)門勢族及宗主國元朝而被廢,滯留中國十年之久,在此期間改名為“璋”。大德十一年(1307年)扶植元武宗即位有功,被元朝封為沈陽王(后改稱沈王),至大元年(1308年)忠烈王去世后再次即位為高麗國王,他復(fù)位后主要通過在元傳旨來控制朝政。皇慶二年(1313年)禪位于兒子王燾(高麗忠肅王),短暫回國后再次來華定居,延祐三年(1316年)又將沈王王位傳給侄兒王皓,自稱“太尉王”。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繼位后將他監(jiān)禁起來,后以學(xué)佛為名流放吐蕃。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死后獲赦,泰定二年(1325年)薨于元大都,元朝賜謚號忠宣,葬于德陵,高麗恭憫王加謚宣孝。
人物簡介
權(quán)漢功(???),朝鮮人,高麗王朝官員。本貫安東權(quán)氏。 權(quán)漢功于忠烈王在位期間等第直史館。忠烈王與忠宣王父子都在元朝的時候,王惟紹等人離間王父子,權(quán)漢功為忠宣王的從臣,出仕忠宣王府邸,與崔誠之主選法。忠烈王薨,忠宣王歸國后,賜冠帶,常常出入宮禁,時不時召見,拜密直副使驟升僉議評理。當(dāng)時忠宣王經(jīng)常滯留元朝不歸國,從臣們都想要回國。漢功、誠之同掌銓注,貪其賄賂,無意東還。李思溫、金深彈劾于徽政院,將權(quán)漢功逮捕下獄。忠宣王怒,將此事告訴皇太后。于是權(quán)漢功被釋放,李思溫、金深遭到流放。 忠肅王即位后,表彰權(quán)漢功、崔誠之、樸景亮跟隨父親忠宣王之功。忠宣王奉御南游江浙,權(quán)漢功與李齊賢跟隨。權(quán)漢功、崔誠之、李光逢等人跟隨忠宣王在大都之時大肆收受賄賂,濫封親戚故舊為官,使得忠肅王非常不滿。1323年,上王忠宣王被流放吐蕃后,權(quán)漢功、李光逢、金廷美(金怡)、蔡洪哲、裴廷芝等人被逮捕。權(quán)漢功欲自廁所逃跑,但仍被逮捕,同李光逢、蔡洪哲一起籍沒家產(chǎn)流放遠(yuǎn)島,金廷美則被釋放。權(quán)漢功、李光逢、蔡洪哲三人沒有進(jìn)入海島,而是在洪州界聚眾擾民。不久后,元朝派人赦免了三人。權(quán)漢功怨恨忠肅王,于是投靠了沈王王皓。權(quán)漢功糾集沈王的黨羽,在慈云寺聚集百官,要求在廢黜忠肅王、改立王皓的請愿書上簽字。當(dāng)時忽降大雨冰雹,監(jiān)察執(zhí)義尹宣佐便說此是豬狗不如的事,聚集簽字,百官紛紛效仿,于是失敗了。 權(quán)漢功多年跟隨忠宣王,為忠宣王所重用,忠宣王在流放吐蕃的時候還向權(quán)漢功寄詩,表達(dá)自己的思念之情。忠惠王繼位后,得知權(quán)漢功二室康氏有姿色,派護(hù)軍樸伊刺赤納之宮中。伊刺赤先將其強(qiáng)奸,忠惠王得知后大怒,皆撲殺之。忠惠王被逮捕送到了元朝,群臣聚集在旻天寺,商議上書其鳴冤。權(quán)漢功說:「昔殷太甲不明于德,伊尹放諸桐三年,然后悛心改行,復(fù)于君位。又有一國,介于要沖之地,殺其朝覲諸侯及天子之使,于是天子遣人誅之。又有一國之臣使于他國,及其還,天子之使斬其君首而去,其臣詣尸所陳祭而哭,亦令斬之。今王無道,天子誅之,何得而救乎?」后來權(quán)漢功官至都僉議政丞、醴泉府院君。曾奉元朝之命,為太子左贊善。忠定王元年卒,謚文坦。著有文集《一齋逸稿》。 權(quán)漢功有二子:權(quán)仲達(dá)、權(quán)仲和。其中權(quán)仲和在朝鮮太宗在位期間擔(dān)任過領(lǐng)議政之職。《高麗史》將權(quán)漢功列為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