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遇安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4—927 【介紹】: 五代時(shí)僧。亳州譙人,俗姓夏侯,孜從子。七歲于揚(yáng)州慧照寺出家。年十七具戒,二十五歲游方諸禪會(huì),嗣白水本仁。歸住天臺(tái)山福唐院,移隱龍?jiān)?。僖宗中和四年,收瘞浙東饑民遺骸數(shù)千,時(shí)謂悲增大士。哀帝天祐三年,錢镠迎其出山,住杭州功臣堂,署志德大師。后請歸山,錢镠為建瑞龍?jiān)壕又?/blockquote>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
禪師名幼璋。
唐相國夏侯孜之猶子也。
大中初。
伯父司空。
出鎮(zhèn)廣陵。
璋方七歲。
游慧照寺。
聞?wù)b妙法蓮華經(jīng)。
于是跪伯父前。
求出家。
伯父難之。
璋因不飲食。
不得已許之。
依慧遠(yuǎn)禪師剃發(fā)。
又十年受具足戒。
年二十五。
游方。
至高安。
見白水。
又謁署山。
二大老皆器許焉。
咸通十三年。
見騰騰和尚者。
于江陵。
騰騰囑曰。
汝往天臺(tái)。
尋靜而居。
遇安即止。
已而又見憨憨和尚者。
憨拊之曰。
汝卻后四十年。
有巾子山下菩薩。
王于江南。
于時(shí)我法乃昌。
遂去。
璋至天臺(tái)山。
于靜安鄉(xiāng)建福唐院。
已符騰騰之言。
又住隱龍?jiān)骸?div id="oayuq22" class='inline' id='people_15323_1_38_comment'>
中和四年。
浙東饑疫。
璋于溫臺(tái)明三郡。
收瘞遺骸數(shù)千。
時(shí)謂悲增大士。
乾寧中。
雪峰嘗見之。
以棕櫚拂子授璋而去。
天祐三年。
錢尚父遣使童建。
赍衣服香藥。
入山致請至府。
署志德大師。
館于功臣院。
日夕問道。
辭還山。
尚父不可。
乃建瑞龍寺于城中。
以延之。
禪者云趨而集。
又契憨憨之語。
嘗謂門弟子曰。
老僧頃年。
游歷江外。
嶺南荊湖。
但有知識叢林。
無不參問來。
蓋為今日與諸人聚會(huì)。
各要知個(gè)去處。
然諸方終無異說。
只教諸人歇卻狂心。
休從他覓。
但隨方任真。
亦無真可任。
隨時(shí)受用。
亦無時(shí)可用。
設(shè)垂慈苦口。
且不可呼晝作夜。
更饒善巧。
終不能指東為西。
脫或能爾。
自是神通作怪。
非干我事。
若是學(xué)語之流。
不自省己知非。
直欲向空里采花。
波中取月。
還著得心力么。
汝今日各自退思。
忽然肯去。
始知。
瑞龍老漢。
事不獲已。
迂回太甚。
還肯么。
天成二年丁亥四月。
璋從尚父乞墳。
尚父笑曰。
師便爾乎。
遣陸仁璋者。
擇地于西關(guān)建塔。
塔畢。
璋往辭尚父。
囑以護(hù)法恤民。
還安坐而化。
閱世八十有七。
坐七十夏 詔改天臺(tái)隱龍。
為隱跡云。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瑞龍禪師。
幼璋。
唐相國夏侯孜猶子也。
大中初。
伯父司空。
出鎮(zhèn)廣陵。
師方七歲。
游慧照寺。
聞?wù)b妙法蓮華經(jīng)。
于是跪伯父前。
求出家。
伯父難之。
師因不飲食。
不得已許之。
依慧遠(yuǎn)禪師剃發(fā)。
又十年受具足戒。
年二十五游方。
至高安。
見白水。
又謁署山二大老。
皆器許焉。
咸通十三年。
見騰騰和尚者于江陵。
騰騰囑曰。
汝往天臺(tái)。
尋靜而居。
遇安即止。
已而又見憨憨和尚者。
憨拊之曰。
汝卻后四十年。
有巾子山下菩薩。
王于江南。
于時(shí)我法乃昌。
遂去至天臺(tái)山。
于靜安鄉(xiāng)。
建福唐院。
已符騰騰之言。
又住隱龍?jiān)骸?div id="2uqeaco" class='inline' id='people_15323_2_37_comment'>
中和四年。
浙東饑疫。
師于溫臺(tái)明三郡。
收瘞遺骸數(shù)千。
時(shí)謂悲增大士。
乾寧時(shí)。
雪峰嘗見之。
以棕櫚拂子。
授師而去。
天祐三年。
錢尚父遣使童建。
赍衣服香藥。
入山致請。
至府。
署志德大師。
館于功臣院。
日夕問道。
辭還山。
尚父不可。
乃建瑞龍寺于城中。
以延之。
禪者云趨而集。
又契憨憨之語。
嘗謂門弟子曰。
老僧頃年。
游歷江外嶺南荊湖。
但有知識叢林。
無不參問來。
蓋為今日與諸人聚會(huì)。
各要知個(gè)去處。
然諸方終無異說。
只教諸人。
歇卻狂心。
休從他覓。
但隨方任真。
亦無真可任。
隨時(shí)受用。
亦無時(shí)可用。
設(shè)垂慈苦口。
且不可呼晝作夜。
更饒善巧。
終不能指東為西。
說或能爾。
自是神通作怪。
非干我事。
若學(xué)語之流。
不省己知非。
直欲向空里采花。
波中取月。
還著得心力否。
汝今日各自退思。
忽然肯去。
始知瑞龍老漢。
事不獲已。
迂回大甚。
還肯么。
天成二年丁亥四月。
師從尚父乞墳。
尚父笑曰。
師便爾乎。
遣陸仁璋者。
擇地西關(guān)建塔。
塔畢。
師往辭尚父。
囑以護(hù)法恤民。
還安坐而化。
閱世八十有七。
坐七十夏。
詔改天臺(tái)隱龍。
為隱跡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后唐時(shí)僧,閩人。為人寬綽純篤,無故寡言。住韶州靈樹院。南漢劉氏每迎召敏入請問,所占皆驗(yàn)。號為知圣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閩人也。始得心法于安禪師。及劉氏據(jù)番禺。每迎入府供養(yǎng)。有所詢訪。謂之乞愿。敏亦無所顧忌。輒隨事占對。后皆奇中。因署號知圣大師所居靈樹院。巖谷尤深。窅丈室燕坐。悉屏絕童仆。獨(dú)一凈人侍側(cè)。呼之為所由。一日登山。遽麾使去。凈人因蔽草中窺之。見敏沒入地。久之乃復(fù)出。凈人竟前問所往。徐曰。吾與山王有故。邀吾閑談耳。且戒之。曰。所由勿泄吾跡于外。 有僧問云。如何是佛法至理。敏展兩手。云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敏云千年田八百主。云學(xué)人不會(huì)。敏云。即當(dāng)屋舍沒人脩。問云。如何是西來意。敏云。童子莫徭兒。云乞師指示。敏云。汝從虔州來。問云。是什么得恁么難會(huì)。敏云?;鸸兕^上風(fēng)車子。 有尼送瓷缽。敏托起云。者個(gè)出在什么處。尼云。定州敏樸破。尼罔措。 或問和尚年多少。敏云。今日生。明日死。又問和尚生緣何處。敏云。日出東。月落西。廣主將興兵。欲訣臧否于敏。敏知之乃封一函子。付知事云。王來則出此開之。竟化去。及廣主至。怒知事曰。和尚疾時(shí)。何不見報(bào)耶。對曰。和尚未嘗有疾。于是出其函。得一帖子。于內(nèi)書云。人天眼目。堂中上座。主因召第一座文偃。開堂說法。以紹其化。兵亦遂寢。且塔其全身于山中。葬費(fèi)皆出王府。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釋如敏。
閩人也。
始見安禪師。
遂盛化嶺外。
誠多異跡。
其為人也寬綽純篤無故寡言。
深憫迷愚率行激勸。
劉氏偏霸番禺。
每迎召敏入請問多逆知其來。
驗(yàn)同合契。
廣主奕世奉以周旋時(shí)時(shí)禮見。
有疑不決直往詢訪。
敏亦無嫌忌啟發(fā)口占然皆準(zhǔn)的時(shí)謂之為乞愿。
乃私署為知圣大師。
初敏以一苦行為侍者。
頗副心意。
呼之曰所由也。
一日隨登山脊間。
卻之潛令下山。
回顧見敏入地焉。
苦行隱草中覆其形。
久伺之乃出往迎之。
問曰師焉往乎曰吾與山王有舊。
邀命言話來如是。
時(shí)或亡者乃穴地而出。
嚴(yán)誡之曰。
所由無宜外說泄吾閑務(wù)。
后終于住院。
全身不散。
喪塔官供。
今號靈樹禪師真身塔是歟。
系曰。
靈樹如遇大安。
必壽臘綿長。
出人常限。
疑此亦所聞異辭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四○
蘊(yùn)仁,溫州瑞安(今浙江瑞安)仙巖山瑞鹿寺僧。
師事遇安禪師,習(xí)天臺(tái)教。
至道元年其師卒,遂為法嗣。
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六,明瞿汝稷編《指月錄》卷二四《溫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禪師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大名莘縣人,字敏仲。王靖子。登進(jìn)士第。歷太常博士、太府少卿。哲宗紹圣初,遷戶部侍郎,詳定役法,與尚書蔡京多不合,徙兵部?;兆跁r(shí),為刑部尚書,出知成都。入崇寧黨籍,謫衡州別駕,安置溫州。復(fù)朝散郎,卒。
全宋詩
王古,字敏仲,莘縣(今屬山東)人。
旦曾孫。
第進(jìn)士。
神宗熙寧中,為司農(nóng)寺主簿。
歷提舉淮、浙四路常平,湖南轉(zhuǎn)運(yùn)判官,提點(diǎn)淮東刑獄,知廣州、袁州。
徽宗立,遷戶部尚書,改刑部。
以寶文閣直學(xué)士知成都。
入黨籍,謫衡州別駕,溫州安置。
尋卒。
事見《宋史》卷三二○《王素傳》。
全宋文·卷二二一三
王古,字敏仲,大名莘縣(今山東莘縣)人,王素族孫。
第進(jìn)士,熙寧八年為司農(nóng)主簿,提舉兩浙、開封府界常平等事。
元豐中為太常博士。
出為湖南轉(zhuǎn)運(yùn)判官,提點(diǎn)淮東刑獄,歷工部、吏部、右司員外郎,秘書少監(jiān)。
紹圣初遷戶部侍郎,徙兵部,知廣州、袁州。
徽宗立,復(fù)拜戶部侍郎,擢尚書。
以寶文閣待制知成都、青州。
后墮崇寧黨籍,貶衡州(一作衢州)別駕,溫州安置。
著有《凈土寶珠集》、《直指凈土決疑集》、《法寶標(biāo)目》十卷。
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五、二七五、三二七、三八九、四○九、四七○,《宋會(huì)要輯稿》禮三七之三六、職官六七之三六、選舉三三之二○,《宋史翼》卷五,《居士傳》卷二二。
宋史》卷三二○《王素傳》有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