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成桂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簡介
李穡(??,1328年—1396年),韓國人,字穎叔,號牧隱,高麗王朝后期大臣、詩人,名儒李谷之子。
李穡本貫韓山(今韓國忠清南道舒川郡韓山面),生于寧海(今韓國慶尚北道盈德郡寧海面)。
早年留學(xué)元朝國子監(jiān)三年,深受程朱理學(xué)熏陶。
其后在高麗考中狀元,又在元朝考中進士,曾供職于元朝翰林院,至正十六年(1356年)回國,深受恭憫王器重,歷任機要之職,同時負責(zé)重建成均館,傳播程朱理學(xué),培養(yǎng)新興士大夫,成為高麗末期的一代儒宗。
洪武四年(1371年)官拜政堂文學(xué),進入中樞,后遭母喪,又受到恭憫王之死的打擊,多年不出仕。
期間曾被恭憫王封為韓山君,在高麗祦王時再次出仕,進封韓山府院君。
威化島回軍后扶植祦王之子高麗昌王,由此得罪李成桂集團。
他被任命為門下侍中(首相),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明朝賀正,并請求國王親朝并派明朝官員監(jiān)國,但未能如愿,回國不久后辭職。
同年十一月,李成桂廢昌王,立恭讓王,李穡隨即遭到猛烈彈劾,先后流放長湍、咸昌、清州、矜州、長興等地。
朝鮮王朝建國后不久被赦免,后居于江原道五臺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冬被李成桂召至漢陽,封韓山伯。
翌年赴驪州避暑,途中得病,旋即去世,謚號“文靖”。
人物簡介
李穡(1328~1396),字穎叔,號牧隱,謚號文靖。本貫韓山李氏。出身名儒家庭。師承大儒家李齊賢。1349年作為使臣來中國元朝,應(yīng)科舉及格后,在元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朱熹的學(xué)說,3年后回國。曾任成均館大司成、宰相等要職。他大部分時間研究性理學(xué)。李穡是在高麗后期(13~14世紀(jì))開始廣泛傳播和發(fā)展的朱子學(xu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任大司成期間,講授朱子學(xué),培養(yǎng)了許多著名儒學(xué)者,如鄭夢周、權(quán)近等。李穡是高麗末年“麗末三隱”之一,另兩隱是他的學(xué)生圃隱鄭夢周、冶隱吉再。著有《牧隱集》55卷。

人物簡介

簡介
王瑤(1345年-1394年),高麗王朝第34任也是最后一任君主(1389年—1392年在位)。
他是高麗神宗的七世孫,定原府院君王鈞之子,封定昌府院君。
1389年冬被李成桂等擁立,1392年被廢黜,李成桂即位后降封他為恭讓君。
1394年被李成桂派人殺死,后被李芳遠追封為恭讓王,葬于高陵。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鄭道傳,朝鮮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儒學(xué)家、改革家,在朝鮮王朝開國的過程中起到關(guān)鍵作用。
字宗之,號三峰,本貫奉化,生于高麗榮州。
自幼博覽群書,入仕高麗王朝以后力主改革,作為新興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而與守舊的世家大族對立。
后投靠大將李成桂(后來的朝鮮太祖),并輔佐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朝鮮王朝,封奉化伯。
鄭道傳主張實行科田法,加強中央集權(quán),大力崇儒排佛,對明朝采取事大政策,并主導(dǎo)規(guī)劃新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
晚年卷入王位之爭,終于在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戊寅靖社)中被李成桂五子李芳遠(后來的朝鮮太宗)所殺。
遺著《三峰集》。
后世韓國史家稱其為“王朝的設(shè)計者”。

人物簡介

簡介
鄭總(1358年—1397年),高麗王朝后期至朝鮮王朝前期大臣,朝鮮王朝開國功臣。
字曼碩,號復(fù)齋,高麗大臣鄭誧之孫、鄭樞(鄭公權(quán))之子,被李成桂封為西原君,后出使明朝時受表箋之禍連累,被明太祖扣押,死于明朝。
謚號文憫。
王祦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簡介
王祦(1365年—1389年),是高麗王朝第32任君主(1374年—1388年在位)。
小字牟尼奴,一說是高麗恭憫王之子,一說是權(quán)臣辛?xí)H之子而被恭憫王冒認(rèn)為己子,因他遭廢黜時被認(rèn)定為辛?xí)H之子,故在朝鮮王朝所修的史書中被稱為“辛祦”。
即位前受封江寧府院大君,1374年恭憫王遇弒后被李仁任扶植上位,1377年接受北元冊封為高麗國王,1385年又接受明朝冊封為高麗國王,1387年令高麗全國改穿明朝冠服,1388年因鐵嶺立衛(wèi)問題而同明朝關(guān)系惡化,在崔瑩的輔佐下發(fā)動軍隊北伐遼東,但北伐將領(lǐng)李成桂、曹敏修發(fā)動威化島回軍,他被迫遜位,先后居住在江華和驪興。
1389年因圖謀暗殺李成桂而廢為庶人,流放江陵,旋即被殺。
無廟號、謚號、陵號,后世又稱“高麗祦王”。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李芳遠(1367.05.16—1422.05.10),即朝鮮太宗,字遺德,李氏朝鮮第三代君主,朝鮮王朝第一任國王。
朝鮮太祖李成桂第五子,母親為神懿王后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