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后魏文·卷四十一【介紹】: 北魏恒農華陰人。楊播族弟。舉秀才,自廷尉正歷長水校尉、洛陽令,除中山太守,歷廷尉卿,拜恒州刺史、懷朔鎮(zhèn)將。官至七兵尚書、北道行臺。
鈞,椿族弟。歷廷尉正、長水校尉中壘將軍、洛陽令。出除中山太守,入為司徒左長史。又除徐州東荊州刺史,還為廷尉卿。拜恒州刺史,轉安北將軍、懷朔鎮(zhèn)將。后為撫軍將軍、七兵尚書、北道行臺。卒贈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華州刺史。謚曰恭。
人物簡介
全后魏文·卷四十一【生卒】:455—531 【介紹】: 北魏恒農華陰人,字延壽,本字仲考。楊播弟。自中散累遷冠軍將軍、濟州刺史。坐事降為寧朔將軍、梁州刺史。先后鎮(zhèn)壓氐、羌起事,入官太仆卿。孝莊帝永安初,進位太保、侍中。爾朱榮鎮(zhèn)壓葛榮,椿統(tǒng)眾為后軍。北海王元顥在梁將陳慶之護送下北返,椿留不避。孝莊帝還,乞歸老。逾年為爾朱天光所殺。
椿,字延壽。弘農華陰人。本字仲考,孝文賜改。初拜中散,典御廄曹。遷內給事,領蘭臺行職。改授中部曹,轉授宮輿曹少卿,加給事中。出為安遠將軍、豫州刺史,遷冠軍將軍、濟州刺史,免。后為寧朔將軍、梁州刺史,尋假節(jié)冠軍將軍兼征虜將軍。拜光祿大夫,假平西將軍兼太仆卿,尋轉正。加安東將軍。永平中,除平北將軍、朔州刺史,加撫軍將軍。入除都官尚書,除定州刺史。以私造佛寺除名為庶人。正光末,除輔國將軍、南秦州刺史。轉授岐州。復除撫將軍、衛(wèi)尉卿,轉左衛(wèi)將軍兼尚書右仆射,加衛(wèi)將軍。除雍州刺史,進號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侍中行臺。以疾解歸。建義初,遷司徒。永安初,進位太保侍中。尋致仕。普泰元年,為爾朱天光所害。太昌初,贈太師、丞相、冀州刺史。
人物簡介
全后魏文·卷四十一【生卒】:?—531 【介紹】: 北魏恒農華陰人,字士業(yè)。楊播子。頗愛琴書。襲父爵華陰伯。初為汝南王元悅參軍。孝莊帝建義初,官岐州刺史。永安二年,梁將陳慶之送魏北海王元顥北返。孝莊帝渡黃河北走,以從駕功封濟北郡公。參與殺爾朱榮。爾朱兆入洛,侃逃歸華陰。后為爾朱天光誘殺。
侃,字士業(yè)。椿兄播之子。熙平中,襲父爵華陰伯。歷汝南王悅太尉、騎兵參軍,楊州刺史長孫稚錄事參軍,進統(tǒng)軍。又為叔父椿雍州錄事參軍,帶長安令。尋除鎮(zhèn)遠將軍、諫議大夫,為長孫稚行臺左丞,轉通直散騎常侍。建義初,為冠軍將軍、東雍州刺史。又除中散大夫,為都督鎮(zhèn)潼關。還朝除右將軍、岐州刺史。元顥內逼,行北中郎將。除鎮(zhèn)軍將軍、度支尚書、兼給事黃門侍郎、敷西縣開國公。加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進爵濟北郡開國公。除侍中,加衛(wèi)將軍、右光祿大夫。普泰元年,為爾朱天光所害。太昌初,贈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幽州刺史。
人物簡介
【生卒】:960—1028 【介紹】: 宋僧。四明人,字約言。俗姓金。七歲喪母,發(fā)愿出家,十五歲受具。二十歲從寶云寺義通法師習天臺教觀。甫經一月,便能講經。與高僧慈云相結,義同手足。未幾,名撼四方,凈侶云集。太宗淳化間出主乾符寺,尋遷延慶寺,專事懺講四十余年,生徒遍于東南。真宗賜號法智大師,世稱四明尊者。后世尊為天臺宗十七祖。有《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大悲懺儀》等。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1028 【介紹】: 宋僧。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禮,字約言。年十五出家,師事寶云寺義通法師。講天臺教觀。真宗天禧四年住延慶寺,學徒甚眾。有《十義書》、《融心解》等多種。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禮(九六○——一○二八),又稱智禮,字約言,俗姓金氏,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幼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二十歲從天臺螺溪傳教院義通學天臺教觀。端拱元年師卒,遂繼席弘化。后居四明延慶院。四十馀年中,講論佛典,修禮懺法,并與本宗「山外派」展開長期爭論,開創(chuàng)山家派,成為天臺宗著名義學高僧,后人尊為天臺宗第十七祖,人稱四明尊者,宋真宗賜號法智大師。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著述宏富,有《十二門指要鈔》、《觀心二百問》、《金光明經文句》、《觀音玄義記》、《觀音義疏記》、《觀經疏妙宗鈔》、《四明十義書》、《四明尊者教行錄》等,多存。見釋宗曉《四明尊者年譜》(《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統(tǒng)紀》卷八。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知禮。字約言。四明金氏子。父母禱佛而生。神宇清粹。不與眾倫。出家具戒。從寶云習教觀。大有解入。與慈云相結。義同手足。端拱元年。寶云歸寂。遂繼席弘化。學眾云委。咸平中。郡大旱。與慈云同修光明懺祈雨。約三日無應當。然一手供佛。懺未竟。雨已大浹。是年。遣門人如什二子。持十義書觀心二百問。詣錢塘昭師室。初是。光明玄。有廣略二本。景德前。錢塘恩師制發(fā)揮記。專解略本。謂。十種三法。純談法性。不須更立觀心。廣書有之者。后人擅加耳。師于是。作扶宗記。大明廣書附法觀心之義。謂恩師之廢觀心。是謂有教而無觀。有梵天昭孤山圓。皆奉先門學。述辯訛。以助略書。彼此詰難往返。綿歷七載。乃總結前后。為書二卷。凡十章。因為十義書。又設為二百問以質之。時。孤山居昭師座端。觀如什論不已。遽白郡守。以來無公據發(fā)遣。令還不復致答。事乃已。祥符六年。建念佛施戒會。歲視為嘗。且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觀。顯四凈土之旨。天禧改元。謂其徒曰。半偈亡軀。一句投火。圣人之心。為法如是。吾將捐身。以警懈怠。乃與異聞。結十同志。修法華懺。三載期滿。將焚身以供妙經。秘書楊大年。以常住弘法為請。并諸公。交勸力止之。乃復結十僧。修大悲懺法三載。以酬素愿。是年。述消復三用章。對孤山闡義鈔。四年駙馬李遵勖。奏師高行遺身。上嘉嘆。賜號法智。且遣內侍。至延慶寺。命修法華懺三日。為國祈福。因撰觀音別行玄記。觀經疏妙宗鈔。天圣改元。天童凝禪師。貽書論指要鈔。揀示達磨門下三人。得道淺深。為不可。師為改之。三年。大弘放生之業(yè)。五年。制光明文句記。以迫歸寂。不及終帙。六年元旦。建光明懺七日。為順寂之期。至五日。結跏趺坐。召大眾說法。稱佛號。奄然而逝。壽六十九。夏五十四。露龕二七日。顏貌如生。爪發(fā)俱長。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師著述數十種。發(fā)明天臺一家之旨。無剩義矣。誠為前達之功臣。后學之模范。獨于起信。大有悟入。故多所援據。后人扁其堂。曰起信。示不忘也。師門學甚夥。而尚賢為之冠。嗣法智。主延慶。道化大行。嘗晨入懺堂。見一虎伏幾前。賢直進。展尼師壇于虎背。拜之。寂無所睹。奇哉。則其人為可知矣。
釋知禮,字約言。明州金氏子。其父母夢神僧攜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未幾生禮。七歲喪母,號哭不絕,白父求出家,依太平興國寺洪選得度。及長,詣寶云寺義通法師學教觀圓頓之旨,一受即了。淳化中主乾符寺,尋徙保恩院,敷揚教觀,學徒踵至。會明州旱,禮與慈云式同修光明懺。約三日不雨,當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賜名“延慶”。六年建念佛施戒會。自茲以降,每歲二月望,以為常舉。嘗集十僧,修《法華懺》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懺》三年,積精竭誠,千日無倦。人以為難,自禮視之,乃若固然。復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諦,超然生死。天禧四年,賜號“法智大師”,敕令住世演教。禮以從上諸祖,闡揚凈土者,多譚事相,空示觀門,暫被時機,未窮圓頓。因取天臺《觀無量壽經疏》,研極理奧,曲暢玄風,成《妙宗鈔》數萬言。時方詔天生立放生池,禮舍缽資,集諸善緣,結放生會,每歲佛誕日,縱諸魚鳥。有司以聞,敕樞密劉筠撰文,立碑院內。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將示寂,建《光明懺》七日。至五日,結跏趺坐,召眾說法,稱佛數百聲,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龕二七日,爪發(fā)加長。阇維時,舌根不壞,若蓮華然。
人物簡介
【介紹】: 遼興圣宮分人,字草隱。補護衛(wèi),遷護衛(wèi)太保。道宗清寧末,參與平重元之亂,加團練使。尋命為敵烈部節(jié)度使。后歷興圣、延慶二宮使。
人物簡介
無演。天彭張氏子。幼英烈。不甘處俗。十五棄家。事承天院寶梵大師昭符。符記之曰。此子。他日法中龍象也。二十以誦經。落發(fā)。受首楞嚴于繼靜。靜歿。卒業(yè)于惟鳳文昭。受圓覺肇論于省身。受華嚴法界觀起信論于曉顏。受唯識百法論于延慶。凡此諸師。皆聲名藉藉。師。必妙得其家風。然后已。又從諸儒講學。于書無所不觀。于文無所不能。趙清獻公。挽師登法席。于楞嚴了義。指掌極談。聞者。如飲醇酒。無不必醉。既于此經。心融形釋。復出入內外篇籍。如風行電激。所向如志。又嘗問道于禪師惟迪惟勝。師嘿然心許曰。此自在吾術內矣。又作大悲觀音化相。宇以崇閣。極天下之竘工珍材。二十馀年乃成。人以為莊嚴之冠。不知師之游戲也。中年。喜葛洪內篇。延異譎士。將以丹石伏物。皆為黃金。或取其金而畔去。師不悔不怒。他日遇之。視之如初。此可以觀其德性也。寶梵既歿。二親又耄。期去世。乃南游曰。吾聞南方大士。有若祖心。有若克文。有若善本。皆命世亞圣大人也。不可不行觀道焉。元符三年三月。道出戎州。憩渝州覺林禪院。不疾而化。僧臘三十有七。其法子。奉師遺骨。藏于寶梵塔之西。有志不果。遽厄于數。惜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中立。鄞之陳氏子。母夢日輪入懷。遂有娠。夜不三浴。則啼號不止。九歲出家。受經一誦。永憶不忘。治平中試經開封得度。依神智于南湖渡。神智開幃。設問答者二百人。無出師右。及神智謝事。乃俾師為繼。元祐初。高麗僧統(tǒng)。問道中國。甫濟岸。遇師升堂。嘆曰。果有人焉。遂以師禮見。師令門徒介然。始作十六觀室。以延凈業(yè)之士。已而辭去。曰。吾年六十。當再來。即退處東湖之隱。學數年。郡太守王公。勉主寶云。一新棟宇。于伽藍神腹。得愿文。云后百年。當有肉身菩薩。重興此地。聞者異之。后退隱白云庵。日宣止觀。至不思議。嘆曰。吾道至此極矣。有不思議境。則有不思議心。乃作不思議辯正。又作止觀裂網指歸釋疑文。慧正師亡。郡請再主延慶。果符六十再來之言。嘗升座說法。慈霔無盡。下座問侍者曰。吾適道何語。侍者。答以所聞。師曰。吾覺身心同太虛空。殊不知語之所出也。政和五年四月。示寂。師講三大部凈名光明數十過。誦法華踰萬部。與人除病卻鬼救災旱。不能畢記其驗。于孔老之書。無不遍讀。其對儒士講說。則反質之曰。此道在孔圣如何。在詩書如何。儒士不知對。則援引委辯之。曰。無乃若是乎。聞者心服。師在永嘉扶宗。謂曰。吾嘗見摩利支韋馱于夢中。求護法。他日幸于南湖懺堂。置其位及師主席。乃立像自師始。陳瑩中。嘗贊師曰。嚴奉木叉。堅持凈慮。以身為舌。說百億事。師謚號明智。
釋中立,姓陳氏,鄞人也。髫齡出家于棲心,受諸經卷,過目不忘。治平中試經得度,初依廣智學教觀,及神智繼主南湖,復依之。座下二百人,無出其右者。神智謝事,立繼其席,常以凈業(yè)誘人,命其徒介然,創(chuàng)十六觀堂,以延凈士。已而謝去。未幾,重興寶云寺。又退居白云庵,日宣止觀法門,著述頗眾。后重主南湖,升席說法,開牖無盡,前后誦《法華》逾萬部,為人祈禱輒驗。政和五年四月辛亥夕,忽謂門人曰:“聞異香否?”即集眾,含笑言曰:“吾往生?!逼谥?,西向而逝。
人物簡介
釋覺先(一○六九~一一四六),慈溪(今浙江慈溪東南)人。俗姓陳。高宗紹興十六年卒,年七十八(《釋門正統(tǒng)》卷七)。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覺先。四明陳氏子。號澄炤。七歲受經。一讀成誦。后住奉化之寶林。會奉旱。邑請講金光明。終卷而雨三日。因勉邑人。建光明幢。誦經萬部。為邑境之護。次住延慶。道大弘。久之復歸寶林。筑室曰妙蓮。亦誦萬部。持佛號四十八藏。摘經疏名言。以資觀行。目曰心要。紹興十六年正月。說法安坐而逝。塔于寢室之側。它日有夜聞誦經。聲跡所自。出塔中后。月堂居南湖謂。師于延慶。有傳持之功。而塔在草莽。乃令遷之祖壟。及開土見。拴索不朽。骨若青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