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明亮

相關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7—569 【介紹】: 南朝陳僧。東陽烏傷人,名翕,一名弘,字元風。年二十四,棄妻子,舍第宅,于松下建雙林寺以居。習禪宗,精研釋典,通曉經(jīng)論。梁武帝中大通中迎入都,住同泰寺,遷鐘山定林寺,從學者甚眾。嘗講經(jīng)于華林園之重云、壽光諸殿,屢現(xiàn)異相。入陳,宣帝時卒,徐陵為之撰碑。
全梁文·卷六十七
弘,一作翕,義烏縣雙林鄉(xiāng)人,舍宅為寺,棲止終身,天監(jiān)六年迎為講師。
神僧傳·卷第四
大士傅弘者。
住東陽郡烏傷縣雙林寺。
體權應道躡嗣維摩。
時或分身濟度為任。
依止雙林導化法俗。
或金色表于胸臆。
異香流于掌內。
或見身長丈馀臂過于膝。
腳長二尺指長六寸。
兩目明亮重瞳外耀。
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
梁孝武聞之延住建業(yè)。
乃居鐘山下定林寺。
坐蔭高松。
臥依磐石。
四澈六甸。
天花甘露恒流于地。
帝后于華林園重云殿開般若題。
獨設一榻擬與天旨對揚。
及玉輦升殿而公晏然其坐。
憲司譏問。
但云法地無動。
若動則一切不安。
且知梁運將盡救憫兵災。
乃然臂為炬冀禳來禍。
至陳大建元年夏中于本州。
右脅而臥。
奄就升遐。
于時隆暑赫曦。
而身體溫暖色貌敷愉。
光彩鮮潔香氣充滿。
屈伸如恒。
觀者發(fā)心莫不驚嘆。
遂合殮于巖中。
數(shù)旬之間香花散積。
后忽失其所在。
往者不見號慕轉深。
悲戀之聲慟噎山谷。
初大士在日常以經(jīng)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閱。
乃就山中建大層龕。
一柱八面。
實以諸經(jīng)運行不礙。
謂之輪藏。
仍有愿言。
登吾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
從勸世人。
有發(fā)于菩提心者。
能推輪藏。
是人即與持誦諸經(jīng)功德無異。
今天下所建輪藏皆設大士像。
實始于此。
山有古松。
大士曾于松間愿度眾生。
以斧為誓。
至今松木斧痕猶在。
其飼虎之馀飯棄擲林間。
化而為石。
青白錯雜可作數(shù)珠。
謂之飯石。
至今長存。
靈異之跡不可紀極。
陳昕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義興國山人,字君章。陳慶之子。七歲能騎射。十二隨父入洛,還都詣鴻臚卿朱異。異問北國形勢,昕聚土畫地,指麾分別,異甚奇之。后為臨川太守。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圍歷陽,為云騎將軍,為景所擒。將用之,不許。說景儀同范桃棒歸降,事泄,為景所害。時年三十三。
全梁文·卷六十二
昕字君章,慶之第五子,大同中為邵陵王常侍文德主帥右衛(wèi)仗主,除威遠將軍小峴城主,遷宣猛將軍。
除陰陵戍主北譙太守,太疾不之官。
又除驃騎外兵,尋為臨川太守,太清二年進云旗將軍,為侯景所殺。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范陽人。年十二。出家聽學。游歷罔怠。至十八歸省。時乘一驢。駿快可愛。其季父規(guī)欲得之。及云過止父家。父將殺之以取其驢。方捉刀。見黃衣人于東墻下。揚拳叱曰。此蓋流通大士也。不宜見害。父懼歸以告其妻。妻曰。君眼華耳。那有此。父又往。則見向之黃衣人于西墻下。連叱云。勿殺勿殺。殺則禍交及矣。云且過其女兄家。父詭曰。道路險絕。愿護送也。于是持刀隨云。后狙斫云。忽其女兄之倩傍立。父亟愧謝。開皇中。教法隆盛。而云尤以經(jīng)論該贍。名東夏間。領徒五百。抵鄉(xiāng)里候季父。季父夫妻追悔。因奉十縑求懺罪。云由是始知之。然終亦未嘗憾顧。每舉其事以戒門人曰。物之美者。豈徒累已。亦以累人念哉。后不知所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慧云。
范陽人。
十二出家。
游聽為務。
年十八。
乘驢止于叔家。
叔睹其驢快。
將規(guī)害之。
適持刀往見。
東墻下黃衣人。
揚拳逆叱曰。
此道人方為通法大士。
何敢害也。
叔懼告婦。
婦曰。
君心無剛。
正眼花所致耳。
聞已復往。
又見西墻下黃衣人云。
勿殺道人。
若殺大禍交及。
叔怖乃止。
明旦辭往姊家。
叔又持刀送之。
告云曰。
此路幽險。
故送度難。
云在前行。
正在深阻叔在其后。
揮刀欲斫。
忽見姊夫在旁。
竟免加害。
云都不知也。
開皇中。
周流餐挹。
具瞻經(jīng)論。
名高東夏榮冠一時。
后領徒五百來過叔氏。
敘見當衢闡化。
深惟昔釁。
乃奉絹十匹。
夫妻發(fā)露。
云始知之。
乃為說法治斷。
安然無恨。
常以此事戒諸門人曰。
吾昔不乘好物。
何事累人。
自預學徒必無華飾。
且得支身。
成誦于口也。
后不測其終。
陳宣帝時。
東陽郡烏傷縣雙林大士傅弘者。
體權應道躡嗣維摩。
時或分身濟度為任。
依止雙林導化法俗。
或金色表于胸臆。
異香流于掌內。
或見身長丈馀臂過于膝。
腳長二尺指長六寸。
兩目明亮重瞳外耀。
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
梁高撥亂弘道偏意釋門。
貞心感被來儀賢圣。
沙門寶志發(fā)跡金陵。
然斯傅公雙林明道。
時俗唱言莫知其位。
乃遣使赍書。
贈梁武曰。
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
敬白國主救世菩薩。
今條上中下善。
希能受持。
其上善者。
略以虛懷為本。
不著為宗。
亡相為因。
涅槃為果。
其中善。
略以持身為本。
治國為宗。
天上人間果報安樂。
其下善。
略以護養(yǎng)眾生。
帝聞之延住建業(yè)。
乃居鐘山下定林寺。
坐蔭高松臥依盤石。
四澈六旬天花甘露恒流于地。
帝后于華林園重云殿。
開般若題。
獨設一榻。
擬與天旨對楊。
及玉輦升殿。
而公晏然箕坐。
憲司譏問。
但云法地無動。
若動則一切不安。
且知梁運將盡。
救憫兵災。
乃然臂為炬冀攘來禍。
至陳太建元年夏中。
于本州右脅而臥。
奄就升遐。
于時隆暑赫曦。
而身體溫暖。
色貌敷愉光采鮮潔。
香氣充滿屈申如恒。
觀者發(fā)心莫不驚嘆。
遂合殮于巖中。
數(shù)旬之間香花散積。
后忽失其所在。
往者不見號慕轉深。
悲戀之聲慟噎山谷(陳仆射徐陵為碑銘見類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5—612 【介紹】: 隋僧。金城狄道人,從祖遷居上黨。俗姓李。年十四從鄴京僧衍為弟子。及北周武帝毀佛,乃居家奉戒,儀體無失。隋文帝開皇初,住興義寺譯經(jīng)。精研《華嚴經(jīng)》。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金城狄道李氏也。其祖相封上黨。遂徙居之。年十四。投鄴京大莊嚴寺衍法師出家。每入講堂。作天宮想。年十八。覆講華嚴十地。眾即嘉嘆。冠年受具。專志毗尼。周武之變。家居奉戒如法。隋興。詔預菩薩僧數(shù)。官給所須。仍于少林寺安置。開皇三年。重薙染于洛州凈土寺。偕海玉法師。講釋華嚴。七年詔住興善寺。為譯經(jīng)證義沙門。十七年。悶絕未殯。及蘇乃云。初見兩吏手執(zhí)文書。立房門外曰。官須見師。頃之若蹈空而往者。到一七寶樹林。端嚴如畫。二吏即辭退。干望東西。極目無非珍寶。焜耀不可正視。凡樹下必有華座。而或坐不坐相雜也。聞有呼其名者。就視之。則慧遠法即也。因禮訊之。問此為何地。答是兜率。僧休法師處南座。吾與之同生此耳。且見休遠并非本形。皆戴冠服彩。光煒絕世。但能識其語音。遠又謂曰。我弟子皆生此矣。仁壽三年。詔送舍利于路州漢王寺。其瑞應之詳見別傳。時漢王諒作鎮(zhèn)晉陽。聞干起塔其寺。遠遣使?施。獻后崩。嘗為帝述懺稱旨。賜帛二百疋。大業(yè)三年。置大禪定道場。詔擢上座。八年正月二十九日終。春秋七十八。于是火葬終南山陰。 初干常作蓮華世界海觀。及彌勒天宮觀。至疾革。翻睛上視不與人對。久之如故。沙門童真問何所見。曰向有青衣童子二人來召。抵兜率城外未入。故翹足以望城中寶樹華蓋。若平立則無所見也。真曰。如是得不遂所愿耶。干曰。天樂非久。終墜輪回。華藏世界吾所愿也。不久復絕而蘇。真又問。干曰。見大水遍滿。華如車輪。吾坐其上。自爾卒。靈辯干之猶子。小少教養(yǎng)。通大典。今住勝光寺。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二 義解篇八
釋靈干。
姓李氏。
金城狄道人。
祖相封于上黨。
遂隨封而遷焉。
年始十歲。
樂聞法要。
游寺觀看情欣背俗。
親弗違之。
年十四。
投鄴京大莊嚴寺衍法師為弟子。
晝夜遵奉無怠寸陰。
每入講堂想處天宮無異也。
十八覆講華嚴十地。
初開宗本披會精求。
僉共怪焉。
又酬抗群鋒無所躓礙。
眾益欣美。
冠年受具專志毗尼而立性翹仰恭攝成節(jié)。
三業(yè)護持均持遮性。
周武滅法通廢仁祠。
居家奉戒儀體無失。
隋開佛日。
有敕簡入菩薩數(shù)中。
官給衣缽少林置館。
雖蒙厚供而形同俗侶。
開皇三年。
于洛州凈土寺方得落采。
出家標相自此繁興。
有海玉法師。
講華嚴眾。
四方追結用興此典。
干即于此眾講釋華嚴。
東夏眾首咸共褒美。
開皇七年。
因修起居道業(yè)夙聞。
遂蒙別敕令住興善。
為譯經(jīng)證義沙門。
至十七年遇疾悶絕。
惟心不冷未敢藏殯。
后醒述云。
初見兩人手把文書戶前而立曰。
官須見師。
俛仰之間乃與俱往。
狀如乘空。
足無所涉。
到一大園。
七寶樹林端嚴如畫。
二人送達便辭而退。
干獨入園東西極目。
但見林地山池無非珍寶。
焜煌亂目不得正視。
樹下花座或有人坐或無坐者。
忽聞人喚云。
靈干汝來此耶。
尋聲就之。
乃慧遠法師也。
禮訊問曰。
此為何所。
答是兜率陀天。
吾與僧休同生于此。
次吾南座上者。
是休法師也。
遠與休形并非本身。
頂戴天冠衣以朱紫。
光偉絕世。
但語聲似舊依然可識。
又謂干曰。
汝與我諸弟子后皆生此矣。
因爾覺悟重增故業(yè)。
端然觀行絕交人物。
仁壽三年舉當寺任。
素非情望。
因復俯從。
其年奉敕。
送舍利于洛州。
便置塔于漢王寺。
初建塔所屢放神光。
風起燈滅。
而通夕明亮不須燈照。
又感異香從風而至。
道俗通見。
四月八日下舍利時。
寺院之內樹葉皆萎。
烏鳥悲叫。
及填平滿還如常日。
時漢王諒作鎮(zhèn)晉陽。
承干起塔王之本寺。
遠遣中使?賜什物。
然其善于世數(shù)。
機捷樞要辯注難加。
嘗為獻后述懺。
帝心增感歔欷連洏。
乃賜帛二百段。
用旌隆敬。
大業(yè)三年置大禪定。
有敕擢為道場上座。
僧徒一盛匡救有敘至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八。
幢蓋道俗相與奔隨。
乃火葬于終南之陰。
初干志奉華嚴。
常依經(jīng)本。
作蓮華藏世界海觀及彌勒天宮觀。
至于疾甚。
目精上視不與人對。
久之乃垂顧如常日。
沙門童真問疾因見是相。
干謂真曰。
向見青衣童子二人來召。
相逐而去。
至兜率天城外。
未得入宮。
若翹足舉望。
則見城中寶樹花蓋。
若平立則無所見也。
旁侍疾者曰。
向舉目者。
是其相矣。
真曰。
若即往彼。
大遂本愿。
干曰。
天樂非久終墜輪回。
蓮華藏世界是所圖也。
不久氣絕須臾復還。
真問何所見耶。
干曰。
見大水遍滿華如車輪。
干坐其上所愿足矣。
尋爾便卒。
沙門靈辯。
即干之猶子也。
少小鞠育誨以義方。
攜在道位還通大典。
今住勝光寺。
眾議業(yè)行擢知綱任。
揚導華嚴擅名帝里云。
管如德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47—1290 【介紹】: 宋元間黃州黃陂人。
仕宋為江州都統(tǒng)制。
至元十二年以城降元,授湖北招討使,總管本部軍馬。
從丞相阿朮攻宋,為前鋒,屢立戰(zhàn)功。
累遷江西行省參知政事。
后任江西行尚書省左丞,統(tǒng)兵鎮(zhèn)壓仲明亮起事。
賴英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江西廣昌人,字世杰。
永樂十六年進士,擢御史。
剛直明亮,遇事敢言。
累官至參政。

人物簡介

太虛亭集·太虛亭墓志文
公諱恒。
字貞父。
朔寧人。
徵仕郎洪造署丞諱忠。
生戶曹典書諱潤文。
潤文生成均司藝諱士柔。
即公之三世也。
以公勛。
追贈署丞為兵曹判書。
典書為議政府右贊成。
司藝為領議政并帶勛號。
司藝娵判宗簿寺事吳奕忠之女。
永樂己丑十二月壬辰生公。
公生而聰明智識。
絕世離倫。
學業(yè)日進。
華聞益播。
詞源逸發(fā)。
大為儕輩推服。
宣德甲寅。
世宗臨雍策士。
善公對策。
擢公為第一名。
特授宣務郎。
集賢殿副修撰。
知制教兼經(jīng)筵司經(jīng)。
參修思政殿訓義。
止齋權先生器公。
以姊女妻之。
每見公著述嘆曰。
吾東方文章氣習頹靡。
能發(fā)揚振起者必斯人也。
明年。
轉修撰兼春秋館記事官。
參撰高麗史。
戊午。
文宗在東宮。
學問大成。
世宗選一時名儒補宮官。
公首應選。
以副校理兼世子左司經(jīng)。
癸亥。
轉校理兼藝文應教。
世宗創(chuàng)制諺文。
開局禁中。
親簡名儒八員。
掌制訓民正音東國正韻等書。
今領相高靈申公暨公實稟睿旨。
多所贊定。
世宗深加眷注。
不數(shù)年。
擢拜直殿。
丁卯秋。
中覆試第五名。
超授奉正大夫。
守直提學兼世子輔德。
時文宗監(jiān)撫庶事。
書筵官掌機密。
公啟沃獻替靡不精當。
庚午。
文宗即位。
累遷至司諫院左司諫。
階通政。
辛未。
進集賢殿副提學。
公居侍從十有八年。
而凡講說詞命。
編摩著述。
悉皆主之。
一國翕然稱為大手。
壬申。
擢承政院同副承旨。
轉左副。
及文宗賓天。
國勢疑危。
公居近地。
周旋匪懈。
癸酉冬。
世祖炳幾靖難。
公適直宿禁內。
協(xié)贊實多。
特升為都承旨。
尋賜輸忠衛(wèi)社協(xié)贊靖難功臣號。
甲戌。
拜嘉善大夫吏曹參判。
封寧城君。
乙亥。
遷司憲府大司憲。
時世祖攝政。
逆黨馀孽。
尚未盡除。
公條陳數(shù)十事。
皆蒙允可。
是年六月。
世祖即位。
賜佐翼功臣號。
秋丁內艱。
丁丑服闋。
拜嘉靖戶曹參判。
尋移吏曹。
戊寅。
資憲仁順府尹。
歷工,刑兩曹判書。
時睿宗在東宮。
世祖教曰。
輔養(yǎng)儲君。
非老成不可。
命公為賓客。
是年冬。
丁外憂。
是時世祖方撰經(jīng)國大典。
明年。
世祖命起公復。
公三上書固辭。
御書批其尾曰。
事之重。
國所共稱。
卿之才。
予所獨知。
不合專為一身。
正宜廣利萬世。
公不得已赴召。
除知中樞院事兼藝文大提學。
世子左賓客。
成均大司成。
階加正憲。
世祖親制訓辭授睿宗。
又制兵將說教諸將。
皆命公注解。
公深究睿章。
推衍增益。
論斷詞旨曲暢方通。
而盡合先儒之說。
上甚嘉悅。
辛巳。
轉吏曹判書。
階加崇政。
尋移判中樞院事。
癸未。
拜議政府右贊成兼世子貳師。
遷左贊成。
世祖分命宿儒。
講論四書五經(jīng)。
考古證今。
參定句訣。
又召會文儒辨同異。
上親加睿裁。
公在左右。
每承顧問。
毫分縷析。
應對如響。
上聽之亹亹不厭。
目左右曰。
寧城真天才也。
丙戌。
階崇祿兼判兵曹事。
公辭曰。
兵官機務。
非臣迂腐所堪。
乞解其任。
言甚切至。
上不允。
尋加輔國崇祿大夫。
丁亥。
擢拜大匡輔國議政府右議政。
五月。
轉左議政。
九月。
升領議政。
屢以盛滿辭。
十二月。
還封寧城君。
戊子。
睿宗即位。
加領經(jīng)筵事。
明年己丑。
我主上殿下即位。
日御經(jīng)筵。
命公為領經(jīng)筵事。
以累朝儒宗。
甚重敬之。
庚寅。
改封府院君。
辛卯。
賜純城明亮經(jīng)濟弘化佐理功臣號。
冬十二月。
再入相。
兼領經(jīng)筵,監(jiān)春秋館事。
進世祖,睿宗兩朝實錄。
上嘉其功。
賜鞍馬。
癸巳夏大水。
公以陰陽失節(jié)。
責在三公。
上書辭職。
上不允。
甲午四月。
公有微疾。
時方恭惠王后初喪。
襄事甚嚴。
壬午。
公力疾命駕將出。
遇暴甚劇。
上連遣內醫(yī)胗視。
百藥不效。
翌日卒。
享年六十六。
上震悼。
遣內臣往吊。
又命內官慰之。
禮官奠賻如例。
加賜米豆紙布若干。
官尤葬事。
是年某月。
葬于京畿某邑之某原。
公性謙恭簡靜。
端介無華。
立身行已。
常持正不撓。
平居雖隆冬盛暑。
終日整冠危坐。
略無惰容。
至于奉公。
憂國如家。
再入相府。
政務寬大。
不喜更張。
與人言。
常先示退損。
不自表襮。
又不立崖岸自異。
至如朝廷論議。
臨決大事。
確不可犯。
居家清白。
關節(jié)不行。
不邇聲色。
不事產(chǎn)業(yè)。
家務一委之夫人。
無毫發(fā)干慮。
待親戚以仁。
接下以恭。
遇事常加三思。
立朝四十年。
一不披彈劾。
自登第至臺輔。
未嘗一日寄外。
慨然以斯道為已任。
獎進后學。
為文章。
自出機杼。
大放以肆。
雄豪富贍。
如長江大河。
勢不能止。
尤工于駢儷。
凡朝廷事大表箋。
高文大冊。
皆出其手。
華人每稱我國表詞精妙皆公所著也。
圣上方倚任圖治。
天不憖遺。
可勝痛哉。
公娵達川府院君徐彌性之女。
封貞敬夫人。
生二男四女。
男長曰永潾。
中壬午司馬試。
丙戌某人榜登第。
今為刑曹參議。
次永灝。
禦侮將軍。
行司果。
女長適禦侮將軍行司猛鄭涵。
次適保功將軍行司猛文簡。
次適中訓大夫掌隸院司議李鈞。
次適宣教郎行社稷署參奉申銖。
參議先娵大護軍李孝林之女。
生一男。
曰秀英。
后娵觀察使樸健順之女。
生三男。
曰秀豪曰秀雄曰秀杰。
司果娶判書鄭孝常之女。
生一男。
鄭司猛生一男一女。
文司猛生二男一女。
司議生一女。
參奉生一男。
并幼。
將葬之月。
參議請余志墓石。
某于公。
偏承一顧之恩。
凡讎校文墨。
操秉史筆。
未嘗不與之偕。
況又同在太常叨奉末議。
優(yōu)蒙肯可。
相從近三十載。
雖謂之知已。
可也。
公捐館之前一夕。
謁公于第。
公談話自若。
噫。
晨夜之頃。
豈意便隔幽明。
公之豐功偉績。
有國乘在。
奚庸贅說。
略敘世系游宦之次。
子孫男女之數(shù)。
瘞于墓道。
兼抒悲懷云爾。
(私淑齋姜希孟。
撰。)

人物簡介

維基
閻調羹(1573年—17世紀),字汝用,號熊耳,河南汝寧府新蔡縣人。
閻調羹眼睛明亮、身材清瘦,十九歲時中萬歷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河南鄉(xiāng)試第十三名舉人,曾任開封府陳州學學正,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登丁未科會試第九十一名,廷試二甲二十一名進士。
初授戶部主事,領清江浦提督,歷員外、郎中,升山西太原府知府。
病假歸,起復為山西驛傳道副使。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五月,以前參政李邦華患病未任乞休,巡撫奏保其為冀南道參政,七月赴任。
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升山東按察使兗西兵備。
天啟二年(1622年)八月,升山東右布政使,仍管兗西道副使事,尋轉左布政,鎮(zhèn)壓山東白蓮教起事,不得敘功,遂乞骸骨,以大理寺卿致仕歸里。

人物簡介

維基
應廷吉(?
—1645年),本名應明經(jīng),又名應聚奎、應喜臣,字棐臣,浙江寧波府慈溪縣籍鄞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應廷吉是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成進士,授碭山縣知縣,后曾任監(jiān)察御史,巡按福建。
甲申變作,史可法在揚州督師,推薦應廷吉轉任淮安府推官,與黃日芳、陸遜之、劉湘客、張襻、紀允明等在其幕下。
不久,他主持禮賢館事務。
應廷吉精通天文,懂得勾股定理,史可法和其他官員商議屯田措施,打算讓陸遜之駐守開封、歸德;他駐守邳州、宿州。
他說:「國家本來有屯駐軍隊,世代受業(yè)為家產(chǎn),何來閒置田地駐扎?
而且田地收獲都給予官軍,朝廷賦稅又將從何而來?
聽說諸生有人愿意上繳一百頭牛、五百石麥博取縣令官職,這就是當面欺詐!
」之后黃河戒嚴,史可法命秦士奇沿河堆土墩放炮架,應廷吉說:「這樣沒有用的,黃河沙土虛浮,水來就泛濫,何來安置炮架!
」獲得糾正。
同年冬天,紫微垣星星黯淡,史可法夜在晚上找來他說:「垣星失去光芒怎辦?
」他回答:「只有上相星明亮。
」可法悲傷地說:「輔弼星都黯淡,上相星可以獨自生存嗎?
」不久左良玉帶兵東下,弘光帝傳召史可法,于是將軍事交付給他。
過了三天,應廷吉監(jiān)督參將劉恒祚、游擊孫桓、都司錢鼎新、于光前往泗州,經(jīng)過淮安。
盱眙淪陷,史可法回到揚州,立刻命他在浦口督餉,又令他率軍回歸揚州,守住南門;同時令他監(jiān)督游擊韓飛轉移州的兵器、糧餉幾十萬。
當晚應廷吉由城上緣索離去,第二天,揚州失陷,因此幸免于難。
清軍破南京后去世。
張如蕙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如蕙(?
—17世紀),字又樹,號一洲,河南汝寧府信陽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張如蕙是天啟元年(1621年)河南鄉(xiāng)試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的進士,獲授戶部主事,專營河西事務;遷官武選郎中,選才授官依據(jù)資俸,不讓官吏干預。
之后歷任鳳陽副使、壽潁僉事,負責督兵清剿有功,弘光帝繼位后入朝擔任為太仆少卿,因家人去世歸鄉(xiāng)。
左良玉帶兵東下南京,張如蕙穿著盛裝出城,守門內臣發(fā)現(xiàn)他穿戴明亮,就立刻搶奪衙門印封尚在的七千白銀兩;唯因為他執(zhí)掌潁州法令,和馬士英共事,因此只略奪銀子,后事不詳。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