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鮑廷博

相關(guān)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洪州南昌人,字龜父。黃庭堅(jiān)甥。兩舉進(jìn)士不第,終身布衣。工詩,庭堅(jiān)稱其筆力扛鼎,與弟洪芻、洪炎、洪羽俱有才名,號四洪。年僅三十八而卒。有《洪龜父集》。
全宋詩
洪朋,字龜父,號清非居士(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卷七),南昌(今屬江西)人。
黃庭堅(jiān)甥。
與兄弟芻、炎、羽并稱“四洪”,為江西詩派中著名詩人。
曾兩舉進(jìn)士不第,以布衣終身,卒年三十七。
有《洪龜父集》、《清非集》(《永樂大典》、《直齋書錄解題》作《清虛集》),已佚。
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洪龜父集》二卷。
宋史翼》卷二七有傳。
 洪朋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清鮑廷博批校抄本(簡稱鮑校本),清丁氏八千卷樓抄本(簡稱丁本),洪汝奎《晦木齋叢書》輯清光緒二年涇縣朱氏惜分陰齋刊本(簡稱朱本,藏江西省圖書館)。
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四明人,字良佐。喜好詩,與陸游、楊萬里友善。有《頤庵居士集》。
全宋詩
劉應(yīng)時,字良佐,號頤庵,慈溪(今屬浙江)人。
隱居不仕,刻意為詩,同時人范成大深賞之,陸游、楊萬里皆為其詩集作序。
有《頤庵居士集》二卷。
清雍正《寧波府志》卷二八有傳。
 劉應(yīng)時詩,以明嘉靖四年(一五二五)劉世龍刻本為底本(藏北京圖書館)。
參校清鮑廷博刻《知不足齋叢書》本(簡稱知不足齋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
輯得之集外詩句附于卷末。
史某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九
史某,史虛白之子,名不可考。
世家齊魯,以中原多事,隨父渡淮,隱居九江不仕。
南唐亡,著《釣磯立談》,雜記南唐事跡。
宋史·藝文志》以此書作者為史虛白。
《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六云:「序中兩稱先校書(按史虛白被南唐烈祖李昪擢為校書郎),則作者當(dāng)為虛白之子,《宋志》荒謬,不足為據(jù)。
」又知不足齋叢書本鮑廷博跋考其人為虛白之仲子。
參見《十國春秋·史虛白傳》,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2—1023 【介紹】: 宋華州下邽人,字平仲。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jìn)士。授大理評事、知巴東縣。歷通判鄆州,累擢樞密院直學(xué)士、判吏部銓。頗敢直諫,太宗以比魏徵。淳化初,除樞密副使,坐事罷知青州。五年,召拜參知政事,加給事中,又坐事出知鄧州。真宗立,入權(quán)知開封府,為三司使。景德元年拜相,時遼兵大入,中外震駭,乃力排眾議,請帝親征,真宗遂至澶州,和議而還。為王欽若所譖,罷相出知陜州。天禧三年再相,真宗病,準(zhǔn)密奏請以太子監(jiān)國,事泄,罷相,封萊國公。丁謂乘機(jī)傾陷,連貶雷州司戶參軍,卒于貶所。仁宗朝追謚忠憫。有《寇萊公集》。
全宋詩
寇準(zhǔn)(九六二~一○二三),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
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進(jìn)士,授大理評事,知?dú)w州巴東縣,移大名府成安縣。
累遷三司度支推官,轉(zhuǎn)鹽鐵判官。
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樞密院事。
四年,罷知青州。
五年,拜參知政事。
至道二年(九九六),罷知鄧州。
真宗即位,遷工部侍郎,權(quán)知開封府。
咸平六年(一○○三),遷兵部侍郎,為三司使。
景德元年(一○○四),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
同年冬,契丹攻宋,準(zhǔn)力諫真宗親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陽),迫成和議,是為“澶淵之盟”。
三年罷相,為刑部尚書,知陜州。
后遷兵部尚書,入判都省。
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復(fù)拜同平章事、樞密使。
八年罷。
天禧三年(一○一九),又授同平章事,充景靈宮使。
四年六月,坐與周懷政謀請?zhí)颖O(jiān)國、禁皇后預(yù)政、奉真宗為太上皇事,罷相,封萊國公,尋貶道州司馬。
乾興元年(一○二二),再貶雷州司戶參軍。
仁宗天圣元年,以疾卒于雷州,年六十二。
后十一年,詔復(fù)太子太傅,贈中書令、萊國公,又賜謚忠憫。
有《忠憫公詩集》三卷,集前附有孫汴所撰神道碑。
宋史》卷二八一有傳。
 寇準(zhǔn)詩,以《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明嘉靖間蔣鏊刻《忠憫公詩集》三卷本為底本。
校以清康熙間吳調(diào)元辨義堂刊《寇忠憫公詩集》三卷本(簡稱吳本),清初《兩宋名賢小集》鈔本所收《寇萊公集》七卷本(簡稱集本)。
采錄清鮑廷博校記(簡稱鮑校)、勞權(quán)校記(簡稱勞校)、近人傅增湘校記(簡稱傅校)、張?jiān)獫?jì)校記(簡稱張校)。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彭元瑞知圣道齋鈔本、李文田跋鈔本,俱系出自蔣本、吳本,然四庫本補(bǔ)了各本殘缺的文字,少數(shù)異文有參考價值,故亦出校記注明。
另輯得集外詩十五首,編為卷四。
宋詩紀(jì)事》所收《春恨》一首,系唐人來鵠所作,今歸諸附錄。
詞學(xué)圖錄
寇準(zhǔn)(961-1023) 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晚年封萊國公,謚忠憫。《宋史》有傳。有《寇萊公集》,存詞五首,見《花庵詞選》及《湘山野錄》。
全宋文·卷一八二
寇準(zhǔn)(九六一——一○二三),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北)人。太平興國五年進(jìn)士,授大理評事,知巴東縣。太宗朝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初,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遼兵大入,中外震駭,準(zhǔn)力排眾議,擁帝親征,遂有澶淵之盟。為王欽若所陷,罷知陜州。天禧三年再相,以請?zhí)颖O(jiān)國,為丁謂所陷,罷相,封萊國公,累貶道州司馬、雷州司戶參軍。天圣元年卒于貶所,年六十三。仁宗朝追謚忠憫。著《巴東集》三卷、《忠憫公詩集》三卷(存)、《寇萊公集》七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68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原父,號公是。仁宗慶歷六年進(jìn)士。歷吏部南曹、知制誥。奉使契丹,熟知其山川地理,契丹人稱服。出知揚(yáng)州,徙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為糾察在京刑獄及修玉牒,諫阻仁宗受群臣所上尊號。以言事與臺諫相忤,出知永興軍,歲余因病召還。復(fù)求外,官終判南京御史臺。學(xué)問博洽,長于《春秋》學(xué),不拘傳注,開宋人評議漢儒先聲。有《春權(quán)權(quán)衡》、《七經(jīng)小傳》、《公是集》等,又與弟劉放、子劉奉世合著《漢書標(biāo)注》。
全宋詩
劉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jìn)士,以大理評事通判蔡州。
皇祐三年(一○五一),遷太子中允、直集賢院。
至和元年(一○五四),遷右正言、知制誥。
二年,奉使契丹。
三年,出知揚(yáng)州。
歲馀,遷起居舍人徙知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
旋召還糾察在京刑獄。
嘉祐四年(一○五九),知貢舉。
五年,以翰林侍讀學(xué)士充永興軍路安撫使、兼知永興軍府事。
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賢院學(xué)士、恒南京留守司御史臺。
神宗熙寧元年卒于官,年五十(《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賢院學(xué)士劉公墓志銘》)。
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
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成五十四卷,其中詩二十七卷。
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劉敞詩,以青武英殿聚珍版《公是集》(福建本)為底本。
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兩宋名賢小集》所收六卷本(簡稱名賢本)、《宋百家詩存》所收一卷本(簡稱詩存本)、不分卷明抄本(簡稱明抄本)、清乾隆十五年劉氏刊四卷本(簡稱劉本)。
并酌采清鮑廷博校記(簡稱鮑校)、近人傅增湘校記(簡稱傅校)。
清光緒二十五年廣雅書局刻本(簡稱廣雅本),與底本同一系統(tǒng),偶有異文,亦予出校。
新輯得的集外詩編為第二八卷。
全宋文·卷一二七六
劉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號公是,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慶歷六年進(jìn)士,授大理評事,通判蔡州?;实v三年召試學(xué)士院,擢太子中允,直集賢院,明年改判吏部南曹。至和元年遷右正言,知制誥。二年八月奉使契丹,使還,出知揚(yáng)州,徙知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還糾察在京刑獄。嘉祐五年因言事與臺諫異,自請出知永興軍。八年還朝判三班院。后知汝州。治平三年改集賢院學(xué)士、判南京御史臺。熙寧元年卒,年五十。敞學(xué)問淵博,為文敏贍。著有《公是集》及《春秋權(quán)衡》、《春秋傳》、《春秋意林》、《春秋傳說例》、《七經(jīng)小傳》、《公是先生弟子記》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邠州人,字蕓叟,號浮休居士、碇齋。英宗治平二年進(jìn)士。為襄樂令。嘗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神宗元豐四年,從高遵裕征西夏,因作詩述及宋軍久屯失利情形,謫監(jiān)郴州酒稅。哲宗元祐初,以司馬光薦,召為監(jiān)察御史。進(jìn)秘書少監(jiān),使遼,加直秘閣、陜西轉(zhuǎn)運(yùn)使,知陜、潭、青三州?;兆诹?,擢右諫議大夫。徙吏部侍郎,尋以龍圖閣待制知同州。崇寧初坐元祐黨籍,貶楚州團(tuán)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fù)集賢殿修撰。性慷慨,以敢言稱。嗜畫,題評精確,亦能自作山水。為文豪邁有理致,尤長于詩。有《畫墁集》等。
全宋詩
張舜民,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長安(今陜西西安)人。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jìn)士,為襄樂令。
神宗元豐中,應(yīng)環(huán)慶帥高遵裕辟掌機(jī)宜文字。
元豐六年(一○八三),因作《西征回途中》詩,貶監(jiān)邕州鹽米倉,改監(jiān)郴州酒稅。
哲宗元祐初,以司馬光薦,為監(jiān)察御史,又因言事出通判虢州。
元祐九年(一○九四),以秘書少監(jiān)出使遼國,使回為陜西轉(zhuǎn)運(yùn)使,歷知陜、潭、青三州,元符中罷。
徽宗即位,召為右諫議大夫,旋出知定州,改同州。
入元祐黨籍,貶楚州團(tuán)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fù)集賢殿修撰,卒于政和中。
著有《畫墁集》,已佚。
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所錄,輯為八卷。
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張舜民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畫墁集》(其中詩四卷)為底本。
校以鮑廷博刊《知不足齋叢書》本(簡稱鮑本)。
四庫所輯張舜民詩較草率,今又從《永樂大典》殘本中輯得二十九題三十三首,編為第五卷。
又《畫墁集》卷七、卷八為《郴行錄》,中有記行詩十二首,再益以自《全芳備祖》等書中所輯集外詩及斷句,合編為第六卷。
全宋文·卷一八一三
張舜民,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碇齋,邠州(治今陜西彬縣)人。治平二年進(jìn)士,為襄樂令。元豐四年,從高遵裕征西夏,因作詩述及宋軍久屯失利之情,坐謫監(jiān)邕州鹽米倉,又改監(jiān)郴州酒稅。元祐初,以司馬光薦,召為監(jiān)察御史,累擢吏部侍郎。崇寧初,坐元祐黨,謫楚州團(tuán)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fù)集賢殿修撰。舜民慷慨喜論事,以剛直敢言稱。見《宋史》卷三四七本傳、卷二○三、二○六、二○八、《藝文志》二、六、七。著有《使遼錄》一卷、《郴行錄》一卷、《南遷錄》一卷、《畫墁錄》一卷、《畫墁集》一百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3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無逸,號溪堂。博學(xué)工文辭。從呂希哲學(xué)。屢舉進(jìn)士不第,以詩文自娛,為黃庭堅(jiān)所稱賞。嘗作胡蝶詩三百余首,人稱謝胡蝶。有《春秋廣微》、《樵談》、《溪堂集》、《溪堂詞》。
全宋詩
謝逸(一○六八~一一一二),字無逸,號溪堂居士,臨川(今屬江西)人。
少孤,博學(xué),工文辭。
以詠胡蝶詩三百首知名,人稱謝蝴蝶。
屢舉進(jìn)士不第,以布衣終老。
逸與從弟邁齊名,時稱“二謝”。
呂本中列兩人入《江西詩派圖》,有逸似康樂,邁似玄暉之譽(yù)。
卒于徽宗政和二年,年四十五。
著有《溪堂集》二十卷及補(bǔ)遺、詞集等(《直齋書錄解題》),已佚。
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溪堂集》十卷(其中詩五卷)。
明弘治《撫州府志》卷二一、清同治《臨川縣志》卷四三有傳。
 謝逸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溪堂集》為底本,參校清乾隆鮑廷博知不足齋抄本(簡稱鮑本,藏北京圖書館)、民國南昌退廬刊本(簡稱退廬本)及《永樂大典》殘本。
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六卷。
全宋文·卷二八七五
謝逸(一○六八——一一一三),字無逸,號溪堂,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少孤,師事呂希哲,博學(xué)工文辭,善詩文,呂本中列為江西詩派中人。操履峻潔,再舉進(jìn)士不第,遂絕意仕進(jìn)。政和三年卒于家,年未五十。嘗作蝴蝶詩三百首,多佳句,時人譽(yù)為謝蝴蝶。著有《春秋廣微》、《樵談》、《溪堂集》、《溪堂詩》、《溪堂詞》、《溪堂師友尺牘》多種。淳熙中州守趙燁繪其像于學(xué)祀之。見謝薖《竹友集》卷一○,《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二一,《宋史》卷二○八、二○九《藝文志》,《江西詩社宗派圖錄》,明弘治《撫州府志》卷二一,清同治《臨川縣志》卷三四,《宋史翼》卷二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洪州南昌人,字駒父。洪朋弟。哲宗紹圣元年進(jìn)士。放意江湖,不求聞達(dá)。徽宗崇寧中坐元符上書邪等,降官監(jiān)汀州酒稅,入黨籍。欽宗靖康中為諫議大夫。汴京失守,坐為金人括財,流沙門島卒。有《老圃集》、《香譜》。
全宋詩
洪芻,字駒父,南昌(今屬江西)人。
與兄朋,弟炎、羽并稱“四洪”。
哲宗紹圣元年(一○九四)進(jìn)士。
徽宗崇寧三年(一一○四)入黨籍,貶謫閩南。
五年,復(fù)宣德郎。
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官諫議大夫(清《江西通志》卷一三四)。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坐事長流沙門島(《玉照雜志》卷四),卒于貶所。
有《老圃集》一卷及《豫章職方乘》、《后乘》等(《直齋書錄解題》卷八、卷二○),已佚。
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老圃集》二卷,光緒二年朱氏惜分陰齋??据嬘醒a(bǔ)遺。
 洪芻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鮑廷博批校清抄本(簡稱鮑校本,藏山東省圖書館),洪汝奎《晦木齋叢書》輯朱氏惜分陰齋本(簡稱朱本,藏江西省圖書館)。
集外詩部分,重行搜輯,編為第三卷。
全宋文·卷二九一四
洪芻,字駒父,南昌(今江西南昌)人。登紹圣元年進(jìn)士第,嘗主晉州州學(xué)。重和初,以朝散郎提點(diǎn)太平興國宮。崇寧中入黨籍,靖康中為諫議大夫。建炎元年八月,以御史劾其誘內(nèi)人為妾及抄劄金銀,詔長流沙門島,永不放還。芻有才名,尤工詩,著有《香譜》(存)、《老圃集》(存)、《海外怪洋記》(存)等。見《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九六,《宋會要輯稿》刑法六之二五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襄邑人,家于四明,字武子,一字漢卿。孝宗隆興元年進(jìn)士。篤學(xué)好古,受知魏杞,學(xué)者稱雪窗先生。工詩。有《雪窗小集》。
全宋詩
張良臣,字武子,一字漢卿,號雪窗,原籍拱州(今河南睢縣),南渡后僑居鄞縣(今浙江寧波)。
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jìn)士,官監(jiān)左藏庫。
有集十卷,度宗咸淳間曾刊行,已佚,今存《雪窗小集》一卷。
事見《攻愧集》卷七○《書張武子詩集后》。
延祐四明志》卷五、《甬上耆舊詩》卷二有傳。
 張良臣詩,以毛晉汲古閣影宋《六十家集》本為底本,補(bǔ)入清鮑廷博輯《雪窗小集補(bǔ)遺》。
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本(簡稱名賢集)等,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五七一六
張良臣,字武子,一字漢卿,號雪窗,開封(今河南開封)人,避地鄞(今屬浙江寧波),遂家焉。隆興元年進(jìn)士,官止監(jiān)左藏庫。篤學(xué)好古,受知魏杞。著有《雪窗集》(今存《雪窗小集》一卷)。見周必大《雪窗集序》(《周文忠公集》卷五四),樓鑰《書張武子詩集后》(《攻愧集》卷七○),《延祐四明志》卷五,《宋元學(xué)案》卷二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3—? 【介紹】: 宋成紀(jì)人,字功甫,號約齋。張俊曾孫。官奉議郎、直秘閣。寧宗開禧初,謀誅韓侂胄,未成,謫桐川,再謫象臺。嘉定四年以后卒。善畫竹石古木,亦工書。有《仕學(xué)規(guī)范》、《南湖集》。
全宋詩
張镃(一一五三~?
),字功甫,又字時可,號約齋居士,祖籍成紀(jì)(今甘肅天水),南渡后居臨安(今浙江杭州)。
俊曾孫。
以蔭官奉議郎,直秘閣、權(quán)通判臨安府。
寧宗開禧三年(一二○七)為司農(nóng)少卿,因預(yù)殺韓侂胄密謀,為史彌遠(yuǎn)所忌,一再貶竄。
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除名編管象州,死于貶所。
镃藉父祖遺蔭,生活侈汰,于孝宗淳熙二十年(一一八五)構(gòu)園林于南湖之濱。
曾先后從楊萬里、陸游學(xué)詩,并多倡和。
有《南湖集》二十五卷,已佚。
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十卷(其中詩九卷)。
事見《誠齋集》卷八一《約齋南湖集序》,《齊東野語》卷二、一五、二○。
 張镃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永樂大典》殘本及清乾隆鮑廷博??瘫荆ê喎Q鮑校本)等。
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卷。
全宋文·卷六五六五
張镃(一一五三——?),字時可,又字功甫,號約齋,秦州成紀(jì)(今甘肅天水)人,居杭州。張俊曾孫。隆興初為大理司直,淳熙五年直秘閣、通判婺州,慶元間歷司農(nóng)寺主簿、丞。開禧初,謀誅韓侂胄,未成,謫桐川。三年,為司農(nóng)少卿,坐事追兩官送廣德軍居住。嘉定四年十二月為奉議郎,坐扇搖國本除名,象州羈管。作有詩三千首,編為《南湖集》二十五卷,又有《玉照堂詞》,皆久佚,今存《南湖集》輯本僅十卷。見《南湖集》自注,《宋史》卷三九《寧宗紀(jì)》三及卷二四三《后妃傳》下,《全宋詞》第三冊第二一二七頁。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