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載湉

相關人物:共 74 位。
共 7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常熟人,字子雍。
瞿紹基子。
歲貢生。
瞿氏以藏書著名,藏書樓名鐵琴銅劍樓,擁書之多,藏書之精,與山東楊以增海源閣有“南瞿北楊”之稱。
鏞秉承父志,篤志藏書,不為名利所動。
傳說光緒帝欲得其一珍秘本,賞以三品京官,并給銀三十萬兩,竟不奉詔。
有《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續(xù)海虞文苑詩苑稿》、《續(xù)金石萃編稿》、《集古印譜》、《鐵琴銅劍樓詞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19—1900 【介紹】: 清漢軍正藍旗人,字蔭軒。道光三十年進士。授編修。同治初為皇帝師傅。光緒間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篤信宋儒理學,守舊,厭惡西學。對戊戌變法,持反對態(tài)度。政變后力主立溥俊為“大阿哥”。贊成用義和團排外。八國聯(lián)軍陷北京,自縊死。和議成,追奪原官。
維基
徐桐(1819年—1900年),字豫如,號蔭軒,清末守舊派官僚。
漢軍正藍旗人,尚書徐澤醇之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出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徐桐固守理學,極端排外,支持義和團,庚子之變時畏罪自殺。
著有《治平寶鑒》。
徐桐為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選庶吉士,任翰林院檢討,實錄館協(xié)修等職。
坐修改中卷乾磨勘,罷職。
咸豐十年(1860年),特賞檢討。
同治帝登位后,在上書房行走。
任太常寺卿、內(nèi)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企圖為光緒皇帝收繼義子溥俊的己亥立儲事件,徐桐力主支持,其實幕后為劉豫師之謀劃。
徐桐治理學,敵視西洋文化。
徐桐府邸位于東交民巷,他厭惡與洋人為鄰,署其門聯(lián)曰:“望洋興嘆,與鬼為鄰。
”徐桐主張借義和團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對外宣戰(zhàn),奏請慈禧太后下詔「無論何省何地,見有洋人在境,徑聽百姓殲除」。
亦信陰門陣。
但義和團進據(jù)北京期間,徐宅被拳民搶掠,他本人更被拳民拖出公審,此時已八十歲的徐桐要跪地苦苦哀求才避過虐待。
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后,徐桐懸梁自縊。
其三子刑部左侍郎徐承煜亦為主戰(zhàn)派,慈禧太后處死主和五大臣時任監(jiān)斬官。
徐桐自盡后,徐承煜埋其尸于后院。
而徐家婦女由幾歲至八十多歲集體自殺。
后徐承煜為日軍捕獲,被清廷處死。
《辛丑條約》簽訂后,慈禧太后按約懲辦主戰(zhàn)大臣,褫徐桐職務,剝奪恤典,隨即論罪棄市,以其先死免于追究。
徐桐六子徐仁昭和八子徐忠昭逃往易州白楊村居住,民國初前綏遠將軍貽谷亦投靠徐家在此居住。
徐桐府邸位于今東城區(qū)東交民巷與臺基廠大街相交處的東南角。
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府邸為比利時使館占用,現(xiàn)為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紫金服務中心。
曾收藏宋徽宗舊藏的古琴「春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28—1909 【介紹】: 清安徽壽州人,字燮臣。咸豐九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光緒間毓慶宮行走,與翁同龢同為帝師。歷工、禮、吏、戶各部尚書。戊戌新政時為管學大臣,管理官書局,開辦京師大學堂。以反對廢立,引病解職。辛丑議和后拜武英殿大學士,任學務大臣,充資政院總裁。卒謚文正。
維基
孫家(1827年—1909年),字燮臣,號容卿、蟄生,別號澹靜老人,安徽省鳳陽府壽州(今淮南市壽縣)人,晚清狀元、政治家。
咸豐九年(1859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出湖北學政,升侍講、侍讀。
入值上書房。
光緒四年(1878年),命在毓慶宮行走,與翁同龢同任光緒帝師。
歷升侍講學士、侍讀學士、侍郎等職。
光緒二十年(1894年),孫家鼐反對為朝鮮的宗主權(quán)與日本開戰(zhàn),力言「釁不可啟」,主張妥協(xié),與李鴻章的見解不謀而合。
二十四年,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成立,任第一任管學大臣。
三十三年,與溥倫同任資政院總裁,妥擬院章,籌畫立憲事宜。
戊戌變法期間,孫家鼐主張向歐美學習,指出「中國以禮教為建邦之本,綱常名義,萬古常新」,變法乃維護清廷統(tǒng)治的工具,固有制度不可打破,與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的主張不同。
二十四年,慈禧發(fā)動戊戌政變,停止新政,囚禁光緒帝,殺「戊戌六君子」。
孫家鼐變法立場較溫和,遂未被追究。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fā),帝后西行陜西,孫家鼐被啟用為禮部尚書。
還京后,任體仁閣大學士,歷轉(zhuǎn)東閣、文淵閣、武英殿大學士,充學務大臣,注重實學,并與張百熙等制定《奏定學堂章程》,開展教育改革。
后與慶親王奕劻、軍機大臣瞿鴻禨總責核定改革官制。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賞太子太傅。
宣統(tǒng)元年,孫家鼐病逝,晉贈太傅,謚文正。
清史稿》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0—1904 【介紹】: 清江蘇常熟人,字叔平,晚號瓶庵居士,又號松禪。翁心存子。咸豐六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同光兩朝皆為帝師。歷內(nèi)閣學士、左都御史、刑、工部尚書,官至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協(xié)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中日戰(zhàn)爭時,與李鴻藻主戰(zhàn)。和議起,力爭改約稿。戊戌間以贊助新政罷官革職,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卒于家。宣統(tǒng)元年復原官。工書法,著有《瓶廬詩文稿》、《翁文恭公日記》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五
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晚號瓶廬,又號松禪,常熟人。咸豐丙辰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官至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謚文恭。有《瓶廬詩稿》。
詞學圖錄
翁同龢(1830-1904) 字聲甫,號叔平,又號瓶廬、松禪。江蘇常熟人。咸豐六年(1856)進士。授修撰。歷官中允、內(nèi)閣學士、刑部與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與工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戶部尚書領協(xié)辦大學士。以主變法革職回籍。宣統(tǒng)間追謚文恭。詩長于七絕,多托興蕭寥之作。詞風類詩。有《瓶廬詩鈔》、《瓶廬文鈔》、《瓶廬詞鈔》。
維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號松禪,晚號瓶庵居士、人稱翁帝師、翁師傅,江蘇常熟人,清末大臣、書法家、狀元。
官至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是同治帝和光緒帝的兩代帝師。
翁同龢幼年時的國學教育系由其母親與姐姐教導完成。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參加科舉得恩貢,咸豐二年(1852)壬子順天鄉(xiāng)試中舉,咸豐六年(1856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陜西學政,因病回京。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發(fā)現(xiàn)諸多疑竇,同治帝下令重審此案,其中涉及“兩湖派”與“江浙派”的權(quán)力斗爭。
光緒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
次年四月,慈禧太后命教授光緒帝讀書。
不久,遷戶部侍郎,充經(jīng)筵講官,晉都察院左都御史。
歷任刑部、工部尚書。
光緒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與俄國簽訂通商十八條,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養(yǎng)心殿面對兩宮皇太后,翁認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條不能應允,特別是在西安、漢中設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兩條不可許。
光緒八年(1882年),充任軍機大臣。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zhàn)爭中,主張進兵結(jié)合談判,不可一味依仗劉永福之黑旗軍。
不久,罷直軍機。
歷加太子太保,賜雙眼花翎、紫韁。
翁同龢因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jīng)檢舉其兄,因而終身與李鴻章有私怨。
翁同龢對于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務運動頗為排斥,對于該運動也有所批評,并影響往后光緒帝親政后的舉措。
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難北洋水師,光緒十七年,暫停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兩年。
當時有一副譏諷對聯(lián)描寫二人無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
」上聯(lián)「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鴻章,下聯(lián)「常熟」即江蘇常熟的翁同龢。
李翁二人的恩怨間接導致日后中日甲午戰(zhàn)爭北洋艦隊的失利。
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軍機大臣,深得光緒帝信任。
在甲午戰(zhàn)爭中,堅決主戰(zhàn)。
次年,清軍戰(zhàn)敗,中日和議期間,翁同龢與李鴻藻極力反對割地,指出:「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
」又聯(lián)合俄、英、德三國謀阻割地,最終情勢無法挽回。
次年,兼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以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開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緒帝將其開缺回籍。
傳統(tǒng)說法認為翁支持維新變法,推薦康有為,擬定并頒發(fā)了戊戌變法的綱領性文件《明定國是詔》,故遭到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之名加以罷黜;另外一個說法,則是甲午戰(zhàn)爭之所以失敗,在于翁同龢對于北洋艦隊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難所致,有次恭親王奕?病重,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前往探望,光緒皇帝曾詢問恭親王奕?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親王奕?對光緒帝表達反對意見,最后光緒皇帝在與慈禧討論后決定忍痛罷黜翁同龢。
戊戌政變后又遭嚴厲斥責,將其罷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撫翁曾桂署中暫住,然后回常熟故鄉(xiāng)。
光緒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鄉(xiāng)。
死后康有為譽之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
然而,根據(jù)雷家圣《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一書指出: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說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將出一朱諭,強令皇上宣布。
…皇上見此詔,戰(zhàn)栗變色,無可如何。
此朱諭實那拉氏與榮祿最毒之計,聞系出于榮祿私人李盛鐸所擬云。
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頓失,然后可以為所欲為也。
」可見罷黜翁同龢的詔書,為「榮祿私人」李盛鐸所草擬。
但是康有為在《自編年譜》卻記載翁同龢被罷前夕,康有為「為御史李盛鐸草譯書、游歷及明賞罰、辨新舊摺,李上之。
」可見康有為替李盛鐸草擬之「明賞罰、辨新舊」的奏摺,即是彈劾翁同龢的奏摺,將翁同龢視為「舊」而加之以「罰」。
變法派領袖康有為竟然幫「榮祿私人」李盛鐸草擬奏摺,豈非怪事?
因此,李盛鐸不但非「榮祿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為的授意與擬稿之下,上書彈劾翁同龢。
翁同龢的被罷,不是「那拉氏與榮祿最毒之計」,而是康有為「除舊布新」的結(jié)果。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翁同龢獲得官方「平反」,追復官銜,并追加謚號為文恭。
著作有《瓶廬詩稿》、《翁文恭公日記》、《翁文恭公軍機處日記》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3—1907 【介紹】: 清貴州貴筑人,字苾園。
同治二年進士,官編修,出督云南學政。
光緒間累擢內(nèi)閣學士,遷刑部侍郎。
典試廣東,賞梁啟超才,以從妹妻之。
嘗疏請設立京師大學堂。
密薦康有為、譚嗣同于光緒帝,擢禮部尚書。
戊戌政變,詔褫職,戍新疆。
尋赦歸,主講貴州經(jīng)世學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99 【介紹】: 清山東濟寧人,字萊山。
咸豐六年進士。
光緒間以接近醇親王,漸與聞機要,十年,官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兵部尚書,歷典會試。
中日戰(zhàn)后李鴻章簽《馬關條約》,廷臣多反對議和,毓汶力言戰(zhàn)不可恃,光緒帝乃署約。
旋稱病告休。
卒謚文恪。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五
孫毓汶,字萊山,濟寧人。咸豐丙辰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官至兵部尚書。謚文恪。
維基
孫毓汶(1833年—1899年),字萊山,號遲盦,山東濟寧人,清朝末年政治人物。戶部尚書孫瑞珍次子。咸豐六年(1856年)榜眼,授編修,侍讀學士。咸豐十年,以在籍辦團抗捐被劾,革職遣戍,為恭親王深惡痛絕。同治元年(1862年),以輸餉復原官。光緒十年(1884年),法越事起(北圻遠征),策劃醇親王復出,排擠恭親王,促使慈禧盡撤全班軍機大臣,孫毓汶以工部左侍郎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當時清議紛囂,孫出張佩綸、陳寶琛等會辦南北洋、閩海軍務,令清流氣燄頓斂。十四年,授吏部右侍郎。十五年,遷刑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十九年,轉(zhuǎn)兵部尚書。二十年,中日媾和,結(jié)納李鴻章,力主戰(zhàn)不可恃。二十年,恭親王復入軍機處,孫以病乞休。二十五年卒,謚文恪。孫毓汶在京舊居為丞相胡同(又稱繩匠胡同,或菜市口胡同)12號,該胡同今已拆除。

人物簡介

維基
福錕(1834年11月5日-1896年10月10日),愛新覺羅氏,字薊甫,號箴庭、珍庭、珍亭,清宗室,滿洲鑲藍旗人,康熙嫡次子理密親王允礽(廢太子)六世孫,因其當上大學士后于朝廷聲名顯赫,人稱福中堂。
福錕為咸豐八年(1858年)舉人,九年(1859年)己未科第二甲進士,授任吏部主事,晉升吏部員外郎。
光緒五年(1879年),由吏部員外郎遷右庶子,擢任太仆寺卿。
光緒六年(1880年),賞任副都統(tǒng),任西寧辦事大臣。
光緒八年(1882年),召命授任兵部侍郎,再歷調(diào)刑部侍郎及戶部侍郎。
光緒十年(1884年),擢任工部尚書,兼任步軍統(tǒng)領,后被受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兼任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
后再調(diào)戶部,任協(xié)辦大學士。
福錕于戶部駁斥機器制造及鼓鑄錢幣之弊,議革職,后改留任,很快得以復職。
光緒十五年(1889年),被加封太子太保銜,再封詹事府右庶子。
當時,崇文上疏彈劾東閣大學士張之萬交納外官,結(jié)黨營私,命福錕偕同刑部尚書潘祖蔭訪查,后證明張之萬之清白。
光緒十七年(1891年),授任體仁閣大學士。
光緒二十年(1894年),皇太后萬壽,賞雙眼花翎。
時年京師常有盜案發(fā)生,福錕先禁止步軍以嚴刑迫令盜犯招供,遂令盜賊更顯放肆,于是福錕決定奏請通布緝捕章程,嚴拿罪犯,得允。
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甲辰(1895年6月26日),福錕致仕。
光緒二十二年九月丙申(1896年10月10日),福錕卒,光緒皇帝派貝子溥倫領侍衛(wèi)十人,前往奠酒,并賞陀羅經(jīng)被。
賞其子毓方為郎中。
尋予謚文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5—1908 【介紹】: 清滿洲正黃旗人,葉赫那拉氏。
惠徵女。
咸豐二年入宮為蘭貴人。
以生子載淳,進懿妃,又進懿貴妃。
咸豐帝死,載淳年幼嗣位。
與皇后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并被尊為皇太后,徽號慈禧。
以當時居熱河行宮煙波致爽殿西暖閣,有西太后之稱。
慈禧與恭親王奕?合作,回京發(fā)動辛酉政變,殺輔政肅順等,與慈安太后垂簾聽政,而實獨操政柄。
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鎮(zhèn)壓太平天國和捻軍,推行“自強”之洋務運動;旋又利用頑固派以牽制洋務派,削弱恭親王勢力,達到大權(quán)獨攬目的。
同治十二年,稱歸政穆宗。
次年,穆宗死,定策立年僅五歲之光緒帝,恢復聽政。
光緒十五年,又撤簾歸政,實際仍操縱一切。
對外不惜喪權(quán)辱國,以謀妥協(xié)。
甲午戰(zhàn)爭后,仇視維新運動。
光緒二十四年,發(fā)動戊戌政變,廢除光緒帝與康有為等所行新政,幽禁光緒帝,陰謀廢立。
又利用義和團對外宣戰(zhàn),及八國聯(lián)軍入京,逃亡西安,下詔鎮(zhèn)壓義和團,對外求和。
辛丑訂約后回京,以施行新政和預備立憲為名,企圖茍延清廷之殘局。
慈禧前后掌晚清政權(quán)近半世紀。
卒謚孝欽。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5—1902 【介紹】: 清江蘇吳縣人,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恪齋。同治七年進士。授編修,以請裁減“大婚”經(jīng)費,直聲震朝中。光緒十一年,以左副都御史赴吉林,與俄使勘界,爭回被侵之琿春黑頂子地。后為湖南巡撫,甲午戰(zhàn)爭中,自請率湘軍出山海關拒敵,旋以兵敗革職。善篆籀,亦能畫,精金石、文字等學,收藏書畫、古銅器甚富。有《恪齋詩文集》、《恪齋集古錄》、《古籀補》、《權(quán)衡度量考》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六四
吳大澂,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恪齋,吳縣人。同治戊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湖南巡撫。有《恪齋集》。
詞學圖錄
吳大澂(1835-1903) 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恪齋。江蘇吳縣人。同治,歷任編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職。光緒十二年(1886年)擢廣東巡撫。善詩文,精書畫、金石。有《恪齋詩文集》、《恪齋集古錄》、《古籀補》、《古玉圖考》、《恒軒吉金錄》等。
維基
吳大(1835年—1902年),原名吳大淳(因避清穆宗名諱,而改名大澂),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恪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官員。
吳大澂于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十一日生于蘇州雙林巷。
道光二十九年(1849)與兄吳大根一同參加縣府試。
翌年兄弟二人赴昆山應院試。
咸豐元年(1851年)考取縣試第七,府試第九名。
二年去金陵參加鄉(xiāng)試落第。
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補行江南鄉(xiāng)試,吳大澂中式第三名舉人。
同治七年(1868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
歷任陜西學政、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
光緒三年(1877)山西、陜西饑荒,吳大澂從天津購得高粱7000石以賑災。
又自己前往災區(qū),參與救災。
在當?shù)嘏c鄉(xiāng)紳合作設立磨廠,存活災民。
光緒六年(1880)授三品卿銜,吉林督辦。
協(xié)助吉林將軍銘安辦理寧古塔、三姓、琿春等地防務,訓練馬步新軍。
又創(chuàng)設了機器制造局,制造彈藥,鼓勵移民拓殖。
光緒十一年(1885年),詔赴吉林,先會見寧古塔副統(tǒng)容山,后會同琿春副都統(tǒng)依克唐阿與俄國使臣重勘琿春黑頂子地邊界,援咸豐十一年舊界圖,立碑五座,建銅柱,自篆銘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
”收回侵界,“而船之出入圖們江者亦卒以通航無阻。
”光緒十二年(1886年)擢廣東巡撫。
任內(nèi)與張之洞聯(lián)名反對葡萄牙侵占澳門香山。
試圖阻止清廷與葡萄牙簽訂條約,不果。
光緒十四年(1888年)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修黃河水患,用水泥砌筑磚石壩,加固“鄭州十堡”工程;二月,上表要求尊奉皇帝生父醇親王奕譞為“皇帝本生父”,遭到慈禧太后公開斥責。
光緒十五年(1889年)請用新法測繪黃河圖,光緒帝命名《御覽三省黃河全圖》。
光緒十八年(1892年)授湖南巡撫。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自請率領湘軍出關應戰(zhàn),戰(zhàn)敗于海城,罷歸,返回湖南,不久受命開缺。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再降旨,將其革職,永不敘用。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卒,年六十八。
清史稿》有傳。
安永松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安永松,貴州大方人,同進士出身。
光緒二年(1876年)清德宗登極丙子恩科進士,三甲二十名,后事不詳。
共 7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