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江標

相關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8—762 【介紹】: 唐僧。廣陵人,俗姓吳。九歲出家,及冠受具足戒。居馀杭宜豐寺。禪誦之暇,輒賦詩歌。與朱放、張籍、皇甫曾等為塵外友,酬贈甚多。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7—762 詩僧。
俗姓吳,廣陵(今江蘇揚州)人。
9歲出家,13歲削發(fā)。
從揚州僧法慎學相部律,造乎精微。
初住越州會稽山南懸溜寺,常與僧友討論佛教義諦。
后住揚州慶云寺,復住余杭宜豐寺。
曾著《法性論》,探究佛理。
工詩什,與當時詩人皇甫冉、獨孤及、李紓、朱放、張繼、張南史、陸羽、嚴維、皇甫曾、徐嶷等為詩友,常相互唱和,過從頗頻。
代宗寶應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龍興寺,36歲。
事跡見《毗陵集》卷九《揚州慶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傳》卷一五。
其詩以寫山林禪居生活及與諸詩友酬寄贈送之作為多,詩風自然淳和,格律清暢,頗為人所稱道,高仲武曾將其詩收入《中興間氣集》,劉禹錫稱其為江左詩僧“導其源”(《澈上人文集紀》)。
有《靈一詩集》1卷,《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七》著錄,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詩》本、清江標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書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詩集八種》本,分為上下二卷。
全唐詩》編其詩為1卷,凡42首又2句。
除一首與護國互見之詩外,皆為近體詩。
唐詩匯評
靈一(727—762),俗姓吳,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九歲出家,十三削發(fā)。初師揚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門寺,又徙杭州宜豐寺。與李華、朱放、李紓、張繼、皇甫冉、張南史、嚴維等為塵外之交,講德論道,朗詠終日,酬和甚多。終于杭州龍興寺,獨孤及為撰塔銘。有《靈一集》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生廣陵吳氏。九歲即薙落。弱冠受具。遂習毗尼有成效。家本貨殖。諸昆弟以侈靡相尚。一獨納衣錫杖自若。始從惟揚法??師學相部律。又依禪者隱空乾靖于會稽山南懸溜寺。以討論第一義諦?;蛴螒c云寺及馀杭之宜豐寺。而足跡不入俗姓之門。天臺道土潘志清。襄陽朱放。南陽張繼。安定皇甫曾。范陽張南史。吳郡陸迅。東海徐嶷。景陵陸鴻漸。皆引分愿交。扣襟尚友。其所尤善者?;勰饔撵`祐曇一義宣。誠同門之三益。住世之四衣矣。然工辭章。樂吟詠。既著法性論。或遇良辰勝境。必掇筆申楮。以遣興趣。好事者錄之。名間氣集。寶應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示滅于杭州之龍興寺。壽三十五。弟子以遺命。行阇維法。樹浮圖。以表其地。左衛(wèi)兵參軍李紓。嘉興令李湯左金吾衛(wèi)兵曹參軍獨孤反。相與悼梁木之壞。慮陵谷之遷。刻石于武林山東峰之陽。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靈一。姓吳氏。廣陵人也。神清氣和方寸地虛。與大和元精合其純粹。年肇九歲僻嫌朽宅決入梵園。墮息慈之倫稟出家之制。暨乎始冠受其具足。學習無倦律儀是修。示見談笑。欲明解脫。示人文藝以誘世智。初不計身中有我我中有身。德全道成緣斷形謝。以寶應元年冬十月十六日。寂滅于杭州龍興寺。春秋三十五。凡滿十五安居。臨終顧謂弟子行茶毗法樹小浮圖焉。時左衛(wèi)兵參軍李紓嘉興縣令李湯左金吾衛(wèi)兵曹參軍獨孤及。相與悼梁木之既壞。慮陵谷之當遷。后之人禮應真之塔婆。昧應真之德行。故刻石于武林山東峰之陽也。一家富貨殖。既而削發(fā)。推千金之產。悉讓諸孤昆弟。所取者惟納衣錫杖。自爾叩維揚法慎師學相部律。造乎微而臻乎極。友善者慧凝明幽靈祐會稽曇一晉陵義宣同門三益作者七人也。一咳唾塵境繼日經行。宴坐必擇山椒樹下。初舍于會稽山南懸溜寺。接禪者隱空乾靖討論第一義諦。或游慶云寺。復居馀抗宜豐寺。寺鄰生丹山。門對佳境囧然獨往。暴風偃山正智不動。巨浪沃日浮囊不飄。于是著法性論以究真諦。此一之了語也。每禪誦之隙輒賦詩歌事思入無間興含飛動。潘阮之遺韻江謝之闕文。必能綴之。無愧古人。循循善誘門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納膏雨焉。一跡不入族姓之門。與天臺道士潘志清襄陽朱放南陽張繼安定皇甫曾范陽張南史吳郡陸迅東海徐嶷景陵陸鴻漸為塵外之友。講德味道朗詠終日。其終篇必博之以文約之以修。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藥焉。一居寺高隅。初無井泉。一旦呀然而涌噴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挹之彌清??之無竭。蓋精至之感矣。詩行于世。有選其尤者入間氣集焉。

作品評論

獨孤及《揚州慶云寺一公塔碑》
(靈一)膚清氣和,方寸地靈,與自然妙有合其純粹……騷雅之遺韻,陶、謝之缺文,公能綴之。
《宋僧傳?靈一傳》
(靈一)思入無間,興含飛動,潘、阮之遺韻,江、謝之闕文,必能綴之。
唐才子傳
(靈一)尤工詩,氣質淳和,格律清暢……與皇甫昆季、嚴少府、朱山人、徹上人等為詩友,酬贈甚多。刻意聲調,苦心不倦,騁譽叢林。
《唐詩品》
一公詩雖復剪刻,彌精律調,要之泓泛微波,未勝皎然,而凈密之致,終當獨步。如“月影沉秋水,風聲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動春遲”,又“孤煙生暮景,遠岫帶春輝”,皆有雅思可采。林居靜僻,游心象外,固宜有爾,然超悟會心,尚在煙花山水之間,未能了入真境。
唐詩鏡
(靈一為)越中云門寺律師,持律甚嚴,以清高為世所推,尤善聲詩,與劉長卿、皇甫冉、嚴維相倡和。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由五代入宋,宋初曾任滎州刺史。曾預修《舊五代史》。事跡見《唐才子傳》卷一〇《殷文圭傳》附。能詩,擅長七律。其詩多寫景詠懷之作,詩風清麗。辛文房則詆為“氣卑格下”(《唐才子傳》),未免過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
全宋詩
劉兼,長安(今陜西西安)人。
宋初為榮州刺史(民國《榮縣志·秩官》一○)。
太祖開寶七年(九七四)為鹽鐵判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
曾受詔修《五代史》(《澠水燕談錄》卷六)。
 劉兼詩,以清江標影印南宋書棚本《唐人五十家小集》為底本,參校《全唐詩》卷七六六,并據(jù)補集外詩三首,又據(jù)《萬首唐人絕句》補一首,編為一卷。
全唐文·卷四百三
兼。天寶時進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周,明州奉化(今屬浙江)人。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進士(《乾道四明圖經》卷一二)。
乾興元年(一○二二)以大理寺丞知無錫縣。
仁宗寶元二年(一○三九)又以虞部員外郎知無錫縣(《咸淳毗陵志》卷一○)。
慶歷中知明州(《寶慶四明志》卷一)。
又嘗知撫州(清光緒《撫州府志》卷三五)。
皇祐四年(一○五二)致仕,歸荊南(《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八《送光祿王卿周致仕歸荊南》)。
 王周舊被誤為唐人。
其詩今以清康熙四十一年席啟寓琴川書屋影刊宋本《唐詩百家全集·王周詩集》為底本,校以清江標影刊宋書棚本《唐人五十家集·王周詩集》及《全唐詩》,另據(jù)《全唐詩外編》補詩一首。
陳汝康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維基
陳汝康(1865年—1899年),浙江省杭州府海寧州古城(現(xiàn)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zhèn))人,清朝官員。
系出海寧陳氏支系十廟前陳氏。
光緒十四年(1888年)24歲時考取舉人,1894年被清廷聘為候補主事。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陳汝康積極參加了在京舉人的“公車上書”運動。
光緒帝派親信文廷式出面發(fā)起“強學會”(又稱強學書局),準備組成維新變法的親帝政黨。
骨干成員有康有為、梁啟超、江標、陳汝康等中外人士。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二甲97名。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同年6月,“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太后軟禁光緒帝,下令追捕新黨。
陳汝康在潛回海寧的途中病故。
田星六 朝代:清末至現(xiàn)當代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田星六(1872-1959) 又名興奎,號晚秋居士。
湖南鳳凰縣沱江鎮(zhèn)人。
光緒十七年(1891)應童試,有"晚涼風卷洞庭秋"之句,深為督學江標所賞,數(shù)年后,貢入太學,補歲進士,在鄉(xiāng)下教私塾六年,以品學兼優(yōu)被選入常德西路師范,次年被熊希齡送日本留學,就讀于弘文師范學院,與黃興、秋瑾、朱苓溪、王時澤、程潛、陳強等常相往來,與黃興最善。
入中華同志會、中國同盟會、南社。
建國后任鳳凰縣人民政府委員,省文史館館員。
嘗至京,柳亞子設宴款待,林伯渠、陳叔通、朱早觀、傅作義等陪座,周恩來亦往看望,柳亞子懇留共修《明史》,以北地天寒不適而歸。
有《晚秋堂詩集》八卷、詞八卷、文百余篇。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成本璞(1876-?
) 字琢如,號愚民。
湖南湘鄉(xiāng)人,浙江臺州知府成梓丞子。
早年曾留學日本,歸國游宦江南,授朝記大夫,浙江候補知府、中書科中書等職。
民國初,任國務院秘書、簡任官,伊犁外交司司長。
曾入南社。
工詞章,為江標所重:"琢如負瑰瑋絕特之才,沈潛百家,睹記甚博,治經篤嗜漢儒,而于宋賢所著之書亦嘗擷其精而深求其理,下筆萬言如風雨之驟至。
余甚偉之。
其文遠取式于昌黎、廬陵,近合體于容甫、定庵,一洗近時平淺鈍狹之習。
駢儷之文特為高遠,有魏晉人風味。
詩則才力雄肆獻吉大復之,并間亦稍入于宋。
于詞尤所專精,高者直似南唐五代,此亦在南北宋之間,奇麗駘宕,哀感頑艷。
余嘗曼聲微吟。
嘆為絕倫湖湘,近代無此作者矣......殆杜樊川、陳同甫之倫......則琢如當不以經生文人老也。
"有《九經新義》、《通雅齋叢稿》、《淚影詞》等。
人物簡介
成本璞,字琢如,號天民,湖南湘鄉(xiāng)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