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林逢春,海陽(今潮州)人。明武宗正德前后舉人(清康熙、雍正、光緒《海陽縣志》及康熙、乾隆《潮州府志》選舉表之舉人表皆缺載林逢春,今依乾隆《揭陽縣志》卷八。)。官新田知縣。事見清乾隆《揭陽縣志》卷八。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生卒】:1527—1588 【介紹】: 明四川銅梁人,字肖甫,避雍正帝諱,又作佳印、佳引,號居來山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除滑縣知縣,遷戶部主事。隆慶間,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萬歷七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以計服韃靼部落,入為兵部右侍郎。出為浙江巡撫,平定杭州兵變、民變。旋為薊遼總督。嘗與王世貞諸人唱酬,為“后七子”之一,七子以功名始終者,佳胤一人而已。有《居來山房集》。
字肖甫,銅梁人,嘉靖庚戌進士,除知滑縣,徵授戶部主事,歷官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宣府。入為兵部右侍郎,出撫浙江,召拜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贈少保,謚襄敏。有崌崍山集。維基
張佳胤(1527年—1588年),字肖甫,號瀘山,又號崌崍山人,四川重慶府合州銅梁縣人,明朝文人、政治人物。嘉靖戊戌進士,萬歷間累官薊遼總督。天啟間,追謚襄憲。由縣學生中式四川鄉(xiāng)試第十五名舉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會試第八十二名,第三甲第一百八十三名進士。授河南滑縣知縣,有強盜假裝錦衣衛(wèi),企圖勒索張佳胤,反被張所制服。擢戶部主事,改兵部職方司主事,遷禮部郎中。以風霾考察,謫陳州同知。歷遷山西蒲州知州。嘉靖四十三年八月升河南按察司僉事,四十四年七月調云南提學僉事。隆慶元年二月升廣西左參議,三年六月升河南副使,四年十一月升陜西布政司右參政兼僉事、管理糧餉,五年五月升山西按察使。隆慶五年(1571年)十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等處地方、總理糧儲提督軍務。萬歷二年二月被劾,調任南京衙門,回籍聽用。萬歷四年起任南京鴻臚寺卿,四月升南京光祿寺卿,十二月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撫保定等府兼提督紫荊等關,丁母憂歸。七年(1579年)六月以原官巡撫陜西地方,八月改巡撫宣府,九年四月升兵部右侍郎。十年三月杭州東西二大營發(fā)生兵變,毆打巡撫吳善言,張佳胤繼任浙江巡撫,定馬文英、劉廷用之亂。十一年八月升兵部尚書協(xié)理京營戎政,九月又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總督薊遼。十三年五月加太子太保,閏九月召回兵部理事,賜一品誥命。十四年十二月被彈劾乞休,遂準致仕歸。萬歷十六年(1588年)病卒,贈少保。天啟初,謚襄憲。《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603—1644 【介紹】: 明廣平府永年人,字孔嘉,又字井眉。崇禎四年進士。授儀封知縣,調杞縣,擢吏部文選主事,歷太仆丞,閱馬近畿。聞李自成破居庸關,馳入京,謁大臣策畫戰(zhàn)守。大順軍破京師后,投井死。有《君子亭集》。人物簡介
維基申佳允(1602—1644),本名申佳胤,明末官員,《明史》避雍正皇帝胤禛之名諱而作申佳允,申涵光之父。字孔嘉,又字浚源,號素園,北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人。崇禎四年進士,歷任知縣、吏部文選司主事、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大理寺評事、太仆寺丞等職。甲申之變,佳胤殉國死節(jié),贈太仆寺少卿,謚節(jié)憫。入清,褒揚忠烈,賜謚端憫。有《申端憫公詩集》、《申端憫公文集》傳世。
申佳胤(1603年—1644年4月25日),字孔嘉,號浚源、素園。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屬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qū))人。明末官員、詩人、經學家,甲申之變時自殺殉國,年四十二。南明追贈太仆寺少卿,謚節(jié)憫。清順治賜謚端憫。清雍正年間避諱清世宗改稱佳允、佳蔭、佳印。六歲喪父而孤,家庭貧困,經濟方面無所仰賴,其母靠紡織維生,有時一日只食一餐。申佳胤自幼便以節(jié)操剛正自勵,面對他人不顯露饑寒的神色,他人無法看出其境況。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補生員。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第三甲第九十五名同進士出身。崇禎六年(1633年),授河南開封府儀封縣知縣。儀封民風勤謹簡樸易于治理,申佳胤減省繁苛的教條,打算與民休息;儀封縣原本多盜賊,申佳允嚴格實行保甲法,使盜賊無處容身,治安漸佳;遇到大雨不止,黃河決口,申佳胤親自冒著怒濤乘船組織民工堵塞決口;縣內有大土豪,奸詐狡猾而擾亂治安,申佳胤將之捕捉處刑,縣境內為之震撼。崇禎七年(1634年),申佳胤因有才改調杞縣。崇禎八年(1635年),流寇「掃地王」率萬人攻打杞縣縣城,城墻土垣多處崩塌,申佳胤招募死士死守并擊潰流寇,因之將土城改建磚城;其后流寇高迎祥等攻入河南,唐王朱聿鍵率兵勤王,勤王軍即將抵達開封府時,諸位省、府大吏甚為惶恐不安,聚集會議說:「留之,不聽。行,守土者且得罪。」申佳胤主張:「惟周王可留之。」眾人稱善,于是用申佳胤之計。崇禎十年(1637年),因政績卓異,擢吏部文選司主事。上疏防備邊患之五項策略。崇禎十三年(1640年),升吏部考功司員外郎。佐理京察。因大學士薛國觀傾軋少詹事文安之,文安之因是崇禎辛未科會試主考官,申佳胤奉之為師,故受牽連,又因舉劾公正之事忤逆溫體仁,貶官出為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后升遷大理寺評事。再升太仆寺丞,于近畿巡閱御馬。崇禎十七年(1644年),以太仆寺丞奉旨出巡牧場。而聽聞李自成攻破居庸關后圍攻京師,情勢仍可避難躲藏,旁人勸申佳胤不要進京,申佳胤流淚說:「固知京師必不守,然我君在焉,安危共之,何所逃避。」三月十二日,申佳胤行山路回京,馳馬入都城,到處拜謁軍政大臣,籌畫與投遞守城戰(zhàn)之策略,都不被接受。申佳胤留給長子申涵光書信寫道:「行己曰義,順數曰命,義不可背也,命不可違也。吾受國恩,誓死相報,不復顧家矣;天下事莫不壞于貪生而畏死。死于疾、死于利、死于刑戮、于房幃、于斗戰(zhàn),均死也。死數者,不死君父,蓋亦不善用死矣;今日之事,君父之事,死義也,猶命也,我則行之。」三月十九日,京師遭流寇攻陷。申佳胤穿戴整齊冠服,叩拜辭別年老母親,騎馬至王恭廠,隨從家仆請求申佳胤改換便服以逃避賊兵。申佳胤說:「吾起微賤,食祿十三年;國事至此,敢愛死乎!」兩個家仆圍守著不離去,申佳胤欺騙他們說:「吾不死也,我將擇善地焉。」下馬向北叩拜,申佳胤看見一灌溉水田用的巨井,突然跳入巨井中,家仆大驚呼號,欲將申佳胤救出。但井水淺,只超過腹部高度,申佳胤喊道:「告太安人,有子作忠臣,勿過傷也。」于是坐地吸水而溺死,年四十二。南明福王監(jiān)國時追贈太仆寺少卿,謚節(jié)憫。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下詔褒揚甲申死難諸臣,賜謚端憫。申佳胤死后,名士陳子龍為其作〈申節(jié)憫公傳〉、殷岳為其作〈行狀〉,子申涵光、申涵煜、申涵盼編有年譜。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九
王士禛,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順治戊戌進士,授揚州推官,行取禮部員外郎,改翰林院侍講,官至刑部尚書。謚文簡。有《漁洋》、《蜀道》、《蠶尾》、《南?!?、《雍益》等集,合為《帶經堂集》。簡介
蓋聞之弇州曰:《花間》者,世說之靡也;《草堂》者,文選之變也。而余以為不然。《花間》句雕字琢,調或未諧,句無不致,是昌谷之靡也?!恫萏谩芬魠f(xié)調流,句或未妍,體無不秀,是西昆之變也。至所云字必色飛,語必魂絕,則美出自然,誠非緣借矣。嘗試論前代諸家,文成之于元獻,猶蘭亭之似梓澤也;新都之于廬陵,猶弘治之似伯玉也;瑯琊之于眉山,猶小令之于大令也;公謹之于稼軒,猶宣武之似司空也;逮黃門舍人之于屯田待制,直如曹劉之于蘇李。遂覺后來益工,然未有如吾阮亭者也。阮亭年少才豐,無所不擅,千古文義書詞,直欲一時將去,即如詩馀一事,于阮亭直雕蟲耳。而以余讀之,篝燈蕭寺,中夜瑯瑯,覺十年中離別之苦,哀樂之多,無不怦然欲動。而艷思綺語,令人手推口維,而不能解,則阮亭之移我情,與我情之合于阮亭。誠有不自知者,又何色飛魂絕之足擬也哉。如余舌本作強,筆底如椎,偶賦短言,無關佳事,即至同里諸子,好工小詞,如文友之儇艷,其年之矯麗,云孫之雅逸,初子之清揚,無不盡東南之瑰寶,以視阮亭并驅中原,猶恐不免為黃沛耳。蘭陵年同學弟鄒祗謨撰。詞學圖錄
王士禛(1634-1711) 字貽上,一字子真,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雍正時避帝諱,名改為士正,乾隆時又改為士禎。山東新城(今桓臺)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謚文簡??滴鯐r為詩壇盟主,與朱彝尊并稱"南朱北王",又為"清初六家"之一,論詩倡"神韻說"。有《帶經堂集》、《漁洋山人精華錄》。詞集名《衍波詞》。清詩別裁集
字貽上,山東新城人。順治乙未進士,由司李入為曹郎,改翰林,官至刑部尚書。著有《帶經堂集》?!饾O洋少歲,即見重于牧齋尚書,后學殖日富,聲望日高,宇內尊為詩壇圭臬,突過黃初,終其身無異辭。身后多毛舉其失,互相彈射,而趙秋谷宮贊著《談龍錄》以詆諆之,恐未足以服漁洋心也?;蛑^漁洋獺祭之工太多,性靈反為書卷所掩,故爾雅有馀,而莽蒼之氣遒折之力往往不及古人,老杜之悲壯沉郁,每在亂頭粗服中也。應之曰,是則然矣。然獨不曰歡娛難工,愁苦易好,安能使處太平之盛者,強作無病呻吟乎?愚未嘗隨眾譽,亦非敢隨眾毀也。平心以求,錄其最佳者,其有當眾心與否,不及計焉。○全集以明麗博雅勝者居多,然恐收之不盡,茲特取其高華渾厚有法度神韻者,覺漁洋面目,為之改觀。維基
王士禛(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小名豫孫,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齋號蠶尾山房,人稱王漁洋,山東新城(今山東桓臺)人,清代文人,進士出身,康熙年間官至刑部尚書。工詩文,勤著述,著作有《漁洋山人精華錄》、《池北偶談》等五百馀種。卒謚文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