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徐一鶚(?~?),字云汀,清福建侯官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曾以諸生身份從王凱泰就讀于西湖書院,道光十二年(1832)以王凱泰之薦,主持道南書院講席。晚年東渡 ,任臺灣縣學教諭半載,卒于官。閩縣劉襄力謂其詩「鹽澹而有味,久而彌永」,其為人亦然。生平多擊缽詩,為閩中「聚紅社」之祭酒。徐氏自題讀書處為「宛羽樓」,逝后,友人蒐羅其散佚詩篇,編為《宛羽堂詩鈔》三卷,光緒二年(1876)刊行,以下即據(jù)此版本編校 。
人物簡介
何澄(?~?),字竟山,浙江山陰人,宦游福建,曾為王凱泰幕客。光緒元年(1875)五月福建巡撫王凱泰因牡丹社事件奉旨來臺,何澄參幕來臺。公馀之暇,凱泰作〈臺灣雜詠〉、〈續(xù)詠〉等作,皆委由何澄保管。十月,王凱泰內(nèi)渡,遽然逝世,何澄滯留臺灣。光緒三年(1877),何澄與汪序東、林鶴蓀、馬清樞等人在臺唱和,見馬清樞〈臺陽雜興〉三十首,何澄作〈臺灣雜詠〉二十四首。何澄返陸后,在光緒七年(1881)將王凱泰舊作、馬清樞〈臺陽雜興〉及自作〈臺灣雜詠〉合刊出版,稱《臺灣雜詠合刻》。 〈臺灣雜詠〉為七言律體,風格典重,內(nèi)容往往觸及時事、歷史、地理。王凱泰首倡雜詠,作品幾前附序,詩有注文,因其意在補述,遂在注文極下工夫,引起評家的注意。龔顯曾作〈序〉,便說:「詩成自注,格非竟創(chuàng);事靡不搜,典足參故。」(江寶釵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