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吳春樵(?~?),清福建廈門人。與林占梅為莫逆交,道光十一年(1831)春來臺,曾客居潛園,詩酒留連,數月始去。其詞作,人稱溫雅。茲據蛻萒老人《大屯山房譚薈》所錄詩編校。
人物簡介
黃浣云(?~?),清道光年間(1821~1850)任職臺灣府參軍。門生丁紹儀來臺時曾佐其稽核臺郡文冊,筆記臺事之堪資談助者,成《東瀛識略》一書。與林占梅交,《潛園琴馀草》有其序言「寫景則無奇不搜,深入劍南之室;言情則有感斯托,能摹浣花之神。剛健婀娜,悱惻芬芳;真得味外味,不厭百回讀。」現(xiàn)存詩僅見查元鼎《草草草堂吟草》所錄〈寄示查元鼎四詠〉,查氏并有〈黃浣云參軍寄示四詠依韻答之〉四首。
人物簡介
查元鼎(1804~?),字小白,浙江海寧人,卒年不詳,可能在光緒十二年(1886)前后。出身書香門第,其祖為清初著名詩人查慎行。元鼎善承家學,少有文名,道光末年游幕來臺,當軸慕其名者屢屢爭相延聘。但因個性耿介,懶于徵逐名利,故凡有拂其意者便去,不復停留。同治元年(1862),戴萬生事起,查氏途中遇戴軍被擄,后蒙林占梅等人營救得以脫險。事平后,遂僑寓竹塹,日以詩酒為樂。晚年遇益窮,而守益堅,著述不輟,頗受竹塹文人尊重,每逢潛園文酒盛會,輒推為盟主。詩歌之外,亦長于刻石,時人以之與擅長治竹的徐木叢并稱,有「查石徐竹」的美譽。查氏詩歌以表達心境、反映時事、往來酬唱、課題詠物之作為多;雖然生活窘迫,面臨困境,卻往往能笑看人生,以麗句寫愁,并托寓哲理,藉此消解心中不平之鳴,形成其獨樹一幟的藝術美感。平生詩作于戴案時遭焚殆盡;晚年所作,集為《草草草堂吟草》,家貧未能剞劂于世,唯舊稿已佚,今日所見不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叢志》及《臺灣詩報》,曾刊載其詩篇若干,皆許其作必傳。此外,林維丞《滄海拾遺》、王松《臺陽詩話續(xù)編》以及民國五十五年(1966)黃典權于《臺南文化》八卷二期所刊《草草草堂吟草》,皆著錄若干,或有損益,可相增補。以下所錄查氏詩作,主要匯輯上述各項資料編校。
人物簡介
林維丞(1822~1895),初名星垣,字維丞、薇臣,號亦圖,福建閩縣人。出身書香門第,性嗜學,窮諸經及宋儒諸書。嘗自言:「不讀五經,便覺心胸窒礙」。咸豐九年(1859)渡臺,受聘新竹林占梅家,掌記室,故寄籍淡水,補弟子員。翌年,受林氏委托赴福州代籌刊刻《潛園琴馀草》,未竟成書。光緒初年在「潛園」號召籌組詩社。光緒五年(1879)編輯《滄海拾遺》。光緒十二年(1886)參加「竹梅吟社」,為竹塹詩壇中堅。光緒廿一年(1895)割臺議成,林氏進退維谷,是年冬間憂憤而卒。 林氏祖考兩代俱有詩集行世,林氏亦工詩,壺溪道人評:「舂容而夷愉,澹雅而深湛,間有香艷綺靡之態(tài),要以溫柔為旨歸,亦是不失為諷諷風雅之音矣?!官囎忧逶u:「香奩極佳。」蛻萒老人評:「作詩頗持格律,而以樸實出之。」同治二年(1863)林氏自訂《潛園寓草》二卷,生前因故未及付梓,輾轉托付王松,惜未見行世。壺溪道人曾抄錄并擇優(yōu)于《臺灣日日新報》披露,計六十九首。又蔡啟運《臺海擊?銀集》收錄林氏詩作十五首。其他佚詩則散見《大屯山房譚薈》、《臺灣詩醇》、《師友風義錄》、《臺灣詩乘》、《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新報》及《臺灣日日新報》〖參考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qū)傳統(tǒng)文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9z?!健#钣乐亲?/blockquote>全臺詩林星垣(1822~1895),字薇臣,或維丞,號亦圖,福建閩縣人,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卒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先生出身閩縣望族,其先室紫巖以至其考,俱以詩文著稱。性嗜學,好諸經及宋儒書。咸豐九年(1859年),渡海來臺,掌林占梅家記室,與林氏交情甚篤,曾為之代籌《潛園琴馀草》出版事宜。先生性爽朗,樂與人交,竹塹文人莫不知其為人,北郭園鄭如蘭亦與之甚善。光緒初年,先生甚至在潛園中號召詩歌同好共組詩社,顯見先生在清代竹塹文壇的地位與影響力不容忽視。光緒十二年(1886年),蔡啟運等人倡組「竹梅吟社」,亦加入其中,與眾文人摘艷薰香,擊缽同樂,作品見存于《臺海擊缽吟集》中。乙未割臺議成,進退維谷,竟憂時而卒。維丞工于詩作,因來臺主林占梅家,故將所著題為《潛園寓草》,但詩稿因故未能刊印,日據時期《臺灣日日新報》曾擇優(yōu)刊載,時人以為最擅香奩之作〖參見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qū)傳統(tǒng)文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9),頁95?!?。(黃美娥撰)
人物簡介
陸翰芬(?~?),字少海。清浙江山陰人。同治間來臺。為新竹林占梅「潛園」???。林占梅有詩贈之〖林占梅《潛園琴馀草》:「山陰陸少海翰芬,浙東名下士也。每過從潛園,潛園待之逾于常客。促膝論文,口占以贈:『腹笥便便學問充,機云想克嗣宗風。筆峰秀穎蘭亭近,文境恢奇禹穴通。略有牽情方杜牧,竟無識字類揚雄。醇醇儒者彬彬質,賞曲聆音自不同。』」〗。存詩見王松《臺陽詩話》、連橫《臺灣詩錄》,今據以校錄。(吳福助撰)
人物簡介
字崧生,臨邛人。道光丁未進士,翰林院編修。維基
伍肇齡(1829年9月13日—1915年5月29日),字椿年,號崧生。四川邛州(今邛崍)人,晚清翰林、官員、教育家。進士出身。伍肇齡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張之萬榜二甲二十三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后授編修,咸豐三年乞假回籍,主講九峰、鶴山、川南、尊經、錦江各書院,光緒二十九年重與恩榮宴,賞給侍講銜,光緒三十三年賞給侍講學士銜,民國4年5月2日,袁大總統(tǒng)特給碩德耆年匾額并福壽字各一方,夏歷四月十六日(5月29日)病故,享年八十九。。
人物簡介
林豪(1831~1918),字嘉卓,一字卓人,號次逋,福建金門人。其父林焜熿,學者稱竹畦先生,工詩及古文,著有《竹畦文鈔》、《浯洲見聞錄》……等作。卓人幼承家學,兼以天資聰穎,故十馀歲便淹通經史,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生員,咸豐九年(1859)取進舉人,但其后考運不佳,竟未能再上層樓。同治元年(1862),先生東渡,游歷臺灣各地,后于艋舺巧遇奉檄辦團練的林占梅,因此受邀擔任潛園教師,任占梅之妾杜淑雅之西席,于潛園中生活四年之久。同治六年(1867),淡水廳嚴金清擬修廳乘,林豪受邀總輯編撰,隔年事成,因獲聘澎湖文石書院任教,乃辭別占梅離竹。同治十二年(1873),林豪得見陳培桂《淡水廳志》刻本,發(fā)現(xiàn)內容改竄其作卻謬誤不少,因此憤撰〈淡水廳志訂謬〉一文,以斷是非。光緒四年(1878),主草《澎湖廳志》,但未刊印。光緒八年(1882),返回故里,重修《金門志》。光緒十八年(1892),再修《澎湖廳志》。畢生致力文史,編修方志,厥有心得,最受肯定;而其文學著作,數量甚夥,亦屬名家。其中,《誦清堂詩集》、《誦清堂文集》、《瀛??驼劇?、《潛園詩選》……等作內容,均與本地相關,惜除了《誦清堂詩集》外,馀皆亡佚。 《誦清堂詩集》共收錄林豪古今體詩作一千零一十八首,分有十二卷,是先生晚年自所釐定之稿,民國四十六年由其侄孫林策勛輯刊,于菲律賓大眾印書館印行,以下所錄林氏諸作,據此版本編校。此詩集內容,與本地攸關者,計有《臺陽草》二卷、《澎海草》一卷,前者或描寫潛園生活,或敘臺地社會民情,或抒發(fā)個人情懷,或采錄史事名勝;后者偏于曉諭生徒之作,旁及客中興寄與澎湖風土人情。在詩藝表現(xiàn)上,善用散文句法,使句式活潑靈動;又迭以頂針修辭,使上下詩氣銜承一貫,緊湊有勁;喜用歌行古體,在長篇巨幅中施展詩人才力等,是皆有過人之處。(黃美娥撰)
人物簡介
林汝梅(1834~1894),林占梅之弟。乳名清潭,字若村,一作若村,新竹人。好交游,有乃兄之風。光緒初入泮。1880年福建巡撫岑毓英架設大甲溪橋,傾力襄助,頗受賞識。1882年給墾南莊一帶土地,得移屯三灣之竹塹番社之協(xié)力,招撫獅頭馱、獅里英、田厝、田尾四番社歸化,次遷三灣隘于南莊,墾務大有進展。后因閩粵分類械斗,粵人黃龍章把持南莊勢力,其事業(yè)因而備受打擊。1885年臺灣建省,受知于巡撫劉銘傳,承辦采集建設鐵路石材,與新埔陳朝綱等合作,多所貢獻。汝梅素有求道之志,曾恭詣江西龍虎山,求教于第六十一代天師,學成正一派道法。返鄉(xiāng)后,附近道士莫不登門求教,時人視為新竹之天師府〖參考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社委員會,2004年5月一版一刷?!健?div id="xxx91vx" class='inline' id='people_65664_0_9_comment'>汝梅詩作今存自題畫幅四首,見王松《臺陽詩話》卷上、連橫《臺灣詩乘》卷四,茲據以移錄。(吳福助撰)
人物簡介
鄭如蘭(1835~1911),字香谷,號芝田,清淡水廳竹塹人,鄭崇和三子用錦之次子。少年勤學,取進生員,因成績優(yōu)異而補增生,受知于臺灣道丁曰健。光緒十五年(1889),因為辦團練有功,由增生授候選主事,賞戴花翎,后加道銜。家業(yè)素豐,但自奉甚儉,尤不喜以財富誇耀于人,唯對公義之事則未有吝色,凡邑中所需困急,莫不慷慨捐輸,故人人稱誦其德行善舉,頗能克承鄭崇和、鄭用錫、鄭用鑒鄉(xiāng)賢之風范。鄭如蘭對詩歌創(chuàng)作及詩社活動頗為熱愛,廣結林亦圖、鄭鵬云、王松、吳澄秋……等詩人,在北郭園中詩酒酬唱,風雅不輟,甚受騷壇雅士的推崇,繼鄭用錫、林占梅之后,成為竹塹文壇領袖。平生寫作不少,頗多散佚,生前亦未付梓,棄世后三年(1913),其孫鄭肇基始裒輯之,并托囑王松擔任校讎,委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出版印刷。詩集名為《偏遠堂吟草》,乃因如蘭書齋之名而得。計有古今體詩一百五十八首,涵蓋清代及日治時期之創(chuàng)作,尤以清代為主。民國八十一年(1992),龍文出版社據此版本重新影印,是目前市上通行本,以下所錄,即據此編校。關于鄭如蘭之詩作,鄭家珍以為與陶潛詩風近似;吳曾祺譽其風格沖融凝遠,讀之使人和靜;陳衍也以為「偏遠堂詩專主性情,其學陶、白也固宜?!?div id="h993hnz" class='inline' id='people_72246_0_9_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