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馬武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5 【介紹】: 新莽末人。
綠林軍將領(lǐng)。
初與馬武從王匡、王鳳起事。
王莽地皇三年,與王常率部眾西入南郡,稱下江兵。
劉玄即位,任水衡大將軍,封襄邑王。
光武帝建武元年,赤眉軍進兵華陰,受命屯新豐拒赤眉。
后為劉玄所疑,被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漢時燒當羌人。
滇良子。
光武建武中元間,與弟滇岸率眾寇隴西,敗劉盱、張鴻等。
明帝永平初,為竇固、馬武所敗,后與滇岸先后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7 【介紹】: 東漢北地人。
初為臨羌長,與捕虜將軍馬武等擊羌,功冠諸軍。
威太守,威聲聞于匈奴。
章帝章和初,代為護羌校尉追擊羌,戰(zhàn)歿。
張羨 朝代:東漢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漢末南陽人。
初為零陵、桂陽長。
遷長沙太守,頗得江、湘間民心,然性倔強不順,劉表薄其為人,不甚禮,恨而叛表。
后病死,子張懌繼立,為表所兼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8—710 【介紹】: 唐時西域僧。蔥嶺北何國人,俗姓何。于本土出家,為僧后志在游方。高宗時至洛陽行化,歷吳楚間,尋于泗州構(gòu)伽藍居之,中宗親為題額曰普光王寺,遷止薦福寺。卒謚證圣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始不知何從來。龍朔初。隸名山陽龍興寺。至臨淮。得信義坊賀跋氏所舍地。遂見伽藍名普照王。初钁土致碑文曰。齊香積寺。又致金像??唐湟氯~文曰。普照王佛。賀跋氏深已嘆異。然殊未有舍宅意。一夕臥其家?;蚋Q見其首足各長于床三尺許。未幾。復見作觀音形相。別具眼耳口鼻者。凡十一面。于是舉族歸命。寺以成就。先以古額號香積。景龍二年。詔赴內(nèi)道場。上御法筵。詳問休咎。占對允當。因褒錫其額曰普光王。以避天后諱。故改照字。四年庚戌示疾。詔遷薦福寺安置。三月二日卒。顏貌如生。上慘悴。賜帛三百匹。葬淮水上。上間問萬回師曰。彼僧伽何人也。對以觀音化身。宋太平興國間。詔復寺額為普照。其生前滅后。靈應之跡。備載實錄。茲不殫紀。賀跋名玄濟。謂亦于道有悟入。弟子慧儼慧岸木叉。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僧伽者。蔥嶺北何國人也。自言俗姓何氏。亦猶僧會本康居國人便命為康僧會也。然合有胡梵姓名。名既梵音。姓涉華語。詳其何國在碎葉國東北。是碎葉附庸耳。伽在本土少而出家。為僧之后誓志游方。始至西涼府。次歷江淮。當龍朔初年也。登即隸名于山陽龍興寺。自此始露神異。初將弟子慧儼同至臨淮。就信義坊居人乞地下標。志之言。決于此處建立伽藍。遂穴土獲古碑。乃齊國香積寺也。得金像衣葉刻普照王佛字。居人嘆異云。天眼先見。吾曹安得不舍乎。其碑像由貞元長慶中兩遭災火。因亡蹤矣。嘗臥賀跋氏家。身忽長其床榻各三尺許。莫不驚怪。次現(xiàn)十一面觀音形。其家舉族欣慶倍加信重。遂舍宅焉。其香積寺基。即今寺是也。由此奇異之蹤旋萌不止。中宗孝和帝景龍二年遣使詔赴內(nèi)道場。帝御法筵言談造膝。占對休咎契若合符。仍褒飾其寺曰普光王。四年庚戌示疾。敕自內(nèi)中往薦福寺安置。三月二日儼然坐亡。神彩猶生止瞑目耳。俗齡八十三。法臘罔知。在本國三十年?;仆廖迨d。帝慘悼黯然。于時穢氣充塞。而形體宛如。多現(xiàn)靈跡。敕有司給絹三百疋俾歸葬淮上。令群官祖送。士庶填??。五月五日抵于今所。帝以仰慕不忘。因問萬回師曰彼僧伽者。何人也。對曰。觀音菩薩化身也。經(jīng)可不云乎。應以比丘身得度者。故現(xiàn)之沙門相也。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靈光寺。彼澤國也。民家漁梁矰弋交午。伽苦敦喻。其諸殺業(yè)陷墮于人。宜疾別圖生計。時有裂網(wǎng)折竿者多矣。伽閑而宴息。見神告曰。天方亢陽百姓苗死。身胡藏其懶龍耶。伽曰。為之奈何。神曰。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其如人何。伽依之。其夜霆擊異常。質(zhì)明視指微有紅線脈焉。伽曰。吾與此壤無緣。乃行抵晉陵。見國祥寺荒廢。乃留衣于殿梁而去。后人聞異香芬馥。伽嘗記之曰。伊寺有人王重興去。三十年后果有僧。俗姓全為檀那矣。通天萬歲中于山陽眾中。懸知嫌鄙伽者。乃昌言曰。吾有五十萬錢奉助功德。勿生橫議。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汝有財施吾可寬刑獄。汝所載者剽略得耳。盜依言盡舍。佛殿由是立成。無幾盜敗拘于揚子縣獄。伽乘云下慰喻言無苦。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昔在長安。駙馬都尉武攸暨有疾。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聲振天邑。后有疾者告之?;蛞粤Ψ髡摺;蛄钕词瘞熥佣;驍S水瓶。或令謝過。驗非虛設(shè)功不唐捐。卻彼身災則求馬也。警其風厄則索扇歟?;蛘J盜夫之錢或咋黑繩之頸。或?qū)ち_漢之井?;蛭蚺崾现?。或預知大雪?;蚓群碉w雨。神變無方測非恒度。中宗敕恩度弟子三人慧岸慧儼木叉各賜衣盂令嗣香火。洎乎已滅多歷年所。嘗現(xiàn)形往漢南市漆器。及商人李善信船至寺覓買齋器。僧忽見塔中。形像凝然而指曰。正唯此僧來求買矣。遠近嗟嘆。又嘗于洪井化易材木。結(jié)筏而至焉。大歷中州將勒寺知十驛。俾出財供乘傳者。至十五年七月甲夜?,F(xiàn)形于內(nèi)殿乞免郵亭之役。代宗敕中官馬奉誠宣放。仍赍舍絹三百疋雜?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襲。令寫貌入內(nèi)供養(yǎng)。又乾元中州牧李(亡名)有推步者。云為土宿加臨災當惡弱。伽忽現(xiàn)形撫李背曰。吾來福至汗出災銷。后無他咎。嘗于燕師求氈罽。稍是泗州寺僧燕使赍所求物到認塔中形信矣。遂圖貌而歸。自燕薊展轉(zhuǎn)傳寫無不遍焉。長慶元年夜半于州牧蘇公寢室前。歌曰。淮南淮北自此福焉。自東自西無不熟矣。其年獨臨淮境內(nèi)有年耳。二年寺塔皆焚。唯伽遺形儼若無損。咸通中龐勛者。本徐州戍卒。擅離桂管。沿路劫掠。而攻泗州圍逼其城。伽于塔頂現(xiàn)形。外寇皆睡。城中偶出擊之。驚竄而陷宿州以事奏聞。仍錫號證圣大師也文德元年外寇侵軼。州將嬰城拒敵。伽現(xiàn)形于城西北隅。寇見知堅壘難下。駭而宵遁。大順中彭門帥時溥。令張諫攻于北城。除剿戮外有五百馀人。拘鞠場中。諫憑桉恍惚間見僧衣紫。誨之曰。此輩平人何可殺耶。不如舍之。言畢不見。諫遂縱之而逸。乾寧元年太守臺蒙夢伽云。寒東南少備。蒙不喻旨。以綿衾法服施之。十二月晦夜半。有兵士踰壘而入蒙初不知。復夢一僧以錫杖置于心上。冷徹心骨驚起。蒙令動鼓角。賊驚奔獲首領(lǐng)姓韓。至是方曉矣。由此多于塔頂現(xiàn)小僧狀。傾州瞻望。然有吉兇表兆于時乞風者分風。求子者得子。今聞有躬禮者。往往有全不見伽形相者。或見笑容者吉。不然則兇。其不可爰度者如此。洎乎周世宗有事于江南。先攻取泗上伽寄夢于州民言。不宜輕敵。如是達于州牧皆未之信。自爾家家夢同告之。遂降全一郡生民。賴伽之庇矣。天下凡造精廬必立伽真相。榜曰大圣僧伽和尚。有所乞愿多遂人心。李北海邕胡著作浩各為碑頌德。今上御宇也留心于此。其年三月有尼游五臺山回。因見伽于塔頂作嬰孩相。遂登剎柱舍身命供養(yǎng)。太平興國七年敕高品白承睿。重蓋其塔。務(wù)從高敞。加其累層。八年遣使別送舍利寶貨。同葬于下基焉。其日有僧懷德。預搆柴樓自持蠟炬焚身供養(yǎng)。災燎之中經(jīng)聲不絕。又將欲建浮圖。有巨木三根沼淮而下。至近浮橋且止。收為塔心柱焉。續(xù)敕殿頭高品李庭訓主之。先是此寺因竁中金像刻其佛曰普照王。乃以為寺額。后避天后御名。以光字代之。近宣索僧伽實錄。上覽已敕還其題額曰普照王寺矣。弟子木叉者。以西域言為名。華言解脫也。自幼從伽為剃?弟子。然則多顯靈異。中和四年刺史劉讓厥父中丞忽夜夢一紫衣僧云。吾有弟子木叉。葬寺之西。為日久矣。君能出之。仍示其葬所。初夢都不介意。再夢如初。中丞得夢中所示之處欲施斷之。見有二姓占居。于是饒錢市焉。開穴可三尺許乃獲坐函。遂啟之。于骨上有舍利放光。命焚之收舍利八百馀顆。表進上僖宗皇帝。敕以其焚之灰塑像。仍賜謚曰真相大師。于今侍立于左。若配饗焉。弟子慧儼。未詳氏姓生所。恒隨師僧伽執(zhí)侍瓶錫。從楚州發(fā)至淮陰。同勸東海裴司馬妻吝白金沙羅。而墮水抵盱眙開羅漢井。宿賀跋玄濟家。儼侍十一面觀音菩薩旁。自爾詔僧伽上京師中宗別敕度儼并慧岸木叉三人。各別賜衣缽焉。
神僧傳·卷第七
僧伽大師。
西域人也。
俗姓何氏。
唐龍朔初來游此土。
隸名于楚州龍興寺。
自此始露神異。
初將弟子慧儼至于泗洲臨淮縣。
信義坊乞地施標。
將建伽藍。
于其標下掘得古香積寺銘記并金像一軀。
上有普照王佛字。
居人嘆異云。
天眼先見。
吾曹安得不施乎。
于是爭求布施。
嘗臥賀跋氏家。
身忽長其床榻各三尺許。
人莫不驚怪。
次現(xiàn)十一面觀音形。
其家舉族欣慶倍加信重。
遂舍宅而建寺焉。
由此奇異之蹤變現(xiàn)不一。
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靈光寺。
彼澤國也。
民家漁梁矰弋交午。
伽苦敦喻。
其諸殺業(yè)陷墮于人。
宜疾別圖生計。
因而裂網(wǎng)折竿者多矣。
伽閑而宴息。
見神告曰。
天方亢陽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懶龍耶。
伽曰。
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何。
伽依之。
其夜霆擊異常。
質(zhì)明視之微有紅線脈焉。
伽曰。
吾與此壤無緣。
乃行抵晉陵見國祥寺荒廢。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后人聞異香芬馥。
伽嘗記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興去三十年后果有僧。
俗姓全為檀那矣。
通天萬歲中于山陽眾中。
懸知嫌鄙伽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萬錢奉助功德。
勿生橫議。
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財施吾可寬刑獄。
汝所載者剽略得耳。
盜依言盡舍。
佛殿由是立成。
無幾盜敗拘于揚子縣獄。
伽乘云下慰喻言無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長安附馬都尉武攸暨有疾。
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聲震天邑。
后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獅子而瘳。
或擲水瓶。
或令謝過。
驗非虛設(shè)福不唐捐。
卻彼身災則求馬。
警其風厄則索扇。
或認盜夫之錢。
或咋黑繩之頸。
或?qū)ち_漢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預知大雪。
或救旱飛雨。
神變無方莫測恒度。
景龍二年。
中宗遣使迎師入內(nèi)道場。
尊為國師。
尋出居薦福寺。
嘗獨處一室。
而頂上有一穴恒以絮塞之。
夜則去絮香從頂穴中出。
煙氣滿房非常芬馥。
及曉香還頂中。
又以絮塞之。
師嘗濯足人取其水飲之。
痼疾皆愈。
一日中宗于內(nèi)殿。
語師曰。
京邑無雨已是數(shù)月。
愿師慈悲解朕憂迫。
師將瓶水汎灑。
俄頃陰云驟起甘雨大降。
中宗大喜。
詔賜所修寺額以臨淮寺為名。
師請以普照王寺為名。
蓋欲依金像上字也。
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廟諱。
乃改為普光王寺。
仍御筆親書其額以賜焉。
至四年三月二日。
于長安薦福寺端坐而終。
中宗即令于薦福寺起塔漆身供養(yǎng)。
俄而大風歘起臭氣遍滿。
中宗問曰。
是何祥也。
近臣奏曰。
僧伽大師化緣在臨淮。
恐是欲歸彼處。
故現(xiàn)此變也。
中宗默然心許。
其臭頓息。
頃刻之間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臨淮起塔供養(yǎng)。
即今塔是也。
后中宗問萬回師曰。
僧伽大師何人耶回曰。
是觀音化身也。
法華經(jīng)普門品云。
應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
即皆現(xiàn)之而為說法。
此即是也。
先師至長安。
萬回禮謁甚恭。
師拍其首曰。
小子何故久留。
可以行矣。
及師遷化后不數(shù)月回亦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