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盧文弨

相關(guān)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7—791?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待價曾孫。初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后折節(jié)讀書,肅宗時入太學(xué)。代宗永泰中,為洛陽丞,遷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尋改江州刺史,追赴闕,遷左司郎中。貞元初,復(fù)出為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后罷居蘇州永定寺,齋心屏除人事。工詩,與顧況、劉長卿等相酬唱。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合稱“王孟韋柳”,或與陶淵明合稱“陶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7—792?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排行十九。
曾任左司郎中,人稱韋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蘇州刺史,人稱韋江州、韋蘇州。
出身關(guān)中望族,玄宗天寶十載(751)以門資恩蔭入宮為三衛(wèi)郎,頗任俠負氣。
十五載六月,安史叛軍進長安,失職流落。
肅宗乾元元年(758)進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
代宗廣德元年(763)為洛陽丞,剛直為政,鞭笞軍騎,見訟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罷任。
曾東游淮海,經(jīng)淮陰、寶應(yīng)等地,抵廣陵。
大歷九年(774)為京兆府功曹。
不久,攝高陵宰、轉(zhuǎn)鄠縣令。
十四年轉(zhuǎn)櫟陽令,即因疾辭歸,居灃水北岸善福寺,又稱西齋,曾編成《灃上西齋吟稿》數(shù)卷(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
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書比部員外郎。
四年出為滁州刺史,旋即罷任,閑居滁州西澗。
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
三年入朝為左司郎中,次年出為蘇州刺史。
六年罷任,寓居蘇州城外永定寺。
約于貞元八年(792)卒于蘇州。
一說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為諸道鹽鐵轉(zhuǎn)運江淮留后(見沈作哲《補韋刺史傳》),葉夢得、錢大昕、余嘉錫等已辨其非。
生平見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姚寬《西溪叢語》卷下、沈作哲《補韋刺史傳》。
近人萬曼有《韋應(yīng)物傳》、孫望有《韋應(yīng)物事跡考略》、傅璇琮有《韋應(yīng)物系年考證》。
韋應(yīng)物秉性高潔,其詩淡遠清瑟,人比之陶潛。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韋詩“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
長于五言,“高雅閑淡,自成一家體”(白居易《與元九書》)。
其“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同上),劉熙載亦云:“韋蘇州憂民之意如元道州。
”(《藝概·詩概》)《全唐詩》存詩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4首。
通行之詩集有四部叢刊本《韋刺史詩集》10卷附錄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韋蘇州集校正拾遺》1卷(清盧文弨編校)。
注本有陶敏、王友勝《韋應(yīng)物集校注》。
唐詩匯評
韋應(yīng)物(約737-約792),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天寶末,為玄宗三衛(wèi)近侍,時年十五,頗任俠負氣。后入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廣德中,任洛陽丞,被訟,棄官閑居。大歷中,任京兆府功曹,攝高陵令,又歷鄠縣、櫟陽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貞元元年,轉(zhuǎn)江州刺史。三年,入為左司郎中,出守蘇州,卒。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應(yīng)物工詩,五言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有《韋應(yīng)物詩集》十卷。北宋王欽臣重加校定編次,仍為十卷,題《韋蘇州集》,行于世。《全唐詩》編其詩為十卷。
詞學(xué)圖錄
韋應(yīng)物(737-約791) 京兆長安人。少年時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豪橫放浪。安史亂起,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后中進士,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韋左司、韋蘇州。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東坡有"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之句。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2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 《韋蘇州集》。散文存一篇。詞存四首,見《尊前集》。
全唐詩補逸
韋應(yīng)物,京兆長安人。生開元二十五年。少以三衛(wèi)郎事明皇。乾元間為太學(xué)生,始折節(jié)讀書。永泰中為洛陽丞。大歷間歷仕京兆府功曹參軍。十四年,自鄠縣令制除櫟陽令,以疾辭不就。建中中拜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diào)江州。追赴闕,改左司郎中。復(fù)出為蘇州刺史。約卒于貞元九年。其詩閒澹簡遠,人比之陶潛,稱陶韋云。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應(yīng)物。京兆長安人。少以三衛(wèi)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遷洛陽丞。大歷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diào)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為蘇州刺史。

作品評論

李肇《國史補》
韋應(yīng)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欲,所至焚番掃地而坐。其為詩馳驟建安以還,各得其風(fēng)韻。
白居易《與元九書》
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閑澹,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
李、杜之后,詩人繼出,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yīng)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臨漢隱居詩話
韋應(yīng)物占詩勝律詩,李德裕、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張籍、王建詩格極相似,李益古、律詩相稱,然皆非應(yīng)物之比也。
后山詩話
右丞、蘇州,皆學(xué)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寬夫詩話》
蘇州詩律深妙,白樂天輩固皆尊稱之,而行事略不見唐史為可恨。以其詩語觀之,其人物亦當高勝不凡。
《蔡百衲詩評》
韋蘇州詩如渾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過處,大似村寺高僧,奈時有野態(tài)。
《陵陽室中語》
韋蘇州……詩清深妙麗,雖唐詩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詩訓(xùn)》
徐師川言:人言蘇州詩,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蘇州詩。李、杜以來,古人詩法盡廢,惟蘇州有六朝風(fēng)致,最為流麗。
歲寒堂詩話
韋蘇州詩,韻高而氣清。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雖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無優(yōu)劣。以標韻觀之,右丞遠不逮蘇州,至于詞不迫切而味甚長,雖蘇州亦所不及也。
郡齋讀書志
詩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雖音韻婉諧,屬對麗密,而嫻雅平淡之氣不存矣,獨應(yīng)物之詩馳驟建安以還,得其風(fēng)格云。
《清邃閣論詩》
其詩無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氣象近道,意常愛之。問比陶如何?曰: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性之人為之,陶卻有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韋則自在,其詩直有做不著處便倒塌了底。
《清邃閣論詩》
韋蘇州詩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
《臞翁詩評》
韋蘇州如園客獨繭,暗合音徽。
后村詩話
韋詩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學(xué)力所可到也。
《王孟詩評》
韋應(yīng)物居官自愧,閔閔有恤人之心,其詩如深山采藥,飲泉坐石,日晏忘歸。孟浩然如訪梅問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處不同。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里淡無彩色,不免有輕盈之意。誦韋蘇州一二語,高處有山泉極品之味。
《唐詩品》
蘇州詩氣象清華,同端閑雅,其源出于靖節(jié),而深沉頓郁,又曹、謝之變也。唐人作古調(diào),雖各有門戶,要之律體方精,彌多附寄,而專業(yè)之流鮮矣。蘇州獨騁長轡,大窺曩代,而又去其拘攣補衲之病,蓋一大家也。當時詞流秾郁、感蕩成波,其視蘇州淡泊無文,未淹高聽,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雖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靈跨俗,自致上列,不與濁此爭長矣。
四友齋叢說
左司性情閑遠,最近風(fēng)雅,其恬淡之趣,不減陶靖節(jié)。唐人中,五言古詩有陶、謝遺韻者,獨左司一人。
詩藪
蘇州五言古優(yōu)入盛唐,近體婉約有致,然自適大歷聲口,與王、孟稍有不同。
唐詩歸
鐘云:韋蘇州等詩,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筆肖然清妙,非專以淺淡擬陶者。世人誤認陶詩作淺淡,所以不知節(jié)詩也。譚云:總是“清”之一字,要有來歷、不讀書不深思人。僥幸假借不得。
詩鏡總論
詩之所貴者,色與韻而已矣。韋蘇州詩,有色有韻,吐秀含芳,不必淵明之深情,康樂之靈悟,而已自佳矣。
詩鏡總論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將韋詩陳對其間,自覺形神無間。
《詩源辨體》
唐人五言古氣象宏遠,惟韋應(yīng)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淵明,以蕭散沖淡為主。然要其歸,乃唐體之小偏,亦猶孔門視伯夷也。
《詩源辨體》
韋、柳五言古,猶摩詰五言絕,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詩源辨體》
應(yīng)物之詩,較子厚雖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韻最工;七言古既多矯逸,而勁峭獨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淵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詩源辨體》
東坡云:“柳子厚詩在淵明下、韋蘇州上”。朱子云:“韋蘇州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愚按:韋、柳雖由工入微,然應(yīng)物入微而不見工,子厚雖入微,而經(jīng)緯綿密,其功自見。故白唐人而論,是柳勝韋;由淵明而論,是韋勝柳。
《詩源辨體》
六朝五言,謝靈運俳偶雕刻,正非流麗。玄暉雖稍見流麗,而聲漸入律,語漸綺靡,遂成雜體,若應(yīng)物,蕭散沖淡,較六朝更自迥別。
《詩源辨體》
應(yīng)物五七言律絕,蕭散沖淡。與五言古相類,然所稱則在占也。
《同上》
韋于五言古,漢晉之大宗也。俯視諸子,要當以兒孫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頓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揮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揮斥,其揮斥者必流俗之吝留,豈其以擺脫自異哉!吟詠家唯于此千鍛百煉,如《考工記》所稱五氣俱盡、金錫融浹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錄》
唐詩之修閑澄澹,韋公為獨至。五言古律二體。讀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皆以平心靜氣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載酒園詩話又編》
韋詩誠佳,但觀劉須溪細評,亦太鉆皮出羽。唯云“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雖淡無釆色,不免有輕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謂二人意趣相似,則又不然?!白灶櫣撸欧枪軜穬?。聞君薦草澤,從此泛滄洲”,自是隱士高尚之言?!按倨菹驴砂В瑢捳碇禄?。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自是循吏倦還之語。原不同床,何論各夢!宋人又多以韋、柳并稱,余細觀其詩,亦甚相懸。韋無造作之煩,柳極鍛煉之力。韋真有曠達之懷,柳終帶排遣之意。詩為心聲,自不可強。
分甘馀話
東坡謂“柳泖州詩,在陶彭澤下,韋蘇州上?!贝搜哉`矣。余更其語曰:韋詩在陶彭澤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揚州作論詩絕句,有云:“風(fēng)懷澄澹推韋柳,佳處多從五字求。解識無聲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蘇州!”又常謂:陶如佛語,韋如菩薩語,王右丞如祖師語也。
《唐音審體》
昔人謂韋與王、孟鼎立為三,以其皆近陶體也,馮復(fù)京曰:韋公本有六朝濃麗之意,而澄之為唐調(diào),突過唐人之上。
《劍溪說詩又編》
韋詩不唯古澹,兼以靜勝。古??蓛?,靜非澄懷觀道不可能也。
《劍溪說詩又編》
詩中有畫,不若詩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庫全書總目》
其詩七言不如五言,近體不如古體,五言古體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但以為步趨柴桑,未為得實。如“喬木生夏涼,流云葉華月”,陶詩安有是格耶?
石洲詩話
王孟諸公,雖極超詣,然其妙處,似猶可得以言語形容之。獨至韋蘇州,則其奇妙全在淡處,實無跡可求。
《峴傭說詩》
后人學(xué)陶,以韋公為最深,蓋其襟懷澄澹,有以契之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淵明,在當時已定論,唯其志潔神疏,故能淡言造古?!稊M古》十二篇,雖未遠跡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畫寢清香”、“郡齋夜雨”,瑯然疏秀,有雜仙心。至若“喬木生夏涼,流云吐華月”,亦復(fù)自然作妙,不假雕飾之功。唯氣格未遒,視古微疑渙散。
《詩學(xué)淵源》
其詩閑淡簡遠,人比之陶潛,雖或過當,而其《擬古》之作,寢幾于《十九首》;效陶一體,亦極沖淡之懷,但微嫌著跡耳,著跡則近于刻畫矣。然當此之時,高古曠達,殊無出其右者。
《詩境淺說》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風(fēng)華掩映,而見意不多者,韋詩其上選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7—1028 【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君復(fù)。早歲游江淮間,后歸杭州,隱居西湖孤山二十年。種梅養(yǎng)鶴,終身不娶,時稱“梅妻鶴子”。善行書,喜為詩,多奇句。卒,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有《和靖詩集》。
全宋詩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復(fù),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孤力學(xué),恬淡好古。
早年放游江淮間,后隱居杭州孤山,相傳二十年足不至城市,以布衣終身。
仁宗天圣六年卒(宋桑世昌《林逋傳》,明萬歷本《林和靖先生詩集》附),年六十一(《咸淳臨安志》卷六五)。
真宗聞其名,曾賜粟帛;及卒,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有《林和靖先生詩集》四卷。
宋史》卷四五七有傳。
 林逋詩,以明正德間黑口本為底本(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四部叢刊》所收影明鈔本即據(jù)此)。
校以宋紹熙間沈詵刻本(簡稱宋本,祇殘存卷上)、明正統(tǒng)八年王玘刻本(簡稱正統(tǒng)本)、明萬歷間諸時寶刻本(簡稱萬歷本)。
并參校清康熙四十七年吳調(diào)元刻本(簡稱康熙本)、日本貞享三年柳枝軒刊本(二卷本,簡稱和刻)、一九六○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宋林逋自書詩卷》(簡稱自書詩卷)及《淳祐臨安志》(簡稱《淳祐志》)、《咸淳臨安志》(簡稱《咸淳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且吸收了清盧文弨以正統(tǒng)本??滴醣荆ê喎Q盧校)、商務(wù)印書館一九三五年邵裴子校本(簡稱邵校)的部分成果。
另據(jù)自書詩卷、康熙本、《淳祐志》、《永樂大典》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附于第四卷卷末。
詞學(xué)圖錄
林逋(967-1028) 字君復(fù),卒謚和靖先生,后世稱林處士。錢塘人。工詩擅書,隱居孤山二十年,不仕不娶,梅妻鶴子。《宋史》有傳。有《林和靖詩集》,存詞四首,見《花庵詞選》。
全宋文·卷二一一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復(fù),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克己,仕吳越錢氏為通儒院學(xué)士。逋少孤力學(xué)。景德間游江淮歸,結(jié)廬杭州西湖之孤山,與梅鶴為侶,二十年不入城市。真宗詔長吏歲時勞問。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一,仁宗賜謚曰「和靖先生」。逋善行草,喜為詩,其詩孤峭澄淡,名齊魏野,其詠梅之「疏影」、「暗香」一聯(lián)尤為絕唱。然其詩稿未嘗自錄,故所存百無一二,皇祐中諸孫大年始掇拾為集,《宋史·藝文志》著錄《林逋詩》七卷,又《》二卷。今傳世之《林和靖詩集》為四卷。其外尚有《摘句圖》一卷、《省心錄》一卷(存)。事跡見曾鞏《林逋傳》(《名臣碑傳琬琰集》卷三八),梅堯臣《林和靖先生詩集序》,《咸淳臨安志》卷六五、九一,桑世昌《林逋傳》(明萬歷本《林和靖先生詩集》附)。《宋史》卷四五七《隱逸傳》上亦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6—1101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洵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再中制科。為鳳翔府簽書判官,召試得直史館,攝開封府推官。神宗熙寧中上書論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豐中,因詩托諷,逮赴臺獄,后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杭州,會大旱,饑疾并作,軾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軾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為翰林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xué)士出知定州,后貶惠州。紹圣中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兆诹ⅲ晟膺€,提舉玉局觀,復(fù)朝奉郎。尋病逝常州。謚文忠。所作詩文清新暢達,作詞豪放,開拓內(nèi)容,突破綺靡詞風(fēng),工書善畫。有《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
全宋詩
蘇軾(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
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
六年,試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jié)度判官廳事。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
三年,父洵卒,護喪歸蜀。
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quán)開封府推官。
四年,通判杭州。
歷知密州、徐州。
元豐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烏臺詩案獄起,貶黃州團練副使。
四年,移汝州團練副使。
八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
尋召除起居舍人。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xué)士。
四年,知杭州。
六年,除翰林學(xué)士承旨,尋知潁州。
歷知揚州、定州。
紹圣元年(一○九四),貶惠州。
四年,再貶儋州。
徽宗即位,赦還,提舉玉局觀。
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軾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公元一○三七年)。
孝宗時謚文忠。
有《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等。
宋史》卷三三八有傳。
 蘇軾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馮應(yīng)榴《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
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后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后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后集》(殘,簡稱集?。?,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顧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wù)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歷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應(yīng)榴《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
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guān)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文弨、紀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鈺所??娷鯇O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
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采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jù)所采各書及有關(guān)資料進行???。
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
 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謂蘇軾還朝,侍宮師按:謂蘇洵自眉山發(fā)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荊州作。
詞學(xué)圖錄
蘇軾(1036-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蘇洵長子。有《東坡七集》、《東坡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蘇軾(1036~1101) 宋代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進士。歷官杭州、湖州等地。因“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筑室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復(fù)起后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忠。為北宋后期文壇領(lǐng)袖,詞開豪放一派,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并稱唐宋四大家;亦工書畫,書法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有《東坡全集》等。曾作詩《李公擇求黃鶴樓詩因記舊所聞于馮當世者》、填詞《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對與黃鶴樓的有關(guān)的傳說故事做了詩意的描述和渲染。在黃鵠山泉側(cè)原有蘇東坡謫居石刻遺像。
全宋文·卷一八四九
蘇軾(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洵次子。嘉祐二年登進士乙科,受歐陽修賞識。任鳳翔府判官,入直史館。熙寧間王安石變法,軾因政見分歧,通判杭州,徙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后,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元祐初返京,累遷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旋拜龍圖閣學(xué)士、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其間曾被召還朝任禮部尚書等職。為元祐黨爭所累,紹圣初謫于惠州,再徙儋州?;兆诹ⅲ錾獗边€。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其主要著作存世者有《易傳》、《書傳》及《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nèi)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詩》四卷。事跡見《欒城后集》卷二二《亡兄子瞻墓志銘》及《宋史》卷三三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9—1098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伯原,號樂圃。仁宗嘉祐四年進士。以足病不試吏。筑室樂圃坊,著書閱古,名動京師。哲宗元祐中,召為太學(xué)博士,遷秘書省正字。著述甚富,六經(jīng)皆有辯說。另有《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墨池編》、《琴臺志》、《樂圃馀稿》等。
全宋詩
朱長文(一○三九~一○九八),字伯原,吳郡(今江蘇蘇州)人。
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寶晉英光集》卷七《樂圃先生墓表》),因年未及冠,吏部限年未即用。
次年授許州司戶參軍,又因墜馬傷足,遂不仕。
家有舊圃,多臺榭池沼竹石花木之勝,士大夫樂于往游,知州章伯望名其居處為樂圃坊,人稱樂圃先生。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薦為蘇州州學(xué)教授。
八年,召為太學(xué)博士。
紹圣四年(一○九七),遷秘書省正字,樞密院編修文字。
五年,卒,年六十。
有《樂圃集》百卷,北宋末毀于兵火。
南宋時侄孫朱思裒集遺文,編為《吳郡樂圃朱先生馀稿》十卷(今有明抄本,藏北京圖書館)。
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朱長文詩,以明鈔《吳郡樂圃朱先生馀稿》為底本。
今存《樂圃馀稿》版本頗多,有杭州大學(xué)藏清周永年鈔本(有李文藻校),北京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分別藏有清盧文弨鈔校本,上海圖書館藏有吳氏拜經(jīng)樓影宋鈔本(有章鈺校),北京圖書館藏有清康熙五十一年朱岳壽刻本(有傅增湘校),以及《四庫全書》本及四庫《兩宋名賢小集》中之《樂圃馀稿》二卷。
比勘可知,各本大多源出明抄本,多有缺誤及臆改,因此除酌擇有價值之異文出?;蛐8耐?,一般異文均不錄。
輯得之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二四
朱長文(一○三九——一○九八),字伯原,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未冠,舉嘉祐四年進士,以病足不肯試吏,筑室樂圃坊,著書閱古,吳人化其賢。元祐中,授秘書省校書郎,改許州司戶參軍,充蘇州教授。召為太學(xué)博士,遷秘書省正字,兼樞密院編修。元符元年二月卒,年六十。著有《春秋通志》二十卷、《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三卷(存)、《易經(jīng)解》(存)、《墨池編》六卷(存)、《琴史》六卷(存)、《樂圃文集》百卷。事見《朱公墓志銘》(《樂圃馀稿》附),《宋史》卷四四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7—1269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居士。劉夙孫。寧宗嘉定二年以蔭補將仕郎,為真州錄事參軍、潮州通判。以作《落梅》詩獲罪,不仕二十余年。理宗端平初起歷宗正簿、樞密院編修官、江東提刑等。淳祐六年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兼中書舍人。以劾權(quán)相史嵩之,貶知漳州。景定初遷工部尚書兼侍講,以煥章閣學(xué)士致仕。嘗受學(xué)于真德秀。反對南宋朝廷茍安妥協(xié)。詩學(xué)晚唐,為江湖派詩重要代表。詞風(fēng)雄放沉厚,多感慨時事。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全宋詩
劉克莊(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莆田(今屬福建)人。
寧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蔭補將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錄事。
后游幕于江浙閩廣等地。
十二年監(jiān)南岳廟。
十七年知建陽縣。
以詠《落梅》詩得禍,閑廢十年。
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為帥司參議官,二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兼權(quán)侍右郎官,尋罷。
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著,史學(xué)尤精”,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
七年出知漳州。
八年遷福建提刑。
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權(quán)工部尚書、兼侍讀,旋出知建寧府。
五年因目疾以煥章閣學(xué)士致仕。
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龍圖閣學(xué)士。
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
生前曾自編文集,林希逸作序,繼有后、續(xù)、新三集。
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編為《大全集》二百卷。
事見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劉公行狀》、洪天錫《后村先生墓志銘》。
 劉克莊詩,一至十六卷以鐵琴銅劍樓舊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為底本,校以《四部叢刊》影印清賜硯齋《后村先生大全集》(簡稱硯本)、楊氏海源閣舊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簡稱后印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賜硯齋本為底本,校以清馮氏蘆經(jīng)閣舊藏抄本(簡稱馮本)、清盧氏抱經(jīng)樓舊藏抄本(簡稱盧本)、翁同書校清秦氏石研齋抄本(簡稱秦本,凡采用翁氏朱筆校字,簡稱翁校)、清張氏愛日精廬抄本(簡稱張本)。
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詞學(xué)圖錄
劉克莊(1187-1269) 字潛夫,號后村居士。莆田人。詞風(fēng)散文化、議論化。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別調(diào)》。
全宋文·卷七四八七
劉克莊(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字潛夫,號后村居士,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父彌正,寧宗朝吏部侍郎??饲f本名灼,嘉定二年以蔭補將仕郎,改名。初授靖安縣主簿,俄丁父憂。服除,注福州右理曹,改差真州錄事參軍。嘉定十七年,改宣教郎知建陽縣,歷潮、吉州通判。端平中,除樞密院編修官、兼權(quán)侍右郎官。立朝正直敢言,為人所忌,出主玉局觀。尋知漳州,改袁州,復(fù)為言者劾罷。李宗勉當國,擢江西提舉,改廣東,升轉(zhuǎn)運使。淳祐元年,為言者所劾,罷主崇禧觀。四年,起為江東提舉。六年,召除太府少卿。面對言事,頗切時政,理宗嘉之,即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尋兼崇政殿說書。是年末,兼中書舍人,力沮史嵩之除職致仕之命。事雖施行,仍為御史論劾,以秘閣修撰出為福建提刑。淳祐十年,除秘書監(jiān)。次年入京,兼太常少卿、直學(xué)士院,兼崇政殿說書、史館同修撰。同年十月,除起居舍人。復(fù)為言者論劾,罷提舉明道宮。景定元年,除秘書監(jiān)、起居郎、兼權(quán)中書舍人,復(fù)除兵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三年,除權(quán)工部尚書,兼侍讀。同年八月,以寶章閣學(xué)士知建寧府。五年秋,以煥章閣學(xué)士致仕。咸淳五年正月卒,年八十三,謚文定。克莊于詩、文、詞皆工,葉水心至評其詩「當建大將旗鼓」。又嘗受學(xué)于真西山,頗得為政之要。唯其文名太盛,故政績多為所掩。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見林希逸所撰《行述》、洪天錫所撰《墓志銘》(分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四、一九五)及《宋史翼》卷二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261 【介紹】: 宋湖州安吉人,曾名瑗,字伯玉,號直齋。寧宗、理宗時,歷溧水、紹興、鄞縣教授,興化軍通判,諸王宮大小學(xué)教授。端平三年知臺州,嘉熙元年改知嘉興府。淳祐四年,除國子司業(yè)。后官至侍郎。藏書五萬一千余卷,仿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作《直齋書錄解題》。
全宋詩
陳振孫,初名瑗(《皕宋樓藏書志》卷三三),字伯玉,號直齋,安吉(今屬浙江)人。
一作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八《重修通判廳》)。
寧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為溧水教授(《吳興藏書錄》引《湖錄》)。
八年,調(diào)紹興府教授,知南城縣(《直齋書錄解題清盧文弨跋)。
召為軍器監(jiān)簿、諸王宮大小學(xué)教授(《平齋文集》卷一八《軍器監(jiān)簿陳振孫除諸王宮大小學(xué)教授制》)。
理宗寶慶三年(一二二七),通判興化府(清《福建通志》卷二三)。
端平三年(一二三六),知臺州兼權(quán)浙東提舉。
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知嘉興府(《會稽續(xù)志》卷二)。
淳祐四年(一二四四),為國子司業(yè)(《梅野集》卷七《授國子司業(yè)制》)。
九年致仕。
有《直齋書錄解題》傳世。
清同治《安吉縣志》卷一二有傳。
全宋文·卷七六七八
陳振孫,曾名瑗,字伯玉,號直齋,湖州安吉(今浙江安吉)人。嘉定四年為溧水教授,三載去官歸。寶慶三年充興化軍通判、攝郡。端平三年,以朝散大夫知臺州、兼權(quán)浙東提舉常平茶鹽事。嘉熙元年改知嘉興府,升浙西提舉。淳祐四年官國子司業(yè)。九年,以寶章閣待制、某部侍郎致仕,家居修《吳興志》。未幾卒,贈光祿大夫。振孫家藏舊書萬卷,官興化軍時又傳錄鄭、方、林、吳等氏舊藏凡五萬馀卷,據(jù)以著為《直齋書錄解題》五十六卷,為有宋著名目錄學(xué)著作。惜全書已佚,今僅存永樂大典本二十二卷。事跡見《宋史翼》卷二九,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湖南新化人。
字景衡。
乾隆諸生。
好學(xué)。
有《大學(xué)中庸訓(xùn)解》、《癡情詩余》。
盧文弨督學(xué)湖南,見其《中庸圖說》,謂為“平易切實,多與舊聞相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浙江海寧人,字廣伯,號幔亭,一號綠窗。
不應(yīng)科舉,以教讀為業(yè)。
生平服膺張履祥之學(xué)。
又通音韻文字,校書數(shù)十種。
同時學(xué)者段玉裁、盧文弨均推重之。
有《小學(xué)盦遺稿》等。
卒年不滿四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湖南新化人,字凈方。
乾隆歲貢。
家貧,刻苦自勵。
精經(jīng)學(xué),有《周易精蘊匯解》、《翼傳質(zhì)疑》、《易學(xué)南征》等。
為督學(xué)盧文弨所稱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湖南黔陽人,字魯峰。
諸生。
學(xué)使盧文弨盛稱其經(jīng)學(xué)造詣。
對星象、輿圖、農(nóng)田水利、邊防兵政,無不洞究。
家居授徒,常達七八十人。
有《詩經(jīng)添聲說》、《潛溪文集》等。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