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798—1866 【介紹】: 清貴州貴筑人,字琴塢。道光十五年進士,授吏部主事。咸豐初回籍辦團練。同治初,撰《營田輯要》呈陜撫劉蓉。被擢為鳳邠道,主持墾田事務。有《小酉山房文集》。
黃輔辰(1798年—1866年),譜名安軫,字星北,號琴塢,貴州貴筑(今貴陽)人,籍貫湖南醴陵,同進士出身。道光二年(1822年)中壬午科貴州鄉(xiāng)試舉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登乙未科進士,授吏部主事。道光三十年(1850年)升驗封司員外郎,不久遷考功司郎中。輔辰為人剛毅,持正不阿,屢忤尚書恩桂,又因知州易某貪瀆之事,而與吏部侍郎張芾爭執(zhí),并且再三表達抗議。同官或目之曰「硬黃」,便將這兩字刻在石碑上送給他。咸豐初年(1851年)于貴筑辦團練。咸豐九年(1859年)調直隸前線防務要員。同治五年(1866年)任陜西鳳邠鹽法道道員,積極推廣營田,并發(fā)給耕牛、籽種、農具等,寓兵于農。著有《營田輯要》三卷。有子黃彭年。
人物簡介
【生卒】:1800—1878 【介紹】: 清江蘇儀徵人,字椒云,別號時晴齋主人。道光九年進士,授編修。歷山西朔平知府、四川、河南按察使。咸豐間以直隸布政使隨勝保、僧格林沁御太平天國北伐軍。同治間署陜西巡撫,鎮(zhèn)壓回民起義。以故奪職。所撰年譜、日記對道光、咸豐、同治間政治、軍事、經濟情況紀錄甚詳。今人名之為《道咸宦海見聞錄》。維基
張集馨(1800年—1879年),字椒云,別號時晴齋主人,江蘇儀徵人,清朝官員。嘉慶五年(1800年)三月二十九日辰時生于江蘇儀徵小市口。道光二年(1822年)舉人。道光九年(1829年)乙丑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年(1830年)十月充武英殿協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四月散館一等授編修,七月充武英殿篡修。道光十六年(1836年)五月保送御史記名,補授山西朔平府知府,九月抵任,賑災治蝗。道光十七年(1837年)創(chuàng)立玉林書院。道光十八年(1838年)七月調署山西太原府,依法辦案。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回朔平任。四月署山西雁平道(代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補授福建汀漳龍道。目睹總督顏伯燾革職回廣東途經漳州時的排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九月服滿,入京候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補授陜西督糧道,因旱荒向陜西巡撫林則徐(1785-1850)請示緩征,得林賞識。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六月補授四川按察使,九月入京,召對(接受召見)二次。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七月補授貴州布政使,十一月入京,召對五次。道光三十年(1850年)調補河南布政使。咸豐元年(1851年),二月召對八次。六月總督琦善因案被劾,張受累,遣戍軍臺。薩阿迎暫署總督。咸豐二年(1852年)五月含冤到戍,十一月就庶籍,賞四品頂戴,補授河南按察使。十二月入京,召對二次。尚未出京又調補湖北按察使。咸豐三年(1853年)正月赴任途中調補河南按察使。二月補授直隸布政使,帶兵防守。目睹直隸總督桂良與其孫麟趾賣缺受賄。因受欽差大臣勝保調遣辦理軍務而被桂良遷怒,參劾其“不聽調度,濫用帑金”,遭革職遣戍。因軍務留營免遣。咸豐五年(1855年)四月因軍功賞五品頂戴。九月發(fā)往榮軍營聽后差遣。咸豐六年(1856年)二月抵江南大營,病假回籍就醫(yī)。八月回京,九月賞四品頂戴,署甘肅布政使,召對五次。咸豐七年(1857年)二月抵甘肅就任。設立捐局為藩庫理財。咸豐八年(1858年)總督樂斌令出師河州剿回,張派員調停搞定。四月丁憂回籍,十月入京。咸豐九年(1859年)五月服滿,召對一次。九月加三品頂戴,署福建布政使,召對二次。咸豐十年(1860年)正月抵任,整頓鹽茶厘金。六月調補江西布政使,以兵燹、久雨、歉收等原因求總督曾國藩緩征丁糧,被奏革職。次年繞道陜西回京。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補授陜西布政使,召對一次。三月抵任,四月署藩篆。七月署陜西巡撫,麥熟時節(jié),原巡撫瑛棨怕回不肯出城收小麥,張督兵收割并剿回。劉蓉調任巡撫。總督熙麟。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回原任,九月赴甘肅查辦舊案,兵剿固原。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因陜西巡撫劉蓉查前總督熙麟、京堂李云麟等案,被參革職,永不敘用,后因軍功撤銷永不敘用處分。八月病休回京。同治九年(1870年)主講金臺書院,培養(yǎng)諸多尖子學生,包括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狀元陸潤庠,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榜眼王賡榮、探花馮文蔚、傳臚吳樹梅,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狀元王仁堪、探花朱賡飏。光緒四年十二月十一日(1879年1月3日)北京去世。
人物簡介
【生卒】:?—1868 【介紹】: 清安徽亳州人,清代官書改“宗”為“總”,別號“小閻王”。張洛行侄。太平天國封為梁王。本為捻軍黃旗將領。同治初,與陳得才、賴文光所率太平軍相結。天京陷落后,進而與賴文光等軍合并,共殲僧格林沁馬隊。后分為東、西捻軍。宗愚率西捻軍自河南至陜西,殲湘軍劉蓉部。為解東捻軍圍,回師東進,經山西入直隸,進迫盧溝橋,震動清廷。旋以敵軍大集,轉而南下山東,為李鴻章、左宗棠部所圍,軍覆投水,后生死不明。
人物簡介
【生卒】:1814—1876 【介紹】: 清四川崇慶人,字彝封。諸生。同治間辦團練,旋改編為彝字營,后號彝軍。隨劉蓉拒太平軍、捻軍。后隨左宗棠破金積堡。戰(zhàn)后駐防陜北,被部下刺死。
人物簡介
字霖川,吳鋪楊家壩(今孝感市云夢縣吳鋪鎮(zhèn)楊壩村)人,由附貢援例任郫州、乾州(今乾縣)直隸州知州,磚坪廳(今嵐皋縣)通知,佛坪廳(今佛坪囊縣)通判,興安府、西安府知府,升署陜安道。咸豐初年,四川蘭二順饑民起義軍入陜,上司派楊協理漢中府事。他到任后,屢經力戰(zhàn),平息饑民之亂;召集流亡。貸金發(fā)粟,恢復生產,墾荒耕種。楊紐事躬親,胡須皆白,巡撫劉蓉專折奏其事,稱光澍“起瘡痍之民”,“如家人父子,代謀其家室”,并說:“漢南半壁有楊守在,吾無憂矣。”遂升楊為陜安道道臺。楊在漢中6年,修河堤,治水患,深得民心。后調任陜西首府西安府知府,積勞成疾,卒于任上。
人物簡介
【生卒】:1823—1890 【介紹】: 清貴州貴筑人,字子壽。道光二十五年進士。授編修。同治元年入駱秉章四川幕府,鎮(zhèn)壓石達開軍。官至湖北布政使。嘗掌教關中書院、保定蓮池書院。又應李鴻章聘修《畿輔通志》。官至江蘇布政使,調湖北,遇事有不可,必斷□以爭。有《三省邊防考略》、《金沙江考略》、《陶樓文鈔》等。晚晴簃詩匯·卷一四六
黃彭年,字子壽,貴筑人。道光丁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湖北布政使。維基
黃彭年(1824年—1890年),字子壽,號陶樓,晚號更生,貴州貴筑(今貴陽市)人,祖籍湖南醴陵,進士出身。黃彭年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會試中式,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補殿試,中二甲第三十七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咸豐初年(年)隨父赴貴筑(今貴陽)辦團練,后入駱秉章在四川的軍幕,有功不接受保薦。同治初年(1862年)劉蓉請其主講關中書院。同治八年(1869年)授湖北襄鄖荊道,遷按察使。光緒十一年(1885年)遷江蘇布政使。光緒十六年(1890年)調湖北布政使,不久卒。《清史稿》有傳,列于其父傳后。
人物簡介
【生卒】:1825—1892 【介紹】: 清四川巴州人,字偉齋。咸豐十年進士。授禮部主事。好古文,而討論農田、水利、邊防、軍政諸書尤勤。陜西布政使劉蓉重其才,請調陜自助。有《日記雜錄》、《鞭心錄》、《夢傳文鈔》等。
人物簡介
盧公輔人稱進士薛,字宰和,廣東省南??h聯星南房人。清朝及中華民國學者。盧公輔是廣東附生,游學日本畢業(yè)。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從留學生中考選進士,由學部會考,盧公輔被錄為最優(yōu)等,欽賞格致科進士。后來,盧公輔曾任廣東高等師范學校教員。民國二年(1913年),韶州中學堂奉命更名為“廣東省立韶州中學?!保撕髲拿駠辏?914年)到民國七年(1918年),先后由關翰昭、盧公輔、李鈞、王伯楠任校長。1920年,在上海召開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第六屆年會。此后,廣東省教育會決定成立學校系統研究會,討論改革學制事宜。學校系統研究會的會員除了時任廣東省教育會會長汪精衛(wèi),副會長金曾澄,以及30位廣東省教育會評議員外,其余人員由汪精衛(wèi)會長聘請,“計經聘任者,有小學校以上校長鐘榮光、廖冰筠、袁振瀛、袁苞、江鋈、楊永康、何劍吳、陳其瑗、關恩佐、盧公輔、許維翰、張士杰、劉永乙、蘇開瑞、李奉藻等,大學及專門學校畢業(yè)曾經研究教育者黃希聲、韋愨、李應南、溫仲良、林云陔、李應林、程天固、陳伯莊、鄧月霞、羅有節(jié)等,省市縣教育人員陳獨秀、吳稚暉、陳宗岳、歐華清、馮文車、胡漢民、朱念慈、鄧章興、廖仲愷、許崇清、程祖彝、劉蓉森、余超、何謙伯等。”后來,盧公輔曾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他還曾任南??h第一任督學局長。1922年,盧公輔撰述《信文訓蒙義學記》,其中提到:“信文學校者,李君兆基手自規(guī)劃者也,創(chuàng)始于光緒甲辰,迄今十八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