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湯若望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62—1633 【介紹】: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子先,號玄扈。
曾入天主教,教名保祿。
萬歷三十二年進士。
由庶吉士歷贊善。
二十八年在南京結(jié)識耶穌會傳教士意大利人利瑪竇。
此后,從學天文、數(shù)學,且口譯筆錄,譯成《幾何原本》前六卷。
天啟間,累官為禮部右侍郎,為魏忠賢劾罷,落職閑住。
崇禎元年召還。
擢禮部尚書。
奏請用西洋人龍華民、鄧玉函、羅雅谷及湯若望等推算歷法,造《崇禎歷書》,自為監(jiān)督。
時后金(清)之勢強,議造炮、練兵,有所實施。
五年,以本官兼東閣大學士,入?yún)C務,旋進文淵閣。
次年十月病卒,謚文定。
見識通達。
所著《農(nóng)政全書》,匯集本土生產(chǎn)經(jīng)驗,兼收西法。
生平常言“富國需農(nóng),強國需軍”,尤切時勢。
沒后葬故里徐家匯。
維基
徐光啟(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號玄扈,圣名保祿,南直隸松江府上??h人,明朝末年儒學、西學、天學、數(shù)學、水利、農(nóng)學、軍事學等領域?qū)W者,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于崇禎朝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任上病逝于北京。謚文定。徐光啟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國近代科學技術事業(yè)的先驅(qū)之一。徐光啟支持實學,在西學東漸,引進西式火器和發(fā)展明軍炮兵抵御后金,引種和推廣番薯、良種水稻等高產(chǎn)抗逆作物等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徐光啟最著名的事跡之一是他與利瑪竇合作漢譯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前6卷,其中譯定的一些重要術語沿用至今。此外,他親自或組織他人與來華天主教傳教士合作編譯了其他一系列漢文西書。徐光啟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其盡晚年心血的主要工作是編纂集中國古代農(nóng)學之大成的《農(nóng)政全書》和系統(tǒng)介紹西方古典天文學(主要是第谷體系)理論和方法的《崇禎歷書》name="崇禎歷書"等百科全書式巨著除了徐光啟及其門生、合作者編著的《農(nóng)政全書》(1639年刊行)、《崇禎歷書》(1634年完成)、《徐氏庖言》等以及編譯的《天學初函》、《泰西水法》、《坤輿格致》等,明代重大的科技文集還有:火器全書《火龍神器陣法》(1403年),朱橚等編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方劑書《普濟方》(1406年),朱橚著《救荒本草》,李時珍著藥物全書《本草綱目》(1578年),朱載堉著《樂律全書》、《律學新說》(1584年)、《律歷融通》、《算學新說》,程大位著《算法統(tǒng)宗》(1592年),屠本畯著水產(chǎn)書《閩中海錯疏》(1596年),潘季馴著《河防一覽》,陳實功著《外科正宗》(1617年),茅元儀等編大型軍事類書《武備志》,宋應星著技術全書《天工開物》(1637年),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記》(1640年),吳有性著《瘟疫論》(1642年),方以智著《物理小識》(1643年),熊明遇著西學東漸筆記《格致草》,孫云球著光學儀器專著《鏡史》(已佚)等;而明初官修的《永樂大典》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徐光啟還著有軍事文集《徐氏庖言》和數(shù)量可觀的天主教傳道護教文章。徐光啟病逝后,此前由李之藻輯大量徐光啟譯著等成叢書《天學初函》刊行。在西學方面啟蒙于郭居靜、受教于主要合作者利瑪竇,徐光啟深感中國傳統(tǒng)學術于邏輯的嚴重欠缺和中國數(shù)學的停滯落后,因而高度重視演繹推理,以數(shù)學為著力點,倡導數(shù)學的研習、普及和應用;同時,他以理論指導實踐,長期身體力行地進行天文、水利、農(nóng)業(yè)等方面的科學實驗和測量以及天文望遠鏡、西式火炮等的制造,歸納總結(jié)實踐經(jīng)驗。徐光啟生活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與培根、伽利略、笛卡兒等西歐學術名家同時代且并駕齊驅(qū),在一些方面或有過之而無不及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徐光啟逝世300周年時,竺可楨于1933年發(fā)表《紀念明末先哲徐文定公》一文;又于1934年發(fā)表《近代科學先驅(qū)徐光啟》,文中比較了徐光啟和英國近代實驗科學的倡導者弗蘭西斯·培根這兩位同時代的高官學者,認為徐光啟在科學思想、科研實踐、科研組織、品行聲譽、政績效果等方面均勝于培根。。在對待西學和西方文明的態(tài)度問題上,遠早于且不同于清末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馮桂芬“中體西用”等思想,徐光啟不僅試圖組織人才隊伍在道理和技藝各層面虛心學習和利用西方優(yōu)秀文明成果(“博求道藝之士,虛心揚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漸進之業(yè),我歲月間拱受其成”),還提出了逐步而全面地理解、融匯并超越(“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保┑陌l(fā)展路線。徐光啟希望以“修身事天”的基督教信仰匡救時弊,挽回世道人心,“補儒易佛”,改良中華文化。徐光啟是羅馬大公教會漢傳開教之初的教友領袖和護教士,是中國基督教史上影響力最大、官位最高的奉教士大夫,被稱為中國天主教「圣教三柱石」之首。1933年,徐光啟被圣座宣告為“天主之仆”,啟動列真福品案;2010年前后,利瑪竇、徐光啟列真福品案分別重啟。
韓爌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65—1644 【介紹】: 明山西蒲州人,字象云。萬歷二十年進士,選庶吉士,進編修。四十五年擢禮部右侍郎。光宗即位,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yún)C務。光宗病篤,與方從哲、劉一燝同受顧命。中外倚之。每事持正,屢忤魏忠賢。時忠賢勢益張,乃誣劾之,削籍歸。又假他事坐贓二千,破其家。崇禎初復故官,為首輔。定魏黨逆案。尋引疾罷歸。為人慎重,引正人,抑邪黨。李自成軍破蒲州,脅令出見。尋憤郁卒。
維基
韓爌(1565年—1644年),字虞臣,號象云,山西蒲州(今永濟)盤底村人,進士出身。
萬歷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進士,歷官庶吉士、少詹事、東宮講官。
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禮部右侍郎。
泰昌元年(1620年)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天啟元年,上書請求開經(jīng)筵、發(fā)內(nèi)帑等俱得到明熹宗允許。
天啟四年(1624年)魏忠賢妄興汪文言獄,楊漣憤而參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忠賢驚恐,求韓爌解救,韓爌不應。
天啟五年(1625年)七月二十六日,楊漣與左光斗同日死于獄中。
同年,遭魏黨李魯生彈劾,韓爌去職,后又被誣陷貪贓白銀二千兩,傾家蕩產(chǎn),家人也被打死了,韓爌只能居先人墓地。
崇禎元年(1628年)明思宗即位后,十二月,再召為首輔。
韓爌與天主教人士如徐光啟、湯若望有往來,家族中有領洗入天主教者。
出任首輔期間,主持了欽定閹黨逆案,又曾反對兵科給事中劉懋的裁驛之議,并向崇禎帝進言收斂了熊廷弼的遺骸。
崇禎三年(1630年)因門生袁崇煥擅殺毛文龍事被罷職,正月十五日上疏辭官。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陷蒲州,挾持韓爌之孫強迫見面,韓爌不得不出面。
不久憂憤卒,年八十歲。
羅雅谷 朝代:明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Giacomo Rho(1590或1593—1638) 明末來華天主教傳教士。
意大利人,號味韶。
1616年入耶穌會,任羅馬靈采研究院院士。
天啟二年至澳門,四年起在山西絳州、河南開封等地傳教。
崇禎三年入京,與湯若望等繼鄧玉函修訂歷法,編成《崇禎歷書》,又與龍華民、鄧玉函合譯《人身圖說》,卒于北京。
著譯尚有《哀矜行詮》、《測量全義》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真定府趙州人,字長德。
崇禎中為光祿寺卿,與徐光啟、李之藻及耶穌會傳教士龍華民、鄧玉函、羅雅望、湯若望等修新法算書。

人物簡介

維基
楊若橋,號云君,北直隸通州人。
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中舉九十三名,崇禎四年(1631年)聯(lián)捷辛未科禮部會試,因丁憂未廷試。
十年登丁丑科進士,列三甲一百二十二名,授行人,遷河南道御史。
崇禎十五年,御史楊若橋推薦西洋人湯若望善火器,請召對,被劉宗周反對而罷。
甲申之變,李自成順軍入京,與汪光緒,拘縶未夾。
著有《香雪齋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江都人,一名御寇,字茲九,號柳庭。
明諸生。
清順治初,從湯若望學西洋天算之學,謂天象與人事無關,水旱地震亦純屬自然現(xiàn)象。
又論黃淮問題,謂唯二者分流,方可除害。
工詩,善畫。
所撰有《輿地隅說》等。
卒年九十余。
槜李詩系·卷二十二
圣蘭,字子操,號心齋,嘉善人。崇禎癸未進士,遭亂不仕。有曉傳堂集。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四
釋通醉,字丈雪,姓李氏,內(nèi)江人。
生性沖澹,意氣灑然。
幼時母攜入寺,見金像巍煥,慨焉興感,愿謂母曰:“他日我亦如此。
”父母知非凡物,禮古字山清然落發(fā)。
嘗讀《法華經(jīng)》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皆以成佛道,因默忖曰:“成佛若是其易耶?
”乃上峨湄,欲得證悟,聞金粟密云門庭孤峻,卓有古風。
復舉“僧問:云門如何是佛?
門云:乾矢橛。
”聆之如石礙胸,直入西山參鑒隨,而隨不重機鋒轉(zhuǎn)語,一味平實,因圓戒法。
癸酉冬,仍歸古字,掩關山阿,讀諸家語錄,鎮(zhèn)日如癡。
會靈筏來自江南,言破山明荷金粟衣缽入蜀,負笈從之,謁明于萬峰,入室叩請,明曰:老僧不參禪,祗 愛伸腳眠。
正疑悶間,一夜方下榻,到著鞋不上,以手納之,忽然猛省,遂呈所見。
與明游白兔亭,觀瀑布,以丈雪字之,書偈曰:“畫斷蒼崖倒碧岑,紛紛珠玉為誰傾。
擬將缽袋橫欄住,只恐蟠龍丈雪冰。
”乃入記室。
丙子秋,造天童見密,夜聞版鳴,聲震山谷,忽大徹悟,更回萬峰,見而印可,復受之偈曰:“現(xiàn)身惡世可深藏,莫遂周胡嚴李張。
只待兔冰蛇吐火,始拈柏子祝吾香。
”由是力振頹綱,于烽煙浩莽中往來秦蜀。
康熙癸卯,還集昭覺,兵燹之后,荒涼滿目,而故址依然,意圖恢復。
作詩自見,詩曰:“廿年偶爾見華陽,屢跋荒榛覆古梁。
小徑淡分煙影石,幽巖初醒月華香。
驚人野鳥間歌嘯,科首殘黎牧大荒。
極目天涯無點翳,慚拋汗雨灑危疆。
”至乙巳,殿宇落成,果符蛇火之語。
復有詩云:“俄乘愿海到蠶叢,瓦礫 翻成釋梵宮。
祗 為聚沙作佛塔,常伸只手撮虛空。
長裙掃地山河動,短杖支云日月紅。
工成正擬垂簾臥,何期外有扣門翁。
”當康熙甲辰,時秉鈞者以湯若望圣眷方隆,煽其左道,有沙沃之變,聞玉林國師密楮達部,欲保全大雄報恩。
通醉遺書責之云:“既應一國之寵,當此魔強法弱之時,正宜挺身利濟,寧謐諸山,焉得重己剎而輕他寺乎?
”其嚴正類是。
晚歲休息于佚老關,癸酉七月沐浴趺坐,作真歸告,示寂。
有《語錄》十卷、《里中行》一卷、《青松詩集》一卷、雜著文二卷,壽八十四,臘七十八,荼毗得舍利無數(shù),塔于寺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1—1671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密之,號鹿起。入清為僧,名大智,字無可,別號有藥枕、弘智、愚者大師等。少為復社名士。明崇禎十三年進士,官檢討。弘光時為馬士英、阮大鋮中傷,逃往南海,以賣藥自給。永歷時任左中允,遭誣劾。清兵入粵后,在梧州出家。學問廣博,于禮樂律數(shù)聲音文字書畫藥卜,無不析其旨趣,尤精于科學和哲學,重視“質(zhì)測”,意即實驗。與利瑪竇交往甚密,通曉當時西方科學知識,對神學多所批評。所著有《通雅》、《物理小識》、《藥地炮莊》、《東西均》、《浮山集》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五
弘智,字無可,別字藥地,桐城人,本姓方,名以智,字密之。明崇禎庚辰進士,官檢討。初為報恩寺僧,后開法于青原山。有《浮山集》。
詞學圖錄
方以智(1611-1671) 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浮山愚者,逃禪以后名行通、無可、五老、弦智、愚者、墨歷、木立、藥地、極丸、浮廬等。安慶人。崇禎十三年進士,任翰林院檢討。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著述百余種,最著者《通雅》、《物理小識》,又有《藥地炮莊》、《東西均》哲學著作,又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貫問答》、《切韻源流》、《流寓草》、《周易圖象幾表》、《性故》、《學易綱宗》、《諸子燔痏》、《四韻定本》、《內(nèi)經(jīng)經(jīng)絡》、《醫(yī)學會通》等。
維基
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別號龍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直隸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學者、思想家、科學家。
祖父方大鎮(zhèn),曾任萬歷朝大理寺少卿,治《易經(jīng)》、《禮記》,著述宏富。
父親方孔炤,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
方以智幼稟異慧,六歲知文史,博覽群書。
早年隨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直隸、燕京等地,見名山大川,與西洋傳教士畢方濟與湯若望交往,并閱西洋之書。
與冒襄、侯方域、陳貞慧,合稱明季四公子。
崇禎七年(1634)桐城民變,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隨家人避居南京。
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己卯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聯(lián)捷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李自成入北京后,受到了嚴刑拷打。
不久李自成兵敗山海關,方以智趁亂逃往南方。
入南明永歷朝,除經(jīng)筵講官,因偽書案被免職。
自行參加抗清活動,兵敗后出家為僧,改名換姓,人稱“藥地和尚”。
因“粵案”被清廷押解北上,赴南昌省獄,又押往廣東對案,十月初七日行至江西萬安惶恐灘頭,想起宋朝末年文天祥事跡,自沉于江殉國。
一說坐化。
據(jù)說,以智浮沉江湖抗清時,在社會底層,推動了秘密結(jié)社天地會的發(fā)展。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密之,桐城人。崇禎庚辰進士,授翰林檢討,有《浮山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