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嘉則。諸生。偕徐渭為胡宗憲幕僚。有詩名,即興作鐃歌十章,援筆立就,為宗憲激賞。后宗憲以嚴黨下獄死,為之訟冤。繼往來吳楚閩粵間。卒年七十余。歌詩約七千余首,有《豐對樓詩選》、《荊溪唱和詩》、《吳越游稿》。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嘉則,鄞人,萬歷間布衣。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一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先生起田間,少負異才,喜讀書,尚廓落大節(jié),慕謝太傳、王猛之為人。云間沈公愷來為郡守,先生始束發(fā),上書萬言,沈公詫為奇士。已補諸生,數(shù)試于鄉(xiāng),不利,專以詩自豪,文章疏宕可喜。會東方用兵,少保胡公宗憲開督府,聞浙東有名士二人,辟致幕下。其一先生,一山陰徐渭也。少?;磉_好士,微有酒失,善嫚罵,先生岳岳不少阿。唯少保亦雅憚先生,遙望見為離席。少保行部七閩,燕將士爛柯山上,酒酣樂作,請先生作鐃歌十章,坐上詩立成,釃酒高唱,至狹巷短兵相接處,殺人如草不聞聲。少保起捋其須曰:何物沈郎,雄快乃爾。即命刻石山上。嘗從少保登大王峰,置酒上客四座有云:某所歌姬絕麗者。少保已被酒,趨命健兒為取來。須臾報姬至,先生即起曰:吾輩興闌,明公可以行矣。少保為強登車去。其持正率如此。及少保死,請室中,先生走哭墓下,持所為誄遍告士大夫,頌其冤狀,由是淪落湖海間,益跌宕自放。過太倉,一通謁弇州,高坐論詩,直氣凌其上。弇州雖陽許為布衣之杰,然實心憚之。先生性喜衣緋,??蛥侵?。緋衣行道上,傾吳市人聚觀。余太常謂先生戴罽冠,被朱衣,游行吳閶,嘯呼若狂。當是之時,實驚吳兒亦善言先生豪矣。既久,倦游歸里門。時張大司馬方主文盟,最推重先生。歲時伏臘,非先生至不歡。而先生家諸從子侄一相國、二方伯,俱從先生受詩。初起有盛名,及司馬既歿,先生更為耆夙,每持刺報客,自稱老友。一時山林失職之士,單門高才俱輻輳其門,遂盡傾司馬客先生。初出其詩七千有奇,使從子九疇刪定,錄四千馀首行世。晚年詩益多,每杖策歷佳山水,過先輩隱居,宿精舍,小飲草市酒家,輒索素紙題詩,老言愈高妙,率棄去,不復具草,人多匿為已有者。遺文四百馀篇藏于家。先生既垂老,尚思出門,諸公共相慰留。先生曰:使吾有薄田百畝足自老,奚好游耶?諸公俱曰:諾,請為先生圖之。因共出錢,為置善田百畝,給朝夕。先生遂得高臥豐對樓不出。年近八十,卒于家。先生家在南村櫟社,人稱為櫟社長;諸從尊為句章公,學者稱嘉則先生。先生以文行高東海,裒然居首。龔芝麓謂萬歷中布衣以詩豪者,天下有三人:其一為先生也。曹能始石倉詩選,錄豐對樓集最多,為詞苑第一。先生詩已見于世矣。然余間讀先生所為序傳記數(shù)篇,其文原本班馬,敘事有法,不作同時詰曲語,可謂卓然大家。屠長卿亦曰:先生文益疏宕有奇氣,生平魁瑋大節(jié),不愧其為文。世人徒知先生以其詩,且不盡也。又曰:近世作者或乏長材。乃詭而跳諸偏枯,以為險絕而務掩其短。每撰一篇杜門首,蒙??被搆思累月,穎為禿而出。號于人曰:吾能鉤玄尚奇。然按覆其旨,猶夫人爾。則胡不遵大路趨。而崎嶇走間道為。必若先生。斯所謂遵大路而趨者也。長卿言專抑里中一古文家,而獨推先生。其言最有功學者,即先生之文可知矣。余嘗數(shù)求豐對樓遺文四百篇,在其族人某家,余友曾盡見之,即往從借鈔。而某已持此本,獻一當事,竟失于兵火中,惜哉惜哉。先生在當時,喜以文寵同輩,及所傳敘先賢行事最詳。今隆萬之際,闕焉無徵,俱先生遺文散佚所致也。至先生歿后,百年中名賢高逸,僅能購其詩,存其名氏,而其生平大節(jié),絕無可考遍。詢諸故老所聞,略記一二。蓋斯文之事,壇墠久虛,遂使世逾近而文獻逾失徵,殊足嘆也。梨洲黃先生謂余曰:及今不為采錄,則后此益不可問矣,是皆吾輩之罪也。黃先生遂歸選姚江逸詩,余亦有甬上耆舊詩之選,故特于豐對樓遺文有三嘆息焉。
字嘉則,鄞縣人。有豐對樓集。
人物簡介
字抑之,湖廣蘄州人。萬歷戊戌進士,歷官山東按察使維基
袁世振(?—1631年),字抑之,號滄孺,湖廣蘄州(今湖北蘄春)人,同進士出身。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登戊戌科進士,任江西臨川縣知縣,有惠政。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擢升浙江金華府同知,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再升南京應天府治中。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袁世振在淮南、揚州一帶推行了綱鹽法,取代原來的開中法。魏黨誣陷袁世振縱子通賄,由兩淮鹽商代為繳納贓款,削職還鄉(xiāng)。崇禎二年(1629年)戶部尚書畢自嚴舉薦袁世振,但因貪污前科為思宗所否決,崇禎三年,禮部左侍郎徐光啟說:“官猛行五分之一,而私鹽居五分之四矣。”崇禎四年(1631年),畢自嚴再提此事,終為朝廷同意,委為揚州海防副使,兼理鹽法,惜未到任而卒。
人物簡介
【介紹】: 明福建福清人,字颙昆。萬歷四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工詩賦,精書畫。有《天尺樓稿》。維基
施兆昂,字颙昆,福建福清人見盧輔圣、崔爾平《中國書畫全書》(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明末官員、畫家。施兆昂在萬歷四十七年(1609年)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據(jù)《明實錄.神宗實錄》第591卷記載:「辛亥改授考選進士。倪啟祚、丁進、施兆昂、姚明恭、侯恪、張翀、吳士元、楊夢袞、魯時升、楊世芳、顧錫疇、劉宇亮、金秉乾、朱繼祚、何吾騶、姚希孟、許可徵、姜曰廣、楊維新、陳萬言、丁乾學、雷躍龍、胡尚英為庶吉士。與同一甲進士孔貞運等送翰林院進學?!埂?。他學問淵博、工詩賦、精書畫。一生著有《天尺樓稿》及《館課四江集》。他聞山水便心動,曾游歷稻廬三天門、靈巖、嘯臺、及禮斗壇諸遺跡。
人物簡介
董承業(yè),字紹休,山西汾州府介休縣軍籍。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山西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初任中書舍人,泰昌元年八月考選,擢刑科給事中,天啟元年正月升刑科右給事中,疏參工部屯田司員外宋良翰。以母憂歸,擗踴骨立,鄉(xiāng)人翕然稱孝。服闋,補兵科右給事中,天啟四年甲子,與翰林檢討顧錫疇典試福建,監(jiān)臨同邑喬公承詔也,初,五經(jīng)文例不謄錄,闈中得顏茂猷卷,深美其才,同官俱以違例不敢薦,二公力持之,疏入,上特可其奏。入朝陳策刺時政,魏珰嗾使人彈劾為東林門戶,被降調(diào),遂免歸。杜門謝客,著《禮記集抄》行世。逆黨事敗,召賜陛見,晉秩太常寺少卿,旋以疾告歸,卒于家。生平坦蕩,平易近人,加惠梓里。初,邑糧輸邊,皆用本色,里中苦之,承業(yè)適奉使至云中,言于張大中丞,得準改折,介民至今賴之。墓在城西三里官道北。縣有“會魁坊”,在東街,為萬歷癸丑科會試第五名董承業(yè)建,又有“忠諫坊”,為任兵刑兩科給事中時建。又“父子容臺坊”,在北關,為太常寺少卿董讓、董承業(yè)父子建。
人物簡介
倪啟祚,字允昌,南直隸揚州府江都縣民籍陜西咸寧縣人。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改庶吉士,天啟元年(1621年)授編修,教習內(nèi)書堂,同館姚希孟、顧錫疇皆重之。天啟間,逆閹魏忠賢虐善類,啟祚方在告,聞之憤甚,草疏論其奸狀,會遘疾,不果上,旋卒。
人物簡介
徐復陽,字見初,別號懷岵,直隸常州府武進縣民籍。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初授莆田縣知縣,四十六年調(diào)豐城縣。天啟中,官南京江西道御史,黨附魏忠賢,請毀講學書院,以絕東林黨根。天啟六年二月,徐復陽疏參原任太仆寺少卿曾汝召、浙江參政魏士前、奉旨降調(diào)之郝土膏,得旨:曾汝召阿附邪黨,羽翼移宮,希圖定策;魏士前倚恃熊廷弼、周嘉謨,恣肆貪婪,驟躋臬憲;郝土膏作令麾親無父,典試訕上無君,并前降處的方逢年、章允儒、顧錫疇、丁乾學、熊奮渭、李繼貞,都著削了籍為民,仍追奪誥命。其董承業(yè)文氣稍平,姑照前旨;郝土膏贓私狼籍,仍行撫按提追,從重擬罪。崇禎元年七月,調(diào)南京四川道御史,為給事中黃紹杰劾罷,尋以魏忠賢逆黨削籍。福王時,阮大鋮冒定策功,起用,其逆案始翻,復陽繼起為官。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644 【介紹】: 明陜西鳳翔人,字安侯。崇禎七年進士,授行人,擢御史。曾疏陳節(jié)財六議與東廠三弊,皆為思宗所納。十五年出按四川。十七年,張獻忠破成都,被執(zhí)死。
劉之勃(?—1644年),一作之渤,字安侯,陜西鳳翔縣北鄉(xiāng)劉家溝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官至四川巡按御史。張獻忠破成都,劉之勃兵敗殉國。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由行人升御史。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十五年,出按四川。流賊張獻忠將入蜀。秦良玉向劉之勃請兵,之勃同意其計策,但無兵可發(fā),向蜀王朱至澍借錢,蜀王又不理會。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陷成都,之勃與巡撫龍文光、建昌兵備副使劉士斗等分陴拒守,初九日黎明,張獻忠命人用炸藥炸樓,北樓陷,賊人入城。蜀王至澍及妃、夫人以下皆遇害。張獻忠生擒劉之勃,由于劉是陜西人,賊軍勸他投降。劉之勃大罵,張獻忠將其凌遲,劉之勃臨死前道:“寧多剮我一刀,而少殺一百姓?!蹦厦骱牍獾凼谥疄樗拇ㄑ矒幔墒莿⒅阉?,《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福建龍溪人,字中嚴,號倩石。崇禎元年進士。由庶吉士改兵科給事中,疏陳兵屯之策與北方水政,皆為思宗所納。旋以言不可令中官王坤按核巡按御史胡良機,忤思宗,貶三級出之外。后再起為光祿署丞。
魏呈潤,字中嚴,一字倩石,福建龍溪縣(今漳州市)人。崇禎元年(1628年),中戊辰科進士,由庶吉士改兵科給事中。因王坤彈劾巡按御史胡良機,魏呈潤疏言不可,被貶三級。逝世時為光祿署丞。《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釋天隱,荊溪閔氏子。早歲失怙,奉母居貧,不能力學,種圃以養(yǎng)。年二十,始自檢束,蔬食盟心,然未識三寶歸向,唯對神立誓,若邪念忽起,則默誦《小人閒 居為不善章》,頓然念息。一日聽講《楞嚴》“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zhuǎn)”,因自警惕,欲圖解脫。適幻有禪宿來自清涼山唐凝庵,太常吳安節(jié)通政延居龍池山,道風遠鬯,乃往歸之。雖處塵寰,無心世味,母知其志堅,遂允出家。萬歷戊戌,初從芟染,看趙州無字?,無有入處,更參未生前本來面目,工候急切,晝?nèi)谷鞍兮湃?,偶展《楞嚴》見“佛咄阿難云:此非汝心”。于是,如善財入彌勒樓閣,頓空豁境界,疑情放下。明年春,隨幻有入城至顯親禪堂,問“永嘉大師道:忽然如托空時如何”,幻有一喝,復顧隱曰:“我代爾修行去。”隱禮拜,便會得賓主照用之句。復入石城天界寺,謁松云。貌古臘高,精勤定課,寒暑不移,親炙久之,獲益良多。又訪文齋于能仁寺,敏而能文,出語新奇,令人心暢。辛丑還山,掩關兩載,終日蒲圃,正在忘絕境界之際,忽聞驢鳴,恍然而悟,頓釋前疑。有偈曰:“忽聞驢子叫,驚起當人笑。萬別與千差,非聲非色鬧。”自是,見解圓通,了無滯礙。偶聞風拂松梢,雨打窗紙,口占云:“風聲與水聲,不必論疏親。一耳聞為快,何曾有二音。”甲辰四月八日,解關趨覲幻有于燕都普照,時已殘冬,命呈所見,偈曰:“人說北地寒,我道南方暖。寒暖不知人,窮人知寒暖。”異日復徵云:“祇如四料簡,汝如何會?”隱以四法界荅之,幻有首肯。時古輝老宿博通三藏,講經(jīng)于白塔寺,因思古德云“通宗不通教,開口便胡道。通教不通宗,如蛇入竹筒。宗教兩俱通,如日處虛空。宗教俱不通,如犬吠茅叢。”于是更歷教海。會慈圣太后建無遮,大創(chuàng)于臺山,靜淵主法席,隱亦與焉。更與妙峰居塔院數(shù)月,每當請益,忻羨真誠,苦行建樹德業(yè),浩然無窮。后回京,復與密云南游浙中,謁幻也于天童,高風逸韻,世所罕及。丁未,還龍池。明年命隱秉拂,隱辭之。癸丑命理院事,復辭。因假嶺南靜室掩關,幻有以偈寄之云:“老衲于今不坐關,既無住也幸無間。何曾進又何曾出,只在尋常天地間。”及聞幻有寂,破關,匍匐歸詣龕前。已而曳杖入關。居久之,為凝庵居士強之始出,遂歸龍池。庚申,欲編歷諸方,偶得山南幽處名磐山,荊溪極深谷也,誅茆為庵,自冬洎春,大雪綿綿,積五十馀日,人跡罕到,徘徊四顧,唯饑禽野獸而已。儲盡糧空,煙爨欲絕,因卓杖語侍曰:“若老僧數(shù)盡,即埋此山,他日自然成就伽藍地也。”后果藉檀信經(jīng)營,十二載,竟成叢席。崇禎七年秋八月,移主湖州上柏山報恩禪院,示眾云:“老僧多病不能提持佛法,賴土木瓦石為諸人轉(zhuǎn)大法輪,發(fā)諸人大機大用,切不可當面錯過,若錯過,只知事從眼前過,不覺老從頭上來。”蓋隱年已六十矣,當掩關嶺南時,顧九疇大史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曰:“白云封我圓光戶,恰似無人坐室中。”“如何是奪境不奪人?”曰:“風送白云歸洞去,祇留一個野僧閒 。”“如何是人境兩俱奪?”曰:“了知四大原非我,白云聚散本無蹤。”“如何是人境俱不奪?”曰:“幾度白云來伴我,就里和衣帶月眠。”得法弟子通問箬庵,入室呈頌云:“千玄萬妙隔重重,個里無私總不容,一種沒弦琴上曲,寒崖吹落五更風。”隱曰:“玄妙即不問,如何是不隔底句?”通問擬議,隱便捧之。復示頌曰:“千波萬浪隔重重,識得源頭處處通。根境脫然全體用,拈來物物始從容。”
人物簡介
【生卒】:?—1646 【介紹】: 明福建晉江人,字申葆,一字若柳,號八公。天啟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崇禎時,累擢為禮部右侍郎。楊嗣昌死后,德璟請追正其罪,不從。十五年,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輔政。言邊臣宜久任,論餉增而兵反少于往時之弊,思宗皆不能行。十七年,疏論行鈔法及增派練餉之害,獲譴去職,聞李自成軍已近,移居外城,城陷時得逃去。南明隆武帝召為閣臣,以病辭歸。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若椰,晉江人。天啟壬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有敬日草維基
蔣德璟(1593年—1646年),字中葆,號八公,又號若柳,福建晉江福全所人,祖籍直隸歙縣(今安徽),明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蔣德璟中式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登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因不附魏忠賢,遭排斥。崇禎時,遷少詹事。崇禎十一年(1639年)楊嗣昌任兵部尚書,增餉銀二百八十萬兩,后來楊嗣昌卒于軍,德璟上奏:“嗣昌倡聚斂之議,加剿餉、練餉,致天下民窮財盡,胥為盜。又匿失事,飾首功,宜按仇鸞事,追正其罪?!?。崇禎十五年(1642年)首輔周延儒薦拔「德璟可大用」,與黃景昉、吳甡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務,之前崇禎帝問:“天變何由弭?”對曰:“拯百姓,即弭天變。近加遼餉千馀萬、練餉七百萬,民何以堪!祖制:三協(xié)止一督、一撫、一總兵。今增二督、三撫、六總兵,又設副將以下數(shù)十人;權不統(tǒng)一,何由制勝”。崇禎十六年(1643年)改任戶部尚書,晉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德璟博聞強識,“九邊厄塞、河漕屯牧、鹽策水利、歷律刑法,莫不究其利弊。”性鯁直,能用人,陳子壯、倪元璐、顧錫疇皆由他推薦,謂「賢才不可不惜」。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日引罪去位,不久崇禎帝自縊煤山,明亡。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唐王朱聿鍵立于福州,改元隆武,蔣德璟與林欲楫、黃景昉、陳洪謐同時被召用,隆武二年(1646年)九月朱聿鍵敗走,德璟絕食,是月卒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