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函可

相關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0 【介紹】: 宋僧。南雄州始興人,俗姓鄔。少為書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復明。往依黃檗南公,繼其法席,住隆興黃龍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黃庭堅曾師事之。賜號寶覺禪師。
全宋詩
釋祖心(一○二五~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今屬廣東)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往依黃檗南公。后繼席黃龍。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五燈會元》卷一七、《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祖心(一○二五 — 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少為儒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忽復明,乃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參云峰悅禪師,三年無所得。往依黃檗南禪師,四年不大發(fā)明。復上云峰,會悅謝世,就止石霜,因閱《傳燈》,自此開悟,徑回黃檗,后繼席黃龍。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七、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鄔,或云姓郭,南雄州始興(今廣東始興)人。
本儒生,年十九出家,歷訪名師。
入南昌黃龍山依臨濟宗大師慧南,終得其法。
后繼慧南主講席十有二年,法門大興。
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嘗以「晦」名其堂,人稱晦堂禪師。
黃庭堅曾師事之。
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大師。
著有《宋鏡會要》二卷(存)、《寶覺禪祖心禪師語錄》一卷(存)。
見《豫章文集》卷二四《黃龍心禪師塔銘》,《禪林僧寶傳》卷二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禪師出于鄔氏。諱祖心。南雄始興人也。少為書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輒復見物。乃往依龍山寺沙門惠全。明年試經(jīng)業(yè)。而公獨獻詩。得奏名。剃發(fā)繼住受業(yè)院。不奉戒律。且逢橫逆。于是棄之。入?yún)擦?。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難其孤硬。告悅將去。悅曰。必往依黃檗南公。公至黃檗四年。知有而機不發(fā)。又辭而上云峰。會悅謝世。因就止石霜。無所參決。試閱傳燈。至僧問多福禪師曰。如何是多福一叢竹。福曰。一莖兩莖斜。僧曰不會。福曰。三莖四莖曲。此時頓覺親見二師。徑歸黃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公亦踴躍自喜。即應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百計搜尋。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公從容游泳。陸沉眾中。時時往決云門語句。南公曰。知是般事便休。汝用許多工夫作么。公曰。不然。但有纖疑在。不到無學。安能七縱八橫。天回地轉哉。南公肯之。已而往翠巖真禪師。真與語大奇之。依止二年。而真歿。乃還黃檗。南公使分座令接納。后來南公遷住黃龍。公往謁。泐潭月禪師。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謂政不自歇去耳。乃下喬木入幽谷乎。公曰。彼以有得之得。護前遮后。我以無學之學。朝宗百川。中以小疾醫(yī)寓漳江。轉運判官夏倚公立。雅意禪學。見楊杰次公。而嘆曰。吾至江西。恨未識南公。次公曰。有心上座。在漳江。公能自屈。不待見南也。公立見公劇談。神思傾豁。至論肇論會萬物為自己者。及情與無情共一體。時有狗臥香卓下。公以壓尺擊狗。又擊香卓曰。狗有情即去。香卓無情自住。情與無情。如何得成一體。公立不能對。公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會萬物為自己哉。又嘗與僧論維摩曰。三萬二千師子寶座。入毗耶小室。何故不礙。為是維摩所現(xiàn)神力耶。為別假異術耶。夫難信之法。故現(xiàn)此瑞。有能信者。始知本來自有之物。何故復令更信。曰。若無信入。小必妨大。雖然既有信法。從何而起耶。又作偈曰。樓閣門前才斂念。不須彈指早開。扄善財一去無消息。門外春來草自青。其指法親切。方便妙密。多類此。南公入滅。公繼住持十有二年。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于務。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而學者益親。謝景溫師直。守潭州。虛大溈以致公。三辭不往。又囑江西轉運判官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公曰。愿見謝公。不愿領大溈也。馬祖百丈已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于空閑寂寞之濱而已。其后雖有住持。王臣尊禮。為天人師。今則不然。掛名官府。如有戶藉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豈可復為也。師直聞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見之。公至長沙。師直愿受法訓。公為舉其綱。其言光明廣大。如青天自日之易識。其略曰。三乘十二分教。還同說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說。其食要在自己親嘗。既自親嘗。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復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顯。要在自己親見。若能親見。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既能了知。真妄生死。返觀一切語言文字。皆是表顯之說。都無實義。如今不了。病在甚處。病在見聞覺知。為不如實知。真際所詣。認此見聞覺知。為自所見。殊不知此見聞覺知。皆因前塵而有分別。若無前塵境界。即此見聞覺知。還同龜毛兔角。并無所歸。師直聞所未聞。又答韓侍郎宗古問曰。承諭昔時開悟。曠然無疑。但無始已來習氣。未能頓盡。然心外無剩法者。不知煩惱習氣是何物。而欲盡之。若起此心。翻成認賊為子也。從上以來。但有言說。乃至隨病設藥。縱有煩惱習氣。但以如來知見治之。皆是善權方便。誘引之說。若是定有習氣可治。卻是心外有法。而可盡之。譬如靈龜曳尾于涂。拂跡跡生??芍^將心用心。轉見病深。茍能明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既無。更欲教誰頓盡耶。公以生長極南。少以宏法。棲息山林。方太平時代。欲觀光京師。以餞馀年。乃至京師。駙馬都尉王詵晉卿。盡禮迎之。庵于國門之外。久之南還。再游廬山。彭器資之守九江。公見之。器資從容問公。人臨命終時。有旨決乎。公曰。有之。曰。愿聞其說。公曰。待器資死即說。器資起增敬曰。此事須是和尚始得。蓋于四方公卿。合則千里應之。不合則數(shù)舍亦不往。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閑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舊一枝藤。乞食隨緣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嶺南能??梢韵胍姽宋铩|S龍南公。道貌德威。極難親附。雖老于叢林者。見之汗下。公之造前。意甚閑暇。終日語笑。師資相忘。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而開發(fā)者眾矣。惟其善巧無方。普慈不間。人未之見。或慢謗。承顏接辭。無不服膺。公既臘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歿。閱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賜號寶覺。葬于 南公塔之東。號雙塔。有得法上首。惟清自有傳。 贊曰。公于南公圓寂之日。作偈曰。昔人去時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來。今既不來昔不往。白云流水空裴回。誰云秤尺平。直中還有曲。誰云物理齊。種麻還得粟??蓱z馳逐天下人。六六元來三十六。追玩南公曰。隨汝顛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之語。此老為克家之子。嗚呼隕此偉人。世間眼滅。惟此未嘗不心折。讀其陳跡。尚若雨霽之夕。望東南之月。皎然萬星之中。忘其身在唾霧間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祖心。南雄始興鄔氏子。少為書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輒復見物。乃往依龍山寺惠全。明年試經(jīng)業(yè)。獨獻詩。試官奇之。遂以合格聞。繼住受業(yè)院。不奉戒律。且逢橫逆。棄之謁云峰悅公。難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黃檗南公。居黃檗四年。知有而機不發(fā)。又辭而上云峰。會峰謝世。因就止石霜。無所參決。后閱傳燈。至僧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云云)。此時頓覺。親見二師。往歸黃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師踴躍自喜。即應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百計搜尋。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往見翠巖真。真與語大奇之。又見泐潭月。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為下喬入幽。師曰。彼以有得之得。護前遮后。我以無字之學。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遷化。師繼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學者益親。謝景溫師直。守潭。虛大溈以致。三辭不往。又囑江西轉運判官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愿見謝公。不愿領大溈也。馬祖百丈以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于空山寂寞之濱而已。其后雖有住持。王臣尊禮。如天人師。今則掛名官府。若編戶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豈可復為。師直聞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見之。至長沙。師直愿受法訓。為舉其綱。師直聞所未聞。后一至京師。尋還廬岳。適器資守九江。問曰。人臨命終時。有旨決乎。曰有。曰。愿聞其說。曰。待器資死即說。器資起增敬。曰。此事須是和尚始得。蓋于四方公卿。合則千里應之。不合則數(shù)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極難親附。雖老于叢林者。見之汗下。師直造前。意甚閑暇。終日語笑。師資相忘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而開發(fā)者甚眾。惟其善巧無方。普慈不間。人未見者。或慢謗。承顏接詞。無不服膺。臘既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歿。閱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賜號寶覺。葬于南公塔之東。號雙塔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惟清(?~一一一七),字覺天,號靈源叟,俗姓陳,武寧縣(今屬江西)人。住隆興府黃龍寺。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寶覺心禪師法嗣?;兆谡推吣曜?,賜號佛壽?!?a target='_blank'>禪林僧寶傳》卷三○、《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一
惟清(?
——一一一七),又名懷清,洪州武寧(今江西武寧)人,法號佛壽,又號靈源叟,俗姓陳。
祖心禪師得法。
初住舒州太平,后嗣祖心主黃龍。
能文善詠,黃庭堅等師事之。
后遷泐潭。
政和七年卒。
見《嘉泰普燈錄》卷六,《禪林僧寶傳》卷三○,《羅湖野錄》卷一、四。
禪林僧寶傳·卷第三十
禪師名惟清。字覺天。號靈源叟。生南州武寧陳氏。方垂髫上學。日誦數(shù)千言。吾伊上口。有異比丘過書肆。見之。引手熟視之。大驚曰。菰蒲中有此兒耶。告其父母。聽出家從之。師事戒律師。年十七為大僧。聞延恩院耆宿法安。見本色人。上謁愿留就學。安曰。汝苦海法船也。我尋常溝壑耳。豈能藏哉。黃龍寶覺心禪師。是汝之師。亟行毋后。時公至黃龍。泯泯與眾作息。問答茫然。不知端倪。夜誓諸佛前曰。倘有省發(fā)。愿盡形壽。以法為檀。世世力弘大法。初閱玄沙語。倦而倚壁。起經(jīng)行。步促遺履。俯取之乃大悟。以所悟告寶覺。寶覺曰。從緣入者永無退失。然新得法空者。多喜悅致散亂。令就侍者房熟寐。公風神洞冰雪。而趣識卓絕流輩。龍圖徐禧德占。太史黃庭堅魯直。皆師友之。其見寶覺。得記莂。乃公為之地。寶覺鐘愛。至忘其為師。議論商略。如交友。諸方號清侍者。如趙州文遠。南院守廓。張丞相商英。始奉使江西。高其為人。厚禮致。以居洪州觀音。不赴。又十年淮南使者朱京世昌。請住舒州太平。乃赴。衲子爭趨之。其盛不減圓通。在法云長蘆時。寶覺春秋高。江西使者王桓。遷公居黃龍。不辭而往。未幾寶覺歿。即移疾居昭默堂。頹然坐一室。天下想其標致。摩云昂霄。余時以法門昆弟。預聞其論。曰。今之學者。未脫生死。病在什么處。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為師者之罪也。如漢高帝。紿韓信而殺之。信雖曰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學者。言下脫生死。效在什么處。在偷心已死。然非學者自能爾。實為師者。鉗錘妙密也。如梁武帝御大殿。見侯景不動聲氣。而景之心已枯竭。無馀矣。諸方所說。非不美麗。要之如趙昌??花逼真。非真花也。其指法巧譬。類如此。閑居十五年。天下禪學者。知而親依之可也。公卿大夫。何自而知。亦爭親近之乎。非雷非霆。而聲名常在人耳。何修而臻此哉。平生至誠。惻怛于道而已。政和七年九月十八日。食罷掩房。遣呼以棲首座至。敘說決別。乃起浴更衣。以手指頂。侍者為凈發(fā)訖。安坐而寂。前十日。自作無生常住真歸告銘曰。賢劫第四尊。釋迦文佛直下。第四十八世孫惟清。雖從本覺應緣出生。而了緣即空。初無自性。氏族親里。莫得而詳。但以正因一念。為所宗承。是廁釋迦之遠孫。其號靈源叟。據(jù)自了因。所了妙性。無名字中。示稱謂耳。亦臨濟無位真人。傅大士之心王類矣。亦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唯證乃知。馀莫能測者歟。所以六祖問讓和尚。什么處來。曰嵩山來。祖曰。什么物恁么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假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祖曰。即此不污染。是諸佛之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茲蓋獨標清凈法身。以遵教外別傳之宗。而揀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然非無報化大功大用。謂若解通報化。而不頓見法身。則滯污染緣。乖護念旨。理必警省耳。夫少室道行。光騰后裔。則有云門偃。奮雄音絕唱于國中。臨濟玄。振大用大機。于天下。皆得正傳。世咸宗奉。惟清望臨濟。九世祖也。今宗教衰喪。其未盡絕滅者。唯二家微派。斑斑有焉。然名多愧實。顧適當危寄。而朝露身緣。勢迫晞墜。因力病釋俗從真。敘如上事。以授二三子。吾委息后。當用依稟觀究。即不違先圣法門。而自見深益。慎勿隨末法所尚。乞空文于有位。求為銘志。張飾說。以浼吾。至囑至囑。因自所敘。曰無生常住真歸誥。且系之以銘。銘曰。無涯湛海。瞥起一漚。亙乎百年。曷浮曷休。廣莫清漢。歘生片云。有無起滅。隱顯何分。了茲二者。即見實相。十世古今。始終現(xiàn)量。吾銘此旨。昭示汝曹。泥多佛大。水長船高。公遺言。藏骨石于海會。示生死不與眾隔也。門弟子確誠克奉藏之。而增修其舊。不敢違其誡。公賜號佛壽。從樞密鄧公。洵武請也。 贊曰。初靈源訃至。讀其自作志銘。嘆曰。何疾世(或云何疾法之弊)。自珍其道之深乎。收涕為之詞曰。今年九月十有八。清凈凈身忽衰颯。生死鶻崙誰劈破。披露夢中根境法。無生塔成自作銘。人言無虧寧有成。一切法空尚曰座。此塔安得離色聲。障云方增佛日晚。長蹉更失人天眼。但馀荷負大法心。乞與叢林照古今。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一二
韓宗禮,字掌邦。
番禺人。
釋函可族弟。
事見《千山詩集》卷一二。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二十八
字天祥,別號蘭窗。
少孤。
為祖姑、祖心所養(yǎng)。
長襲職為將,嚴而有法。
開府知其才,使出守定海關,任以重地。
時方大用之,會卒。
公嘗有家訓十則,里中傳為名言。
又于便面題詩戒子,意謂世事不可以一時得失遂生休戚,誠有道之言也。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九
釋弘禮,字具德。
姓張氏,紹興人。
初為鍛工,好與黃冠游。
有紫陽洞蘇道者,教以息養(yǎng)方,本天臺《小止觀》與《首楞嚴》合,因讀是經(jīng)而發(fā)正信,投普陀寶華庵仲雅祝發(fā)。
既受具,乃參三峰漢月藏禪師,因承記莂,授以臨濟正宗。
是宗在明初法運中微,漢月初從折竹洞悟,徹盡法淵,后乃得源流于金粟悟,而其始終加護者,則在網(wǎng)宗。
網(wǎng)宗者,全提五家宗旨,而于臨濟則從一句中分寶主玄要照用,堂奧森嚴,使學者不滯鑒覺,洞抉佛祖心髓。
弘禮聞之,亟往參叩。
時漢開法安隱,以本來面目示之,苦求未得,偶窺鏡見影,被同侶一推,猛然有省。
由是精進,服勤左右,歷三峰、鄧尉者,十有七載。
徹悟宗旨,遂承衣拂。
三峰既歿,同參潭吉忍,著《五宗救》,弘禮贊助居多,書成而闡揚綱宗,三峰道法始曉然于天下。
雖當時辨難三峰者,持論不無異同,是書一出,淆訛立判矣。
潭又告寂,弘禮歸隱云門,御史念臺劉公請主廣孝寺,陶鍊學人,名動諸方。
繼遷安隱、顯寧,復應江北請,說法泰興之慶云,秦郵之地藏,維揚之天寧,嗣居佛日、靈隱、會稽、華嚴、徑山。
先后十坐道場,開大法門,雷震海內。
在天寧日,湖海浩歸,衲侶奔奏,所謂五千衲子下?lián)P州者,紀其實也。
靈隱方興巨工,事同開創(chuàng),大殿火,重新之。
施者坌集,購大木于深山,人力罕致。
一夕雷雨,暴洪汛漲,浮涌畢達,缺一石礎,感神示夢,因之募得。
故功成鉅麗,甲于天下。
又以其馀葺浙之廣孝、安隱、法相、靈峰諸寺。
而徑山頻以興復請,乃以靈隱付其徒晦山,而自往徑山。
將興法席,為弟子巨渤封塔,再至天寧。
臨行機語,皆似息機投老者。
既至七日,刻晷為筵,熱香禮佛,五鼓易衣,端然坐逝。
時康熙丁未十月十九日也,壽六十八,僧臘四十七,塔于靈隱慧日軒。
吳梅村祭酒偉業(yè)為之銘。
著有《弘宗說》、《正訛說》二書。
左懋泰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左懋泰,字韋諸,號大萊。
山東萊陽人。
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左懋第的堂弟。
明崇禎七年甲戌科(1634年)進士,官至吏部郎中。
李自成陷北京,被夾輸餉萬兩,釋送吏政府,歸降大順政權,授密云防御使。
出儀門乘馬,自鳴得意。
后又降清,左懋第謝過左懋泰治母喪之后,便怒責其變節(jié)行為。
順治六年(1649年),“為仇家所訐”,舉家百馀口流放鐵嶺。
順治七年十二月底,僧人函可在慶祝左懋泰生日當天,倡議成立冰天詩社。
順治十三年病卒。
有子左昕生。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六八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
番禺人。
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峰函是,得度。
十七受壇經(jīng),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
監(jiān)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
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只身走沈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亟稱之。
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
再依雷峰,一旦豁然。
住海幢十二年。
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
十四年回海幢。
今無為函是第一法嗣。
著有《光宣臺全集》。
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