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344—1403 【介紹】: 明浙江烏程人,初名子敏,字震直,因成祖曾呼其字,遂以字為名,號西塞山翁。洪武時以富民為糧長,每年解糧萬石至京師,無后期,帝特授為通政司參議。進工部尚書。立法書工匠姓名所業(yè)于官,按籍更番召之,役者稱便。坐事降御史,數(shù)雪冤案。修廣西靈渠,筑堤建閘浚渠,漕運悉通。復(fù)為工部尚書。建文中督餉山東,致仕。成祖初,以故官巡視山西,卒于澤州。書法古妙。有《遣興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初名子敏,以字行,烏程人。由運糧萬石長舉授河南布政司參議累官工部尚書有遣興集明詩紀事·乙簽·卷四
震直名子敏,以字行,烏程人。洪武末,以糧長授通政司參議,再遷工部侍郎,進尚書,改石都御史,尋復(fù)為工部尚書,致仕。成祖即位,以故宮巡視山西,至澤州病卒。有《遣興集》。(《靜志居詩話》:尚書由運糧萬石長舉為布政司參議,未之官,留署通政司事,歷工部尚書。洪武三十一年春致事。)(建文元年己卯,復(fù)以年老,辭不與事。帝念其任事久,留住京師。考《遣興集》中有《宴集賜第之葵心堂》詩,乃是年三月十五日事。分韻者為董學士倫、茹尚書瑺、高太常遜志、任尚書亨泰、程都御史本立,李尚書至剛、鄭庶子濟、黃侍郎福、張尚書紞、高經(jīng)歷德陽,凡十有一人。太常詩云:「偉哉尚書公,致仕鳴珂里。賜第最幽敞,迥出埃塵里。」庶子詩云:「尚書遂休致,賜第層京洛。」侍郎詩云:「司空居廟堂,憂國鬢如絲。掛冠神武門,賜第留京師。」歷歷可證。而《續(xù)藏書》謂:「尚書歸老在里,長陵以兩馬夾袋舁至京。」《致身錄》又稱:「靖難兵起時,督餉山東。」皆妄也。載考《文皇帝實錄》,壬午七月二十三日詔云:「朕居藩邸,凡百姓艱苦靡不知之,數(shù)年來兵興,北方之民疲勞尤甚。朕所舉義者,為宗社生民計。今宗社既安,而北方之民未安,朕夙夜不安。乃命前工部尚書嚴震直、戶部致仕尚書王鈍、應(yīng)天府尹薛正言等分往山東、山西、陜西等布政司巡視民瘼,何弊當革,何利當建,速具奏來。」尚書受詔往山西。是秋九月十七日病卒于澤州公廨。合之忠誠伯茹常所撰《嚴公神道碑》無異。初不聞奉長陵密詔往云南訪建文帝也。《吾學編》、《遜國表忠紀》等書不知何所據(jù),信吞金為實,列尚書為后死忠臣之首。萬歷十九年,巡按御史黃鐘疏請建祠,榜曰「旌忠」,列在祀典。越數(shù)十年,其裔孫只,字文昭,作祠祀辨。大指謂:「吾祖功業(yè),炳耀史冊,何藉吞金一死,以罔天下后世,黃公欲顯吾祖,適足以誣吾祖也。」噫!文昭不欲誣其祖,可謂賢子孫矣!田按:尚書事跡,竹詩話考據(jù)極詳。《詩綜》錄尚書詩于洪武諸臣之列,義仍未允。今遵《明史》,列于永樂諸巨之次)。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長源,號海生。工詩,善畫。官晉府引禮舍人。明初游閩中。慕林鴻詩名,訪之,鴻延之入社。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長源,無錫人。洪武中官晉王府引禮舍人有浦舍人集明詩紀事·甲簽·卷十九
源字長源,無錫人。洪武中晉府引禮舍人。有《舍人集》十卷。(《國雅》:浦舍人長源,詞彩秀潤,元美品浦、林為小乘法師,言未到佛境界也。舍人句云:「聽雞曉闕疏星白,走馬春郊細柳黃。」「衣上暮寒吳苑雨,馬頭秋色晉陵山。」亦是相中色語。時王學士達善、王舍人孟端為同邑名人。學士有「路分京口樹,帆渡月中潮」,舍人有「臘釀多藤酒,春禽半竹雞」,并稱秀句。湛、李之后,錫中之賢,稍嗣中落。《明詩別裁》,舍人名句,詩中有畫。田按:舍人非徒善詩,兼長于畫。趙景哲《題浦舍人梧竹圖》詩云:「頗懷出塵想,飛思淩滄洲。湘江夜來雨,寒色川上浮。」程原道《題浦舍人畫梧桐竹石》詩云:「云林弟子浦長源,風雪相逢白下門。請寫江南山水窟,著我讀書秋樹根。」舍人游閩,以林子羽賞拔,得詩名。集中合作,不在子羽下。
人物簡介
兢,字惟敬,先世宜興人。張士誠踞吳,道梗不得歸,寓嘉興通越門,后徙大云塘。兢博綜經(jīng)籍,嘗學于高士敏、唐愚士遂,工詩文。建文即位,詔舉人材至京,考授文淵閣侍書,應(yīng)奉御前筆札。壬午,授密旨,從黃子澄走姑蘇,至楊任所,謀建義旗。子澄遣兢往寧波,會合知府王璉發(fā)兵固守錢塘,隨逾海抵閩、粵,檄州郡大舉,賦詩囑別云:去去涉江海,貴速無后時。身輕不遑顧,廈頹務(wù)窮支。十日秦庭哭,一舉齊桓師。持此報國心,何事不可為。未及至,而成祖正位,子澄與任被誅,兢因亡匿山澤,稱東海逋臣。游楚、蜀二十馀年乃歸,衰麻绖帶終其身。遜國前,詩文俱散軼,惟瑣尾日記、友陶軒稿藏于家。其神女廟一詩,讓皇戊申至廟見之,揮淚命鏟去。載程濟從亡隨筆。明詩紀事·乙簽·卷二
兢字維敬,自宜興徙嘉興。建文初舉人才,授文淵閣侍書。有《友陶軒稿》。(《靜志居詩話》:侍書高太常士敏弟子,祭太常文云:「歲在壬午,九月晦,吾師士敏高先生卒。師以國破家亡,遁影東甌雁宕山中,頹齡疾苦,仆從竄逸,只影自矢為西山餓夫。天假之合,小子兢亦以未死之身來偷息于此,相對若夢寐,淚涔涔下。侍吾師僅五十日,吾師竟長逝。就瞑之頃,指畫『恨』字,既而曰:『復(fù)何恨,復(fù)何恨!』正吾師泣血椎心、萬古耿耿之長恨也。兢窮途無以成禮,林有巨木遭伐,其腹枵然,乞諸樵叟,斂而叟之芙蓉峰北。嗚呼!天降喪亂,蕭墻禍起。君國殄瘁,臣所當死。博浪無椎,環(huán)柱失七。遁跡空山,潔身以俟。邂逅之間,師師弟弟。命之窮兮,師疾不起。為營一坯,山崖水涘。杖履莫追,涕泗曷已。」侍書之葬其師,紀述建文諸臣者所未及知也。予嘗面請學使者以程公本立、嬌公瑄、楊公任、高公遜志建四忠祠于嘉興,而以侍書配食于高公之右,不果行也。《槜李詩系》:兢博綜經(jīng)籍,嘗學于高士敏、唐愚士,遂工詩文。建文即位,詔舉人才,至京考授文淵閣侍書,應(yīng)奉御前筆劄。壬午授密旨,從黃子澄走姑蘇,至楊任所,謀建義旗。子澄遣兢往寧波會合知府王璉發(fā)兵固守錢塘,隨逾海抵閩粵,檄州郡大舉,賦詩屬別云:「去去涉江海,貴速無后時。身輕不遑顧,廈頹務(wù)窮支。十日秦庭哭,一舉齊桓師。持此報國心,何事不可為?」未及至而成祖正位,子澄與任被誅,兢因亡匿山澤,稱「東海逋臣」,游楚、蜀二十馀年乃歸,衰麻绖帶終其身。)
人物簡介
【生卒】:1397—1476 【介紹】: 明云南嵩明人,字廷秀,號止庵、和光道人。通經(jīng)史術(shù)數(shù)之書。曾以方略佐兵部尚書王驥攻麓川。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蘭隱君集》等。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三
茂字廷秀,楊林人。洪武中布衣。有《止庵吟稿》、《山堂雜稿》。(袁文典《明滇南詩略》:楊升庵詩云:「蘭叟和光臥白云,賈生東每挹清芬。何人為續(xù)嵇康傳?題作楊林兩隱君。」和光,止庵別號,東每名惟孝,亦能詩。田按:滇自漢通西南夷后,張叔、盛覽、尹珍、許淑諸人號為才杰。吾黔與滇接壤,長通、道真、遙遙名德,互相矜重,牁牁母斂,人各異說,既無碑志之錄,又無琬琰之編,兩地人士,共為俎豆。斯篤論已。袁文典《滇南詩略》謂《渡瀾滄》、《白狼王》等歌為滇南韻語之始。考《渡瀾滄》為行路所作,不必滇人也。《白狼王》歌言語侏離,譯其文字,殆經(jīng)潤色。考南詔篡蒙氏,改國號曰大長和,同光三年,使人布燮來貢,作《思鄉(xiāng)》詩曰:「瀘北行人絕,云南信未還。懸心秋夜月,萬里照關(guān)山。」此真滇詩也。有明肇興,聲教斯廣,《洪武實錄》所紀,云南歲貢國子生入監(jiān)讀書者,衣鈔有賜。余檢程原道《巽隱集》有《送太學生段汝霖序》云:「段焚大姓也,有澍其名,汝霖其字者,以經(jīng)生充貢大學,歸省其親。中原禮義之邦,名門子孫若汝霖者,甚不多見。不圖得見斯人于殊鄰絕?之地,奚啻百鳥之孤鳳耶!」原道譽之如此,惜其著述不傳于世。廷秀家世楊林,楊林于明初為縣,隸嵩盟州。升庵詩所謂楊林隱君也。所著有《元壺集》、《監(jiān)例折衷》、《經(jīng)史馀編》、《安邊策》、《條止庵吟稿》、《山堂雜稿》,今皆不傳。金馬碧雞之鄉(xiāng),蜻蛉螳螂之域,采明詩者,當以廷秀數(shù)詩為西南雅音之首矣!)
人物簡介
1914.5.28-2005.12.23,原名匡一,號“九一”,齋名筆簾留香處、五金屋、二象室、夜吟館。江西修水人,生于安徽安慶。黃庭堅三十二世孫。五歲學顏、柳字貼,誦詩詞。后學“二王”書。早年師從聞一多、朱自清、羅常培、王力等學界名宿,我國著名成就的者、教育家、書法家。他涉獵廣泛,博覽群書,在古文字研究、詩詞創(chuàng)作、書畫篆刻等諸多文化藝術(shù)領(lǐng)域都有著獨特建樹,被學術(shù)界稱為“黃綺文化現(xiàn)象”。尤其在書法創(chuàng)作方面,獨創(chuàng)“鐵戟磨沙”體和“三間書”,“鐵戟磨沙體”開創(chuàng)出“雄、奇、清、麗”之“中國北派書風”,“三間書”兼容并蓄,凜然獨步,深受國內(nèi)外書法愛好者的喜愛。1942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研究院,攻讀古文字專業(yè)。1944年9月在昆明簡師任教,1946年9月在安徽大學中文系任教,1950年8月在張家口工程學校任教,1951年3月在天津津沽附中任教,1951年8月在天津津沽大學任副教授,1979年12月在河北大學人文學院任教授,1981年調(diào)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工作。1988年任政協(xié)河北省第六屆常委。1991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評為“省管優(yōu)秀專家”。曾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河北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2002年當選為河北文學藝術(shù)家聯(lián)合會副主席、名譽主席。河北省社科院顧問、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音韻研究會理事、中國訓詁學會學術(shù)委會、河北省語言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常務(wù)理事、中國作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理事等。2005年12月23日17時,因重癥肺感染、呼吸循環(huán)衰竭醫(yī)治無效在石家莊逝世,享年91歲。歸國謠·題詞
思越人·奉題黃綺兄詞稿(丙戌五月) 羅庸 瘦石寒松帶水云。每從枯澹見清新。分明半幅倪迂畫,未許秾芳筆下春。 神散朗,骨嶙峋。冰弦移柱倍酸辛。人間豈有埋憂地,試典馮夷問海濱。歸國謠·序
我和黃綺老友為金石文字之交行二十多年了。這金石之交的涵義,倒不僅局限于都有金石文字的愛好,更由于經(jīng)歷了頗不平凡的凄風緊雨而心顏未改。我們還有一點共勉的志趣,就是相約不愿做“書奴”和“詞奴”。有時就被人誤為“別調(diào)”或“異端”似的。我沒有用自謙的借口,推讓給蜚聲詞壇的耆宿們?yōu)橹餍?,而徑然承擔任?wù),或許就因為這點情緒的鼓舞。 詞,應(yīng)該說是唐宋時代出現(xiàn)的新詩,詞的形式和意格后來隨著時代而變動著,譬如她的音樂性,后來的填詞家就很淡漠了。在格律上,又打破了習慣于五七言律絕的格律,填詞家不得不就范于詞律。就意格而言,象蘇、辛、陳、陸,雄放恣肆,歐、晏、姜、張,清空婉約,不過發(fā)展到元明,已成頹勢,雖然由于朱彝尊、張惠言力挽余波,但態(tài)勢既成,很難再出古詞家的牢籠。頗負—點勇氣的鄭板橋,書法和詞格都不愿俯首前人,使乾嘉時代的選家,十分排斥他,認為不是倚聲正格,可見創(chuàng)造者之難于舉翼。 黃綺同志,寫字和填詞,是有一番勇氣的。象許多詞家一樣,他也有過模仿的痕跡。這足每個詞人必經(jīng)的過程。詩人從年輕的時代起,就遭逢不幸,過著國破家亡、沒宅浮家的生活,流徙輾轉(zhuǎn)的生活激浪,把年輕的詩人沖到國統(tǒng)區(qū)的后方,生活的波濤,逼著他認識社會,接近人民,無法鎖在書窗下做一個莫談國事的大學生。人民的苦難,反功派的罪惡,大眾化的語言,陶釀著這位詞人的性格。詩人仰首夜幕和星空,經(jīng)常發(fā)出綽約隱諱的詞語,但也看出他在整個三十、四十年代中,運用各種寓言和寄托,寫出了他的深切感受,在他的詞箋上,濡染了多少辛酸和伯痕。 …… 春去依依三月恨,江流滾滾千家別。似今宵、星火亂孤城,看明滅?!督袢缥簟M江紅》 在青年詞家經(jīng)受著“鼯鼠啼溪畔,風雨驚木末”的嚴冷歲月中,他向往著另一片新天地,在《歸國謠》中,就流露出深情的向往和憧憬。 今夜月光堪掬。是我望鄉(xiāng)遙目。月自識多情,為暗九衢燈燭。追逐。追逐。夢到人間西北。《上元·如夢令》 其心情是何等迫切,不知是什么原因,他終于沒有進入解放區(qū),只留下一片心曲于詞上。讀了黃綺老友的詞,我以為他還是一個“傳神寫照”的能手,他詞中的形象,真切而 生動,數(shù)筆勾畫一個少女,簡直呼之欲出: 幼妹含羞意。雙靨點紅偷眄睨。面藏阿母衣緣里?!缎職q鄉(xiāng)俗·蝶戀花》 寫幼女的靦腆羞態(tài),真是極盡情態(tài)。詩人總是多情的,詞集中也錄取了一部分戀情詞,那是詩人青年時代的蹤影片斷,不可忘懷的青春記憶,雖然有時也只是“衣香鬢影太匆匆”的一現(xiàn),也會被詩人抓住,留下永恒的溫馨。 聽。草上春眠夢亦青。相知處,休說與黃鶯。《青·十六字令》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追索作者的情之所鐘和戀之所系,來為李商隱式的無題強加注腳。我們豐要是欣賞作者的詞采,感受他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所經(jīng)過的青春憂郁和歡樂,純真和熾烈! 讀了作者的詞,我發(fā)現(xiàn)他是既能雅言,又善俚語的,“更將殘瓣洗胭脂”、“紅袖波中人隱約“,句法典雅而妙能出新;其以俚語入詞者,“剩有女兒灶里藏,搶去抵租米”(《死活·卜算子》),“挑糞漢沒生鼻子,推車夫沒長耳朵”(《下情·沉醉東風》),好似蘇東坡所不屑的“村語”了,所謂“街談巷語皆入詩”,也能為作者用得妥、用得活。有時雅言俚語并舉: 憐故土,砸圓盆。黃花移活竹籬根。西山暮繞殘紅水,秋雨馬嘶冷國魂?!蹲↓埲?zhèn)司家營·鷓鴣天》 我認為其雅處不失為雋語,其白處老嫗?zāi)芙猓@使我又想到作者為這兩編詞曲集的命名,來妄推一下詩人的立意。在古詞中,韋莊曾有凋寄《歸國遙》詞,而詞牌中亦有《歸國謠》,作者舍“遙”取“謠”,是否即有以俚語入詞的謙意,作者的《無弦曲》,怕也不僅是推演陶淵明的“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拿無弦琴陶寫性靈,以為作者的自況吧?這是否表明詩人不愿永撥陳曲,在追譜所聲?當激越的時代浪花擊蕩著這位敏感的青年詩人時,他不滿足于舊曲牌的約束,而順口譜曲,以探索新的程式。當現(xiàn)代新詩的韻律感和雋永性都不強的情況下,這位青年詩人似乎就有一種抱負,而從三十年代開始,就迫切地為靈感的升華尋求形式,上下求索,出現(xiàn)了他的《無弦曲》,和他的書法要自出機杼一樣,學于古而不背乎今,用力氣地學習傳統(tǒng),而又力圖突破之,他的堅韌,他的勇氣,不正是詞林中難能可貴的—家嗎? 王學仲 一九八〇年清明節(jié)歸國謠·序
回憶起來的話——為《歸國謠》(詞)、《無弦曲》(曲)代序 黃綺 詞就是詩,故稱詩余,不過它是長短句,而且在格律音韻方面比詩要講究些。 五歲時開始學平仄四聲和對對子。讀《千家詩》、《唐詩三百首》。不知是什么原因,也沒有人告訴我哪些好,好在什么地方,而自己就喜歡“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一類句子,很快上口能背誦。清明節(jié),父輩常帶我去山谷祠(在安慶山谷祠街)祭祖,焚香燒紙,戶尊族長對我說:“山谷公七歲能詩,你也應(yīng)該學作詩。”我記住了這句話。稍長,去我的住在鄉(xiāng)下的外婆家,坐民船(民間用的木船),經(jīng)過大龍山(山較出名),我不自覺地脫口唱出“欸乃(船夫搖櫓聲)一聲見大龍”的句子。我的二伯父說:“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韻味?!碑敃r我不知道這兩句詩的出處,問了伯父才明白。 我小時候讀過私塾,但沒有從過名師。私塾里有一位姓許的老師,給我講解《千家詩》里黃庭堅《清明·七律》的“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兩句,當時我們用的是一種極惡劣的木刻本,“雨”字錯為“兩”字,許教師講:“雷雨后草木潮濕,兩支腳踩在草上感覺到柔軟。”回家,父親檢查所學的功課,我背誦到“兩足郊原草木柔”時,父親狠狠地問我“你學過對對子沒有?‘兩’能對‘雷’嗎?”關(guān)于我念書的事,父親從沒有訓斥過我。讀大學時,先后才選了陳寅恪先生的“白香山研究”,劉文典先生的“溫(溫庭筠)李(李商隱)研究”,朱自清先生的“宋詩研究”等等課程。北大清華到了西南聯(lián)大時(南開沒有中文系),教授們常?!俺獙ε_戲”,比如北大羅庸先生、清華聞一多先生都讀過唐詩。學生們喜歡品嘗同是一樣的魚肉經(jīng)過不同的廚師做出來的味道各有其獨特處。我讀的是語言專業(yè),也選了文學組的課——語言組的學生選文學組的課,需要系主任批準,當時系主任是清華朱自清教授,他給了我照顧。西南聯(lián)大系主任由北大清華兩校教授輪流擔任——我想要在文學方面成一個“美食家”。 待到讀詩詞專集時,詩讀李白、杜甫;詞讀南唐二主、李清照、辛棄疾以及納蘭性德。專集逐漸加廣,讀完一家,摹擬幾首,不管摹擬得似與不似,都大膽地試著寫。把摹擬當做練基本功。但只能在一定的階段可以這樣做。直到蘆溝橋事變,我下決心將摹擬之作全部焚燒了。隨著時代的變異,過流離生活,要從頭寫作。第一首我用了詞牌《歸國謠》為題,“歸國”取“日寇侵占我國之領(lǐng)土必將歸還我國”之意。 到昆明復(fù)學,全國語言文學大師集中在西南聯(lián)大,教師們研究語言的兼通文學,研究文學的又擅語言。我受他們影響極大。我寫的詩詞請教他們哪一位都行。游國恩教授看見我在參觀中央大學(即現(xiàn)在的南京大學)某教授昆明山水畫展后寫的詞中有“江山有我才堪畫”句時說“這是很好的愛國主義警句”,游先生在課堂上還以此句舉例贊揚。我在清華大學文科研究生任助理時,和聞一多老師、朱自清老師住在一個樓上,朝夕見面,聞先生見我寫的“離懷親病犬,貧意護饑鷹”,他說:“有老杜之沉郁”,大概是指上句說的,我即時補說了一句“老杜無我之激揚”,意指下句。聞先生說:“我不主張青年人寫舊體詩詞,但我不反對你寫?!蔽矣浀寐勏壬f過:“你參加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游行寫的《廣土》詞很有俠氣?!彼浅P蕾p“殺盡百僚須大醵,脫身笑入人群去”。我把我在昆明中學兼課時一個學生抄寫我的詞集請聞先生看,聞先生對學生一貫負責的精神令我敬佩,他非常認真,在我集子里用朱砂紅筆加圈(此集解放后我送給我的學生李凌)。羅庸教授曾我填詞代序(手跡尚存),推薦當時有正書局出版,后因集子中多有時忌語,未能付梓。朱自清教授多次在談話時提到我寫的反對國民黨黑暗統(tǒng)治詞句“九天另為分昏曉”。我喜歡白石和碧山的詠物,寫過詠荷詞,題為《為翠湖荷花寫》,調(diào)寄《一萼紅》,我的導師唐蘭教授說:“既空靈脫俗而又不是謎語?!彼美デ缓吆咂饋怼Wx中文系三年級時,有幸得見當時詞曲大師吳梅教授,我手抄兩三首長調(diào)向他請教,他用了據(jù)說是丁母憂時藍色印的八行信箋寫給我一段話:“大作渾灝清空,鍥而不舍,可入稼軒堂室”(文革時,此手跡丟失)。抄寫的詞可能是摹擬之習未除的作品。 畢業(yè)后,留校工作,寫過一些艷詞,女同學拿到女生宿舍,傳抄背誦。牽動了感情,她們在宿舍里燉排骨湯約我去喝。 曾有人怪我不寫“白話詩”?!鞍自挕蔽蚁矚g,辛棄疾的“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辈痪褪撬未摹鞍自捲姟泵矗恐劣谖覀儸F(xiàn)在完全拋棄了中國漢語特有音韻美,文不文、詩不詩的創(chuàng)作,連文人一般都不懂,不知所云,實在不敢恭維??谷諔?zhàn)爭勝利了,我試讓“舊瓶”能膨脹能縮小裝“白話新酒”,按曲牌寫了些小令,稱之為《無弦曲》。曲牌聲韻接近詞律的更愛填寫。我與詞曲家的傳統(tǒng)觀念不太一樣,認為曲也是詩。用白話寫的,就算是我的“白話詩”吧。 羅常培老師給我們學生講“古音研究”課說:“你們五十歲前不要忙著出書,書出來,插在圖書館書架子上要永遠拿不下來?!睍r隔半個世紀,言猶在耳?,F(xiàn)在不可能得到羅先生的許可了,印了《歸國謠》(詞)和《無弦曲》(曲)合集,能不能上圖書館的書架子還不得而知,至于拿下不拿下更是以后的事。多慮,自己知道羞愧。 一九九五年十月寫于石家莊夜吟館歸國謠·自序
詞曲是長短句的詩。我喜歡這種形式,青少年時期常有寫作,反復(fù)吟誦,最易上口,以之代替音樂歌曲。我在六歲時,開始學對“對兒”,“紅花”對“綠葉”,“紅日”對“白云”,多次得到家里大人的夸贊。以后逐漸由兩字對增加到三字對、四字對以至五字對、七字對。過了不太長的時間,又要在對字的字音上加以講究,就開始學平仄,當時的學習方法叫做“呼平仄”,所謂“呼”就是跟著大人順口念平上去入。我家鄉(xiāng)安慶方言有五個聲調(diào),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入聲。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我就能任人拿出一個字來而“呼”得很準。在這個基礎(chǔ)上,我讀《千家詩》,似懂非懂地背誦。讀多了,順著上下文義作比較,理解的能力因之慢慢提高,自己對詩的愛好更加深了。入初中時,讀《唐詩三百首》。偶爾寫幾旨,作為一種“作業(yè)練習”,交給老師看,老師鼓勵我寫。但初中、高中都趕上當時的“會考”,不敢在寫詩詞上多花時間和精力,寫得不多,現(xiàn)在也都忘了。“七七事變”起,我大學尚未卒業(yè),流離于湖南、貴州。在貴陽住了將近半年,從行囊中檢出《宋六十名家詞》,詳讀—過。先是讀完一家,仿寫一家,仿作保存一段時間,檢驗自己有無進步,然后開始寫“自己的詩”。從離開放鄉(xiāng)時寫起,用了“歸國謠”的詞牌。我賦予“歸國”以兩個新的意義,一是日本一定要歸還我的故國:二是不久的將來我一定能歸故鄉(xiāng)。提起筆來,一氣寫成十首——這部選集里選了三首。現(xiàn)在正好拿“歸國謠”作這個選集的名稱,以示當日似有所逆料者。此后,我自己定了一個主旨:“擺脫摹擬,不居人后。”我認為不同風格的詩,好象各個人的面貌一樣。天下絕對沒有兩個西施,縱使西施有孿生,也必有不盡似處,至死不做使人見之欲嘔的效顰人。到昆明復(fù)學,學語言文字專業(yè),于詩道較遠,但課余寫作更多,我是堅持一條“經(jīng)常工作的業(yè)余、業(yè)余工作的經(jīng)?!痹瓌t而寫詞的。好用“白描”手法,不愿用典,常得前輩吳梅先生的鼓勵。先生住昆明,抱病,喑不能作大聲言語,用仿古信箋寫了這樣幾句話送給我:“大作渾灝清空,兼擅厥長,鍥而不舍,可登稼軒堂室。”我記住他的“鍥而不舍”這句話,膽子更壯了,意志也更堅了,于是兼選了文學組的課,選學了朱自清先生的《宋詩研究》,聞一多先生和羅庸先生的《唐詩》,劉文典先生的《溫李研究》,陳寅恪先生的《白香山研究》。大學畢業(yè)留校,在清華大學文科研究所工作,幫著聞一多先生整理《楚詞校補》,同時把《全唐詩》讀了一遍。廣聞講授與多面閱讀相結(jié)合,思路開闊得多了。有人說我寫的詞,能不避市儈語、才子語、冬烘語、壯士語、癡漢語,一洗“載道”的惡習。這些話可能反映了我正在努力打破全唐兩宋詩詞人的老框框。是否能徹底打破,當時不敢過于自信。愛祖國河山,寫了不少的山水詞;年少飄零,抒發(fā)了不少的離懷別緒;對大后方的白色恐怖,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罪惡行為;向往解放區(qū)的心情,用了比喻和夢想的說法來 寄托;其他如愛情,也大膽而細膩地寫了一些長調(diào)和小令。如:《村居有感》(玉樓春)的“開窗還欲更推墻,坐看山河情不偽”;《乞居》(臨江仙)的“離懷親病犬,貧意護饑鷹”;《尋真》(鷓鴣天)的“一心欲壯偏宜夜,萬物看成獨愛春”;《荒村》(鷓鴣天)的“忽聞瘦馬嘶風苦,獨憶長征一世雄”;《眸子》(虞美人)上半闋的“愿拋骨肉得群親,沒世不求羽化樂為人”,下半闋的“此中自可達真情,獨見艷陽分暖萬花爭”;《地載》(虞美人)的“此身地載不他勞,來去竟逢怒眼若藏刀”;《廣土》(蝶戀花)的“殺盡百僚須大醵,脫身笑入人群去”。等等句子,剛剛脫稿,就被最知己的同學抄去。在當時,有的詞曲,是不敢公開拿出來的,如:《寇至》(生查子)揭露國民黨反動派不抗日的逃跑主義,以及《無弦曲》中不少諷刺和指責國民黨反動派的小曲都是,零篇分散地夾在一些不引人注目的破舊書里保存下來了。羅庸先生曾經(jīng)勸我出一個詞集,并且為我填了一首詞,他親手把這首詞裝訂在我的詞稿前以代序,那時怎么有可能付印呢?羅先生未免有些書生氣。詞,是由“七七事變”開始、到大學復(fù)學以前為止的第一階段和大學復(fù)學以至研究院讀書的第二階段所寫的作品里選出的;曲,是在日本投降后直到我的故鄉(xiāng)即將解放時期所 寫的作品里選出的。詞多曲少。由填詞到寫曲,是有個探索過程的。常常聽說:“病走原道兒”,在洗手不作舊詞以后,沒有幾年的工夫,又犯了老毛病,肚子里憋得很,真是有點兒難受,不得不說,說出來還想求得“形美言微”,于是只有唱唱老調(diào)兒,寫了一些長短白話的句子,有時更夾雜了方言俗諺以及外國語在里面。只求順口,念出來,唱出來,能聽懂就行。在每首題目下,仍依填詞舊例,贅上一個牌名,讓它似曲非曲,因此,曲集題名為《無弦曲》。舊瓶裝新酒,酒昧恐怕要變。但自知犯大不韙,亦是無可奈何。找“形式”的出路,仍是次要的吧。選的詞曲,特別是詞,都是青年時期的作品,寫了我生活史中的一個片段——時隔三十多年,甚至四十年以上了。現(xiàn)在把它整理選些出來,僅以幫助回憶我自己是如何走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