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林聰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57 【介紹】: 明江西廣昌人,字巨川,號鈍庵。永樂十六年進士。授御史,歷按山東、四川。宣德間,以顧佐薦,為溫州知府,均定稅額徭役。官軍捕盜無所得,執(zhí)平民以火烙之,使誣服。文淵悉為解脫。在位凡六年。以胡□薦,擢刑部侍郎,督兩淮鹽課。正統(tǒng)間麓川之役起,上疏極諫。景泰易儲詔書中,“父有天下傳之子”一語出于文淵。英宗復(fù)辟后,或傳朝命逮捕,懼而自縊。
維基
何文淵(1385年—1457年),字巨川,號東園,又號鈍庵,江西廣昌人。
明朝官員、同進士出身,官至吏部尚書。
永樂十六年(1418年),登進士,授監(jiān)察御史,巡按山東、四川等地。
洪熙年間,彈劾工部侍郎楊和等三百馀人。
宣德五年,經(jīng)都御史顧佐舉薦,進溫州府知府,有善政。
后升刑部右侍郎。
正統(tǒng)五年(1440年),賑災(zāi)山東、南京等地。
次年,因事連坐入獄,以疾病告辭。
景泰元年(1450年),代宗起用何文淵為吏部左侍郎,次年,升吏部尚書。
景泰三年(1452年),加太子太保,后因貴州民變,被給事中林聰彈劾。
天順元年(1457年)四月十一日得疾,三日后驟逝。
一說景泰三年何文淵曾參與擬改立太子之詔,明英宗發(fā)動奪門之變順利復(fù)位后,不久,又聽說廣東按察副使陳泰前來提問,最后何文淵畏罪自殺死,同謀黃竑與徐正被處以極刑,為此,朝廷還派人前來驗尸,確定是自殺。
有子何喬新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07—1485 【介紹】: 明順天府東安人,字希正。正統(tǒng)七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矯抗有直聲。景泰初遷都給事中。時以軍興減學(xué)校師儒廩祿,侃奏復(fù)之。又上疏請嚴禁勛戚中官不得豪奪細民,有司隱者同罪。天順間擢山西巡撫,力振風(fēng)紀,貪墨屏跡。以母喪歸,軍民擁泣不得行。
維基
李侃(1407年—1485年),字希正,號歸庵,順天府東安縣人,正統(tǒng)壬戌進士,官至山西巡撫。
正統(tǒng)三年(1438年)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七年(1442年)壬戌科進士。
授戶科給事中。
明景帝監(jiān)國期間,李侃陳「簡將才、募民壯、用戰(zhàn)車」三事。
瓦剌也先逼京師,有議者欲焚城外糧草,李侃以敵軍無持久戰(zhàn)心而反對,得準。
明英宗從瓦剌手中歸還時,李侃請求厚禮迎接,忤景帝旨,經(jīng)由禮部尚書胡濙勸解方得無事。
升戶科都給事中。
戶部尚書金濂違詔徵租,為李侃彈劾;之后亦彈劾石亨從子石彪侵民業(yè)。
當(dāng)時給事中敢言者中,林聰稱首,李侃亦因矯抗有名聲。
隨后升詹事府丞。
天順元年(1461年),任太常寺丞,改任太仆寺丞,升太仆寺卿。
二年(1462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
期間奏罷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一百六十人,詔不許。
同年冬母喪歸鄉(xiāng),軍民擁泣,以致其不得行走。
服除后,不再出仕,家居十馀年。
成化二十一年(1457年)九月卒,年七十九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東益都人,字宗元。正統(tǒng)十年進士。授刑科給事中。英宗北征,諫甚力。景泰中累擢浙江右參政,在浙數(shù)年,有政聲。以嘗劾石亨,亨得志,謫凱衛(wèi)經(jīng)歷。
維基
曹凱(1413年—?
),字宗原,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人。
正統(tǒng)乙丑進士。
正統(tǒng)十年(1445年),中進士,授刑科給事中。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瓦剌進犯,英宗大舉親征,曹凱力諫勸阻未果。
明軍在土木堡大敗,英宗被俘。
消息傳來,曹凱痛哭數(shù)日,在朝殿上與王竑等共同擊斃錦衣衛(wèi)指揮馬順。
景泰年間,給事中林聰劾何文淵、周旋,曹凱與林聰力爭。
又參與調(diào)停福建巡按許仕達與侍郎薛希璉。
出為浙江右參政,居官數(shù)年,有政聲。
英宗復(fù)辟后,石亨得勢,因記恨曹凱從前對其彈劾之事,謫曹凱為衛(wèi)經(jīng)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徽州府歙縣人,字廷佐。正統(tǒng)十年進士。擢御史,上疏言災(zāi)害數(shù)見,請帝痛自修省。巡按福建,劾鎮(zhèn)守中官廖秀下獄,又劾鎮(zhèn)守侍郎薛希璉貪縱,并執(zhí)贓官漳州知府馬嗣宗送京師。遷福建左參政。天順中,歷山東、貴州左右布政使。
維基
許仕達(1418年—?
),字廷佐,直隸徽州府歙縣(今安徽歙縣)人。
正統(tǒng)十年(1445年),登進士,授監(jiān)察御史。
景泰元年(1450年),上疏言災(zāi)沴數(shù)見,請帝痛自修省,被景帝采納。
之后巡按福建,彈劾鎮(zhèn)守太監(jiān)廖秀,下獄。
太監(jiān)廖秀攻擊許仕達,于是命鎮(zhèn)守侍郎薛希璉等詢問,恰逢許仕達亦彈劾薛希璉貪污,于是改名監(jiān)察御史王豪一同調(diào)查。
會朝奏其兩人互有虛實。
而福建數(shù)千百姓請求留下許仕達。
給事中林聰亦出言為許仕達說辭。
景帝遂命其留任,并責(zé)令薛希璉約束。
許仕達行事紀厲,逮捕漳州府知府馬嗣宗送往北京。
大理寺彈劾許仕達擅自逮捕,景帝則認為其為執(zhí)贓吏,不予追問。
任期滿后,當(dāng)?shù)匕傩照埱罅羧?,不許。
不久,升為福建左參政。
天順年間,歷任山東、貴州左、右布政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21—1502 【介紹】: 明浙江嘉興人,字藎臣。正統(tǒng)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從英宗北征被俘,令飼馬,乘隙逃歸。天順時,歷官陜西按察使、陜西巡撫,疏浚鄭、白二渠,溉田七萬余頃。成化初,言三邊大將遇敵逗留,雖云才怯,亦由權(quán)輕,請許以便宜行事;并不拘成規(guī)選拔將才。所司拘于成例,不能用。召理都察院事。成化四年,總督軍務(wù),鎮(zhèn)壓開成滿俊(滿四)起事。六年,再總督軍務(wù),與總兵官李震鎮(zhèn)壓荊襄流民起事。事后,驅(qū)逐久居山中流民,被殺及因饑疫而死者數(shù)十萬人。官至刑部尚書。以劾汪直,斥為民。直敗,復(fù)官致仕。卒謚襄毅。有《藏史居集》。
槜李詩系·卷九
忠,字藎臣,嘉善人,居秀水。正統(tǒng)壬戌進士。歷刑部員外郎。從英廟北狩,陷沙漠,走七晝夜始達宣府,足刺蒺藜數(shù)百不覺也。歸晉廣東按察副使。歷陜西按察使。賑活饑民以萬計。憂去,軍民伏闕請留。詔奪情還陜。遷右副都御史撫其地。時洮岷番亂,調(diào)兵撫捕之。成化元年,寇入延綏塞。忠及寧遠伯擊走之。陜土亢且鹵,忠開龍首渠、鄭白渠,灌田七萬頃。固原土達滿四叛,有眾二萬,廷議推忠總師。忠曰:此賊須坐困之。乃據(jù)其水草,持百日,賊渴甚有降意。忠單騎入賊營,眾皆來歸。而滿四尚率驍騎劫營,大小百馀戰(zhàn)皆捷,擒其愛將楊虎,貍不殺,解所佩金鉤遺之,遣使內(nèi)應(yīng),賊遂平。升右都御史。京師大水,詔忠巡視順天諸郡,賑活無算。荊襄賊李胡子為亂,復(fù)詔忠督師往討。忠先榜諭散歸流民百四十萬,斬首三千馀級。因獻俘,上便宜十事。尋轉(zhuǎn)刑部尚書,改兵部。時巨珰汪直擅權(quán),忠疏其奸,罷直東廠。有御史戴縉附直上書,白其能,仍領(lǐng)廠事,遂構(gòu)忠,落職去。七年,諸奸敗,復(fù)忠原官。卒贈太子太保,謚襄毅。著有藏史居集。
維基
項忠(1421年—1502年),字藎臣,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進士出身,官至兵部尚書。
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壬戌科進士,授刑部主事,進刑部員外郎。
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跟從明英宗北征,爆發(fā)土木堡之變,明軍戰(zhàn)敗,項忠乘間挾二馬南逃,之后馬疲棄之,步行七晝夜方抵達宣府。
景泰年間,由刑部郎中,升廣東按察司副使,巡按高州,后因從征瀧水瑤有功。
天順初年歷任陜西按察使,母喪丁憂,部民詣闕乞留,詔起復(fù)用。
當(dāng)時陜西連年災(zāi)荒,項忠發(fā)廩振,且請輕罪納米,使百姓賴以為救濟。
天順七年(1463年),召入為大理寺卿,百姓乞留,遂改右副都御史,巡撫陜西。
當(dāng)時發(fā)兵平定洮、岷羌族民亂,后悉數(shù)招降。
之后在陜南開鑿水渠,使得西安引水入城。
之后疏通運河,灌溉涇陽、三原、醴泉、高陵、臨潼五縣七萬馀頃民田,為民愛戴、祠祀。
成化元年(1465年),上疏請減少兵役。
毛里孩進攻延綏,朝廷命令項忠與楊信帶兵抵禦,無功。
次年,楊信計劃大舉出兵河套,以項忠提督軍務(wù)。
此時賊寇再次攻陷開城,深入靜寧等六州縣,大掠而去。
項忠未能制止寇亂,被兵部彈劾,明憲宗特宥。
成化二年(1466年)召還管理都察院事。
成化四年(1468年),滿俊謀反,掠奪邊界,自稱招賢王,有眾四千。
都指揮邢端等抵禦均失敗,后叛軍達兩萬之眾。
御史命項忠總督軍務(wù),與監(jiān)督軍務(wù)太監(jiān)劉祥、總兵官都督劉玉帥京營及陜西四鎮(zhèn)兵討伐。
大軍未行時,巡撫陳價等先以兵三萬進討又失敗。
當(dāng)時,朝議欲增兵,而項忠考慮京軍脆弱不足恃,且更遣大將撓事權(quán),于是上言稱其調(diào)兵三萬三千馀人,足以滅賊。
大學(xué)士彭時、商輅均贊同其主張,于是沒有派遣京軍。
項忠于是與巡撫都御史馬文升分軍七道,抵石城下,與之交戰(zhàn)并多有斬獲。
伏羌伯毛忠乘勝奪其西北山,幾乎破城時忽然中流矢而死。
劉玉亦被圍困,當(dāng)時諸軍欲退,項忠斬殺一千戶以治軍,后眾人力戰(zhàn),劉玉得以解圍。
之后圍困數(shù)日,襲擊獲勝。
論功,進右都御史,與林聰協(xié)掌院事。
成化六年(1470年),荊襄間流民叛亂,李原自立為平王,與小王洪、王彪等掠奪南漳等地,流民附賊者至百萬,史稱鄖陽民變。
憲宗詔項忠總督軍務(wù),與湖廣總兵官李震討伐。
項忠采用分兵招降等策略,瓦解敵軍,大量流民出降。
項忠軍對流民進行屠殺,“盡草薙之,死者枕藉山谷。
其戍湖、貴者,又多道死,棄尸江滸”。
項忠在鎮(zhèn)壓之后,自立“平荊襄碑”,以歌功頌德,百姓則稱之“墮淚”。
項忠的濫殺并沒有解決荊襄的流民問題,流民“入山就食,勢不可止”,至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命都御史原杰招撫荊襄地區(qū)的流民,終于解決問題。
后項忠與兵部尚書白圭發(fā)生矛盾,互相彈劾。
憲宗仍重用項忠,進左都御史,蔭子綬錦衣千戶。
成化八年(1472年)召還,與李賓協(xié)掌都察院事。
成化十年(1474年),拜刑部尚書,尋代白圭為兵部尚書。
當(dāng)時太監(jiān)汪直掌管西廠,異常恣橫,項忠屢遭侮辱不堪忍受,恰逢大學(xué)士商輅等彈劾汪直,項忠率領(lǐng)九卿亦彈劾汪直。
西廠遂罷撤,汪直因此忌恨項忠。
不久,西廠復(fù)設(shè),汪直以吳綬為腹心。
項忠此前彈劾過吳綬,深表不安,稱病乞歸。
未行時,吳綬誣陷其罪,隨后給事中郭鏜、御史馮貫等亦交相彈劾項忠,此事牽連其子項經(jīng)、太監(jiān)黃賜、興寧伯李震、彰武伯楊信等。
詔法司會錦衣衛(wèi)廷鞫,項忠抗辯。
然而眾人均知其出自汪直之意,無人敢為之伸冤,項忠被貶為民,黃賜、李震亦獲罪。
汪直事敗后,恢復(fù)官職,不久致仕。
弘治十五年(1502年)去世,年八十二歲。
贈太子太保,謚襄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河間府獻縣人,字廷威。天順元年進士。授御史,歷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諂附汪直,升兵部尚書。在官貪賄兇暴。直敗,被劾致仕。后其嫂赴京告其撫遼時諸不法事,下獄,削籍卒。
維基
陳(1429年—1488年),字廷威,直隸省河間府獻縣人,治《書經(jīng)》,年二十九歲中式天順元年丁丑科第三甲第一百一十名進士。
十一月十四日生,行一。
由國子生中式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二百二十五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二百五十一名。
天順元年,登進士,授兵科給事中,后改監(jiān)察御史,再遷山東左布政使。
陳鉞工于心計,貪財奸詐,官吏百姓無不畏而恨之。
成化十五年(1479年),陳鉞擔(dān)任遼東巡撫,因不瞭解當(dāng)?shù)厥聞?wù),而被馬文升調(diào)換,并約束其舉動。
汪直抵達遼東后,陳鉞身著戎服伏道左邊,為其掃路裝飾廚房,并使得其住宿舒適。
唯獨馬文升仍與汪直分庭抗禮,對并其隨從頤指,隨從遂詆毀馬文升。
陳鉞借此再次誣陷馬文升因禁農(nóng)器,不與交易,而招致外部入寇。
同年六月,憲宗命汪直同刑部尚書林聰即訊遼東事,馬文升被逮捕下錦衣獄,謫戍重慶。
同年十月,遼東巡撫陳鉞請求討伐海西,憲宗命以撫寧侯朱永為總兵,陳鉞提督軍務(wù),汪直監(jiān)軍。
汪直抵達遼東后,有頭目郎秀等四十人入貢,在廣寧遇到汪直,汪直誣陷其為窺伺于是掩殺,并以捷報上報。
論功,加汪直歲祿,監(jiān)督十二團營;朱永進保國公,陳鉞為戶部尚書。
至此,海西諸部以復(fù)仇為辭,深入云陽、青河堡等,殺掠男婦,皆支解尸體以報仇。
邊將斂兵不出,陳鉞亦隱匿不上報此事。
而此時,依附汪直的太仆少卿王宗彝(大學(xué)士王文之子)為僉都御史、擔(dān)任遼東巡撫。
成化十六年(1480年)正月,給事中孫博上疏彈劾東廠、西廠中傷大臣;卻遭到憲宗指責(zé)。
同年三月,憲宗命汪直、保國公朱永、尚書王越率兵出塞,在威寧交戰(zhàn),并獲勝,王越封威寧伯。
同年四月,遼東巡按御史強珍上疏,彈劾此前太監(jiān)汪直、總兵侯謙、巡撫陳鉞失機隱匿的事情。
都給事中吳原、御史許進等上奏,并將陳鉞比喻為宋朝的黃潛善、賈似道。
憲宗下詔罰陳鉞俸祿,陳鉞因而怨恨王越掌都督院事而縱容強珍。
汪直正在巡邊還京中,陳鉞在郊外五十里相迎,訴強珍承奉王越旨意彈劾他。
汪直大怒,王越亦來迓,汪直不見王越。
巡撫遼東王宗彝遂阿汪直旨意,誣陷強珍妄奏,逮捕強珍至京,下錦衣衛(wèi)獄,戌遼東。
成化十八年三月,再次被彈劾罷免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29—1489 【介紹】: 明四川青神人,字士英。景泰二年進士。授戶部主事,進員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稱。成化七年,因兵部尚書白圭薦,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至官,自吳堡移鎮(zhèn)榆林,筑邊墻一千七百余里。十二年調(diào)陜西,于西安開渠,經(jīng)漢故城以達渭水,人號余公渠;又于涇陽鑿山引水溉田千余頃。凡所興作皆數(shù)世之利。十三年召為兵部尚書,定軍功賞格,制止黔撫妄興兵事。以丁憂歸。復(fù)出后總督宣、大,興建兩鎮(zhèn)邊墻,被宦官韋敬誣劾罷去。成化末再任兵部尚書。
維基
余子俊(1429年—1488年),字士英,四川眉州青神縣人。
官至兵部尚書。
景泰二年(1451年),登進士,授戶部主事,升戶部員外郎,在任十年,以廉潔能干著稱。
后出任西安府知府,遇饑荒,發(fā)十萬石糧賑災(zāi)。
成化初年,經(jīng)林聰舉薦,為陜西右參政,歲馀擢右布政使。
成化六年(1470年)轉(zhuǎn)左布政使,調(diào)任浙江左布政使。
半年后,拜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
當(dāng)時巡撫王銳修建城堡城墻為長遠之計,后工程未開始就被罷免。
余子俊上疏請求補建,而尚書白圭則以陜民困乏,奏請緩役。
隨后蒙古寇亂發(fā)生,余子俊先后與朱永、許寧擊退。
邊寇入侵河套地區(qū),明朝屢次發(fā)兵征討均無功。
成化八年,朱子俊進左副都御史。
明年,又用紅鹽池搗巢功,進右都御史。
成化十年,因母老乞歸,慰留不許。
成化十三年,召為兵部尚書,后論陳鉞掩殺貢夷罪,帝以汪直緣故寬宥,陳鉞于是屢次誣陷余子俊,恰逢其母喪丁憂,被免。
守喪期滿,拜為戶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成化二十年(1484年),命兼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總督大同、宣府軍務(wù)。
因工部侍郎杜謙等彈劾浪費兵餉,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
次年,再召為兵部尚書,仍加太子太保。
弘治元年(1488年)疏陳十事,不久因病去世。
贈太保,謚肅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50—1516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志仁,號麟洲。楊守陳子。成化十一年進士。歷仕湖廣、山東副使。弘治七年河決張秋,宦官李興等以治河為名,威虐百姓,縶辱按察使。茂元上疏乞召還李興等,反為興等誣陷下獄。山東父老遮道訴茂元冤。旋得言者交章救,謫長沙同知。后遷廣西參政,正德中劉瑾索賄不予,勒令致仕。謹誅,起復(fù),官終刑部侍郎。
甬上耆舊詩·卷十二
字志仁。
生能視烈日,久不眩。
六歲所讀書,一過即誦。
客或指銅爐使作破題,應(yīng)聲曰:范金以為體,然火以為用。
及長,策名俱高等。
授刑部曹,善執(zhí)法。
尚書林公聰倚以為重,凡事關(guān)會鞫,俱使兼理,人稱為掌三法司。
同曹主事楊仕偉以事忤汪直,誣坐受賄,徵其贓。
仕偉廉不能輸,同曹斂手莫敢顧,公獨為代輸,且手署曰:刑部主事楊茂元俸銀十兩。
直見之,詫曰:此人大好膽氣。
仕偉遂得白。
出慮江南囚多,釋冤獄。
后曹錄其論,奏為式,由郎中遷湖廣副使。
弘治二年,改山東,適河決張秋,公乃陳三事各一疏合上。
其一言天下事任專則功成,官多則民擾。
今河決張秋,事誠至急。
皇上既命都御史劉大夏來治,復(fù)遣太監(jiān)李興、總兵平江伯陳銳同治之。
以張秋方掌地,而三大臣群聚于此,費用萬億,此可寒心。
臣聞各官初至,祭大河之神,天氣陰晦,帛久不然。
及將焚,忽結(jié)為人形,面目畢具,萬人驚駭。
此神明特垂警戒。
乞朝廷將太監(jiān)總兵取回,獨用大夏。
蓋大夏不妄費財,不攜妻子,不憚勞苦。
若朝廷專其任,重其權(quán),自可責(zé)以成功。
且水陰象也,欲消其變,宜嚴宮禁,重邊防。
近聞后戚家威權(quán)太盛,其假名號橫行河道間,不可勝數(shù),乞稍裁抑。
況運道未通,外敵不知,國家有十年之積,恐生覬覦。
宜嚴加堤備,庶使地變可消。
后又陳治河諸策,乞命廷臣會議。
其二言:近聞明旨,訪求天下畫工赴京供奉。
臣謂自皇上御極,收用名賢,罷傳奉之官,塞寶石之門,絕四方貢獻,出奇禽異獸于外。
時俱謂堯、舜復(fù)生。
今甫七八年,而明詔及此,使人得窺圣心所向,此魏徵所以獻十漸于太宗也。
乞皇上挽初心,卻小僻,收渙汗于既頒,天下幸甚。
其三言:山東連年旱澇相仍,差科繁童,民至不能堪。
近又差都知監(jiān)右監(jiān)丞李全前來鎮(zhèn)守,加派供給,將何所出?
況朝廷設(shè)官,可謂極備,不知此鎮(zhèn)守復(fù)理何事?
乞皇上即將李全取回,以蘇民困。
三事前后數(shù)千言,后家憤甚。
興銳亦指疏中焚帛數(shù)語,斥為妖言。
詔遣錦衣百戶胡節(jié)檻系如京。
所至民遮路哭,節(jié)馬至不前。
及陛見,公挺身跪,不伏。
上大怒,命系錦衣獄。
而胡節(jié)獨入,與諸中官泣白公冤,且具言遮道狀。
諸中官俱心動,為之解。
上亦察其忠,謫同知長沙。
其后河治一如公所策。
論者謂公三事疏與文懿講學(xué)聽政疏義相表里,而剴切過之,若公可謂不負君父者也。
公在官,數(shù)以疾乞身,不許,歷遷廣西參政。
時逆瑾擅命使御史出查盤取賂,人謂公若以千金饋御史可免禍。
公曰:千金非盜官帑,則下剝民脂。
以此自救,是畏無妄之災(zāi),而顯犯有名之律,某誓死不為也。
瑾遂勒公致仕。
公以書寄子曰:昔求之不得,今不求而得之,喜可知矣。
即日買舟歸里。
瑾誅,起遷副都御史,撫貴州,討平篁子坪諸苗。
再晉南刑部侍郎,卒于官。
公為人強介獨立,見義輒赴,毅然不可回。
性孝友天至志成,文懿所未行。
拓始祖及五世祖墓地,樹碑益田。
從弟二人早孤,以文懿所授田分給之,撫恤終其身。
值大父母、父母諱辰,必齋素,盡日往吊。
有喪者之家,雖數(shù)十里不煩其飲食。
諸嘉言行,不能盡載。
所著有麟洲稿。
維基
楊茂元(1450年—1516年),字志仁,號麟洲,浙江鄞縣(今寧波)人,進士出身。禮部尚書楊守陳之子。成化十一年(1475年)登乙未科進士,授刑部主事,歷任刑部郎中,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出為湖廣按察使副使,改山東副使。弘治七年(1494年)治理黃河決口,因與中官對抗被彈劾,明孝宗下詔逮捕。當(dāng)?shù)匕傩照诘涝V節(jié),乞求歸還。朝議上,楊茂元堅持不跪,明孝宗大怒,置之入詔獄。當(dāng)?shù)匕傩斩啻卧V冤,加上言官論救,改為長沙同知,之后謝病歸還。數(shù)年后,起用為安慶府知府,升廣西左參政。正德四年(1509年)劉瑾派監(jiān)察御史孫迪索賄不成,被勒令致仕。劉瑾被誅殺后,起任為云南左布政使,再以右副都御史擔(dān)任貴州巡撫,改負責(zé)南京都察院,官至刑部右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