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本瑞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四
禪師。
諱明聰。
字無聞。
邵武光澤奚氏子也。
宗傳臨濟。
師事天奇。
天奇之盛化也。
聯(lián)芳授受。
龍象數(shù)百員。
而師拔其萃。
然師不就疏請。
不藉檀脂。
卓立當陽。
開創(chuàng)禪社。
愛以劇務繩學者。
重振百丈之規(guī)。
或不堪其勞而去。
未期月復來歸之。
以故升其堂者。
皆挺特有志之士。
且函丈之室如旅泊。
中夜跏趺。
四壁凜然。
榻下咄咄之聲。
常驚達旦。
是以楊歧之令。
至師又行焉。
師初受業(yè)于講肆。
精研性相有聲。
同輩憚其鋒。
以英邵武嘲之。
師獨陰疑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xiàn)前。
不能成佛道。
乃與義學浩浩盤桓。
有曰。
既是佛矣。
何須更成。
或曰。
為度眾生故。
所以不成佛。
師默嘆曰。
審如是乎。
遂盡棄其所好。
堅扣禪宗不契。
忽聞馬嘶。
廓然自驚。
趨見天奇瑞禪師。
嗔目叱出(一本。
才禮拜便打)。
同行者曰。
君與和尚無緣耶。
師笑曰。
真?zhèn)€那是晚。
瑞公問曰。
今日我罵底僧。
在否。
有對曰。
是必在。
公即曳杖下旦過寮。
師迎作禮。
公便擊之。
師進曰。
適來草草。
觸忤和尚。
公按杖曰。
老僧今日被上座勘破。
師又進曰。
和尚是在。
世忘世在。
念忘念豈被人勘破(一本云。
豈能勘破)。
公曰。
在世忘世是如何。
對曰。
了物非物。
曰。
在念忘念是如何。
對曰。
于心無心。
曰。
心物俱忘時如何。
對曰。
華山高突太行峨。
公休去。
未幾。
以化柄屬焉。
且誡曰。
從上真宗有子。
擔荷何憂哉。
但百獸雖潛蹤于獅子聲中。
然千花卻發(fā)艷于象王影里。
子其勉之。
師既受囑。
獨入光州。
山居六年。
六安山又六年。
復還光州舊隱。
又五年。
始出隨州關子嶺。
建立龍泉寺。
以安來學。
而學者集焉。
常謂眾曰。
吾師天奇老人
每懼后學外著文義。
內(nèi)生情見。
故有語云。
文義者法也。
情見者人也。
非人何以有其見。
非法何以有其文。
是以。
文義情見。
通屬人法。
人之不空。
情見難絕。
法之不空。
文義難滅。
文若不盡。
見奚能盡。
義若不盡。
情何能絕。
如是奔競。
展轉(zhuǎn)無窮發(fā)之乎。
文生于見。
義生于情。
返之乎。
見生于文。
情生于義。
先乃所引生能。
后乃能追生所。
總名曰生。
文滅則見滅。
義絕則情亡。
情不自忘因乎義忘而情忘。
見不自泯。
因乎文泯而見泯。
統(tǒng)名曰死。
死死生生。
實可哀哉。
此吾老人防微杜漸。
切實至極。
汝輩有志于吾宗。
寧可忽諸。
然食飯不咬米。
行地不踏土。
又作么生委悉。
是時也。
師之同門諸尊宿。
或隱或現(xiàn)。
往來衲子。
獨推尊龍泉。
為人剿絕枝蔓。
不涉離微。
惟月心寶。
得入龍泉之室。
師嘗召寶曰。
玄沙不肯靈云意作么生。
對曰。
賊入空房。
曰。
不得草草。
寶喝。
師諾。
寶乃辭去。
歷載還侍師。
又召曰。
人人有個本來父母。
子之父母。
今在何處。
對曰。
佛眼覷不見。
曰。
子還見否。
對曰。
某亦不見。
曰。
子何不見。
曰。
若見則非真父母。
曰。
如何是真父母。
對曰。
本來真父母。
歷劫不曾離。
起坐承他力。
寒溫亦共知。
相逢不相見。
相見不相識。
為問今何在。
分明舉似師。
師深肯之。
僧問。
本來面目。
師答曰。
石香亭。
曰。
便恁么去時如何。
曰。
喪卻了也。
寶曰。
放去較危。
收來太速。
又僧問。
今朝天下皆慶佛誕。
未審。
佛于何處降生。
師畫圓相示之。
僧無語。
寶代僧作禮云。
盡界普瞻。
師以大法有所倚重遂隱去。
經(jīng)二載還龍泉。
龍泉床歷益慎。
班白者半滿其間。
間有二三妙齡披田服者。
皆格守律度。
參請如救眉然。
但師有辭世意矣。
一日師升座說法。
已而擲下拄杖。
儼然化去。
塔于龍泉寺右。

人物簡介

列朝詩集
海舟名普慈,吳郡海虞錢氏子。世業(yè)儒,出家破山寺。往參鄧尉山萬峰和尚,付以法偈,遂結(jié)廬太湖西洞庭山。三十年不過湖。聞虛白旵公在安溪東明說法,親承萬峰祖印,遂往叩。旬日大悟,遂居東明演法,為萬峰法嗣。景泰元年,示寂,全身塔在東明左側(cè)。有《頌古詩》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禪師。
名永慈(訛作普慈)。
其法號海舟。
明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生于蜀之成都余氏(訛作常熟錢氏)。
弱齡。
聞說生死事大。
即蘊于膺。
經(jīng)旬不就寢。
決志趨彭縣之大隋山(訛作破山)景德寺。
禮獨炤月禪師。
堅求法要。
月喜其端厚慎重。
可為法門梁棟。
遂度之。
永樂癸巳。
月歿。
師竟入西山。
庵隱八載。
形影偶偕。
忽覺相應。
乃棄庵出謁大初和尚。
時年二十有八矣。
初受師半展。
遽問曰。
向父母未生前。
速道將來。
師從東過西。
初曰。
未在更道。
師曰。
兩眼相對。
初正色瞬師。
師趨去之。
復至東浦訪無際。
抵靈谷見雪峰。
雪峰以師悟處諦當。
延師為靈谷第一座。
師竟自許。
常與同輩蹴踏。
峰竊駭之。
然師無留意。
解制拂衣至安溪。
投機于虛白旵公。
公以臨濟正脈。
囑師保任。
師乃辭去。
復陸沉牛首諸山。
正統(tǒng)丁巳。
師年四十四。
始領東山翼善禪寺。
師晦養(yǎng)既久。
且弘大化。
四方宿艾。
虛懷而仰風裁。
然師虎視來機。
故踵息未舒。
而神氣先萎者多矣。
正統(tǒng)五年庚申六月。
旵公化去。
東南學眾。
惟歸東山。
王公貴人。
虛己以禮致師。
師未常以一言開鑿智竇。
故一時雖盡愛敬。
莫得而親疏焉。
緇素為師預建身后之域。
有范作頭者。
失斧傷足。
痛甚索酒。
師謂之曰。
范作頭。
傷足猶可。
假若斫去頭時。
有千石酒。
與作頭。
作頭能吃否。
范于言下知歸。
即求為僧。
師錄之。
乃充火頭。
刻意究竟。
不覺被火燎面。
如刀刈。
取鏡炤之欣舞。
以偈呈師。
師為肯可。
當是時。
出入東山。
皆稱俊杰。
不無有望于師。
師惟目送而已。
至有已據(jù)高座。
而聲馳國中者。
求入籌室。
師弗顧。
或謂。
東山網(wǎng)。
漏于吞舟之魚。
師哂之。
間有古溪澄禪師。
常過東山。
師與盤桓。
喜其見處穩(wěn)實。
嘆曰。
真斷橋之后也。
乃舉澄以住高座寺。
澄初出世。
衲子不甚知名。
師以澄法語。
緘達諸山。
諸山始歸重。
兼仰師有衛(wèi)法至公之德云。
天順五年辛巳。
師升座說法畢。
一喝而逝。
逝之日。
白虹橫貫。
異鳥悲鳴。
古溪澄。
哭之慟。
挽之以詩。
吊之以文。
其略曰。
道揚湖海。
德播神州。
慈濟隆乎品匯。
聲名動乎王侯。
來西蜀而全堤正令。
坐東山而大闡玄猷。
續(xù)高峰七世之燈。
爍群昏而獨炤。
紹旵祖百年之踵。
吞眾派以周流。
將入涅槃現(xiàn)衰相。
而白虹貫日。
既歸圓寂殮法身。
而夜壑藏舟。
澄自后不上堂。
亦趺坐遷化于香巖。
香巖之眾悽然。
澄徐展目曰。
不須如是。
復宴然長往。
師之門人智瑄(作明瑄訛也)。
開法金陵。
瑄傳天奇本瑞。
瑞之法嗣大振。
瑄即范作頭也。
贊曰。
鄧尉至東山。
歷傳四世。
孑孑喬松。
其本孤矣。
自寶峰燎破面門。
而得天奇瑞公。
枝秀云巒。
葉蔭寰中。
或疑其先凈而后濫。
殊不知我此世界大。
賢劫中小劫二十。
當有千佛出興。
迄今劫過有九矣。
自拘留孫至我釋迦本師。
才出四佛。
彌勒師子后。
仍有九百九十馀尊。
第十五小劫中。
一齊出現(xiàn)。
惟馀樓至。
設以盛衰凈濫。
而較之可乎。
否耶。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一八七
蘇仲(一四五六—一五一九),字亞夫。
順德人。
葵弟。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壬戌(一五〇二)進士,官戶部主事。
旋忤宦官劉瑾意,出為岳郡散官。
十八年,皇帝賜命進防承德郎。
武宗正德七年(一五一二),任廣西象州知州。
九年,退居歸田。
十四年,卒于家。
有《古愚集》,詩三卷,文一卷。
清康熙《順德縣志》卷七有傳。
其來孫天琦又有《奉直大夫象州知州前戶部主事古愚公傳》,見《古愚集》卷首。
蘇仲詩,以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順德蘇仲德堂藏板重刻本《古愚集》為底本。
維基
蘇仲,字亞夫,廣東廣州府順德縣人,民籍。廣東鄉(xiāng)試第七名舉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式壬戌科三甲第一百七十九名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