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開濟

相關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高僧。天水人,俗姓趙。住開業(yè)寺。中宗神龍中翻經(jīng),推為證義。義凈所譯諸經(jīng),同與有力焉。有《五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趙氏。
天水人也。
家世衣冠。
弱齡辭俗。
具戒后。
以彌沙塞律。
訓導來學。
而從之游者。
偃然若風之于草。
沛然若水之于壑也。
昔在劉宋時。
罽賓三藏覺壽。
譯出此律。
而羯磨一卷。
亦并流通。
久而亡逸。
不可考求。
使叔季無所依據(jù)。
由是同于大律之內(nèi)。
抄成一卷。
被之行事。
似為全美。
神龍中。
義凈三藏領翻譯事。
詔與文綱充證義。
所出諸經(jīng)。
與有力焉著五分律疏十卷。
及終。
且遺囑西明寺玄津律師。
為加潤色。
而安史之亂。
復致泯絕。
悲夫。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愛同。俗姓趙氏。本天水人也。代襲冠冕弱齡挺拔?;萑豢蟻頌榉鸺易印>呓浜笾v彌沙塞律。遠近師稟若鱗羽宗乎鯤鳳也。昔南宋朝罽賓三藏覺壽。譯成此律。因出羯磨一卷。時運遷移其本零落。尋求不獲學者無依。同遂于大律之內(nèi)抄出羯磨一卷。彼宗學者盛傳流布。被事方全。孝和之世神龍中。盛重翻宣。同與文綱等參預譯場。推為證義。義凈所出之經(jīng)。同有力焉。著五分律疏十卷。復遺囑西明寺玄通律師重施潤色。后安史俶擾焚燎喪寺。今無類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名鑄,以字行。
洪武十六年以國子生任監(jiān)察御史,劾刑部尚書開濟至死。
擢福建按察使,至即殺贓吏數(shù)十人,興學勸士,撫恤軍民。
卒官。
陳圭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黃巖人,字錫玄。
洪武初,父陳叔弘有罪當死,自愿請代,帝欲赦之。
刑部尚書開濟謂不宜屈法以開僥幸之路。
遂聽其代死,而戍其父云南。
潘時正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人。
永樂中為濟寧府同知,長于撫民。
建言開濟寧直抵臨清河道,為朝廷所采納,漕運頗得其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98—1457 【介紹】: 明浙江錢塘人,字廷益,號節(jié)庵。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數(shù)百。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前后在任十九年。正統(tǒng)末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十四年,尚書鄺野從英宗北征,留謙理部事。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監(jiān)國,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遷尚書,為中外倚任。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zhàn),擊退之。論功加少保。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上皇(英宗)得歸。英宗復辟,石亨等誣謙議改立太子,又謀迎立襄王子,被殺害。弘治謚肅憫,萬歷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廷益,錢塘人。永樂辛丑進士,除山西道御史。景泰初,拜兵部尚書,加少保。英宗復辟棄市。成化中,贈太傅,謚忠憫,復改謚忠肅,有集。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一
謙字廷益,錢塘人。
永樂辛丑進士。
宣德初,除御史,超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
正統(tǒng)中,遷左侍郎,以事系獄,左遷大理寺少卿。
復出巡撫河南、山西,尋內(nèi)召。
景陵踐阼,拜兵部尚書,加少保。
英宗復辟,棄市。
成化初,復官。
弘治初,贈太傅,謚肅湣。
萬歷中,改謚忠肅。
有集十三卷。
(《四庫總目》:謙詩風格遒上,興象深遠,雖志存開濟,未嘗于吟詠求工,而品格乃轉出文士上。
)(《西湖志馀》:于肅湣高風大節(jié),不在詞華,而其斷簡殘篇得于煨燼之馀,往往膾炙人口。
如「蕭颯行囊君莫笑,獨留蔓卷倚青天」,「天外冥鴻何縹緲,雪中孤鶴太清臒」,「風穿疏牖銀燈暗,月轉高城玉漏遲」,「渭水西風吹鶴發(fā),嚴灘孤月照羊裘」,皆直寫胸臆,不當以風云月露比擬也。
陶元藻《全浙詩話》:《珊瑚網(wǎng)法書題跋》卷中載于忠肅《落花吟》云:「昨日花開樹梢紅,今日花落樹頭空。
花開花落尋常事,未必皆因一夜風。
人生行樂須少年,老去看花亦可憐。
典衣沽酒花前飲,醉掃落花鋪地眠。
風吹花落依芳草,翠點胭脂顏色好。
韶光有限蝶空飛,歲月無情人自老。
眼看春盡為花愁,可惜朱顏變白頭。
莫遣花飛江上去,殘紅易逐水東流。
」忠肅墨跡世不多見,此詩為汪玉水所藏,今不知歸于何所矣!
田按:辛丑一科有三偉人:薛文清、劉忠湣、于忠肅也。
科目得人,于斯為盛。
忠肅絕句,極有風致。)
維基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jié)庵,謚忠肅,明朝大臣,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傅。于謙由永樂辛丑進士出身,因參與平定朱高煦之亂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巡撫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釋放后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后,于謙繼任兵部尚書,指揮明軍取得京師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明景帝時,于謙加少保、太子太傅。英宗發(fā)動奪門之變并成功復辟后,于謙被下獄,抄家棄市。成化年間獲得平反?,F(xiàn)北京、杭州西湖旁均有紀念于謙的祠堂、故居。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五
釋來照,字大初。
姓樊氏,鳳山人也。
其父禱于雪山寺而生。
靈根夙種,幼性聰悟。
初就外傅,卓異凡兒。
年及舞勺,游雪山寺。
見佛國威儀,輒生成慕,知昔緣有在,辭親投喚生為師。
昏顯持念,終歲不倦。
年二十四,具戒于桂昌。
窮研藏典,北請南參,圓足三學。
后歸極樂,慧徹深器之,拔置首席。
雍正戊申,慧因目疾,付衣于照。
遵守繩墨,十有四載,弗敢隕越。
嘗應邳宿士大夫請,主名藍,弘敷戒法。
每謂叢林授受,最宜精審。
必其識能出類,德可表眾,庶得暢厥素懷。
若非察見本原,輕率放行,如麻蒸竹葦,何埤法系。
故門下千指,而為印可者,殊無一二。
間有見其親炙最久,當在記莂,及默叩之,乃曰:“皆不得吾真脈。
”于是人益異之,莫敢窺其涯涘。
乾隆七年五月十三日,忽書座右曰:“我七月十九日且去矣。
”及期,眾以極樂法系為請。
則曰:“今且付院事于德明。
”竟如期坦化。
明既履席,兢兢自飭。
上述視風,下開來學。
辛劬三載,秩然有紀。
乾隆十年五月二十日示疾,集眾告曰:“吾住無心,去亦無口。
向下文長,大眾出手。
”說已,端坐而逝。
知照不輕授受,無負正傳,于斯可見。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饒宗頤(1917-?) 字固庵,號選堂。廣東潮州人。歷任無錫國專、廣東文理學院、華南大學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從事教學、研究。有《選堂詩詞集》。
維基百科
饒宗頤,大紫荊勛賢(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生于中國廣東省潮安縣,是國學家,在中國研究、東方學及藝術文化多方面有成就。

生平

饒宗頤為潮州知名學者、工商金融界名流饒鍔之長子。年少時候,稟承家學,常常在家中的天嘯樓飽覽群書。天嘯樓是當時粵東最大的藏書樓,藏書量數(shù)以萬計,儼如小型圖書館。饒自小被父親訓練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及散文。1932年,續(xù)編父親《潮州藝文志》,于《嶺南學報》刊登。1938年,中山大學因為日軍南侵而遷往云南。饒在途中病倒,停留在香港時認識了王云五和葉恭綽。從此他正式開始了國學研究。當時他協(xié)助王云五編寫《中山大辭典》,撰《古籍篇名·提要》稿,協(xié)助葉恭綽編寫《全清詞鈔》。1949年移居香港,1952年至1968年期間于香港大學任教。 饒曾任教于無錫國學專修學校(1943年)、廣東文理學院(1946年)、香港大學(1952年—1968年)、新加坡大學(1968年—1973年)、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1970年—1971年)、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年)、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系主任;1973年—1978年)、法國高等研究院宗教學部(1978年)、日本京都大學(1980年)、澳門東亞大學(1981年)、溫州師范學院(1991年)、復旦大學(1992年)、廣東美術學院(1993年)、中山大學(1935年及1993年)、北京廣播學院(1994年)、杭州大學(1994年)、深圳大學(1995年)、韓山師范學院(1996年)、廈門大學(1996年)、臺北華梵大學(1998年)、南京大學(1999年)、首都師范大學(1999年)、武漢大學(1999年)及北京大學(2000年)。 1962年獲得號稱西方漢學之諾貝爾獎的法國法蘭西學院「漢學儒蓮獎」。1965至1966年,他于法國國立科學中心,從事研究巴黎及倫敦所藏敦煌畫稿,并把研究結果著成《敦煌白畫》一書。1978年退休后在法國、日本、新加坡、泰國、中國大陸、臺灣及澳門、美國周游講學,舉辦書畫展,并先后受聘為多位內(nèi)地著名大學的名譽教授或其他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1993年12月,他獲得法國索邦高等研究院頒予的人文科學博士學銜和法國文化部頒授的文化藝術勛章。1997年,他創(chuàng)辦了大型學術刊物——《華學》,并得到香港藝術發(fā)展局授予第一屆視覺藝術獎。1998年,獲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當代國學大師”的榮譽。2000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授予大紫荊勛章,以表彰他在學術領域的杰出成就。2001年,他獲得俄羅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05年,由饒宗頤教授書寫《心經(jīng)》,并由當代著名篆刻家唐積圣先生鑴刻,「心經(jīng)簡林」樹立于大嶼山昂平一址。200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聘請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并得到香港藝術發(fā)展局頒發(fā)終身成就獎。2011年,他入圍亞洲電視舉辦的感動香港十大人物評選。2011年,獲澳洲塔斯曼尼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學術成就

饒宗頤的研究領域甚廣,時間跨度很寬,上至夏商下至明清,并且著作甚多,僅僅其中的《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便有十四卷二十巨冊,超過一千二百萬字,專著逾八十種;論文1000多篇。除此之外,他精通甲骨文。

藝術成就

除了學術的研究外,饒宗頤也擅長書法、書畫、詩詞、古琴,而且造詣極高,贏得甚高的評價。臺灣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認為:「先生法書上追漢魏,下邁蘇黃。山水人物,尤蒼茫澹遠,自辟蹊徑。而古文辭駢麗并擅,義正旨遠,道德、文章、書畫,辛亥以還,公其巨擎也?!辜玖w林教授對他的詩詞非常贊賞:「選堂先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世界五洲已歷其四;華夏九州已歷其七;神州五岳已登其四。先生又為性情中人,有感于懷,必發(fā)之為詩詞,以最純正之古典形式,表最真摯之今人感情,水乳交融,天衣無縫,先生自謂欲為詩人開拓境界,一新天下耳目,能臻此境界者,并世實無第二人。」而人們對他書畫的評價:「選堂先生的書畫,清狂跌宕不可一世,溫文雅逸莫之與京。在當代,只有溥儒有此濃馥的書卷氣。但溥畫失之枯硬瘠薄,其筆法過多『作家』氣。選堂先生筆墨豐潤華滋,行筆自由放任;若無繩墨,卻自有法度?!?/blockquote>
固庵詞·小引
詞異乎詩,非曲無以致其幽,非高渾無以極其夐。幽夐之境,心向往之;而詞心醞釀,情非得已。其觸發(fā)也,有類機鋒,美成云:許多煩惱,只為當時一晌留情:煩惱日深,則情留焉;一晌抖擻,則機發(fā)焉。警策所至,才分攸關,則又無可如何者也。少日嗜倚聲,自埔播西南,藐視流離,未飛興怨,而隨手捐棄。來港近廿年,偶復為之。蕭晨暮夜,生滅紛如,畫趣禪心,觸緒間作,江山風雨,助我感愴,刪汰之馀,都為一卷。寧謂無益之務,且遣有情之生。語愛晴空,意出言表,懷新道迥,用慰征魂。秉燭春深,如溫前夢。 戊申清和 饒宗頤 時客香港之薄鳧林
儀端館詞·序
坡公言凡造語能自名一家,如蠶作繭,不留縫隙。余謂詞尤宜然,與物造耑,要再曲隱自達而已。夫心靈之香,溫于蘭蕙;應感之會,通乎萬里。而幽窈曠朗,抗心遠俗,下可極九淵之深,上足摩曾云之峻,務使咽而復存,熨而不舍,莫詞尚焉。今讀文象廬小詞,綺靡緣情,未易接武;佳章絡繹,調(diào)感愴于融會之中。時如坡詞所云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者,得非作繭無際之證耶?閿吾生之有涯念繭絲之無盡,披覽未終,為之三嘆。 壬寅春。
詞樂叢刊·序
若夫九歌嗣韻,鷗飛目眩乎波濤;三代遺音,弦絕涕沾于巾屨。付江山與啼鴂,芳躅云游;伴欄干于霎時,明珰安在?洞庭張樂,聽賡黃帝之監(jiān);鸚鵡泊舟,愁聽翠樓之弄。況復飲筵競唱,想溫歧楊柳之辭;急節(jié)回身,誦韓屋櫻桃之句。至如石檀之鐵撥,賀老之譜無傳,鳳尾龍香,霓裳之曲已罷。黃云馬上,難返明妃之魂;青眼尊前,亦墜江州之淚。古調(diào)隨家山以撇卻,新腔逐涼瓦爾颯飛。林薄虛籟,鸑鷟無聲,水面冷香,琵琶誰撥,王鳳蔓草,可勝嘆哉!近歲細雨叟奇,遺書間出。伊州水鼓,猶著舊曲之工尺;浣紗歸云,可續(xù)醉鄉(xiāng)之日月。于是證明龍門之造像,粗定逢揖之文,問扶桑之管弦,略諳火急之義,冥行摘埴,析分刌于微茫;懸解豁通,似重昏之夜曉。至于白石自度,極山林縹渺之思,俗字旁行,惜波磔奇胲難辨。故夢溪玉田,間或存乎管色。而文虎大鶴,時復病其乖方;遂使篪笛莫審其折子之音,觱篥無徵于凄涼之調(diào)。爰以暇日,稍涉記住,娋聲可案,數(shù)混成舊集之殘行,律字差通,釋長崎魏家之舊譜。存墜緒之一線,窮逸響于千秋。武進趙先生叔雍見而悅之,觸類感物,揚搉有加,操斧伐柯,取則不遠。風塵寥落,獨尋弦外之知音;攬古低徊,聊博酒邊之莞爾。紅牙付拍,隱約其情,白云在天,依稀廣樂,零縑短楮,留取心魂,覆瓿代薪,事傷旦暮。世無作者,空對紅萼而何言,丙申暮春。
睎周集·序
庚戌九月,饒子選堂暫移壇于北美,教授耶魯大學研究院。
羈旅榆城之中,棲遲舊堡之上。
是時也,岸柳褪青,江楓耀火,川原穴寥,秋氣愔妻。
空城曉角,侶碎蛩以吟愁,古屋深燈,儗枯僧之禪定。
未免有情,誰能理遣!
于是騁才小道,放筆倚聲。
既和余令慢二十馀闋,一月之中又步清真韻五十一首,擷片玉花犯起調(diào),曰粉墻詞。
遠道相寄,嘆賞無斁,余寓書云,方楊和周,殫精竭慮,裁九十篇,聲音不誤,神貌全非,徒僭三英,曾無一是。
吾子才大儗于坡仙,格高無鬼白石,彼畢生之所為,子咄嗟而立就,喝假其馀性,依陳注本而遍之。
既攄所懷,亦開來學。
未及期月,又得七十六闋,合前凡百二十七章。
字字幽勁,句句灑脫,瘦蛟吟壑,冷翠弄春,換徵移宮,尋聲協(xié)律,至于名媛綴譜,(張充和女士為譜六丑,以笛倚之,其聲偕美。
)異域傳歌,徵之詞壇,蓋未嘗有。
昔西麓繼周,其數(shù)相埒,大過方楊,類多好語,而苦鮮完篇,比于饒子,尚隔一層;因名之曰睎周集。
客或謂余,詞貴新造,韻當自我,畫地為牢,屨校滅趾。
余謂客曰,才難而已。
陸平原所謂躑躅燥吻,寄詞瘁音者,信大難耳;至若虎變獸擾,龍見烏瀾之士,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大豪末而小泰山,以無厚入有間,則何難之又乎?
子瞻之和楊花,幼安之次南澗,別裁清思,迥邁原制。
是知積厚之水,堪負大舟,追電之駒,無視銜轡。
形雖模古,實則維新,今觀饒子之什,益信然矣。
借他人之杯酒,澆胸中之塊壘,言必己出,意皆獨造,從容繩墨,要眇宜修,律按清真,神若白石,(饒子固庵詞中和白石幾四分之一。
)不標次韻,誰復知之?
或疑固庵一集,早著詞林,縱目遙天,奚待踵武。
豈知言哉!
故特辯而序之。
辛亥夏初,羅杭烈于香港兩小山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