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大同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七 攝念科
字法祖。姓萬氏。河內(nèi)人。父威達(dá)。以文章知名。州縣辟皆不就。遠(yuǎn)才俊絕人。既出家。日誦幾萬言。方等經(jīng)論。世間墳典。研味貫穿。皆知其要。嘗譯唯達(dá)弟子本五部僧等三經(jīng)。造精舍于長安講解。稟受其義者。常千人。河間王颙鎮(zhèn)關(guān)中。敬仰以為師友。每宿西府講道時??V畢集。能言之士。多下之。 遠(yuǎn)以方事爭戰(zhàn)。欲遁去。會張輔為秦州刺史。鎮(zhèn)隴上。載與俱。輔以遠(yuǎn)有盛名。欲縫掖之。以為己僚佐。遠(yuǎn)不答。輔由是怨之。有管蕃者。論議嘗屈于遠(yuǎn)。以是讒毀。無所不至。遠(yuǎn)至洴。謂弟子曰。更數(shù)日。我對當(dāng)至。便分長物作別。翌日詣輔。語忤其意。收付史。一眾驚問。遠(yuǎn)曰此宿負(fù)。非今事也。乃呼佛發(fā)愿。盡此報已。當(dāng)為輔善知識。無使其受殺人之罪。遂遭鞭而死。輔旋悔。 遠(yuǎn)道化關(guān)隴。羌晉奉之如神。聞?wù)邽榱魈?。羌以精騎五千。欲迎遠(yuǎn)西歸。中途聞遭橫逆。咸憤。欲為報讎。輔遣軍禦隴上。羌逆擊之。會輔帳下督富整斬輔。羌遂解去。分遠(yuǎn)骨石。各建塔焉。 弟法祚。少有令譽。以博士徵不就。年二十五出家?;魂P(guān)隴。梁州刺史張光。尤敬事之。每說令返服。光以祚將懲其兄之見殺于輔也。必從己言。然祚終無意。曰有死而已。光竟害之。時春秋五十有七。光字景武。江夏人。后為武都王楊難敵所圍。發(fā)憤死。
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上
帛遠(yuǎn)字法祖。
本姓萬氏。
河內(nèi)人。
父威達(dá)。
以儒雅知名。
州府辟命皆不赴。
祖少發(fā)道心。
啟父出家。
辭理切至。
父不能奪。
遂改服從道。
祖才思俊徹敏朗絕倫。
誦經(jīng)日八九千言。
研味方等妙入幽微。
世俗墳素多所該貫。
乃于長安造筑精舍。
以講習(xí)為業(yè)白黑宗稟幾且千人。
晉惠之末。
太宰河間王颙鎮(zhèn)關(guān)中。
虛心敬重。
待以師友之敬。
每至閑辰靖夜。
輒談講道德于時西府初建后又甚盛。
能言之士。
咸服其遠(yuǎn)達(dá)。
祖見群雄交爭干戈方始。
志欲潛遁隴右以保雅操。
會張輔為秦州刺史鎮(zhèn)隴上祖與之俱行。
輔以祖名德顯著眾望所歸。
欲令反服為己僚佐。
祖固志不移。
由是結(jié)憾。
先有州人管蕃與祖論議屢屈于祖。
蕃深銜恥恨每加讒構(gòu)。
祖行至汧縣。
忽語道人及弟子云。
我數(shù)日對當(dāng)至。
便辭別。
作素書分布經(jīng)像及資財都訖。
明晨詣輔共語。
忽忤輔意。
輔使收之行罰。
眾咸怪惋。
祖曰。
我來此畢對。
此宿命久結(jié)非今事也。
乃呼十方佛。
祖前身罪緣歡喜畢對。
愿從此以后與輔為善知識。
無令受殺人之罪。
遂便鞭之五十。
奄然命終。
輔后具聞其事方大惋恨。
初祖道化之聲被于關(guān)隴。
崤函之右奉之若神。
戎晉嗟慟行路流涕。
隴上羌胡率精騎五千。
將欲迎祖西歸。
中路聞其遇害。
悲恨不及。
眾咸憤激。
欲復(fù)祖之讎。
輔遣軍上隴。
羌胡率輕騎逆戰(zhàn)。
時天水故漲下督富整。
遂因忿斬輔。
群胡既雪怨恥。
稱善而還。
共分祖尸各起塔廟。
輔字世偉。
南陽人。
張衡之后。
雖有才解而酷不以理。
橫殺天水太守封尚。
百姓疑駭因亂而斬焉。
管蕃亦卒以傾險致敗。
后少時有一人。
姓李名通。
死而更蘇云。
見祖法師在閻羅王處為王講首楞嚴(yán)經(jīng)云。
講竟應(yīng)往忉利天。
又見祭酒王浮。
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鎖械。
求祖懺悔。
昔祖平素之日與浮每爭邪正。
浮屢屈既瞋不自忍。
乃作老子化胡經(jīng)以誣謗佛法。
殃有所歸故死方思悔。
孫綽道賢論以法祖匹嵇康。
論云。
帛祖釁起于管蕃。
中散禍作于鐘會。
二賢并以俊邁之氣。
昧其圖身之慮。
棲心事外經(jīng)世招患。
殆不異也。
其見稱如此。
祖既博涉多閑。
善通梵漢之語。
嘗譯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經(jīng)。
又注首楞嚴(yán)經(jīng)。
又有別譯數(shù)部小經(jīng)。
值亂零失不知其名。
祖弟法祚。
亦少有令譽。
被博士徵不就。
年二十五出家。
深洞佛理。
關(guān)隴知名。
時梁州刺史張光。
以祚兄不肯反服輔之所殺。
光又逼祚令罷道。
祚執(zhí)志堅貞以死為誓。
遂為光所害。
春秋五十有七。
注放光般若經(jīng)。
及著顯宗論等。
光字景武。
江夏人。
后為武都在楊難敵所圍。
發(fā)憤而死。
時晉惠之世。
又有優(yōu)婆塞衛(wèi)士度。
譯出道行般若經(jīng)二卷。
士度本司州汲郡人。
陸沈寒門安貧樂道。
常以佛法為心。
當(dāng)其亡日清凈澡漱。
誦經(jīng)千馀言。
然后引衣尸臥奄然而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南洛陽人。玄宗先天進(jìn)士。開元初為滎陽主簿,受薦校正群籍,參與《群書四部錄》集部修撰,九年書成,因功授洛陽尉。文名早著,工詩,嘗往來吳、楚間,多有著述。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洛陽(今屬河南)人,開元元年(712)常無名榜進(jìn)士。
唐才子傳》卷一云王灣為開元十一年常無名榜進(jìn)士,誤。
開元初,為滎陽(今屬河南)主簿。
五年至九年,參與編撰《群書四部錄》,書成,調(diào)任洛陽尉。
生平見《唐才子傳》卷一。
今人傅璇琮有《王灣考》。
王灣入仕之前,詞翰早著,為天下所稱,往來吳、楚間,多有著述。
《次北固山下》一首(《唐才子傳》作《江南意》),有名聯(lián)“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被譽為罕有之作,為張說所激賞,曾親題于政事堂,令能文之士奉為楷式。
全唐詩》存詩10首。
唐詩匯評
王灣,生年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先天元年(712)登進(jìn)士第。開元初,官滎陽主簿。玄宗命馬懷素等校正群書,王灣亦預(yù)其事。十一年,灣與殷踐猷等重修成《群書四部錄》二百卷。后官洛陽尉。灣詞翰早著,為天下所稱?!洞伪惫躺较隆贰昂H丈鷼堃梗喝肱f年”之句,張說題于政事堂,令為楷式。《全唐詩》存詩十首。
全唐文·卷四百二
灣。先天時進(jìn)士。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灣詞翰早著,為天下所稱最者不過一二。游吳中作《江南意》詩云:“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張燕公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又《搗衣篇》云:“月華照杵空隨妾,風(fēng)響傳砧不到君。”所有眾制,咸類若斯,非張、蔡之未曾見也,覺顏、謝之彌遠(yuǎn)乎!
《近體秋陽》
灣詩精思俊氣,如極秀邁人,雖布祆芒靴,必剪制不同,迥出塵外。每讀一作,使人志意由說,肘腋騫然,未可以一時盛名諸君漫為四擬者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1—1379 【介紹】: 明僧。浙江天臺人,號東溟,俗姓賈。出家于天臺廣嚴(yán)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順帝賜號慈光妙應(yīng)普濟(jì)。洪武二年奉詔赴蔣山法會,奏對稱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
天臺賈氏子。
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zé)戍師尚幼。
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yán)寺平山和尚。
數(shù)年落發(fā)受具戒。
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師趨座下。
未幾能領(lǐng)大義。
子庭嘆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機(jī)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師之學(xué)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矣。
一旦假寐。
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師臥地食之。
既覺言于子庭。
庭為解曰。
竹與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法師于上竺。
所處房頗卑濕。
乃作詩風(fēng)之。
竹屋見詩謂眾曰。
此子不凡。
異日當(dāng)主茲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賓友。
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
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其席。
器師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吳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薦福。
歷三?下天竺災(zāi)。
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
四年遷上竺。
師知緣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jì)之號。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
人無識者。
元相達(dá)識帖穆爾遣使。
物色得之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詔赴蔣山佛會。
命禮部給饌。
明日召見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魚貫。
惟師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上親問升濟(jì)沈冥之道。
師備奏稱旨 太祖顧謂僧眾曰。
邇來學(xué)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沈薶歲月。
如金剛楞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與。
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當(dāng)質(zhì)諸白眉法師。
自后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法師金碧峰禪師輩賜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
詔即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復(fù)于鐘山建水陸大齊。
命師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竣辭歸上竺。
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凈業(yè)。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
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
寤告眾曰。
吾生凈土之祥見矣。
于人間世殆不遠(yuǎn)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壽八十九。
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
師生軀干脩偉。
眉長寸馀。
目睛閃閃射人。
而人無老少見師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來也。
爭持香花以散其上。
師面嚴(yán)冷言不妄發(fā)。
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軟媚語。
至于誘引后學(xué)其辭色溫如春曦。
故人多悅從其學(xué)。
嗣法有思濟(jì)行樞允鑒允忠良謹(jǐn)普智文會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慧日。號東溟。天臺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對稱旨。后辭歸杭之天竺。修西方凈業(yè)。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謂弟子言。吾夢青蓮華池中清芬襲人。吾殆將去乎。四日坐逝。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對王公大臣。未嘗出一軟媚語。至于誘進(jìn)后學(xué)。溫然如春陽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號東冥。天臺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及似道責(zé)戍師尚幼。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yán)寺平山和尚。落發(fā)受具。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師趨座下。未幾能領(lǐng)大義。子庭嘆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機(jī)之疾也。吾道藉子大昌乎。一日假???;幸娭駲M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師臥地食之。既覺。言于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法師。于上竺。命典客寮。掌堂僧籍。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其席。廷師居后堂。年馀出主吳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薦福。歷三?。下天竺災(zāi)。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四年。遷上竺。師知緣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jì)之號。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人無識者。元相達(dá)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力請還山。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至于明朝。太祖洪武二年。詔赴蔣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師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上親問升濟(jì)沉冥之道。師備奏稱旨太祖顧謂僧眾曰。邇來學(xué)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沉埋歲月。如金剛楞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今有不通者。當(dāng)質(zhì)諸白眉法師。自后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嘗與別峰同法師。金碧峰禪師輩。賜食禁中。因奏瓦棺寺。隋知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師開山說法。五年孟春。復(fù)于鐘山。建水陸大齋。命師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事峻辭歸上竺。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凈業(yè)。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窹告眾曰。吾生凈土之祥見矣。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慧日。號東溟。天臺赤城人。軀干修偉。眉長三寸。目光射人。嘗從柏子庭和尚習(xí)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師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見。時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魚貫而上。師年最高。白眉朱顏。其班前列。上親問勞之。顧眾而言曰。邇來學(xué)佛者。唯飽食優(yōu)游。沉霾歲月。如金剛楞伽諸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某義。茍有不通。質(zhì)諸白眉法師可也。自后數(shù)召見。從容問道。字而不名。及建鐘山法會。請師敦說戒法。聞?wù)唛_懌。既而辭歸杭。居上天竺。一志安養(yǎng)。冥心合道。不雜馀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夢青蓮華生方池中。華色敷腴。清芬襲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凈土之祥也。吾將行矣。至四日。趺坐書頌。合爪而寂。閱世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居常面嚴(yán)冷。片言不妄發(fā)。對王公大臣。未嘗出一軟媚語。至于誘進(jìn)后學(xué)。溫然如春陽云。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天臺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及似道責(zé)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yán)寺平山數(shù)年,落發(fā)受具戒。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即趨座下。未幾,能領(lǐng)大義。子庭嘆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機(jī)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為學(xué)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一旦假寐,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臥地食之。既覺,言于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于上竺,所處房頗卑濕,乃作詩風(fēng)之。竹屋見詩,謂眾曰:“此子不凡,異日當(dāng)主茲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惫誓擞鋈缳e友,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竹屋化去時,湛堂澄繼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吳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薦福,歷三?,下天竺災(zāi),慧乞高納麟請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四年遷上竺,知緣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元順帝聞其名,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jì)”之號,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人無識者。元相達(dá)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力請還山。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蔣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慧日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太祖親問升濟(jì)沈冥之道,奏對稱旨。太祖顧謂僧眾曰:“邇來學(xué)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沈薶歲月,如《金剛》、《棱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今有不通者,當(dāng)質(zhì)諸白眉法師?!弊院笳僖姡娴园酌己糁?,而不名也。嘗與別峰同金碧峰輩賜食禁中。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即開山說法。五年孟春,復(fù)于鐘山建水陸大齋,命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事竣,辭歸上竺,謝院事,日脩彌陀懺以臻凈業(yè)。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寤告眾曰:“吾生凈土之祥見矣,于人間世殆不久也?!焙笏娜挣米?,合爪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廴哲|干脩偉,眉長寸馀,目睛閃閃射人。而人無老少,見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來也?!睜幊窒慊ㄒ陨⑵渖稀;廴諣钌鯂?yán)冷,言不妄發(fā),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語,至于誘引后學(xué),其辭色溫如春曦,故人多悅從其學(xué)。嗣法有思濟(jì)、行樞、允鑒、允忠、良謹(jǐn)、普智、文會、元秀、景梵諸人。

人物簡介

維基
李遵義(14世紀(jì)—15世紀(jì)),字宜甫,北直隸真定府深州衡水縣人。
李遵義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的舉人,三十年(1397年)成進(jìn)士,獲授新鄭知縣,其時明朝建立不久,民生凋敝,他與民休息,為政廉潔、禁止苞苴,吏員都畏懼他,馀暇巡行鄉(xiāng)里探視民間疾苦,能記下人民的貧富壯弱,以此判定賦稅繇役,曾有富民賄賂他人妄訴自己貧窮,他立刻道出該民的富貴情況懾服對方,而他聽訟則能用三言兩語判決,人稱明允,適逢有囚犯罪不至死,上級卻要求從重處理,他不服抗辨而遭彈劾為民。
永樂年間李遵義在朝廷徵召循良下再次擔(dān)任新鄭知縣,士民望塵迎拜,很快升為紹興同知,興辦水利獲人民稱頌,再擢為山西按察司冀北兵備道僉事,改任大理寺左寺正,月多后因母親逝世家居,后來得大臣推薦任河南知府,親自督辦營建宮殿徵召工匠數(shù)千人的事務(wù),皇上嘉獎特賜金幣,不過僅就任月馀因勞成疾,上疏乞休,抵家后不久去世,所任地方都為他立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92—1563 【介紹】: 明僧。浙江嘉興人,俗姓富,字月泉,號玉芝。十四歲出家海鹽資圣寺。工詩,有《玉芝內(nèi)外集》。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法聚,號月泉,嘉興人,出家海鹽資圣寺。
嘉靖間,嘗結(jié)庵澉湖荊山芝產(chǎn)座下。
人稱玉芝和尚。
后居武康天池,示寂。
聚初投偈于王陽明。
陽明有荅人問良知詩,即聚也。
晚參夢居禪師,得悟。
與王畿、蔡汝楠、唐樞、董沄諸公共證儒釋大同之旨。
焦弱侯稱其透脫,為不可得。
有《龍南漫藁》。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講楞嚴(yán)。偈云。談經(jīng)非舌耳無聞。一坐青山夏十旬。標(biāo)指瞿曇終有相。迷頭演若本無因。病源莫執(zhí)方為藥。心境須知法是塵。直下不留元宇腳。個中誰是出頭人。又云。只繡鴛鴦不度針。百花叢底漫沉吟。七徵未解齊生死。八辨那能出縱擒。斃垢祇緣窮子念。慇勤終愧老婆心。便教捲席同休去。方丈何妨草自深。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法聚。
字月泉。
嘉禾富氏子。
始去俗。
從師于海鹽資圣寺。
矢志參學(xué)。
初見吉庵法舟二宿。
未甚啟發(fā)。
聞王陽明倡良知之指于稽山。
同董從吾。
往謁之言相契。
陽明答以詩。
然猶未脫然也。
后于夢居禪師一掌下。
洞徹源底。
即入武康天池山。
搆精舍。
顏曰玉芝。
二十馀年說法其中。
繇是。
諸方稱玉芝和尚。
唐一庵。
王龍溪諸公。
嘗往來山中。
證會儒釋大同之秘。
師其為人也。
峻結(jié)圓轉(zhuǎn)。
舉止瀟然。
王公貴人。
見其人至不敢屈。
庸夫豎子。
一聞其教。
輒興起自愧。
反其所為。
曲儒小士多詆釋。
遇師與立談。
顧趨而事之。
舍所學(xué)而從。
彼其為文也。
無短長易難。
皆據(jù)案落筆。
應(yīng)手而成。
奧旨猜辭。
一時而徹。
或以此詆之謂。
師苦于文。
而疏于道。
文如此。
未嘗苦也。
疏于道又可信乎。
師生于弘治壬子。
示寂于嘉靖癸亥。
春秋七十有二。
立塔藏骨于本山。
少司馬蔡公汝楠。
與師有支許之契。
為銘曰。
聲之為詩。
齊之為儒。
詩其無上咒耶。
儒其無上法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28—1589 【介紹】: 明廣東歸善人,字懋修,號有齋,一作省齋。嘉靖四十四年進(jìn)士。授行人。隆慶三年擢工科給事中,以諫市珍寶斥為民。神宗即位,起兵科。萬歷元年進(jìn)右給事中。張居正當(dāng)國,諫官言事必先請,吾德獨不往、尋屢以事力爭,益忤居正,出為饒州知府。御史承風(fēng)借端誣劾,謫馬邑典史。又劾其蒞饒時違制講學(xué),除名為民。居正死,起官,終湖廣僉事。有《謝山存稿》。
全粵詩·卷三八六
陳吾德(一五二八-一五八九),字懋修,號省齋。
廣東新會人。
學(xué)傳白沙。
領(lǐng)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鄉(xiāng)薦第二人,登嘉靖四十四年進(jìn)士。
嘗任工科、兵科給事中,以忤首相張居正出守饒州,坐謫馬邑典史。
后以直諫忤旨削籍,退修謝山。
居正敗后,被薦為思恩推官、寶慶同知,俱以親老不就。
親終后起補紹興同知,官至浙江按察司僉事,卒于官。
有《謝山存稿》十卷存世。
明史》卷二一五、清顧嗣協(xié)編《岡州遺稿》卷四等有傳。
陳吾德詩,以清乾隆五十四年忠直堂刻本《謝山存稿》為底本,以嘉慶十八年重刊本《謝山存稿》參校之。
維基
陳吾德(1528年—1589年),字懋修,號省齋,廣東承宣布政使司惠州府歸善縣(今廣東省惠州市東北西枝江東岸)人,官至湖廣按察司僉事。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鄉(xiāng)試中第二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會試六十七名,登三甲二百二十一名進(jìn)士,刑部觀政,四十五年二月授行人司行人。隆慶三年(1569年)閏六月?lián)喂た平o事中。四年五月,因明穆宗聽信中官崔敏建議購買珍寶,戶部尚書劉體乾、戶科都給事中李已上奏反對,陳吾德接連反對皇帝奢侈,被罰杖刑,下刑部監(jiān)獄,被貶為民。明神宗即位,隆慶六年七月起用為兵科給事中。萬歷元年(1573年)九月晉升本科右給事中,后得罪張居正,二年二月出任饒州府知府。四年五月貶降馬邑縣典史、再貶為民。張居正去世后,十一年九月起補原官,十月升思州府推官,十二月移寶慶府同知,十五年九月復(fù)除紹興府,十六年七月官至湖廣僉事,不久去世。

人物簡介

維基
李若愚,字知白,號愚公,湖廣漢陽府漢陽縣人,軍籍。
少從張緒講學(xué)。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jìn)士,出太史李國??之門。
初謁,座師曰:“向初入塾,蒙師以兄文見課,苦其不能習(xí)誦受笞。
今得稱師友,甚幸。
”李亦哭失聲。
初授溫州府推官,平反殊死以下數(shù)千人。
時趙南星、高攀龍秉憲,推東南賢者必首及之,卓異赴考選,媚珰者指為楊漣死友,遂謫常州府教授,遷國子監(jiān)博士,復(fù)遷刑部主事。
會江西積欠金花銀五十馀萬兩,群小趣珰言于部,委若愚督催,立限三月,稍后期即逮矣。
公至江西,檄下,郡縣皆感公忠誠,一月便起解,而逆珰伏誅。
公報命,奉旨優(yōu)敘,臺省亦交章上薦,升兵部武選司。
崇禎元年奉命犒大同師,上九邊兵食冒帑,議戰(zhàn)守策,又因旱陳言請誅魏黨許顯純等七錦衣以慰忠魂,不雨請治臣罪,上立磔顯純等于市,甘霖大沛。
尋升工部虞衡司員外郎,轉(zhuǎn)營繕?biāo)纠芍?,崇禎三年主考廣西。
崇禎四年升兵部武選司郎中,以驗試武舉不力,降四級調(diào)外任。
旋告病歸。
七年甲戌回部,大司馬張公特疏薦為職方,吏部題補武選郎,武選于是肅然一清,上聞之,亦曰:京官不要錢者惟劉宗周、李若愚耳。
八年乙亥升江西右參政,值流寇蔓延,撫軍移鎮(zhèn),公選將材,備軍實,嚴(yán)保甲,固城守,保障之功甚偉。
歲祲,民大饑,傾橐治糜為倡,復(fù)便宜發(fā)積谷數(shù)十萬石以賑,所全活無算。
巡撫解公舉公自代,俄連喪壯子,痛絕竟解綬歸。
為司理時,分校浙闈,庚午典試廣西,乙亥主江西拔貢試,皆稱得人。
明末起廢,召為太仆寺卿,以老辭不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93 【介紹】: 清江蘇武進(jìn)人,字皆孚,號滌園。
乾隆四十八年舉人。
官桐鄉(xiāng)知縣,累攝淳安、太平、義烏、會稽、海寧、仁和等州縣事,杭州、紹興同知、通判,曾捐俸重建太平縣海閘。
有《輿航吟草》等。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二
趙黻,字亞亭,號屺堂,滿城人。
乾隆庚子舉人,歷官紹興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