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吳用先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4 【介紹】: 明僧。蘇州府吳江人,俗姓沈,字達觀,號紫柏。年十七出家虎丘寺,二十從講師受具戒參。游五臺,至京師,歸吳重建楞嚴廢寺。后游大房石經,進隋僧凈琬所藏佛舍利。旋以獄詞牽連論死,索浴說偈端坐而逝。有《長松茹退集》。(《光緒蘇州府志》卷一三四)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真可,字達觀,號紫柏,俗出吳江沈氏。嘗居嘉善荒墩,五歲不語。有異僧過其門,摩頂謂曰:“此兒出家當為人天師?!毖杂櫜灰姡炷苎?。兒時志氣雄放,不可羈勒。年十七,仗劍游塞上。至蘇州,遇雨,宿虎丘。聞僧夜誦八十八佛名,心大悅,即薙發(fā)。嘗過匡山,窮相宗奧義。游五臺,至京師,參遍融笑巖諸老發(fā)明大事。還。住嘉善景德寺,掩關三年??こ抢銍浪戮脼閯莺栏钇浒?,志欲復之。萬歷壬辰至京,于石經山得佛舍利玉函。聞于慈圣太后,賜紫伽黎迎供,因奏請興復楞嚴。又刻藏經于徑山,復戒壇于檀柘。西游峨眉,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憩匡廬,復歸宗古寺。后聞憨山師以弘法被難,遠戍雷陽。嘆曰:“法門無人矣?!蹦峡堤貐菍毿悖缘V稅被逮,其妻投繯死。嘆曰:“閹人橫行至此,世道不可為矣?!蹦藳Q筴入都,曰:“海印不歸,我為法一大負。礦稅不止,我救世一大負。傳燈錄不續(xù),我慧命一大負。舍此一具貧骨,釋此三負,不復走王舍城矣。”及妖書獄起,逮入詔獄,執(zhí)政意在鉤黨,欲牽連殺之。被笞,血肉狼籍,索浴說偈,堅坐而逝。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句曲沈氏子。十七剃發(fā)。游方。聞誦張拙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齋次忽悟。乃曰。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游京師因神宗皇帝。手書金剛經汗下漬紙。疑更當易函遣近侍質師。師進偈曰。御汗一滴。萬世津梁。無窮法藏。從此放光。帝大悅。癸卯秋。忽妖書發(fā)。帝見章奏甚憐之。法不能免。因逮及拷訊。時神色自如。抵死不屈。臘月五日入獄。法司定罪論死。師說偈曰。一笑繇來別有因。那知大塊不容塵。后茲收拾娘生足。鐵橛花開不待春。索浴罷囑侍者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法。說偈端坐而逝(觀千五臺山。累載藏經板至徑山重刻書本。轉發(fā)楞嚴寺流通。洵莫大之功也)。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真可,字達觀,晚號紫柏老人,姓沈氏,其先句曲人,后徙居吳江大湖灘畔。
母夢異人授以桃實,枝葉相附,色鮮而大,寤而有娠。
生時香氣盈室,人多奇之,雖在襁褓,貌若潛沈,五歲不語,父母憂之。
有異僧過門,摩頂,謂其父曰:“此兒出家,當為人天師。
”言訖不見。
真遂發(fā)語,不異成人。
先是庭中時見巨人跡,爾后不復見。
髫年嬉逐,性獨雄猛,狀貌魁杰,不喜見婦人,浴不許人先。
一日姊先就浴,乃大怒,自是親戚婦女莫敢近。
稍長,志益壯,父母不能拘,年十七方仗劍遠游塞上,行至姑蘇閭門,徘徊市中,天大雨,值虎邱僧明覺冒雨來,相顧遌間,壯其貌,因蔽之以蓋,遂同歸寺。
具夕餐驩甚,聞僧夜誦八十八佛名,心悅之。
侵晨入覺室,解腰纏十馀金授覺,請?zhí)甓龋蚨Y覺為師。
是夜,即兀坐達旦。
覺嘗欲募鐵十萬兩,造大鐘,真曰:“吾助之。
”徑往平湖巨室門外,趺坐三日不食,主人進食不為動,問:“何所為苦行乃爾?
”曰:“欲得鐵十萬兩,造大鐘。
”主人立予之,乃受食,載鐵回虎邱,歸即閉戶讀書,年馀不越閫,人多敬憚之。
年二十,從講師受戒具。
嘗至嘉興東塔寺,見僧書《華嚴經》,跪誦良久,嘆曰:“禪者不當如是邪?
”遂之武塘景德寺掩關三年,復回吳門辭覺曰:“吾將行腳諸方,歷參知識。
”遂仗策去。
一日,聞僧誦張拙見道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乃大疑之,遍書二語于壁間,默思潛索,頭面俱腫,偶爾舉箸,忽焉而悟。
淩躒諸方,嘗言:“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他為。
”過匡山,窮相宗奧義。
一日行二十里足痛,更以石砥腳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其猛進類此。
游五臺至峭壁空巖,見老宿孤坐,因問:“一念未生時如何?
”宿豎一指。
又問:“既生后如何?
”宿展兩手。
豁然領解,跡之失所在。
至京師參遍融,問荅之間機鋒敏捷,融為折服,因留居焉。
九年復歸虎邱省覺。
更至淞江掩關百日,尋至嘉興見太宰陸光祖,心相契。
先是有密藏道開者,南昌人,棄青衾披剃于南海,聞真風,往歸之。
真知為法器,留侍焉。
郡城楞嚴寺為長水法師疏經處,久廢,有力者侵為園亭。
真慨然傷之,欲為恢復計,屬開任其事,陸太宰弟云臺為建禪堂五楹。
既成,真刺臂血題其柱云:“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yè)苦,如能護法詆佛猶益真修。
”后二十年,太守槐亭蔡公舍貲重脩之,蓋真愿力所持也。
居常坐嘆道法陵遲,又念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終身不聞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冊易流通,普使見聞,作金剛種子,即有謗者罪當自代。
遂與太宰陸公及司成馮公夢禎、廷尉曾公同亨、囧卿瞿公汝稷一商度之,以開董其事,萬歷己丑創(chuàng)刻于五臺,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復移于徑山寂照庵,工既成,開以病隱去。
初桐城吳公用先為儀曹郎,參道入室,從容及刻藏事,真遽曰:“君與此法有大因緣。
”真化后,吳公出長浙藩,用馮司成初議,脩復化城為徑山下院,藏貯經版,人以為真預讖云。
嘗于于園書《法華經》,顏書經處曰“墨光亭”。
聞妙峰建鐵塔于蘆芽,乃送經置塔中,且與計藏事。
復之都門訪憨山于東海,遂走海上至膠西,秋水泛漲,眾度必不能渡,真解衣先涉,疾呼眾,水已及肩,真躍而前,既渡,顧謂弟子曰:“死生關頭,須直過為得耳。
”眾皆欽服。
及底都門,訪石經山,禮隋琬公塔,念琬公慮三災劫壤,正法澌滅,創(chuàng)刻石藏于巖洞,感其護法深心淚下如雨。
琬公塔院地已歸豪右,矢復之而未果。
乃決策西游蛾嵋,由三晉歷關中,跨棧道至蜀,禮普賢。
順流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至匡廬尋歸宗故址,唯古松一株,寺僧易米五斗,匠石將伐之,有乞者憐而乞米贖之,樹賴以存。
真聞而興感,樹根為樵斧剝斲,勢將折,真砌石填土,咒愿復生,以卜寺重興兆。
后樹日長,寺竟復,其愿力固如此。
過安慶,阮君自華請游皖公山馬祖庵,喜其超絕,屬建梵剎。
江陰居士趙我聞謁請出家,遂薙發(fā)于山中,命名曰法鎧,所謂最后弟子也。
復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聞之,命近侍陳儒致齊供特賜紫伽黎。
因隨過云居,禮石經于雷音寺,啟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貯佛舍利三,光燭巖壑,因奉舍利入內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賜金贖琬公塔院。
初在潭柘,居常禮佛后方食。
一日,客至誤先舉食,乃對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爾痛責三十棒,輕則倍之。
”知事愕然,不知為誰,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數,股盡墨。
乃云:“眾生無始習氣,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茍情折不痛,未易調伏也。
”又與憨山議脩《大明傳燈錄》,以禪宗凋敝,往浚曹溪以開法脈,先至匡山以待,時癸巳秋七月也。
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賜《大藏經》建海印寺成,以別緣觸圣怒,詔逮下獄,鞫無他辭,遣戍雷陽,毀其寺。
真在匡山,聞報,為誦《法華經》百部,冀祐不死。
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
及聞南放,遂待于江滸,執(zhí)手欷歔曰:“君不生還,吾不有生日。
”瀕行且屬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屬君。
”遂長別。
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礦稅,中使者駐湖口。
南康太守吳寶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憤以環(huán)死。
真在匡山聞之,曰:“時事至此,其如世道何!
”遂杖策赴都門。
吳入獄,真多方調護,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謂誦滿十萬,當出獄。
吳持至八萬聲,果蒙上意解,得末減。
每嘆法門無人,謂:“憨山不歸,則吾出世一大負;礦稅不止,則吾救世一大負;傳燈未贖,則我慧命一大負。
若釋此三負,當不復入王舍城矣。
”居無何,妖書發(fā),震動中外,忌者乘間劾真,竟以是罹難,及輸司寇,乃索浴罷,屬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法。
”因說偈端坐而逝。
御史曹公學程以建言逮系,聞之即趨至,撫之曰:“師去得好。
”真復開目視之,微笑悠然而息,時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
世壽六十有一,法臘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雙徑山。
后弟子法鎧啟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歸靈骨塔于五峰內文殊臺。
真生平以荷負大法為懷,每見古剎荒廢必思恢復,始從楞嚴,終至歸宗云居,重興梵剎一十五所。
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語錄,若寂音尊者所著諸經論文集,及蘇長公易解,盡搜刻之行于世。
性耽山水,云行鳥飛,一衲無馀,氣雄體豐,面目嚴冷,而立心最慈。
每示弟子,必令自參以發(fā)其悟,直至疑根盡拔而后已。
所著有《內外集》若干卷行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一
釋法鎧,字忍之,亦號澹居,姓趙氏,江陰人也。
世稱巨族,母夢僧趺坐于堂上而生鎧,故幼性穎悟,知有夙慧,長習舉子業(yè),才名奕奕,乃塵視世榮,志性命之學。
父母方為聘室,鎧愀然不樂。
父卒,乃杖策孤游,登太和山,遇羽士授長生之術,過武昌遇講良知學者,皆掉頭棄去。
一日入僧舍,見《金剛經》,讀至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忽有省,乃曰:“是吾所歸也。
”還過浮山,坐三曲洞,瀝血寫《孝經》。
癸巳,游皖城,達觀禪師過江上,鎧往參,再謁乃見,求度未許。
達登馬祖庵,鎧偕阮自華至。
達夜夢披白鎧人侍其側,及見鎧著白衣懇求剃度,達許之,因命今名。
薙發(fā)受具,時年三十有三。
未幾,入天目,誅茅于分經臺,吊影藏修,單提向上,蔬食不糝,敝衣露肘,每降妄心,燃香爇臂,如是者三載,大有開發(fā)。
石帆岳公入山,見鎧蓬首垢面,腰鐮采薪,因太息曰:“真道人也。
”久之下天目,復過宣城,掩關于西樂。
乃習荷重負肩,試經行,以苦箸骨調昏睡,其道益進。
后出關行腳,至匡廬,每過叢林,坐廊下,忽焉達旦。
辛丑,至都門,省達于慈壽。
初入室便問生死大事,愿師指示。
達即痛棒,如是者再。
一日又問:“永嘉云:了得業(yè)障本來空。
只如師子尊者,二祖、肇公等是了得也未?
”聲未絕,達連捧之。
鎧猛省,但點首而已,自是見地隱密。
壬寅秋,南還入浮山會圣巖,乃宋遠錄公與歐陽六一因棋說法處,久為俗業(yè)。
皖城澹宇阮公謀復之,請鎧以居,重新遠公塔。
瀝血書《梵網經》,日課《金剛般若》為母壽。
戊申,應太史觀我吳公請,住持浮山大華嚴寺,居常以本分為念,四方衲子至者唯示直捷處。
乃集諸祖入道緣梓之。
初,達刻大藏,以雙徑寂照為刻場,后靈龕亦歸之。
鎧欲滿其愿,遂往。
庚戌至山,見霧濕濃濃,宜求爽塏。
下有化城故址,為宋佛日宣禪師道場。
太史具區(qū)馮公議修復為藏版處。
鎧簡得手札,示左方伯本如吳公為按址畫界,奪諸豪右,仍為佛地,又贖臨安太平寺田百畝以資供贍,于是藏事有歸。
甲寅吳公開府于蜀,鎧以刻藏因緣往議之,遂登峨嵋禮普賢。
乙卯春,同直指若谷徐公出蜀。
是年秋,還徑山,頗疲于津梁。
辛酉 秋七月,遍辭諸檀越,過白門以藏事托本如吳公。
冬十月,歸雙徑。
一日倚杖立堂下,顧謂眾曰:羚羊掛角,不出十二。
眾罔測。
至晚,爇香禮佛,沐浴更衣,趺坐默然,至旦忽脫去。
天啟辛酉十二月十三日也。
壽六十有一,臘二十有八。
弟子元亮具狀,走匡山乞憨山為之塔銘。
王之臣 朝代:明末

人物簡介

維基
王之臣,陜西潼關衛(wèi)人,明末政治、軍事人物。
萬歷十九年辛卯科舉人,二十三年(1595年),王之臣中式乙未科三甲第一百一十一名進士。
授知縣,三十四年十二月行取考選,后歷官河南開封府知府,四十七年三月升湖廣副使,五月升山西懷隆道參政。
天啟二年二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五年(1625年)四月,丁憂的王之臣被奪情起用,接替吳用先擔任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等處,五年九月赴任。
寧遠之戰(zhàn)后,天啟六年三月,王之臣替代不援寧遠和覺華島而免職的高第,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zhèn)天津登萊等處軍務。
與袁崇煥經營關寧錦防線。
在滿桂的留任問題上,與袁崇煥發(fā)生爭執(zhí)。
袁上奏請求遣其鎮(zhèn)守其他城鎮(zhèn),于是滿桂被召還北京。
而王之臣極力反對,并請求朝廷命其鎮(zhèn)守山海關。
朝廷為了緩和各方矛盾,命令王之臣專守關內,而關外士兵將領皆由袁崇煥派遣。
之后袁崇煥自悔,請求朝廷依照王之臣建言。
天啟七年(1627年),袁崇煥回鄉(xiāng),王之臣代為督師兼遼東巡撫。
崇禎元年,被罷免薊遼督師職位,由袁崇煥擔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2 【介紹】: 明山東壽張人。舉進士,歷官御史、太仆少卿。以阿附魏忠賢,列名逆案。崇禎十五年清兵陷河間,抗節(jié)死。
維基
王大年(?
—1642年),字稚生,號羲叟,山東兗州府壽張縣人。
大年生三歲而孤,事母孝,事兄恭。
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初授汝陽縣知縣,吏事精敏,而不務嚴刻,士民畏而愛之。
四十七己未入覲,泰昌元年十月考選,授云南道御史,極言大工靡費之弊,以規(guī)切冬官,望皇上軫念民艱,示天下以儉,倘營建可緩,不妨暫借內帑以充遼餉。
疏救御史張慎言,以疏言稍激,奪俸半年。
二年四月奉差巡視京、通二倉,后告歸。
四年以給事中李魯生舉薦,復除云南道御史,五年三月疏糾薊遼總督吳用先,薦原任大理寺少卿范濟世、南京大理寺寺丞謝啟光、湖廣按察使岳駿聲、湖廣布政使俞維宇。
又巡視陜西茶馬,七年八月以殿工加恩,加升太仆寺少卿,九月再按甘肅。
崇禎二年二月,轉任江西參政,四月以黨附魏忠賢列名逆案,削籍為民。
歸里日以施予為事,修學宮,設義田。
又遇歲祲,煮粥食人,時米價斗二千金,全活者甚眾。
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城,王大年佐有司守城,城破死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