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卓爾康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侯官人,一名舟,字木虛,號丁戊山人、磊老。好佛道學說。中年好神仙,舍妻子遨游山水。有《傅山人集》。
明詩紀事·丁簽·卷十六
汝舟字木虛,一名舟,侯官人。
有《前丘生行已外編》、《七幅庵草》、《吳游記》、《唾心集》、《步天集》、《英雄失路集》、《拔劍集》、《箜篌集》、《啽囈存卷》、棄存稿》、《烏衣》、《燕子》諸集。
(《少谷集》:傅生詩淵致蕭散,多發(fā)之性情,其道江湖林壑神仙隱逸,直臻其要妙。
上下魏、晉。
抗聲于武德、天寶之間,大厲而還不論也。
《藝苑卮言》:傅汝舟詩如言《法華》作風話,凡多圣少。
《小草齊詩話》:鄭繼之同時介和諸子有傅山人汝舟,高山人瀔、林侍御瀔、許黃門天錫,然皆格卑語俚,不能自振。
獨傅差有塵外之語,如「松花風送時入口,竹杖云生常滿衣」,「永夜松風掃星月,經(jīng)旬衾枕傍天河」,「天風驅云不出洞,家鶴拜客時登堂」,變自蹀躞可喜。
李維禎《大泌山房集》:遠度恒言,七子如徐、吳有氣體無神骨,近日袁中郎輩反是,婁江、壓下,互有短長。
列朝詩集》:徐興公曰:「汝舟詩雖師鄭吏部,而天然之趣尤騰。
如『雖貧一榻能高臥,縱老名山欲遠尋』,『焚香漫與僧來往,得句惟京劇弟唱酬』『郊原乳后飛燐火,村落年來變劫灰』,『異書自得作者意,長劍不借時人看』,『呼來鸂鶒添新侶,拋去鸕鶿省舊爐』,『新點玉書仙賜讀,舊趨瓊蓬帝容歸』等句,吏部當為卻步。
」 《閩書》:武夷天心峰在火焰峰右,象鼻巖左,三峰屈曲毗連,如心字之形。
又此地深隱為洞天中心,嘉靖戊子,徽人韓洞虛鑿荒構屋,張真人彥羽扁曰「天心」。
傅汝舟詩:朝登三仰峰,夕宿天心庵。
久入名山游,溪徑頗盡諳。
始知九曲外,復有南山南。
森邃更險豁,深篁倚煙風。
沙田稻翼翼,岳桂花毿毿。
疏離隔雞犬,朽樹藏蜂蟲。
」田按:西戊山人詩初矜獨造,晚遁荒誕,擇其入格者錄之,亦是幽絲孤調。
山人享大年,具異才,談佛談仙,亦作北里中艷語。
初與鄭少谷游,晚乃與茅止生、卓去病、張文寺、文太青倡和,支離怪誕,無所不有。
少谷集中無是也。
論者乃專謂山人刻意學少谷,何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17—1586 【介紹】: 明宗室,字灌甫,號西亭。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橚六世孫。封鎮(zhèn)國中尉。幼端穎,李夢陽奇之。及長,從河洛宿儒游,精研經(jīng)學。萬歷五年舉文行卓異為周藩宗正。嘗傾資購江都葛氏、章丘李氏藏書,建萬卷堂。有《五經(jīng)稽疑》、《授經(jīng)圖傳》、《韻譜》、《陂上集》、《建文遜國褒忠錄》等。
人物簡介
朱睦?(1518~1587),明藏書家、學者。字灌甫,號西亭,學稱西亭先生。明宗室。安徽休寧人。封鎮(zhèn)國中尉。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下)
睦?字灌甫,號西亭,周定王六世孫。
封鎮(zhèn)國中尉,萬歷中舉宗正。
有《陂上集》二十卷。
(胡應鱗《詩藪》:明宗室攻古文詞者,嘉、隆間惟灌父最博洽,饒著述。
余髫歲即與交。
豫章用晦,先鳴諸子勃起,貞吉、宗良與馀酬復特久,一時競爽,名家未易屈指盡也。
列朝詩集》:灌甫被服儒素,覃精經(jīng)學,從河洛間宿儒游。
奉手摳衣,執(zhí)經(jīng)函丈,受禮于睢陽許先,章分句釋,辨析疑義,達旦不寐,三月而盡其學。
年二十通《五經(jīng)》,尤邃于《》、《春秋》。
家故饒貲財,僮奴數(shù)百人,皆逐贏夷老屑夢,執(zhí)業(yè)自給,逐十一之利,其家益大起。
訪購圖籍,請接賓客,傾身游貴顯間,通懷好士,內行修潔,筑室東陂之上,延招學徒,與分研席,用是名聲籍甚。
萬歷初,畢文行卓異,為周藩宗正十馀年,國中大制作皆出其手。
修《河南通志》,撰《中州人物志》。
中州之文獻徵焉。
謂本朝經(jīng)學,一稟宋儒,古人經(jīng)解殘闕放失,訪求海內通儒,繕寫藏弆。
若李鼎祚《易解》、張洽《春秋傳》皆序而傳之。
丁丑,領宗學,約宗生以三、六、九日午前講《》、《》、《》,午后講《春秋》、《禮記》,雖盛暑寒不輟。
命諸生刺舉同異,撰《五經(jīng)稽疑》若干卷、《授經(jīng)圖》及傳四卷。
觀陶九成《輟耕錄》載前元十九帝統(tǒng)系,作《大明帝系世表》一卷、周國世系表一卷。
感建文革除,記錄失實,作遜國記、裒忠錄五卷。
考史記以來謚法,作較定謚法一卷。
合沈約、吳棫韻,舉正誤繆,撰《韻譜》五卷。
其詩文有《陂上集》二十卷,文尤典雅可誦。
有明之宗室,憲園比肩間、平,而灌甫媲美子政,洵昭代之盛事。
唐、宋聽希覯也。
海內藏書之富,近代推江都葛氏、章丘李氏。
灌甫傾貲購之,竭四十年之力,仿唐人四部法,用各色牙簽識別,凡一萬二千五百六十卷。
起萬卷堂,諷誦其中,圈點仇勘,丹鉛歷然。
其子勤羹,號竹居,亦嗜書,收藏益富。
余從中牟張民表鈔得其書目。
武林卓爾康為學官于汴,借鈔得數(shù)十帙,未竟而罷。
汴亡之后,陂上之充棟插架者,漂蕩于洪流怒濤,可勝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