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365—1444 【介紹】: 明江西泰和人,名寓,以字行,號東里。早年家貧力學,授徒自給。建文初以薦入翰林與修《太祖實錄》。尋試吏部得第一。成祖即位,授編修,入內閣,參機要。先后歷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內閣為輔臣達四十余年,任首輔二十一年。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廉能為天下稱。英宗嗣位時方九歲,內廷有異議,賴士奇推戴,浮議乃止。又善知人,于謙、周忱、況鐘之屬皆為所薦。卒謚文貞。有《東里全集》、《文淵閣書目》、《歷代名臣奏議》等。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初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時以辟召入翰林永樂初改編修入直文淵閣累官少師華蓋殿大學士贈太師謚文貞有沙羨石臺東里諸集明詩紀事·乙簽·卷三
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時,以薦授教授,旋入翰林充編纂官。試吏部,授吳府審理副,仍供館職。永樂初,改編修,入內閣典機務。歷侍讀、左中允、左諭德學士,改左春坊大學士,仍兼翰林學士。隆慶初,擢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進少傅,兼兵部尚書。正統(tǒng)初。進少師。卒贈太師,謚文貞。有《東里全集》九十七卷、別集四卷。(《四庫總目》:明初三楊并稱,而士奇文章特優(yōu),制誥碑版,多出其手。仁宗雅好歐陽修文,士奇文亦平正紆馀,得其仿佛,故鄭瑗《井觀瑣言》稱其文典則無浮泛之病,雜錄細事極平穩(wěn)不費力。后來館閣著作沿為流派,遂為七子之口實。然李夢陽詩云;「宣德文體多渾淪,偉哉東里廊廟珍。」亦不盡沒其所長。蓋其文雖乏新裁,而不失古格,前輩典型,遂主持數十年之風氣,非偶然也。《水東日記》:《二月二日秋官郎中彥謚賢友南行詩以識別》:「楊生青云器,文彩輝白璧。腰間龍泉劍,別我有遠適。吾聞禹徂征,舞干致苗格。所以宣尼訓,服遠修文德。好謀而有成,明明垂警飭。如何才智士,宏議薄古昔。懷忿忽遠圖,急功幸茍得。寧論萬里行,糗長豫峙積。漢廷所遣帥,孰是趙充國?子行職贊襄,黽勉攄良畫。雖有斗酒餞,安能寫胸臆?臨歧念素交,聊贈繞朝策。盧陵楊士奇。」右詩見楊氏《世美錄》。初麓川之議蓋有主之者,內閣未之聽,而兵部和之。于是王忠毅公有總督之命,此詩大意具矣。后來忠毅西巡一奏,此事愈明。他日豈無秉公是于彤簡,而致深慨于是詩者乎!《麓堂詩話》:楊文貞公《東里集》手自選擇,刻于廣東,為人竄入數篇,后其子孫又刻為《續(xù)集》,非公意也。文貞亦學杜詩,古樂府諸篇,間有得、魏晉遺意者。尤精鑒識,慎許可,序《唐音》謂「可觀世變」,序張式之詩稱「勖哉乎楷」而已。何孟春《馀冬序錄》:《晉天文志》,瑞星凡五。宋《中興天文志》,瑞星十有二,詳減不一。其三則皆曰含譽。宣德五年冬,是星見于九斿。朝臣表賀,上謙不居,賜之璽書,相為戒飭。時楊文貞在閣,進詩一章,有曰:「宣德庚戌,月惟己丑。其日丁亥,名瑞在酉。大星如丸,九斿之旁。有彗若射。金玉其煌。厥名含譽,太史敷奏。百辟嵩呼,賀祥獻壽。皇德仁圣,謙讓是崇。歸功穹祗,歸功祖宗。歸功圣母,亦及臣子。伸命飭勵,敬哉勿怠!」數句善寫圣君之心。《翰林記》;太宗在北京,有白鵲之瑞。行在禮部行南京慶賀,自皇太子監(jiān)國以下,及五府六部例各進表。時楊士奇以病在告,監(jiān)國表命庶子、贊善呈稿,殿下不懌,命尚書蹇義持以示士奇,士奇曰:「甚寂寥,且不著題,似賀白龜、白鹿皆可。」因命改益。士奇改一聯云:「望金門而送喜,馴彤陛以有儀。」后增一聯云:「與鳳同類,蹌蹌于帝舜之庭;如玉之輝,翯翯在文王之囿。」義以進,殿下喜曰:「此方是帝王家白鵲。」適內使陳昂進禦饌,徹以賜之,且有旨使勉進藥食,早相見也。《菽園雜記》:東里楊先生嘗見昆山屈昉送行詩,有佳句,默識其名。一日,知昆山縣羅永年以事上京投謁。東里問:「昆山有屈昉,何如人?」永年茫然無以對。東里云:士人尚不知耶!」永年慚赧而退。及還任,乃求昉識之。未幾,有詔舉經明行修之士,永年乃以昉應,除南??h丞,卒官。前輩留心人物如此。《懸笥瑣探》:況公鐘治蘇,剛果敏達,不畏強毅,有惠政。九載滿去,郡民赴闕留者八萬馀人,遂再遣任。楊文貞贈以詩曰:「十年不傀趙清獻,七邑又迎張益州。」在郡十有一年,卒于官。士民繪其像,祀于范文正公祠。《藝苑卮言》:楊文貞文尚法,源出歐陽氏,以簡澹和易為主,而乏充拓之功,至今貴之曰「臺閣體」。詩如流水平橋,粗成小致。《詩藪》:永樂中,楊文貞、文敏、胡文穆、金文靖皆大臣有篇什者,頗以位遇掩之,詩體實平正可觀。《西江詩話》:何喬遠《文苑記序》云:「士奇臺閣之體,當世所推,良以朝廷之上,但取敷適,相沿百馀年,有依經之儒,而無擅場之作。」似譏其稍涉淺顯也。然以語文貞制誥文字,則有然,若其詩,清真麗則,悠然而有馀思,逼真唐人氣格,殊非茍學所能到者。當有知音味馀此言。田按:文貞晚年思歸,嘗自述:「胡光大語馀:『術者言同官中,吾兩人將老得退。果若其言,即各具小舟可二僮操者,舟中貯書冊、楮筆、壺觴、棋局。如廣訪君,艤舟君門外一里所,遣童子招君,君徑入舟,同溯流至五云驛,望夫容峰,則返棹及君入舟處。君獨歸,廣不過,君竟去;君訪廣亦然,但沿流至玉峽而返。歲必五六過訪,用此共適馀年。』他日,又語予曰:『吾兩人情義實兒弟,后死則銘。』予諾之,顧時亦謾言耳,豈謂光大先,予后也。沒后半歲,馀夜夢偕光大泛舟,自快閣至郡城下,同載甚樂。共聯詩,光大起首句,仆續(xù)第二、第三,光大續(xù)第四、第五,仆又續(xù)第六、第七,光大結終句。既覺而忘第五至第七三句,馀悲愴不勝,遂補之。詩曰:『金螺瀟灑對夫容,鷺渚漁舟窕窈通。遠樹白云秋色凈,故人清興酒船同。河山夢冷謳吟后,生死交深感慨中。猶想勝緣如夙昔,并騎黃鵠過江東。』」厥后年幾七十,又作《歸田趣四時滿江紅》詞四首,今錄其《春牧》云:「霜鬢蕭蕭,皇恩重、賜歸田里。郊郭外、草亭四面,青山綠水。好鳥好花春似昔,同時同輩人無幾。一布袍、棕帽,任逍遙,東風里。芳草岸,平如砥、垂楊徑,清如洗。散牧處、冉冉晴霞飛綺。江色比于懷抱凈,都無一點閑塵滓。更小兒,牛背有書聲,清入耳。」秋漁》云:「七十歸來,西江上、堪游堪釣。秋水共、天長一色,也堪吟嘯。穩(wěn)坐木蘭漁艇子,大兒能網中兒棹。小兒自理會熱香爐,烹茶灶。蘋花渚,云爭耀,楓葉岸,霞相照。山無數、清比方壺員嶠。放浪不知天地外,蕭閑底用玄真號。聽數聲,長笛白鷗前,江南調。」正統(tǒng)初,數以高年辭,弗許,僅得還鄉(xiāng)展墓,數旬即來京。前詩見自題《雪夜清興倡和卷》。永嘉謝廷循為作《雪夜清興圖》,后詞見《歸田圖卷》后,卷首沈民則隸古;詞及自序,錢塘蔣廷暉書,畫四段,則華亭朱孔易筆也。)
人物簡介
【生卒】:1436—1516 【介紹】: 明湖廣華容人,字時雍。劉仁宅子。天順八年進士,改庶吉子,授職方郎中。傳成化間曾隱匿鄭和航海檔案,以防憲宗仿成祖所為。弘治六年治張秋鎮(zhèn)河決,擢戶部左侍郎。十一年,引疾歸,筑草堂于東山下,讀書其中,時稱東山先生。越二年,起右都御史,總制兩廣軍務。十五年拜兵部尚書,數疏陳國事,深得孝宗信任。武宗立,權幸用事,爭之不得,乞休歸。劉瑾復坐以事,戍肅州。瑾誅復官,尋致仕。卒謚忠宣。能詩,有《東山詩集》、《劉忠宣公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時雍,華容人。天順甲申進士,選庶吉士授職方郎中歷官右都御史總督兩廣拜兵部尚書贈太保謚忠宣有東山集明詩紀事·丙簽·卷四
維基大夏字時雍,華容人。天順甲申進士,選庶吉士。改兵部主事,歷員外、郎中,以忤閹系獄。尋出為福建參政,進廣東布政使,改浙江,擢副都御史,治張秋河,進戶部侍郎,兼左僉都御史,理宣府兵餉,移疾歸。起右都御史,總制兩廣軍務,拜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賜歸。以忤劉瑾逮系,遣戍肅州,赦歸。卒贈太保,謚忠宣。有《東山集》。(何孟春《燕泉集》:劉東山公晚年肅州之謫,雖由逆瑾,其實公同年焦閣老芳為之。公與焦素無他,焦特忌公名耳。岑猛賂既行,瑾集大臣議欲置公重辟,諸大臣惴不敢吐一語,獨都御史屠公滽曰:「劉某何罪,必欲文致之!」瑾怒,明日大臣以屠議奏,瑾謀于焦及吏部尚書劉宇,宇又素嫉公者,署:「劉某輕議夷人遷徙,發(fā)遠戍。」瑾初擬廣西邊衛(wèi),焦曰:「是送彼歸也。」乃定肅州。公《西行稿》載公赴肅州時,故舊皆避不來會,獨鄉(xiāng)人嚴仲洪贈詩,公和笞之。公《過六盤山寄西涯閣老》詩末句云:「寄語同年老知己,天涯孤客幾時還?」嘆同年也。后歸自六盤,和前韻末句云:「憑誰寄語中州子,前度劉郎今已還。」中州子,焦與劉也。其事蓋如此。《蠖齋詩話》:劉忠宣公乎生不刻意作詩,間有為而作者,皆事核意真,情到興具。如《撫諭田州》句云:「如何萬頃桑麻地,天與夷人作戰(zhàn)場。」雖土官岑溥亦感也。出錦衣獄中有句云:「紅塵未了清時債,白發(fā)重來此地游。」蓋公為兵部郎中,嘗下獄也。謫戍甘肅,《過六盤山》句云:「綠野誤為三品地,白頭今到六盤山。」蓋以為終于侍郎不起,未必有此謫也。《謫所示子侄》句云:「報國未能平海宇。充軍終是累兒孫。」蓋以逆瑾有劉某永遠充軍之批旨也。又云:「猶有先朝宣召夢,急趨黃屋面承恩。」蓋思孝廟君臣相遇,千載一時,雖在謫所不忘情也。《謫所贈同事》詩曰:「時事何人苦變更?邊城持戟半儒生。」蓋劉瑾用事,士大夫有罪多譴謫甘肅也。田按:忠宣一代名臣,詩非所留意,語特軒爽。)
劉大夏(1436年—1516年),字時雍,號東山,自號東山居士,湖廣華容縣(今屬湖南)人。天順己卯湖廣解元,甲申進士。弘治年間,官至兵部尚書。天順三年(1459年),劉大夏中式湖廣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天順八年(1464年)成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憲宗成化初年館試,大夏本可留任翰林官,但他自請改部職,被任命為職方司主事,升兵部車駕司郎中。成化十九年(1483),升福建右參政,有政績。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擔任過廣東布政使。弘治三年(1490年)十月,廣西田州泗城土官岑猛反叛,劉大夏前往平息。弘治十五年(1502年)官至兵部尚書。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上疏請求歸隱。正德三年,九月,以岑猛事,入北鎮(zhèn)撫獄,劉瑾欲置之死地。幸賴左都御史屠滽和宰相李東陽相救,改判處充軍肅州(今甘肅酒泉)。在肅州的官吏怕得罪劉瑾,不敢供給膳宿,只有三名學生供養(yǎng)他。正德五年(1510)夏,遇赦歸。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卒。贈太保,謚忠宣。葬于華容縣勝峰鄉(xiāng)話崗村的山坡上。
人物簡介
【生卒】:1447—1516 【介紹】: 明湖廣茶陵人,字賓之,號西涯。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與謝遷同日登用,對時弊多所匡正。十七年,赴闕里祭孔。還,上疏言沿途所見民生困苦狀。受顧命,輔佐武宗。劉瑾入司禮,東陽悒悒不得志,而常設法保全善類。正德七年,諫武宗調邊將江彬等入衛(wèi),不從。乃以老病辭官。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年,清節(jié)不渝。喜獎掖后學,推挽才雋。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自明興以來宰臣以文章領袖縉紳者,楊士奇之后,東陽而已。罷政家居,請詩文書篆者填塞戶限,頗資為生活待客之費。卒謚文正。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詞學圖錄
李東陽(1447-1516) 字賓之,號西涯。湖廣荼陵人,遷籍北京。歷官禮部、戶部、吏部尚書,文瀾殿、謹身殿、華蓋殿大學士,居相位十五年。謚文正。以宰臣而領袖文壇。其詩開"荼陵派"。有《懷麓堂集》,詞在集中。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東陽(1447~1516) 明代官員、學者。字賓之,號西涯,湖南茶陵人,生于北京。天順八年(1464)進士(傳臚),授編修,充東宮講官。弘治七年(1494)入內閣,參預機務。歷任禮部、戶部、吏部尚書,文淵閣、謹身殿、華蓋殿大學士,為宰輔長達十五年。卒贈太師,謚文正。喜獎掖后學,推挽才雋,為“茶陵詩派”領袖。有《懷麓堂集》等。青年時代曾游覽黃鶴樓,所作七古《寄題黃鶴樓簡秦開府》,描繪當年登樓攬勝的情景,其后有秦金、王守仁、聶賢、邵寶、夏言等二十馀位當時高官名流與此詩唱和,跡近小型同題詩會。李東陽致仕后曾在蛇山住過,高觀山龍華寺后有“東陽洞”。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賓之,茶陵人。正德時,官少師,謚文正。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賓之,茶陵人,天順甲申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成化八年,以禮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累進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贈太師,謚文正。有懷麓堂前后集、南行北上諸槁。明詩紀事·丙簽·卷一
東陽字賓之,茶陵州人。天順甲申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歷左庶子,太常少卿,擢禮部侍郎,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進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少傅,再加少師。卒贈太師,謚文正。有《懷麓堂集》一百卷。(《四庫總目》:東陽文章為明一代大宗,自李夢陽、何景明崛起弘、正之間,倡復古學,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才學足以籠罩一世,茶陵之光焰幾燼。逮北地、信陽之派轉相摹擬,流弊浙深,論者乃稍稍復理東陽之傳,以相撐拄。平心而論,何、李如齊桓、晉文,功烈震天下,而霸氣終存。東陽如衰周弱魯,力不足禦強橫,而典章文物尚有先王之遺風。殫后來雄偉奇杰之才,終不能擠而廢之,亦有由矣。楊一清《石淙類稿》:西涯先生高才絕識,獨步一時。詩文深厚雄渾,不為倔奇可駭之辭,而法度森嚴,思味雋永,古意獨存。《筆談》:長沙李東陽《大韶》一奏,俗樂俱廢;中興宗匠,邈焉寡儔。《馀冬敘錄》:西涯先生晚年耽對棋酒,春不善棋,然壽付有客,未嘗不與,頗以為勸。先生曰:「將何消日?」春曰。「詞翰熟自天成,足娛日力,既惠后生,又垂遠世。」先生笑曰:「此后生計,吾老不暇為此。」一日先生在棋酒間,有奉當道命以巨軸乞詞翰者踵至。先生弗怡,大書一絕云:「莫將性命作人情,寫字吟詩總害生。惟有圍棋堪遺興,客來時復兩三枰。」春觀之悚然,知先生前意之所在也。《升庵集》:唐子元薦與予書,論本朝之詩,弘治間文明中天,古學煥日。藝苑則李懷麓、張滄洲為赤幟,而和之者多失于流易。《夢蕉詩話》:弘治庚戌殿試進士,李西涯與諸老讀卷,相與倡和,有云:「國有禎祥非物寶,天將吾道付儒紳,」「云邊曉日中天見,夢里春雷昨夜聲。」「星辰畫下尚書履,風日晴宜進士巾。」諸作中最為警句,人多誦之。《翰林記》:弘治初,上注意講學,遣太監(jiān)戴義傳示圣意,命學士李東陽等各撰詩十首,用寓啟沃。東陽擬十題,各撰七言律詩一章,曰「敬天」、曰「法祖」、曰「勤政」、曰「務學」、曰「任賢」、曰「訥諫」、曰「節(jié)用」、曰「愛民」、曰「恤刑」、曰「講武」,上嘉納焉。《藝苑卮言》:李文正為古樂府,一史斷耳,十不能得一。黃才伯辭不稱法,顧華玉、邊廷實、劉伯溫法不勝辭,此四人者,十不能得三。王子衡差自質勝,十不能得四。徐昌谷雖不得叩源推委,而風調高秀,十不能得五。何、李乃饒本色,然時時已調雜之,十不能得七。于鱗字字合矣,然可謂十不失一,亦不能得八。《弇洲讀書后》:向者于李賓之擬占樂府,病其太涉議論,過爾剪抑,以為十不得一。自今觀之,奇旨創(chuàng)造,名語疊出,縱不可被之管弦,自是天地間一種文字。崔廷槐《樓溪集》:西涯樂府優(yōu)于詩。《四溟詩話》:李西涯閣老善詩,門下多詞客。劉梅軒閣老忌之,聞人學詩,則叱之曰:「就作到李、杜,祇是酒徒。」李空同謂劉因噎廢食是也。西涯久于相位,陸滄浪以詩諷之曰:「聲名高與斗山齊,伴食中書日已西。回首湘江春草綠,鷓鴣啼罷子規(guī)啼。」 《四友齋叢說》:李西涯當國時,其門生滿朝。西涯又喜延納獎拔,故門生或朝罷,或散衙后,即群集其家,講藝談文,通日徹夜,率歲中以為常。一日有一門生歸省兼告養(yǎng)病還,西涯集同門餞之,即席賦詩。諸人中獨汪石潭才最敏,詩先成,中有一聯云:「千年芝草供靈藥,五色流泉洗道機。」眾人傳玩,以為絕佳。西涯將后一句抹去,令石潭重改,眾皆愕然。西涯曰:「歸省與養(yǎng)病是二事,今兩句單說養(yǎng)病,不及歸省,便是偏枯,且又近于合盤。」眾請西涯續(xù)之。西涯即援筆書曰:「五色宮袍當舞衣」。眾始嘆服。《存馀堂詩話》:李文正公《懷麓續(xù)稿五月七日泰陵忌日》詩云:「秘殿深嚴圣語溫,十年前是一乾坤。孤臣林壑馀生在,帝里金湯舊業(yè)存。舜殿南風難解慍,漢陵西望欲銷魂。年年此日無窮恨,風雨瀟瀟獨閉門。」讀之使人掩卷流涕。《詩藪》:成化以還,詩道旁落,唐人風致,幾于盡隳。獨文正才具宏通,格律嚴整,高步一時,興起何、李,厥功甚偉。王兆云《烏衣佳話》:西涯李公曾與客聯句,拆敝褥中故絮以代燭。人或謂其好奇之過。馀曰不然,亦古人刻燭之遺意耳!其《次白洲留別》詩有「看花不厭傷多酒,燃絮還供未了詩」,蓋紀其實也。《國史唯疑》:李長沙云:「馀今年作《詩止詩》自戒。越兩月,為鳴治、師召所督,得聯句四章。鼎儀聞之,拆簡告罰。乃以雞酒往受盟,鳴治、師召以豬紅三斤、蛤蜊數十為助。亨父、明仲聞亦來稽。」師召,太常音;鳴治,謝文肅鐸。太平休暇,詞臣共詩酒為樂,最福德事,所飲饌僅爾,儉質具見。《列朝詩集》:文正以金鐘玉衡之質,振朱弦清廟之音,含咀宮商,吐納和雅。沨沨乎,洋洋乎,長離之和鳴,共命之交響也。《明詩選》:陳臥子云:「文正網羅群彥,導揚風流,如帝釋天人。雖無宗派,實為法門所貴。」 《池北偶談》:海鹽徐豐醫(yī)《詩談》云:「本朝詩莫盛國初,莫衰宣、正。至弘治,西涯倡之,空同、大復繼之,自是作者森起,于今為烈。」當時前輩之論如此。蓋空同、大復皆及西涯之門。牧齋撰《列朝詩集》乃力分左右袒。長沙、何李,界若鴻溝,后生小子竟不知源流所自,誤后學不淺。高士奇《天祿識馀》:明朝典禮中有慶成宴,每宴必傳旨云「滿斟酒」,又云「官人每飲乾」。故西涯李文正公詩云「坐擁日華看漸進,酒傳天語飲教乾」,蓋紀實也。《明詩別裁》:永樂以后詩,茶陵起而振之,如老鶴一鳴,喧啾俱廢。后李、何繼起,廓而大之,骎骎乎稱一代之盛矣!王元美謂長沙之于何、李,猶陳涉之啟漢高,此習氣未除,不免抑揚太過,宜招后人主掊擊也。田按,西涯宏才碩學,汲引風流,播之聲詩,洵足領袖一時,惟相業(yè)差有可議耳?。?div id="yrktc0h" class='inline' id='people_50507_5_87_comment'>
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湖廣茶陵縣(今湖南茶陵)人,金吾左衛(wèi)(今屬北京市)軍籍,明朝中葉重臣,文學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在北京長大,自幼即以才華之名。天順甲申進士,正德初累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為內閣首輔,文壇領袖。卒謚文正。
人物簡介
李永敷(1455年—?),字貽教,號鶴山,湖廣郴州永興縣人,民籍。湖廣鄉(xiāng)試第四十一名舉人,弘治九年(1496年)中式丙辰科會試第六十名,二甲第一名進士(傳臚)。十三年(1500年)授兵部武選司主事。正德年間,因反對劉瑾篡權,被罷官歸鄉(xiāng)。創(chuàng)建石屏書院,擔任教員,著《鶴山集》、《石屏文稿》。正德十二年(1517年),主修《永興縣志》。與王陽明、李東陽、何孟春、李夢陽、楊一清等交往甚深。
人物簡介
【生卒】:1474—1547 【介紹】: 明河間府故城人,字誠甫,號沙溪。弘治十二年進士。授戶部主事。韃靼火篩侵擾,遣將往御,緒為參謀,策劃合機宜,轉吏部郎中。中官張雄請托不從,中傷革職。嘉靖初起太仆卿,致仕卒。有《沙溪集》。明詩紀事·丁簽·卷八
維基緒字誠甫,故城人。弘治己未進士,累官太仆寺卿。有《沙溪集》二十三卷。(《四庫總目》:孫緒《無用閑談》有日:「文章與時高下,人之才力亦各不同。今人不能為秦、漢、戰(zhàn)國,猶秦、漢、戰(zhàn)國不能為《六經》也。世之文士,尺寸步驟,影響摹擬,晦澀險深,破碎難讀」云云。其意蓋為李夢陽發(fā),可以見其趨向矣。其詩格頗近李東陽,而深以何孟春等注東陽樂府,稱其過于李、杜為非,蓋譏譽者之溢量,非排擊東陽也。《明詩統(tǒng)》:沙溪瀛州才子,所作清新典麗,足以名世。)
孫緒,字誠甫,號沙溪。直隸河間府故城縣(今河北故城)人。曾祖時定居故城。孫緒自幼聰慧,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式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聯捷己未科二甲第一名進士,授戶部主事。弘治十四年(1501年),改吏部稽勛司主事,丁憂服闕,歷升文選司郎中。不久,升太仆寺少卿,晉正卿。因得罪權宦下獄。嘉靖初復官,不久又因忤張雄致仕歸里。
人物簡介
馬明衡,字子莘(子萃),號師山,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興化府莆田縣(今福建省莆田縣)人。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七名舉人,正德九年(1514年)聯捷甲戌科三甲105名進士,任太常博士。嘉靖三年(1524年),授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當時恰逢昭圣皇太后生辰,有旨免命婦朝賀。朱浙與馬明衡上疏反對。因為當時明世宗給予尊生母為太后,而兩人奏摺違背旨意。遂以離間宮闈,歸過于上,下詔獄拷訊。侍郎何孟春、御史蕭一中論救,均不被聽從。御史陳逅、季本,員外郎林應驄繼續(xù)上諫,明世宗更怒,一并將數人下詔獄并謫邊。當時明世宗欲殺死朱浙、馬明衡兩人,內閣大臣蔣冕稱道:“陛下有堯舜之治,奈何還有殺死諫臣之名。”久之,明世宗稍微解氣,遂欲戍之。蔣冕繼續(xù)請奏,并為之哭泣。于是改為杖刑八十,除名為民,兩人遂廢。廷臣雖多有論薦,不復召用。明史將馬明衡字載為“子萃”,經考證系記載錯誤。
人物簡介
黃待顯(1481年—1535年),字君俊,號柏窗,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弘治甲子科(1504年)福建鄉(xiāng)試第八十名舉人,曾任湖廣華容縣學教諭,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會試第二十七名,廷試二甲十三名進士。吏部觀政,授戶部主事,歷升員外郎、郎中。大禮議事件爆發(fā),世宗更定章圣太后尊號,待顯與何孟春、豐熙等伏闕言:「尊崇之典,明詔已定。今忽去本生二字,是重所生而忘所繼也。」奏入,留中不發(fā)。待顯隨即同孟春百馀名官員跪哭左順門,世宗大怒,命將眾官廷杖下獄。黃待顯遣戍廣東碣石衛(wèi)。嘉靖十三年(1534年),九廟告成,釋歸。歲馀即卒。隆慶改元,追贈太常寺少卿。
人物簡介
【介紹】: 明蘇州府常熟人,字元習。弘治十五年進士。授南昌推官。正德初,擢南京御史。以養(yǎng)親歸,家居九年,始赴補。諫武宗南巡,奪俸。嘉靖初按四川。。帝親審訊楊言,落其一指,察強諫,退又具疏申理,直聲震朝野。又以請召還言官多人,貶海陽教諭。累遷山西左布政使,官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乞休,薦萬鏜等可用,忤旨斥為民。既歸,敝衣糲食。有《虞山集》。維基
陳察(1482年—1539年),字元習,號虞山,南直隸蘇州府常熟縣(今江蘇省常熟縣)人,官至南贛巡撫。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進士,授南昌府推官。正德初年,升任南京監(jiān)察御史,隨即改北京監(jiān)察御史。劉瑾被誅后,明武宗仍然寵信重臣,陳察曾與同官請求勤務講學,節(jié)制嗜欲等。因養(yǎng)親而歸鄉(xiāng)。家居九年方謁部補官。宸濠之亂時,上疏請求武宗下罪己詔,奪俸一年。不久巡按云南等地,協助巡撫何孟春討定彌勒州。世宗繼位,陳察彈劾太監(jiān)劉玉、都督沐崧之罪,二人罷官。嘉靖初,巡按四川、京營,與給事中王科彈劾武定侯郭勛貪污。此后升為南京太仆少卿,上疏辭去,而借此召前給事中劉世賢等二十馀人。世宗大怒,貶遠方雜職。給事中王俊民、鄭一鵬論救,皆被奪俸祿。補廣東海陽縣儒學教諭,升任廣信府推官。嘉靖八年(1529年),任浙江按察司僉事。嘉靖十年,升任浙江按察司副使。同年升山西按察使。歷任山西左布政使、山東右布政使。嘉靖十二年(1533年),任浙江左布政使、光祿寺卿。同年,以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兩年后,乞求歸鄉(xiāng),舉薦前都御史萬鏜、大理卿董天錫等十四人可用。世宗以其徇私妄舉,斥為民。陳察居官廉潔,居家敝衣糲食而已。《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486—1552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必東,號損巖。嘉靖二年進士,授御史。帝亟欲尊生母,而群臣必欲帝母昭圣皇太后,浙亦上疏力爭。帝怒,立捕至內廷,除名為民。有《天馬山房遺稿》。維基
朱浙(1486年—1552年),字必東,號損巖、損巖,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今福建省莆田市)人。正德十一年(1516年),福建鄉(xiāng)試第一(解元)。嘉靖二年(1523年),登癸未科會試一百二十九名,二甲四十八名進士。嘉靖三年,授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當時恰逢昭圣皇太后生辰,有旨免命婦朝賀。朱浙與馬明衡上疏反對。因為當時明世宗給予尊生母為太后,而兩人奏摺違背旨意。遂以離間宮闈,歸過于上,下詔獄拷訊。侍郎何孟春、御史蕭一中論救,均未成。御史陳逅、季本,員外郎林應驄繼續(xù)上諫,明世宗更怒,一并將數人下詔獄并謫邊。當時明世宗欲殺死朱浙、馬明衡兩人,內閣大臣蔣冕稱道:“陛下有堯舜之治,奈何還有殺死諫臣之名。”久之,明世宗稍微解氣,遂欲戍之。蔣冕繼續(xù)請奏,并為之哭泣。于是改為杖刑八十,除名為民,兩人遂廢。廷臣雖多有論薦,不復召用。朱浙家居三十年去世。